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環檢測儀:是一種先進的醫用光電儀器,主要用於對人體甲襞微循環毛細血管的顯微動態透視檢查,可以檢測心、腦、肝、腎、腸繫膜、小腸、胃、甲襞、球結膜、口唇、舌、淋巴等23個組織器官微循環的形態、流態及其異常變化,廣泛用於臨床對多種疾病(如心腦血管、高血壓、中風、糖尿病、風溼性關節炎等)發生微循環改變的早期診斷、病情預報、療效判斷和預後估計等多方面。廣泛用於醫療保健、人體健康諮詢、普查、美容保健等多個生活領域。
檢測範圍:
血液循環系統:高血壓、高血脂、腦動脈硬化、冠心病、腦供血不足、腦梗塞。
呼吸系統 :慢性咽喉炎、慢性氣管炎、肺炎。
運動系統:風溼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
消化系統 :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膽囊炎、結腸炎等。
皮膚 :皮膚瘙癢、黃褐斑、凍瘡等。
操作方法:
1、將香柏油均勻塗抹在左手無名指指甲接縫處。
2、將左手無名指置於託上。
3、根據毛細血管的圖片來判斷疾病。
微循環檢測儀產品特點:
特點:輕巧設計,觀看清晰、操作方便1、無創傷觀察微循環流動情況,僅需滴上一點不傷害皮膚的顯影液,屏幕即可顯現消晰流動的微血管。2、微循環血液檢側一眼透視身體的健康情形。3、5秒內即可搜尋到末梢血管位置,操作簡單方便.4、臺式機身,形像穩定,清晰不見動.5、加強倍率至380倍、微循環專用高解析顯微鏡頭.內建消除反光裝置6、顯微鏡X、丫移動平臺全方位手指座,可選擇最佳觀察位置並可旋轉不同角度,左右移動,容易觀測到不同部位。7、超輕巧設計,讓觀察更具行動性.8、具微動調焦輪,可精確調焦使影像更清晰。
9、鏡頭端內置LED光源,正確投射照明於目標物。10、符合人體工程學設計,組合式操作臺。
優點:可接電視,重量輕,便於攜帶,選配軟體,可接電腦,投形儀.
微循環怎麼調試的視頻:
微循環反射圖
常見的微循環血管狀態:
1、管袢清晰度:管袢清晰度是鏡下觀察甲襞毛細血管不可缺少的指標。甲襞是手指遠端的皮膚,由於職業或工作的原因(如搬運工人、清洗工人等),經常接受不同刺激,引起表皮增生,角化層增厚,皮膚粗糙,致使表皮透光性減退,造成管袢模糊不清,約4.1-10%正常人的管袢模糊。
正常人甲襞毛細血管排列整齊,分布均勻,管袢清晰可見。異常狀態:排列紊亂,管袢模糊。
2、管袢數:微循環檢測中,管袢數的改變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以遠心端第一排血管袢中部1/2以上為管袢計數區,低於此線者不計,模糊不清者不計.
正常值:8-10(7-9)根/視野(第一排)
異常:
A、袢增多:缺氧、慢性肺心病。
B、袢減少:血壓下降,循環血量不足。末梢血管收縮(細動脈收縮)感染性休克等。
3、管徑:
測量部位為血管袢的中部,要避開節段性擴張或收縮處。正常人輸入枝與輸出枝之比為:1:1.5
異常:
A、管徑增寬:高血壓及冠心病(早期)袢細長,部分病例輸出枝擴張。高血壓、冠心病伴有高脂血症,血流粘度增加,輸出枝,特別是袢頂增寬。
B、管徑變窄:急性腎炎,腎病綜合症,由於動脈壓升高,毛細血管阻力增加,管袢特別是輸入枝管徑明顯變窄。血壓低,房間隔缺血,嚴重貧血。(因血液灌流量減少,管袢變細)
4、管袢形態
正常的管袢形態為髮夾型(∩)、交叉型和畸形,三者比例為6:3:1。
異常:交叉型及畸形增多,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高血壓、糖尿病、心絞痛、心肌梗塞(95%異性管袢)
5、管袢長度:
測量受觀察角度,手指的位置、照明等影響較大。正常:2—5CM。
異常:
A超長:小動脈硬化,家族高血壓史,部分高血壓病人(由於局部血液灌流量大,血流受阻所致)
B、縮短、心臟病、心功能不全、水腫、休克。
正常微循環:血管清晰、形狀呈髮夾狀,排列整齊。血流速度快,輸入枝和輸出枝比例為1:1.5。一個平面上第一排有7~9根。
血管擴張:血管輸入枝和輸出枝均明顯擴張(加粗),說明血粘度和血脂增高、過度勞累。多見於: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等。
小湯提醒:注意休息的同時,要降低血液粘稠度。大豆磷脂被稱為血管的清道夫,堅持服用6~8周輔助降血脂。
細長或一堆:血管變細長,數量減少。或者血管整體短小、不清晰。
說明微循環循環不良,末梢供血不足,說明近期過度疲勞,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多見於低血壓、神經衰弱、失眠等。血管纖細和高血壓也有一定關係。
靜脈叢擴張:輸入輸出枝下方有橫向交纏,說明血液回流不暢,常見於血管風溼病,類風溼關節炎,工作過度疲勞,心臟負荷大,如冠心病,肝病等。
鋸齒狀表明免疫力高,平坦表明體質差、代謝功能差、營養不足、免疫力差等。
血管出血:如果不是勞動、打球等等引起的生理性出血,那麼血管出血,則表明血管彈性降低,預示風險,應軟化血管,避免激動或強烈刺激。
小湯提醒:維生素E能夠抗氧化,軟化血管。如血壓壓差過大,也可建議補充維生素E,改善血管彈性。
血管變形嚴重:長期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後期。
紅細胞聚集:表明紅細胞攜氧能力下降,血流緩慢,血粘度增加,堵塞血管,應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粘度。
精選彩色圖片,包括微血管形態、結構、血流動態等基礎知識,微循環異常時的血管構型、血流狀態、細胞黏附和血管損傷等變化,常用檢查部位微循環與疾病發生、發展的關係,腸繫膜、小腸、胃、心、腦、肝、腎、甲襞、球結膜、口唇、舌、淋巴等23個組織器官微循環的形態、流態及其異常變化,以及微循環檢查儀器和檢查方法等。內容新穎,資料翔實,圖文並茂,是了解、掌握微循環理論,指導臨床工作很有價值的參考書。適用於心腦血管病醫師、微循環檢測人員和醫學生、研究生閱讀參考
血液循環路線
血液循環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
肺循環:右心室--肺動脈--肺中的毛細血管網--肺靜脈--左心房。
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身體各處的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體靜脈)--右心房。
血液循環路線:
上下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全身組織處的毛細血管(除了肺)
其中,從左心室開始到右心室被稱為血液體循環,從肺動脈開始到左心房被稱為血液肺循環。
血液 (流動在心臟和血管內的不透明紅色液體)
血液是流動在人的血管和心臟中的一種紅色不透明的粘稠液體。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一升血漿中含有900—910克的水,65—85克的蛋白質和20克的低分子物質,低分子物質中有多種電解質和有機化合物,血細胞包括紅細胞和白細胞和血小板三類細胞。紅細胞平均壽命為120天,白細胞壽命為9—13天,血小板壽命為8—9天。一般情況下,每人每天都有40ml的血細胞衰老死亡。同時,也有相應數量的細胞新生。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細胞功能和血漿功能兩部分,有運輸、調節人體溫度、防禦、調節人體滲透壓和酸鹼平衡四個功能。
大量科學研究表明,人體非程序性衰老與血液微循環下降有直接關係。《素問·五臟生成論》中記載:「眼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說明器官只有得到健康的血液供應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微循環是指直接參與組織、細胞物質能量交換和信息傳遞的血液、淋巴液在人體毛細血管和微淋巴管中的體液循環。它涵蓋了生命活動的基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