地球45億年前形成的時候處於高溫熔融狀態,較重的物質下沉形成地核,較輕的物質上浮凝固成地殼,中間的地幔由高溫矽酸鹽組成,可以緩慢對流,承載著地殼板塊在地球表面左衝右突,到處流浪,創生了生機勃勃的地球生命,產生了豐富的生物物種。
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薩維爾·勒皮雄將整個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都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六大板塊的劃分得到了科學界的普遍承認,隨著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以前許多被認為是不解之謎的地球活動都得到了較好的解釋。
而現在,六大板塊的俱樂部裡可能要加入一位新成員了,一個由11名地質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建議,位於澳大利亞東部,包含紐西蘭和新喀裡多尼亞的太平洋地區本身應該被視為是一個板塊,他們建議這個幾乎完全隱藏在水下的大陸可以命名為「西蘭蒂亞」(Zealandia)。
根據衛星數據和巖石樣本,研究人員認為,紐西蘭和新喀裡多尼亞不只是一個島嶼鏈,也不是印度洋板塊(澳大利亞)的一部分,而一個單一的、面積達490萬平方公裡的大陸地殼板塊。這個大陸的絕大部分都淹沒在海洋中,只有5%的面積露出海面成為島嶼。
研究人員認為,認定大陸板塊主要根據四個標準:一是從海底隆起的相對高的土地;二是擁有多種巖石類型:火山噴發形成的火成巖,熱和壓力作用形成的變質巖,以及侵蝕造成的沉積巖;三是和周圍海底相比,地殼較厚,密度較小;四是面積足夠大且有定義明確的邊界,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大陸而不是微型陸塊或大陸碎片。
過去幾十年裡,地質學家們已經確認西蘭蒂亞符合前三項標準。比較棘手的是,西蘭蒂亞被兩個構造板塊劃分為南北兩段,這使它看起來像一個大陸碎片而不是統一的板塊。研究人員認為,基於衛星的古海底高程和重力圖表明,西蘭蒂亞確實屬於一個統一區域的一部分;而巖石樣本則表明,西蘭蒂亞曾經是岡瓦納大陸的一部分,它的遷移方式類似於南極洲和澳大利亞;數據還表明,西蘭蒂亞面積和印度差不多大,算是面積足夠大了。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地質學會雜誌上,能夠得到普遍承認的可能性不容樂觀。事實上,聯合國公約規定大陸架可以作為提取海洋資源的邊界,西蘭蒂亞可能埋藏著數百億美元的化石燃料和礦物,具有極大的經濟利益。而參與研究的11位科學家,十位都來自於位於紐西蘭和新喀裡多尼亞的組織,第十一位則來自澳大利亞的一所大學。
黑洞視界,宇宙視界,思想和知識也有視界。請訂閱微信公眾號:徐德文,以文學語言深度解析最新前沿尖深科學話題,通俗易懂,幽默有趣,一起學習和拓展思想知識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