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一睜開眼,就對接下來的一天充滿了好奇,充滿了疑問:「今天會不會從東區走到中區去參加突如其來的一個記者會呢?」「今天會不會被班長安排去參加活動呢?」「今天的餐廳裡會不會有我喜歡的鍋包肉呢?」正是這些不確定性才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生機和趣味。而聰明的人之所以聰明,就是因為對自己周圍的一切保持了不確定性。
對自己的一切都應該保持不確定性。對於生活,我們很難預料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或下樓梯時崴腳,或倒水時燙傷,或切菜時切到手;對於學習,我們可能在沒有複習的情況下被老師告知要當堂考試,在考英語聽力時,試音清楚沒毛病,開始正式考試時,聽筒仿佛被「扼住了喉嚨」沒有聲音了。不同的人對於這些不確定的,未知的事情做出的反應給了枯燥的生活莫大的樂趣。 有的人哭天喊地,抱怨世界為何會對他如此不公,那是因為他們太想把一個不確定的世界確定化,把一切事情按照他們自己的想法,按部就班地一個一個地落實。如果把生活每天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確定下來,這將會是比地球毀滅更可怕的滅頂之災。試想:我們每天吃著同樣的早餐,做著同樣的工作,面對著同樣的人,在同樣的時間起床睡覺,那將會是多無聊難熬又可怕的生活。生活的意思,好玩,趣味,都是來自不確定,來自無常。
《反脆弱》中的布裡丹之驢,在面對著左右兩邊距離相同的草和水時,它陷於先吃草還是先喝水的糾結中,最終它餓死了。在那時,如果有個人在它身後推他一下,不管是吃草喝水還是喝水吃草,結果都不會是最糟糕的那一種。不確定性帶來的是生機。
之前有位男子對他的家人說:我們下午四點去看電影吧!我太累了,需要放鬆一下。結果他的家人沒有按時出門,到達電影院時,電影已經開始了,他錯過了開場。回到家後這位男子和家人大吵。在他的認知裡他的計劃沒有按照他的預想實現,讓本來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卻在不知不覺中給自己增加了壓力。看電影的本質就是放鬆,而不是在日程表上給自己增加一項工作叫看電影。相反如果男子把關注點放在放鬆上,即使錯過了開場,也會達到自己放鬆的目的。
古代思想家莊子教會我們的就是要學會與不確定性共舞,與天地合為一體,像柳絮一樣在天空中隨風飄舞,完全不需要考慮自己應該在哪裡。
要做聰明的人,首先要學會對周圍的一切保持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