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速效救心丸對急性冠脈症候群微循環保護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在第三屆心血管病·南北交融陳可冀院士學術思想傳承會議上正式啟動。
項目啟動儀式合影(左起:招煦傑醫生、張敏州教授、李顏總經理、周鴻總工程師、祁建勇主任)
該項目由廣東省中醫院張敏州教授團隊與天津中新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發起,旨在觀察速效救心丸對急性冠脈症候群微循環保護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包括一個臨床研究和兩個基礎研究。
臨床研究部分:為隨機、對照、國際註冊臨床研究,以冠狀動脈微循環障礙為主要研究對象,採用心臟MRI、冠脈腔內影像學等手段評價速效救心丸聯合西醫常規治療幹預冠狀動脈微循環障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基礎研究部分:一方面驗證速效救心丸通過激活Kv1.5通道改善冠脈微循環障礙的分子研究機制假說;另一方面,以張敏州教授團隊前期研究成果為基礎,以哺乳靈長類動物恆河猴為研究對象,探索速效救心丸治療室顫的電生理機制,為中醫藥預防心源性猝死,提供基礎實驗支持和臨床循證醫學證據。
冠脈微循環障礙是導致冠心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冠脈微循環結構和/或功能異常,導致冠脈血流量及心肌灌注量減少,繼而引發心肌缺血,其治療已經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與難點。
目前臨床對冠脈疾病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冠脈造影或冠脈CT可顯影的心外膜大動脈,但忽視了佔到整個冠脈樹的95%的小血管。因此,僅以能看到冠狀動脈異常來解釋整個冠心病,顯然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最新研究表明,電壓依賴性鉀通道蛋白kv1.5,能夠有效調節冠脈微循環收縮,對冠脈內皮、血管平滑肌細胞起到保護作用。項目緊抓這一最新研究前沿,對速效救心丸進行分子學研究,探討其改善冠脈微循環的分子機制。如果這一研究成功,將為速效救心丸治療冠脈微循環疾病提供新的治療方向與試驗依據,對於我國中醫藥的發展具有推動意義。
大會主席、項目負責人張敏州教授帶領的「重症團隊」一直走在前列,於1998年在全國中醫院中最早成立ICU+CCU病房,2015年由政府立項成立首個廣州市心肌梗死中醫藥防治重點實驗,實驗室得到了學術顧問陳可冀院士細心指導,在張敏州教授的帶領下,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主持國家級課題9項,省部級課題27項,牽頭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5項,參加國家「973」計劃、「十·五」、 「十一·五」攻關項目各一項,獲得廣東省傑青項目1項、新藥發明專利5項、出版專著5部。項目由張敏州教授領銜,以團隊的科研能力以及豐富經驗,一定可以拿出科學嚴謹的研究成果。
天津中新藥業李顏總經理出席啟動儀式,她強調,作為一家國有控股的新加坡、上海兩地上市公司,中新藥業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始終堅守「品質中新」理念,致力於為廣大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藥品與專業化的服務,讓好藥造福百姓,為踐行「健康中國」國家戰略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顏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