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宇宙那麼大,神住哪裡呢?

2021-01-13 蘭陵笑俠


2018年3月,英國物理學家霍金辭世,舉世悲悼、惋惜的同時,「時空節點」一詞開始流行。在霍金出生和去世的時間節點中,兩個偉大的名字赫然在目:

1642年1月8日伽利略去世,300年後1942年1月8日霍金出生;

1879年3月14日愛因斯坦出生,139年後即2018年3月14日霍金仙逝。

奇妙的時間節點,連接起人類仰望星空的深情目光。仿佛看到偉人們一代又一代地接過智慧的接力棒,在銀河裡奔馳,願你們在星辰中相遇。

霍金21歲時

1942年1月8日霍金在牛津出生,他是帶著父母科學的基因來到人間的。父母都是牛津大學教授,父親法蘭克專攻熱帶病,母親伊莎貝爾研究哲學、政治和經濟學。童年的霍金學習成績一般,但喜歡玩具,尤喜設計複雜的玩具。他曾用一些廢棄物製作了一臺簡單的電腦——僅此一點,似乎有著某種暗喻。霍金在剛進入牛津大學時,並沒有開始便顯露出才華洋溢,但他在一步步地接近輝煌和他的21歲。


霍金的輝煌和他的21歲青春年華是如此相互糾結難於割捨,1963年霍金21歲,被確診患有一種運動神經元病,即「漸凍症」。霍金有過悲觀失望乃至絕望:「在我21歲時,我的期望值變成了零。自那以後,一切都變成了額外津貼。」期望值成零也可以說是期待、希望和理想歸零,可知霍金當時內心的沉鬱和憂傷。但此種心境持續的時間似乎並不長,霍金理智地接受了這一現實,並且繼續享受生命。開始時病情較輕,還可以正常活動。霍金和第一任妻子簡相識於劍橋大學。簡回憶說,他倆的第一次見面毫無浪漫可言,是路遇,「他留著一頭亂糟糟的棕發,正沿著聖奧爾本斯街道低著頭蹣跚而行」。牛津大學,才俊薈萃之地也,但簡選擇了霍金,而霍金則告之她自己是漸凍症患者。為了慎重起見,結婚前他又找了一趟自己的大夫,被告知:「你當然可以結婚,但從醫學的角度評估,你只有兩至三年壽命。」這是又一次心靈的摧殘,而且是近在咫尺的死亡宣布。簡沒有離他而去,而是對他說:「我們不怕病魔,不管醫生怎麼說,我們要挑戰未來。」23歲時,霍金拄著拐杖結婚了。他們開始了相濡以沫的生活,還生了3個健康的孩子。

黑洞爆炸

霍金是帶著可怕的惡疾走向星雲深處的,惡疾沒有成為他的噩夢,相反成為他專注於外星空研究、想像的一種助力。至1970年他已經無法行走了,隨著病情的惡化,全身可以活動的僅三根手指,但霍金的大腦依然活躍,他的輪椅是他「解鎖充滿可能性的宇宙」的出發地。他認為,「和宇宙相比,人類顯得微不足道,因此殘疾也沒什麼大不了」。70歲生日時,他坦承:「我確定我的殘疾和我的成名有關,我的體力極為有限,從事研究的宇宙本質卻浩瀚無垠。」霍金告訴我們,他僅有的一點體力和思想無暇他顧,只能在外太空漫步於星光月色和黑洞邊緣了。



霍金20歲、得漸凍症前一年,於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這也告訴我們,霍金在這之後的所有成就,都是在病中、日益嚴重的病中所取得。一個樂觀幽默的霍金很有可能讓人們忘記他是個病人,按照醫生的診斷只剩下兩三年壽命的病人,這本身就是奇蹟。人們關心霍金說了什麼,寫了什麼,而霍金的病情似乎被忽略了。霍金對宇宙外太空的想像仿佛也與他的不治之症漸行漸遠了。事實是:霍金病情的加重與霍金學術成就的進展是同步進行的,被稱為超人的霍金,是被病魔困擾了半個多世紀的霍金,也是不可思議的霍金。1970年霍金已無法行走,輪椅上的生涯由此而始,1985年,因為一次嚴重的肺炎,霍金漸失說話能力,最後他只能靠右眼底肌肉移動特製眼鏡的按鈕,指揮電腦上的光標而「說話」。在這一段長達幾十年的艱困中,霍金卻致力於對黑洞理論的完善,對黑洞表層「光滑的」美妙想像。

1974年,霍金在牛津大學舉行的第二次量子引力會議上,發表了論文《黑洞爆炸》,從而震驚了世界宇宙學界,震驚了所有關心時間是如何開始的人。它被稱為「物理學歷史上最美麗的論文之一」。1979年至2009年,霍金成為牛津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研究領域為宇宙論與黑洞。他「證明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霍金最具獨創性、最富想像力的研究是大爆炸與黑洞,他證明:研究黑洞需要想像力,但黑洞不僅是想像物。「黑洞不僅是一個奇異的理論概念,而且在宇宙發展中扮演著奇異角色。事實上黑洞不是很黑,黑洞會釋放出輻射——霍金輻射,最終黑洞甚至會消失。」

霍金還說過,宇宙中還有相當數目的太初黑洞,正是這些黑洞還殘留著早期宇宙的某些特徵,比如在多大程度上,宇宙的表面是光滑而均勻的。

我們頭頂的星空,是黑洞密布的星空。

從太初黑洞到未來黑洞,恆星們自己書寫著星星經典。

致敬!丈量星空者

有多少偉大的頭顱,在星空下消失了,或者他們已成為星空的一部分,繼續著他們丈量星空成為「星際使者」的夢想。在哥白尼、布魯諾之後,仰望星空的伽利略以及望遠鏡出現了。伽利略從荷蘭的一個眼鏡匠處得到啟發,開始磨製鏡片,製作鏡筒。直接面對眼睛的凹透鏡片為「目鏡」,對著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為「物鏡」,一架放大32倍的望遠鏡由伽利略親手製成,並且也使伽利略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個把望遠鏡指向太空者。



偉大的17世紀啊!

1610年1月初,當伽利略把望遠鏡指向木星時,發現木星的圓面附近有3個小亮點,那是3顆小星星,連續幾個夜晚的觀察之後他有所困惑,這3個小星星有時會成為4個,有時則是2個,為什麼?困惑之後伽利略突然驚喜莫名:那是木星的4顆衛星啊!它們環繞木星運轉有時互相遮蔽,有時轉到木星後面去了。哪有什麼地球中心啊!哪裡只是地球才有衛星!用眼睛直接觀察太空的歷史由伽利略結束了。我們穿越過牛頓、赫歇爾、梅西耶、賴特等在星雲中不朽的靈魂,聽康德說——1755年,康德發表了石破天驚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提出了他的三個著名假設: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設;銀河是一個扁球狀的星團,同時還存在著類似銀河的「星團天體」假設;海洋潮汐會減緩地球旋轉的速度假設。康德認為太陽系所在的龐大的恆星集團——銀河系並不孤獨,它是茫茫空際的「宇宙島」之一。天體想像大師啊,哲人康德。

我們快要接近愛因斯坦了。在這之前先說一點關於宇宙和光。中國古人謂:「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東漢天文學家張衡說:「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霍金的論述為:「古老的關於基本上不變的、已經存在並將繼續存在無限久的宇宙的觀念,已為運動的、膨脹的並且看來是從一個有限的過去開始,並將在有限的將來終結的宇宙觀念取代。」國人肖巍著《宇宙的觀念》中有包含了中國古代哲學理念的精妙之論:「更概括地說,從混沌中誕生有序的宇宙,有序的宇宙轉變為萬有的宇宙,而這個萬有的宇宙竟創生於『無』。」老子所謂「有生於無」也。

宇宙空間之大,天文學以光年計算。光是宇宙間運行速度最快者。1秒鐘30萬公裡的光速眨眼之間便繞了地球7圈又半。光在1年中的瀟灑行程約為9.5萬億公裡,此即1光年。光的神速是在追尋還是在逃逸?光何時而起?從何而來?愛因斯坦不僅有對光的殫精竭慮的思考,還有絕對非凡的夢想:「如果我趕上了一束光線去看世界,它會是怎樣的呢?」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解釋了時間和運動是相對於觀察者的,只要光速不變,自然規律在宇宙中是一樣的。他的廣義相對論則隱伏著無窮機緣。他提出:「引力是由質量存在創造的時空連續體中的一個彎曲場」。自此以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那種暗天體,使宇宙科學界浮想聯翩。最早想像黑洞並作出具體描述的,是英國劍橋大學學監約翰·米歇爾,1783年,他在《倫敦皇家學會哲學學報》撰文稱:一個質量足夠大並足夠緊緻的恆星,會有強大的引力場,以至於連光線都不能逃逸——任何從恆星表面發出的光,還沒有到達恆星遠處即被恆星的引力吸引回來。

黑洞術語與蟹狀星雲

黑洞這一術語直到1969年才由約翰·惠勒創造。惠勒回憶說:「1969年,我們在紐約阿姆斯特丹大道的太空物理研究所開會。我說,在做最後結論之前,還必須把另一個問題提出來,這就是引力完全坍縮的物體,而你在重複諸如引力完全坍縮物體用詞十次之後,就會覺得必須有一個更好的名字,這就是我開始使用『黑洞』這個術語的緣由。」



在霍金去世後,英國《獨立報》稱「發現黑洞使霍金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家」。其實發現黑洞的並不是霍金,大爆炸理論亦然,其概念是1927年勒梅特首先提出,他認為宇宙起源於一個「原始原子」。伽莫夫發揮了勒梅特的思想,認為宇宙起源於一個極端高溫、極端緊緻、極端高密度的原始火球,伽莫夫稱之為混沌,這一火球中的物質以基本粒子形態存在。大約180億年前,這個混沌體發生大爆炸,向外飛散,密度降低;溫度降至5500萬攝氏度時,中子自動形成質子與電子輻射,使這些微粒結合形成氫原子、核原子等,人類所知的一切元素,都是在大爆炸之後半小時內產生的。

有新生的光。

也有正在消散的光。

在恆星爆炸之後出現的中子星,也許還不是星星之歷程的必然的最後一步。一顆質量比太陽大十倍的恆星,其風燭殘年、黑洞的形成及相關探討因為霍金而更為完善了:「當恆星耗盡其核能,那就沒有東西可維持其向外的壓力,恆星由於自身的引力開始坍縮。隨著恆星收縮,表面上的引力場就變得越來越強大,而逃逸速度就會增加……其結果就是一個黑洞,這是時空的一個區域,在這個區域不可能逃逸到無窮遠。」

更通俗地說,大爆炸時拋出的大量物質會形成瀰漫的星雲。

位於金牛座的「蟹狀星雲」就是一顆恆星爆炸後的殘骸。從太空拍攝的這一星雲的圖片上可以看到,這是一團極大的膨脹中的雲,由劇烈騷動的氣體構成。這些星雲殘骸美麗而迷人,它因本身發光的氫和氮的細絲狀結構而呈現橘紅色,星雲內部由磁場中的自由電子照明。1054年7月4日,人類初見「蟹狀」星雲時,其光芒明亮閃爍,觀星者以為天上出現了一顆極大的新星,兩年後星光黯淡漸至消退。1731年,天文學家用更高倍的望遠鏡尋找、觀察,並認定這是大約九百年前一次天體災難的殘星餘雲。

最早證實位於金牛座的「蟹狀星雲」乃一顆恆星爆炸後之殘骸的,是中國古代天文記錄。《宋史》:「宋仁宗至和元年五月乙丑,客星出天關,東南可數寸,歲餘稍沒。」「天關」即金牛座也。《宋會要》記:「至和元年,伏睹客星出見,其星上微有光彩,黃色。」《宋會要輯稿》更為詳明:「至和元年五月,晨出東方,守天關晝見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見二十三日。」1928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指出:「蟹狀星雲」就是中國古籍所記載的芒角四出的「客星」爆發後的遺蹟,國際天文學界據此也稱之為「中國新星」。

有新生的光。

有消散的光。

宇宙的奧秘就是光。

中國古人對天文的了解,明朝末年學者顧炎武先生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天,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

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什麼康德、伽利略、愛因斯坦、霍金等探尋宇宙星雲者,在中國得到了如此之多的尊敬和共同語言。

霍金與梵帝岡:上帝住哪兒?

1975年,梵蒂岡羅馬教廷把「庇佑十二世獎章」頒發給霍金,他與好友白納德·卡爾一起飛往羅馬。白納德·卡爾寫道:「那是一個非常動人的場合,在正常情況下,得獎的人必須走到教宗面前去接受獎章。可是因為霍金不能走路,教宗便走到霍金面前。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教會——尤其是天主教會和宇宙學之間一向有矛盾,這可追溯到伽利略時代,而霍金對伽利略有極大的親切感。」(《時間簡史續編》)在同一本書裡,霍金記錄的是1981年梵帝岡召開宇宙學會議時,「我又重新喚起了對宇宙開端和命運問題的興趣,之後我們受到教皇的召見」。霍金平靜地記錄下了這次會見:「教皇告訴我們,研究宇宙在大爆炸以後的演化是可以的,但是由於大爆炸本身是創生的時刻,因而是上帝的事務,所以我們不應該去詢問那個時刻本身。」



就在梵帝岡的這次宇宙學會議上,霍金提出了《宇宙的邊界條件》的論文,認為:「空間和時間在範圍上有限,但是自己包容起來,而沒有邊界或邊緣,正如地球的表面面積是有限的,卻沒有邊界或邊緣一樣。」霍金並且風趣地說:「在我所有的旅行中,我從未從世界的邊緣掉下去。」「只要宇宙有一個開端,我們就可以設想有一位造物主。但是,如果宇宙確實是完全自足的,那還會有造物主的存身之處嗎?」「或許沒有天堂,也沒有來世。我們只有今生來欣賞宇宙的偉大設計。為此,我非常感激。」作為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霍金對「統一理論」進行了研究,該理論是從愛因斯坦開始追尋的物理學的偉大目標。他在《時間簡史》中寫道:「一個圓滿、前後一致的統一理論僅僅是第一步,我們的目標是對我們周邊的事物和我們自身的存在,獲得徹底的理解。」也就是說,霍金試圖「找到一個『萬物理論』,將讓人類『明白上帝的心』」。後來,霍金又提出,統一理論或許並不存在。

霍金的思想在漫步星雲時靈光四射,他有時也否定自己、糾正自己,倘非如此,霍金還是霍金嗎?

《時間簡史》及「說話和傾聽」

1988年,霍金失語3年後,寫成《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這本著作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成為一時無兩的國際暢銷書。世界爭說輪椅上的霍金。霍金以較為通俗的語言告訴我們:大爆炸乃宇宙的開始亦即時間的開始,而黑洞則是恆星之死。事實上,黑洞甚至不是很黑,人掉進黑洞會變成義大利麵條,最終黑洞甚至會消失。英國《金融時報》3月14日稱,霍金對宇宙學的許多重大問題,尤其是20世紀物現學的兩個偉大理論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統一作出了重要貢獻。西方世界反覆詢問的另一個問題是:霍金為什麼如此迷人?



霍金之所以迷人,首先在於他總是提出一些高度複雜的問題,觸發人們的思考、爭論:這個世界有沒有一位神?如果宇宙是自足的,神住哪兒呢?宇宙中還有其他生命嗎?如果外星人到訪,我們怎麼辦?霍金欣賞科技帶來的便利,但他又警告說:「我認為全面發展人工智慧,會造成人類滅亡。」霍金還認為,「說話和傾聽」在未來的技術時代,是人類最為重要的一件事情:「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裡,人類就像動物那樣生活。然後發生了一些事,從而釋放了我們的想像力,我們學會了說話和傾聽。語言讓我們能夠交流思想,讓人類通過合作來實現不可能。通過說話,人類取得了最大的成就,因為不說話,人類遭遇了最大的失敗……有了任我們支配的技術,可能性是無限的,人類需要做的只是確保我們保持對話。」一個失語者,告訴我們說話和傾聽及交流之於人類的無比重要性,縱觀當今世界,強權橫行,戰爭與制裁烽火不斷,霍金以其特有的敏銳預判將來,告訴人類:技術愈是發展,且任我們支配,那就有了「無限的可能性」。這無限的可能性中就包括了戰爭、破壞生態環境。霍金說:「我們面臨因為貪婪和愚蠢而自我毀滅的危險。在一個汙染日益嚴重且越來越擁擠的小星球上,我們不能再自己照顧自己。」未來有各種可能,外星人造訪是其中之一,霍金認為:「如果外星智能生命到訪,結果很可能和當年哥倫布到美洲大陸一樣,對土著居民來說,事情可不太妙。」霍金從不認為自己有多麼了不起,從整體而言「人類只是在一顆中等大小星球上的化學敗類」,他宣稱:「我們微不足道!」

輪椅人生

霍金的輪椅人生使霍金更加可愛迷人。

我們常常對坐輪椅者抱有同情,因為他們的殘疾、他們人生的艱難。如同前述,霍金患病之初,那是21歲的青春年華,此後病情加重。起先他並不接受輪椅,在這一可怕的疾病面前,霍金並不是一開始就認為「殘疾也沒什麼大不了」。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霍金才同意坐輪椅,但依舊憤憤不平,他時常會肆無忌憚地衝過街道,妻子簡不僅要照顧3個孩子,還為霍金擔驚受怕。他幾乎做不了任何事情,他的體力極為有限,感謝上蒼,他的頭腦、思維健康而活躍,他的想像力——對星雲、黑洞、外太空的想像,竟如此清晰、美妙、迷人!



霍金熱愛生活,而且力求好玩、有趣豐富。他是個跨界者,好萊塢拍攝了關於霍金的多部作品,如《真實的霍金》《霍金的故事》《萬物理論》等,《萬物理論》中飾演霍金的80後演員「小雀斑」埃迪·雷德梅尼感動了霍金。在拍攝時,他曾多次去探班,上映後又饒有興致地觀看並給製作方發了一封郵件,評價「小雀斑」的表演:「在觀看影片的某些時刻,看著雷德梅尼就像在看我自己。」「這部影片給了我一個自省的機會。」埃迪·雷德梅尼因為這一角色獲奧斯卡大獎,霍金的祝賀是:「埃迪你太棒了,我以你為榮!」霍金不吝對別人的讚美,而且在享譽全球時表示「自省」。他在輪椅上遨遊星際黑洞,穿梭在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間,他殫精竭慮,他自省什麼?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觀照自己內心的可能和必要,霍金亦然。他不認為有一個神存在並且幹預宇宙,「確保好人獲勝或在來世受到獎賞」的信念是痴心妄想。但他同樣冥思苦想於「宇宙為何存在?我不知道如何通過一種可行的方式,提出這個問題並給出答案。如果存在這樣一種可行的方式,它是有意義的。但這讓我困惑」。

霍金的輪椅人生是好玩的、多彩的。美劇《生活大爆炸》中,他客串了第5季第21集。在《銀河飛龍》系列的《墮落》一集中,他出鏡3分鐘,飾演自己,在全息成像平臺裡與愛因斯坦、牛頓、生化人打撲克。雖然靠機器發出聲音,但霍金卻在著名的搖滾樂團平克·弗洛伊德的一部專輯中,用電腦合成器發聲參與其中。霍金若不是如此熱愛生活,而是在輪椅中長籲短嘆命運不公,他還能享壽76歲嗎?霍金如此熱愛生命,但這並不妨礙他支持安樂死,他本人還曾嘗試自殺。在他接受氣管切開術的時候,「我短暫地閉氣試圖自殺,但是缺氧的反射動作太強烈,迫使我繼續呼吸」。他為此抱怨,健康人有能力自殺,殘障者很可能連自殺的力氣都沒有。霍金嘗試自殺並失敗之後,再無此舉並強調,對生命絕望自殺是錯誤的,「除非你處於巨大痛苦之中,但是這個決定因人而異」。霍金說過:「我一輩子最大的希望,是在外層空間死去。」他並不相信有來世、有靈魂,解釋這一最大希望的唯一理由只能是:霍金對天宇外層空間之迷戀。這樣做的一個可能是他會掉進黑洞。讓我們想像這一畫面:坐著輪椅、在星雲的簇擁下,倏忽間已身在黑洞。美哉,星墳!

無解

霍金去世後,《紐約時報》的評論說,霍金是「在輪椅上漫遊宇宙的人」,是「人類意志和好奇心的象徵」,是「一個超越了極限的人」,是「自愛因斯坦之後,沒有哪位科學家能如此吸引公眾的想像,並得到了全世界幾十億人喜愛的」天體物理學家。善哉,斯言!



2018年第10期《青年文摘》郝景芳撰文:霍金的攝影師去給霍金拍照時,霍金的狀態並不好,眼睛一直睜不開。患病後的霍金先是靠兩三個尚能活動的手指打字,後來則靠眼睛底下的一塊肌肉撥揮電腦上的光標,現在這一塊肌肉似乎也在漸凍中了。攝影師離開前輕聲地問霍金:「您能再給我一個詞,表達你想對世界說的話嗎?」霍金的護士說:「他恐怕完成不了,他眼睛下面的肌肉正在萎縮。」就在攝影師準備離開時,突然聽見屏幕上光標的聲音……顯然霍金是在用僅剩的力氣,回答攝影師的問題,移動的光標停留在W上面。護士解釋說,因為身體原因,霍金有時打出來的字是沒有意義的。攝影師正猶豫間,光標又動了,第二次停留在o上面。過了一會兒,光標又動了,最後停留在w上面——Wow——驚嘆!在輪椅上漫遊宇宙之後,霍金依然無解的是:它為什麼呈現出現在這樣子?它究竟為什麼存在?他對宇宙依然驚嘆!

想起了康德的墓碑以及墓中人語:「有兩種東西我們愈經常愈反覆思想時,它們就會給人灌注時時更新、有加無已的驚讚和敬畏之情:頭頂的星空與內心的道德律。」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2018年9月7日

相關焦點

  • 霍金:宇宙那麼大,我要去看看
    我們知道的是,霍金是天文學、理論物理學家,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 外星生命在哪裡? 跟隨霍金進入宇宙關於外星人的三大猜想
    外星生命在哪裡? 跟隨霍金進入宇宙關於外星人的三大猜想時間:2015-12-25 09:07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外星生命在哪裡?跟隨霍金進入宇宙關於外星人的三大猜想 導讀:外星人這個話題我們一直都在熱論,英國 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對於宇宙以及外星人更是研究深入,現在我們就跟隨霍金進入宇宙,談談關於外星人的三大猜想: 在美國探索頻道播出的紀錄片《跟隨斯蒂   原標題:外星生命在哪裡?
  • 霍金生前最後一篇論文發表:平行宇宙沒那麼多
    霍金生前著作文章無數,他最後修改的這一篇一經發表便引發大量關注,人們想看看霍金最後留了什麼話,畢竟,從此以後世界再無霍金,這也是人們緬懷霍金的一種方式吧。這篇文章無疑還是關於宇宙起源的理論,霍金最熟知的領域。核心思想就是平行宇宙沒那麼多。
  • 《霍金三部曲》:你是誰? 你從哪裡來? 你要到哪裡去?
    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這是物理學和哲學的終極問題是上帝創造了宇宙還是大爆炸?我們真的能回到過去嗎?你知道為什麼世界是十一維嗎?宇宙是否需要一個創造者?......或許你能在《霍金三部曲》(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中找到答案。霍金,這位全世界最火的科學家,我們小時候都聽過他的故事:史蒂芬·霍金,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學家,21歲患上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從此在輪椅上待了半個世紀......
  • 宇宙無限大,但再大也有個邊界,那麼宇宙邊界在哪裡呢?
    宇宙無限大,但再大也有個邊界,那麼宇宙邊界外面是什麼?宇宙無邊際,只要人類對宇宙本源的認知還被被科學和邏輯的二元論主導,人類就無法探索到宇宙的真實面貌。人是由物質、能量、意識層面(魂、靈魂)三者一起組成的,宇宙也是如此。
  • 被黑洞吞噬的物質去哪裡了?它們會穿越時空嗎,霍金的黑洞人生!
    黑洞堪稱宇宙中最可怕的天體,能吞噬其周圍包括光線在內的一切物質,在黑洞內,物理學上的時間和空間都沒有了意義。那麼,如此強大的黑洞會是穿越時空的通道嗎?其實說到這裡大家首先要改變自己的刻板印象,黑洞並不是一個洞。現代物理學認為,黑洞是宇宙中客觀存在的一種質量驚人的天體,一般由質量超大的恆星經過演化後,引力坍縮而成。
  • 「宇宙之王」霍金「神語錄」大集合
    日前,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 霍金與俄羅斯商人尤裡 米爾納在倫敦舉行聯合記者會,宣布兩人將為尋找外星生命跡象的新倡議投資1億美元。一直致力於探索宇宙奧秘的霍金在生活中相當幽默,可不像他研究的學科那麼「高冷」。在各種場合,被譽為「宇宙之王」的他妙語頻出,直言快語,總能製造出一些意外效果。
  • 霍金走了,茫茫宇宙你還相信誰?
    寫到這裡,再回到霍金。人活著,認識世界,認識人類自己,認識浩瀚宇宙,總得需要一個解釋吧?遠古時代,就是一個個神話,讓人們知道世界是什麼樣的,宇宙是怎麼產生的。盤古也好,女媧也罷,乃至西方人說的上帝等等。有些人相信神話,有些人相信眼見的事實,至少是一小部分事實(或許多少年後會被推翻),至此,霍金的價值就凸顯出來了。他能夠給人們一個解釋,最重要的是,大部分人能接受的解釋。
  • 宇宙是被設計出來的嗎? 解讀霍金《大設計》
    霍金,既是物理學家也是思想家。他的任何新思想的提出,都會引起學術界的關注。他的《時間簡史》一書,曾經產生了廣泛影響。最近他與蒙洛迪諾合作完成了《大設計》一書(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這是繼《時間簡史》出版之後,近20多年間他對科學與哲學問題的思考成果。在這部書裡,作者繼續思考著宇宙起始的深邃命題。就此,記者近日採訪了該書的譯者吳忠超。
  • 科學家疑似發現平行宇宙,或能證實霍金生前的實驗理論!
    科學家疑似發現平行宇宙,或能證實霍金生前的實驗理論!宇宙到底是怎樣誕生的?最權威,最具有信服性的說法,那就是宇宙大爆炸,宇宙最開始並不是像現在這樣混沌龐大而是一個奇點。那是因為霍金和他的學生在做一次研究的時候,發現了宇宙當中一道奇怪的光束。科學家疑似發現平行宇宙,或能證實霍金生前的實驗理論!那麼這個奇怪的光束是來自於哪裡呢?
  • 霍金被證明錯了,還不止一次!這個神化了的人物,根本沒那麼完美
    如果之前的恆星質量足夠大(大約3-4個太陽質量),那麼這個恆星最後,就會坍縮成一個黑洞。,當然離不開「宇宙之王」霍金,在探索黑洞的道路上,霍金更是做出了大量卓越的貢獻。黑洞是個只進不出的天體,怎麼可能輻射出東西來呢?」
  • 宇宙那麼大,為何沒有外星文明找到我們?
    宇宙那麼大,為何沒有外星文明找到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一個擁有智慧文明的星球,而在人類誕生之前,地球已經有幾十億年的歷史了。如此之長的時間,只產生了人類一個文明,不禁讓很多人想我們在宇宙中是否是唯一一個智慧文明?
  • 宇宙大爆炸前是什麼樣子?霍金其實早已知曉答案
    按照目前宇宙物理學的理論,宇宙起源於一場宇宙大爆炸。大約在138.2億年前,宇宙還是一個體積極為微小的點,名為奇點,在某個時刻發生了爆炸後,爆炸產生的物質不斷擴張,最終形成了現在宇宙的模樣。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宇宙大爆炸太過深奧了。如果宇宙一開始是一個奇點,那麼奇點之外又是什麼?
  • 與霍金相比,楊振寧厲害在哪裡?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霍金的知名度確實要高於楊振寧。但在物理學界,楊振寧的知名度其實是高於霍金的。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霍金和楊振寧的成就誰更高一些呢? 如果要論科普成就,霍金要勝於楊振寧。霍金所著的《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等一系列物理學和宇宙學科普讀物暢銷全世界,這讓很多人愛上了科學,並且其中還有些人最終還成為了科學家。
  • 霍金心目中的宇宙——紀念霍金離世兩周年
    在霍金入葬以後,來賓們被邀請到西敏寺的後花園參加招待會,這時響起了熟悉的霍金的「聲音」,此刻歐洲空間局將這聲音同步向宇宙深處發射。它象徵著這個星球上的寂寞的文明尋找宇宙知音的努力。2018年3月31日,霍金的葬禮。 東方IC 圖早在上世紀70年代,霍金就已經是光芒四射的學術明星。
  • 霍金預言地球毀滅,人類滅絕,2020年是否是一個預兆呢?
    因為霍金曾經預言過人類會在2600年滅絕,地球將在200年內毀滅,這個預言是否是真的?如果人類肆意妄為,那麼這個時間又會不會提前呢?,起初只是在中國的武漢爆發嚴重,後來波及到全國各地,甚至全世界,雖然目前新冠病毒的源頭究竟是哪裡還沒有搞清楚,但是我們清楚的是這場病毒讓不少人身處水深火熱之中,有人說都是那些不要命的吃野生動物的人的錯,害得病毒肆虐,也有人覺得中國的武漢只是一個超級傳播者,真正的病毒可能早在別的國家就開始了「侵略
  • 霍金預言地球毀滅,人類滅絕,2020年是否是一個預兆呢?
    因為霍金曾經預言過人類會在2600年滅絕,地球將在200年內毀滅,這個預言是否是真的?如果人類肆意妄為,那麼這個時間又會不會提前呢?2020年,人們還沒有從新年的快樂中緩過神來,就發生了新冠肺炎大範圍傳染的事情,起初只是在中國的武漢爆發嚴重,後來波及到全國各地,甚至全世界,雖然目前新冠病毒的源頭究竟是哪裡還沒有搞清楚,但是我們清楚的是這場病毒肆虐讓不少人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 Discovery將推「霍金宇宙大探索」
    史蒂芬·霍金的一段「電腦」獨白,開啟了這場宇宙探索之旅。  從9月20日起,Discovery探索欄目將於北京電視臺青少頻道《探索》欄目中,重磅推出系列紀錄片《史蒂芬·霍金宇宙大探索》,獨家展示當今世上最傑出的科學家史蒂芬·霍金的超凡想像力和智慧,帶領觀眾一起探索宇宙的炫美與壯麗,向人們揭示宇宙的奇蹟,從宇宙大爆炸到時間的盡頭,以及外星生命和時間旅行的可能性。
  • 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炸出」所有物質,那原材料來自哪裡?
    近代,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終於有幸走出地球,飛向外太空了,這時人們才認識到宇宙的浩瀚,並且感嘆地球不過是宇宙中極其渺小的存在罷了,地球在宇宙面前就連灰塵都算不上。那麼,如此浩瀚的宇宙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 科學:霍金的宇宙模型是什麼樣的?可以時間旅行的宇宙存在嗎?
    序:在過去的主流宇宙模型中,科學界認為宇宙必須有一個起點,一個終點,但是科學家不能說清楚。其中最著名的科學家有霍金,愛因斯坦,哥德爾,那麼他們的宇宙模型是什麼樣的?本篇我們看下這些非常有趣的宇宙模型。霍金的無邊宇宙模型霍金認為宇宙是有邊界的,宇宙就像一副立體全景圖,雖然現在向外擴張,但它是有邊界的,並且,霍金利用數學的方法建立了一個無邊宇宙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