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微慣性器件MEMS與ASIC系統集成關鍵技術的分析

2020-11-23 電子發燒友

關於微慣性器件MEMS與ASIC系統集成關鍵技術的分析

《導航定位與授時 發表於 2019-12-01 10:02:51

近年來,在航空航天、武器裝備、高端工業等領域的制導、控制等應用需求的牽引下,微慣性器件的尺寸、質量與功耗(SWaP)指標不斷提升,配套電路由PCB逐步升級為ASIC。綜合工藝複雜度、成本、性能潛力等因素,基於MCM和SoC的MEMS結構與ASIC系統集成方案逐步成為目前的主流選擇。介紹了主流微慣性器件MEMS結構與ASIC的MCM&SoC系統集成技術現狀,並對各集成方案特點進行了分析對比。此外,對微慣性器件MEMS與ASIC系統集成的關鍵技術進行了總結。最後,簡要分析了國內外差距並展望了下一步發展趨勢。

引言

近年來,在智能彈藥、戰術制導飛彈、微小衛星、無人機等精確制導和姿態控制等需求的牽引下,國內微小型慣性器件的精度水平逐步提升至戰術級,由其構成的制導/導航與控制(Guidance Navigation and Control,GNC)部組件或分系統,在信息化武器裝備、航空航天、高端工業等領域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受到配套印製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電路的影響,其尺寸、質量與功耗(Size,Weight and Power,SWaP)等指標難以進一步提升,不能充分體現微機電系統(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MEMS)一體化融合的本質優點。因此,有必要採用基於專用集成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的系統集成方案,解決限制微慣性器件發展應用SWaP方面的瓶頸問題。

與消費電子類微慣性器件不同,軍工或高端工業中應用的微慣性器件多側重於性能、可靠性等方面的指標,其MEMS微結構與ASIC通常不採用高工藝複雜度的單片集成方案,而是採用以下兩種方案:一種是多晶片模塊(Multichip Module,MCM)即微結構和ASIC晶片各自進行設計、流片加工與劃片後,通過水平並列或垂直堆棧的方式安裝在同塊基板上,使用倒裝焊或金線鍵合的方式進行電氣連接和管腳引出;另一種是基於後道系統級晶片(System on Chip,SoC)的異構集成,即MEMS與ASIC各自完成或接近完成晶圓流片後,通過晶圓級鍵合完成器件的系統集成,然後進行劃片、封裝。本文重點介紹了這兩種方案在典型微慣性產品中的應用,並對其關鍵技術進行了總結。

基於MCM方案的系統集成

1.1 典型MCM集成方案

MCM方案主要通過金絲鍵線或倒裝焊的方式實現MEMS結構與ASIC系統的集成,與PCB方案相比,除了大幅改善SWaP指標之外,還能縮簡訊號路徑、減小寄生電容並改善電磁屏蔽效果。典型的MCM系統集成方式如圖1(a)~(c)所示。圖1(a)中,MEMS和ASIC管芯通過金絲鍵線和/或倒裝焊並列安裝在同一基板上,基板再以倒裝焊的方式引出信號至封裝管殼。金絲鍵線方式僅能起到電氣連接的作用,而倒裝焊則能同時實現電氣連接與貼片固定的功能。圖1(b)和(c)都可歸為晶片級三維垂直方式的MCM。圖1(b)方案中,ASIC管芯通常置於MEMS管芯上方,引腳分布在兩側,分別通過金絲鍵線實現與MEMS結構和管殼焊盤的電氣連接。圖1(c)為緊湊型三維垂直堆棧MCM方案(也稱為Chip-Scale Package,CSP),微結構通過晶圓級矽通孔技術(Through-Silicon Via,TSV)或玻璃通孔技術(Through-Glass Via,TGV)將功能電極引出,ASIC通過倒裝焊的方式安裝至MEMS封帽表面,並實現與微結構的電氣互聯,器件尺寸包絡一般由較大的MEMS結構尺寸決定。此外,還有將MEMS結構和ASIC電路單獨封裝後,再垂直堆棧集成的方案,即堆疊封裝技術(Package on Package,PoP)。

圖1 典型MCM集成方案

上述MCM方案相比而言,垂直類堆棧方案能實現更高的集成度、更短的信號傳輸路徑和更小的封裝體積,但系統集成工藝的複雜度也較高。

1.2 MCM系統集成技術狀況

水平或垂直MCM方案及其變種系統集成技術經過多年的工程化研究與改進,已經相當成熟,在當前主流的高性能慣性器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如法國賽峰集團Colibrys公司的高性能MEMS加速度計、挪威Sensonor公司的高精度蝶形微陀螺以及日本Silicon Sensing公司的諧振環MEMS陀螺等產品。

(1)水平並列MCM系統集成

法國Colibrys公司的MS系列加速度計採用的二維並列的MCM系統集成方案,具有小尺寸、高可靠性、高性能等特點,在國內工業和軍工科研領域獲得較廣泛應用。圖2所示為MS9000系列加速度計器件,其內部主要由一個體矽工藝製成的MEMS結構、一個低功耗專用信號處理ASIC電路和一個存儲補償值的微控制器等元件組成。MEMS結構元件與ASIC並列放置,分別通過金絲鍵線連接到混合集成基板上。這裡,基板不僅提供了一個高強度的安裝基準面,也實現了多元件之間以及對外的電氣連接功能。該系列產品採用LCC20(長寬均為8.9mm)陶瓷封裝,質量小於1.5g,功耗小於10mW,在±2g到±250g的寬量程範圍內,均具有小於0.05% FS的零偏穩定性,且在-40℃~125℃溫度範圍內,全壽命周期的零位穩定性小於5mg。

圖2 MS9000加速度計開帽照片

挪威Sensonor公司前期研製的系列蝶形高性能陀螺產品,一直採用MCM水平並列系統集成方案,且其具體配置經歷了多個版本的改進和優化。早期的產品IBG20和IBG21(與瑞典IMEGO研究所合作研製)分別如圖3(a)和圖3(b)所示。兩款產品均採用了並列放置的布局和金絲鍵線連接的方式,管殼內部的腔體與鍵線焊盤形狀均是定製的不規則狀。其中,IBG20隻有一個數模混合ASIC電路,而IBG21的電路功能則由中間的模擬混合信號ASIC和右側的數字ASIC共同實現,進一步提升了電路噪聲水平和陀螺性能指標。另外,IBG21可以採用水平或立式兩種焊接安裝方式,這樣在一個平面上就可以實現三軸角速率測量。這種獨特而實用的安裝方式沿用於後續的SAR100、SAR150、SAR250等型號產品。

圖3 挪威Sensonor公司系列陀螺

(2)晶片級垂直MCM系統集成

這種集成方式將MEMS結構與ASIC電路晶片垂直堆棧後,通過金絲鍵線、倒裝焊、TSV/TGV方式實現電氣互聯,一般需要MEMS結構單獨氣密或真空封裝,能為ASIC提供一個放置安裝面。

如圖4所示,美國ST公司(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的三軸微加速度計LIS331DLH採用了典型的三維垂直堆棧MCM方式。LGA16封裝的尺寸僅為3mm(長)×3mm(寬)×1mm(高)。

圖4 三軸微加速度計LIS331DLH

日本Murata公司專門針對小尺寸、低功耗工業應用需求研製了CMA3000三軸加速度計,如圖5所示,其封裝尺寸僅為2mm(長)×2mm(寬)×1mm(高),是緊湊型三維垂直堆棧集成的代表產品。

圖5 CMA300三軸加速度計

日本Silicon Sensing公司的產品CMS300,採用多功能集成方案,在單封裝內集成了單軸陀螺和雙軸加速度計,其外觀及開帽照片分別如圖6(a)和圖6(b)所示。腔體內右側下層為ASIC電路,上層堆棧放置單軸環式陀螺微結構。左側為單片雙軸加速度計結構,通過金屬化的TGV將信號引出至右邊ASIC。該器件具有優良的抗沖擊振動能力與溫度穩定特性,尺寸為10.4mm(長)X6mm(寬)X2.18mm(高)。

圖6 CMS300組合器件

國內石家莊美泰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MSG系列MEMS陀螺和MSA系列MEMS加速度計,其MEMS結構與ASIC布置採用了如圖1(b)所示的垂直堆棧方式,典型產品MSG9000D採用如圖7所示的LCC20陶瓷封裝,零偏穩定性和重複性均優於10(°)/h。從SWaP綜合來看,代表了國內高精度慣性器件產品的較高水平。

圖7 美泰MSG9000D陀螺儀

(3)封裝級垂直MCM系統集成

封裝級垂直堆棧方案通常能為MEMS結構提供更精密穩定的安裝平面、更穩定均勻的力熱環境,有利於慣性器件達到更優的精度水平和長期穩定性。採用這種方案的有挪威Sensonor公司的SAR500蝶形陀螺、Colibrys公司的SF系列加速度計等產品。

據文獻報導,挪威Sensonor公司在研的新代陀螺SAR500,在量程±500(°)/s的條件下,預期角度隨機遊走(Angular Random Walk,ARW)能達到0.002(°)/√h,零偏重複性優於0.1(°)/h。如圖8所示,MEMS結構採用了常見的16引腳陶瓷管殼封裝,但獨特之處在於,該管殼中間為通透性空腔,MEMS結構通過冗餘性上下對稱鍵線連接至管殼引線焊盤後,再採用灌封膠進行支撐固定。模擬ASIC晶片則採用了底部帶圓柱狀金屬熱沉的32引腳陶瓷管殼。封裝後的MEMS管殼再通過焊接方式,垂直堆棧於ASIC管殼上面。這種獨特的PoP配置不僅最大程度地縮短了MEMS結構與ASIC之間的引線,也顯著降低了ASIC工作時的溫升對MEMS結構溫度場分布的影響。

圖8 SAR500陀螺PoP系統集成配置

Colibrys公司的SF2000系列加速度計也採用了類似的PoP集成方案。如圖9所示,MEMS表頭結構採用LCC28陶瓷管殼封裝後,直接堆棧焊接安裝於專用混合信號ASIC上面構成MCM模組。該產品設計用於地震勘探,噪聲等級低至0.3μg/√Hz,靈敏度溫度係數典型值為l.2×10-4/℃。

圖9 Colibrys公司SF2000系列加速度計

把MEMS結構和ASIC分別放置於同一殼體的上下雙腔中,是PoP封裝方案的變種,適合於器件對力熱環境穩定性要求較高,且敏感結構受器件預期性能指標的設計約束,長寬尺寸難以降低的情況。

日本Silicon Sensing公司的CRG20諧振環陀螺,尺寸為9.5mm(長)×9.0mm(寬)×3.7mm(高),採用了上下雙腔的MCM變種方案,其產品照片和系統集成框圖分別如圖10和圖11所示。上側腔體中,主要有以3mm直徑矽諧振環為敏感質量的MEMS結構,以及堆棧放置在敏感結構四角的4隻前置放大ASIC。這些前置放大ASIC與結構的近距離布局有助於將引線寄生電容壓到最低。混合信號處理AISC和控制器放置在下側腔體中,用膠體灌封。該產品的系統集成在功能模塊劃分、物理空間布局、電氣與機械連接、力熱環境影響控制等方面均具有較高水平。

圖10 CRG20陀螺照片

圖11 CRG20陀螺系統集成框圖

2 基於SoC方案的異構混合集成

與前述的MCM和通常的單片集成方案不同,基於SoC的異構混合集成是在MEMS晶圓與ASIC晶圓分別流片加工後,再通過晶圓級鍵合實現器件互聯和集成封裝的。目前,這種集成方案在高性能慣性中用的較少,但代表了未來技術發展趨勢,在此進行簡要介紹。

(1)直接鍵合的異構混合集成

直接鍵合異構混合集成工藝流程示意如圖12(a)~(c)所示。第一步,分別加工單晶矽MEMS敏感結構(含側蓋帽)和基於CMOS工藝的ASIC晶圓;第二步,晶圓對準、共晶鍵合;第三步,劃切露出器件焊盤和完成裂片。

圖12 MEMS與ASIC晶圓異構集成工藝流程

美國InvenSense公司(2016年度被日本TDK收購)採用此方案生產的IDG2030U雙軸陀螺儀,其LGA封裝尺寸僅為2.3mm(長)×2.3mm(寬)×0.65mm(高)。

在國內,無錫敏芯微電子聯手中芯國際在2015年初共同宣布推出了當時全球最小封裝尺寸的三軸加速度計MSA330。該加速度計基於TSV和WLP技術,將三軸加速度敏感結構與CMOS ASIC垂直整合,形成一個獨立的1.075mm(長)×1.075mm(寬)×0.60mm(高)的單晶片系統封裝。

安微北方芯動聯科微系統技術有限公司團隊,提出了基於Si導電柱的垂直單片集成微封裝方案。

(2)基於SOI的異構混合集成

基於SOI片的異構集成方案先採用粘附過渡層進行晶圓鍵合,然後進行打孔互聯。與直接鍵合異構集成方案相比,由於是採用粘附層鍵合且在鍵合後再打互聯通孔,對晶圓的平面度和對準要求都不高。採用這種系統集成方式的微慣性器件有美國mCube公司的MC3XXX系列三軸加速度計其代表型號MC3635採用LGA-10封裝,尺寸僅為1.6mm(長)×1.6mm(寬)×0.94mm(高),正常工作電流為2.8μA@100Hz。

關鍵技術

微慣性器件不同於壓力、流體、紅外等MEMS傳感器,其性能除了對微結構加工精度、電路噪聲等這些共性因素敏感外,也會顯著受到安裝基準蠕變、溫度應力、環境振動沖擊等系統集成封裝方面的影響。基於MCM和SoC方案的矽微慣性系統集成涉及一體化集成方案設計與仿真分析、電路模塊化與互聯、機械互聯特性分析與控制、器件級封裝、力熱環境誤差建模與補償等關鍵技術。

(1)微機電一體化集成設計與仿真

根據微慣性器件的性能指標要求與應用特點,將MEMS微結構的材料特性、結構特徵、幾何尺寸、力熱環境敏感特性與ASIC的功能特性、電氣指標、電磁兼容性(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水平等進行一體化最優集成設計,實現了功能協同與分配、多場耦合模擬仿真分析、機電參數聯合優化、系統誤差分解與抑制等目標。

(2)電路模塊化與電氣互聯

結合微結構的電氣特徵參數,如結構電容、諧振頻率等,採用合理模塊化的ASIC電路完成前置微弱信號檢測、信號變換與處理、分布參數優化與噪聲抑制、與外部通信等系列功能,使MEMS微結構的設計特性得以充分體現甚至得到進一步加強。

(3)機械互聯特性分析與應力控制

針對MEMS與ASIC粘接或共晶貼片、倒裝焊、TSV/TGV、灌封等內部機械互聯與固定方式,進行材料特性摸底、應力変化機理分析與測定,並運用多級過渡隔離或複合補償等措施,降低應力對器件長期穩定性的影響。

(4)器件級/晶圓級封裝技術

微陀螺通常要求能長期保持穩定的高真空度,這是其正常工作並實現高性能的重要環節。目前,國內常用的器件級真空封裝方案主要包括吸氣劑製備與激活、腔體氣壓長期穩定性保持等相關技術。

(5)力熱環境影響機理誤差建模與補償

在振動衝擊等力學環境以及寬溫區大溫變熱環境下,微慣性器件的性能指標往往會嚴重退化。進行力熱環境下器件零位、噪聲及長期穩定性的變化機理分析、辨識建模與誤差補償,是實現其高性能的重要環節。

小結與展望

1)根據相關文獻報導,國內開展了微慣性器件研究的代表性高校樣機仍採用PCB或分立ASIC的狀態,與國外存在較顯著的差距。這主要是由於國內慣性與微電子學科和行業融合度不高,企業、研究院所體制機制導致產學研結合不緊密,國內微封裝核心材料及工藝水平有限等因素導致。

2)國內已實現MCM和SoC的高集成度器件研製的企業和科研院所,在一體化高集成度方案設計分析、模塊化低噪聲ASIC研製、晶圓級封裝、力熱環境影響機理分析與建模補償等方面,與國外仍有一定差距。

3)作為後道總成環節,基於MCM和SoC方案將MEMS微結構與ASIC系統集成,提升SWaP、精度水平、力熱環境可靠性、全生命周期穩定性等指標,發揮出微機電一體化器件的本質優勢,是國內軍工和高端工業用微慣性器件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競爭力,進一步開拓航空航天、武器裝備等高價值市場的當務之急。

4)隨著近幾年微慣性測量組合、Micro-PNT微系統的迅速發展和應用,必將對微慣性器件的SWaP提出更高要求,異構集成及變種方案有望得到持續改進和廣泛應用。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半導體mems企業有哪些_國內十大半導體mems企業排行榜
    (CETC)旗下控股的有限責任公司,致力於MEMS器件與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經過近20年的技術積累,現已推出MEMS慣性器件與系統、汽車MEMS傳感器、射頻(RF)MEMS器件、光MEMS器件、MEMS熱式燃氣表等5大類25個系列核心產品。
  • 淺析壓電MEMS微執行器技術發展與未來展望
    壓電MEMS微執行器能夠精確、自主地執行複雜動作如直線、旋轉、加速度、鉗動等,以此完成對極微小器件與結構的納米尺度精確操作。因此,壓電MEMS微執行器不但能夠滿足集成微系統(IMS)對自測試性、微定位性和片上操控性的嚴苛要求,同時能夠滿足集成微系統對輸出力矩/體積效能比、響應速度、解析度、功耗、集成度方面的需求。
  • mems器件,我國唯一與國外差距較小的晶片領域
    MEMS中文名微機電系統(MEMS,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也叫做微電子機械系統。是一種與晶片採用相同工藝,蝕刻,光刻工藝生產的產品。其主要產品有MEMS麥克風,微馬達,mems光學傳感器,MEMS壓力傳感器、MEMS陀螺儀等。
  • 華東光電集成器件研究所MEMS紅外溫度傳感器實現技術突破
    近日,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電子院華東光電集成器件研究所通過技術攻關,已完成傳感器晶片各類單項試驗,性能指標精度達到0.1℃,抗幹擾能力優於目前市場主流產品。疫情防控、復工復產,高性能耳溫槍和額溫槍等非接觸人體測溫工具MEMS紅外傳感器有了上百萬顆的訂貨需求。
  • mems傳感器現狀_mems傳感器製作工藝
    mems傳感器研究現狀   1、微機械壓力傳感器   微機械壓力傳感器是最早開始研製的微機械產品,也是微機械技術中最成熟、最早開始產業化的產品。   (1)將敏感元件與信號處理、校準、補償、微控制器等進行單片集成,研製智能化的壓力傳感器。   (2)進一步提高壓力傳感器的靈敏度,實現低量程的微壓傳感器。   (3)提高工作溫度,研製高低溫壓力傳感器。   (4)開發諧振式壓力傳感器。
  • MEMS器件最常見的四大分類
    編者按:MEMS技術是一個新興技術領域,主要屬於微米技術範疇。MEMS技術的發展已經歷了10多年時間,大都基於現有技術,用由大到小的技術途徑製作出來的,發展了一批新的集成器件,大大提高了器件的功能和效率,已顯示出了巨大的生命力。
  • memsstar 推出新一代微機電系統 (MEMS) 蝕刻與沉積設備
    「隨著應用多元化與器件性能不斷優化,毋庸置疑各個廠商要求更先進的製造工藝,以確保尺寸更小、高功能的 MEMS 器件不再出現影響性能的工藝偏差。新型 ORBIS 平臺基於我們的第一代系統建造而成,在工藝與硬體方面有著顯著的改進,大幅提高 MEMS 行業的生產能力與業績。」
  • 選購指南,全面分析mems加速度計SiA200系列應用領域
    Mems加速度計SiA200系列是青島智騰微電子推出的針對中高端慣性領域產品,SiA200系列是一種的電容體的MEMS加速度計,內部集成了信號調理、模擬±2.7V輸出、內置自檢電路和一個溫度傳感器方便用戶進行補償。能夠為戰術級測量需求提供有效可靠的支撐。
  • 體聲波陀螺儀傳感器引發慣性MEMS應用新變革
    如今工程師所設計的很多系統和產品中都包含有微機電系統(MEMS)傳感器,特別是MEMS陀螺儀等關鍵元器件。這些應用種類繁多,從可攜式設備、可穿戴設備到工業機器人、關鍵的汽車安全系統等一應俱全。在汽車領域,防側翻等關鍵安全應用正成為主流,同時在先進駕駛員輔助系統(ADAS)中利用陀螺儀控制進行雷達定位等新應用也逐漸普及。例如,在工業生產領域,陀螺儀正在逐步成為機器人自適應位置控制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這些應用需具備良好的性能和魯棒性,而體聲波技術在這兩方面頗具優勢。當旋轉與其他形式的慣性感應相結合時,更多採用體聲波MEMS技術的動態應用可以從中受益。
  • 利用MEMS 慣性傳感器改善系統性能
    最近的傳感器技術發展使得機器人和其他工業系統設計實現了革命性的進步。除了機器人以外,慣性傳感器有可能改善其系統性能或功能的應用還包括:平臺穩定、工業機械運動控制、安全/監控設備和工業車輛導航等。這種傳感器提供的運動信息非常有用,不僅能改善性能,而且能提高可靠性、安全性並降低成本。
  • 導航系統中的慣性技術
    未來的主要目標是降低器件的成本、體積/重量和功耗等,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 材料和工藝:生產廠商採用低勞動密集型生產模式和批量處理技術,選用矽片、石英、或結合光電材料(如鈮酸鋰)等新型材料,製造慣性傳感器。 ② 成本:包括產品自身成本和操作維護費用。
  • memsstar談MEMS刻蝕與沉積工藝的挑戰
    此外,大多數MEMS器件都是專用的,沒有像CMOS器件那樣大的體量。因此,正確合理的解決方案必須以技術為基礎。  尖端科技是需要成本的。為一家工廠配備已使用了20年工藝的傳統MEMS設備並非成功之道。重要的是,設備不僅要滿足今天的需要,還要滿足未來5~10年的需要。因此,為應對未來發展的需要,應儘可能選擇最高生產能力的設備是很重要的,以備援未來。
  • 基於ARM與MEMS器件的微慣性測量裝置設計
    在仿生推進機理的研究中,精確測量魚類尾鰭拍動參數對於魚類仿生推進機理研究及工程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目前研究者大多採用分析高速攝像機拍攝的圖像獲得參數的觀測方法。這種方法受到環境與設備的限制,結果精確度較差。本設計是一種基於MEMS器件的生物運動微慣性測量裝置。
  • 曾正:SiC功率器件的封裝測試與系統集成
    SiC 半導體材料具有更高的能隙、擊穿場強、熱導率等優異性能,為高壓、高效、高溫、高頻的功率器件帶來了嶄新機遇,為高效、高功率密度、高可靠的功率變換器提供了技術可能。然而,SiC 功率器件突破了Si 功率器件的技術體系,在性能表徵、封裝集成、暫態測試和系統應用等方面,缺乏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支撐,面臨新的嚴峻挑戰。
  • 新型慣性技術的發展 測控論文 自動化論文 測控技術文庫-CK365測控網
    關鍵詞:慣性技術,光纖陀螺儀,雷射陀螺儀,光纖傳感器微機電慣性儀表慣性技術在實施精確打擊中的特殊地位慣性技術是為武器系統定嚮導航的關鍵技術。以陀螺儀、加速度計等慣性器件、慣性測量、慣性導航和慣性制導為主要研究內容的慣性技術,是用來實現載體姿態和軌跡控制的完全自主式的工程技術。在現代航天技術中,慣性技術對實施精確打擊有著特殊的地位。大量精確制導武器依靠機載慣性系統的精確定位、彈載慣性制導的精確導引和末制導的精確瞄準。在各種導航系統中,慣性導航/制導系統是可信賴、完全自主式的導航/制導系統。
  • 曾正:SiC功率器件的封裝測試與系統集成
    SiC功率器件的性能表徵、封裝測試和系統集成,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應用前景。經過四十多年的開發,基於Si 半導體材料的功率器件,各項性能已經接近物理極限。SiC 半導體材料具有更高的能隙、擊穿場強、熱導率等優異性能,為高壓、高效、高溫、高頻的功率器件帶來了嶄新機遇,為高效、高功率密度、高可靠的功率變換器提供了技術可能。
  • MEMS技術 面面觀
    文︱蘇嵐 李嬌陽圖 | 網絡MEMS的英文全稱是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即微機電系統,它的尺寸通常在幾毫米乃至更小,它是一個獨立的智能系統。首先當然是微型化,MEMS器件的體積都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慣性小,耗能低,諧振頻率高等特點,這些特點對於許多領域的應用,尤其是物聯網領域的應用和發展至關重要。
  • 慣性器件應用介紹
    > 慣性器件 慣性導航系統通常由慣性測量裝臵、計算機、顯示器等組成。慣性測量裝 臵由兩大核心慣性元器件組成:加速度計和陀螺儀。三個自由度的陀螺用來測量 飛行器的角加速度,三個加速度計用來測量飛行器的加速度,計算機通過測得的 角加速 度和加速度數據計算出飛行器的速度和位子數據。性能先進的慣性器件是 先進慣性導航系統的前提。 陀螺儀 傳統意義上的陀螺儀是安裝在框架中繞迴轉體的對稱軸高速旋轉的物體。
  • 利用MEMS 慣性傳感器改善控制
    對工程師而言,為了從傳感器獲取一致的數據,將其轉換成有用的信息,然後在系統的時序和功耗預算內做出反應,工程師必須擁有多種技術領域的知識和經驗,並且遵循良好的設計規範。了解問題來自慣性傳感器的信息經過處理和積分後,可以提供許多不同類型的運動、位置和方向輸出(見圖1)。
  • EV集團與中芯寧波攜手,實現砷化鎵射頻前端模組晶圓級微系統異質集成
    作為戰略雙方合作的一部分,EVG為中芯寧波提供其行業領先的臨時鍵合/鍵合分離(TB/DB)、永久鍵合、掩模對準光刻設備、相關專用量測設備以及工藝專長,中芯寧波將這些設備及其特種晶圓工藝專長相結合,開發出業界領先的晶圓級微系統集成技術(uWLSI®)平臺,為一家領先射頻前端器件和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生產出創新型的射頻前端模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