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做點具有不確定性的事兒

2020-12-04 恆者致遠

美國作家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有一本書,叫做《黑天鵝》。歐洲人只見過白天鵝,「黑天鵝」曾經是歐洲人寫作中的慣用語,用來指不可能出現的事件,但這個歐洲人心中千年來不可動搖的信念,隨著在澳大利亞發現黑天鵝而崩塌。

「黑天鵝」寓意著不可能發生或不可預測的稀有事件,它完全超出人們的正常認知,可是卻強有力地改變著一切。每一個「黑天鵝」事件的出現都是對經驗主義的蔑視,足以形成顛覆性作用。

就拿今年的新冠疫情來說。突如其來的的新冠病毒自武漢爆發,成為疫情的引爆點和重災區,中國最高領導人高瞻遠矚,奔著對人民生命健康極其負責的態度,為防傳染源全國擴散,以極大的魄力、勇氣和擔當,決定對千萬級人口的大都市武漢實施封城,對如此規模的城市封城在整個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然後全國幾乎在一夜之間進入戰時狀態,打響了一場對抗病毒的人民戰爭。

新冠病毒的出現徹底顛覆了中國人傳承了幾千年的生活方式。不再走親,不再訪友,不再聚餐,甚至不再看望父母,甚至整月宅家不再下樓,人人響應國家號召居家隔離,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體現愛國精神——躺在家裡不出門。英雄的城市武漢和英雄的武漢人民,忍辱負重,斷臂求生,在此要感謝武漢人民的大無畏犧牲精神!舉國上下經過兩個月的艱苦奮鬥,硬是把病毒悶死了,人民群眾的生活秩序隨之迅速恢復正常,企業復工復產緊張有序進行,經濟開始快速恢復。

國家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一季度國內GDP同比下降6.8%,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負增長,損失以萬億為單位計。

不僅如此,新冠病毒正在改變世界格局,真正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疫情在中國首先爆發,可笑的是,在中國付出巨大代價為全世界爭取了兩個月緩衝期的前提下,號稱世界老一的美國卻成了全世界的「標杆」,在尚且沒有充分檢測的情況下確診已突破300萬例,死亡13萬例靠上,還不包括未被確診即已死亡的病例,成為世界當之無愧的「老大」,其地位無可與之爭鋒者。還有一些更奇葩的二逼國家,比如抗疫靠黑社會的巴西,熱愛群體免疫的美國小弟日不落帝國,還有靠躺贏的阿三哥等等。林子大了啥鳥都有。

疾風知勁草。通過此次堪比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疫情,讓我們徹底看清了誰是我們的朋友,誰又是我們的敵人。

美國經濟大幅衰退已成定局,如果再加上政府不作為造成的草菅人命,坦率講,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特總統是應該做點什麼以謝天下的。當然了,這是我們的一家之言,美國人民也許更喜歡「我有死亡的自由」也說不定,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們也得誠心誠意地成全,以免人家說我們土炮,不尊重人權。

不記得是歐洲哪位比較有眼光的政治家說了一句話,原話記不清了,大概是這個意思:中國本來還沒有能力引領世界,但卻被迫主導世界。是啊,中國雖然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與老大相比那差距小踮腳兒緊慢也追不上。奇葩的是,人家使勁兒往後出溜,我們原地踏步都擋不住國際影響力的迅速提升啊!

「黑天鵝」事件最大的特點就是其不可預測性和影響重大。所以,我們要永遠「做最好的準備和最壞的打算」。「黑天鵝」雖然稀缺,但卻不會缺席。

塔勒布還有一本書,跟《黑天鵝》應該屬於姊妹篇,叫做《反脆弱》。這兩本書都很不錯,有興趣的可以讀一讀。前者講的是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後者講了如何來應對不確定性。舉個例子,一個身家百萬者和一個萬元戶,假如同時受到了黑天鵝事件的打擊,都損失了50%的資產。結果會怎麼樣?前者仍然可以衣食無憂,而後者可能就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了。為什麼面對同樣的災難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就是因為後者太脆弱了。風平浪靜陽光明媚之時,兩者都過著幸福的小康生活,但災難來臨,表面看起來強者損失最大,但其實受傷最重的永遠是弱者。

所以,塔勒布先生要求人們「反脆弱」,認識到風險,突破經驗主義,提高自我實力來防範風險,盡力避免成為「黑天鵝」事件的犧牲品。

正如哲學上講的,事物都有兩面性。不確定性並不總是壞事,我們也可以善加利用。

股市的魅力何在?就在於其不可預測性,情深深雨濛濛怎麼也看不清。試想,如果股市總是四平八穩,永遠保持一根直線,誰能通過炒股賺錢?鬼也不能。股市的價值就在于波動性,由于波動便產生了可能性,調動了低買高賣的衝動,刺激了想像力。也不乏炒股賺到盆滿缽滿的人,雖然很少,但有可能就足夠了。

不是勸大家都去炒股,畢竟絕大多數人都不專業,不具備那種經濟和心理承受能力,靠運氣賺的錢遲早要靠實力賠進去。只是讓大家明白一個道理,不確定性是可以利用的。

就像高考,現在可能錄取率提高了,在前些年那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身在其中,不知道誰的實力比誰強或弱,不知道誰會一路高歌,不知道誰會掉落湍流,大家都爭著搶著上,因為過去了就是一片豔陽天,就是天子驕子,就是名利雙收。雖然充滿著不確定性,更多的是名落孫山,但是不確定性的背後就是可能性,一個讓萬千學子鯉魚躍龍門的機會。肯定會有人成功,只是有點少。

你在工作之餘喜歡寫字的話,請堅持下去。你的工作是你的謀生工具,是「八小時之內謀生存」,你的業餘愛好把它發揮好,發揮到淋漓盡致,雖然你現在不以它養家餬口,但如果做到極致,那就是「八小時之外謀發展」,可能會成為業餘書法家,賺的比你的工作多好幾倍。

如果工作之餘你喜歡說話,那就多說。每天堅持說十分鐘,得是那種出口成章的說話,還得有道理,最好能把死人說活。話說好了,聽的人多了,你可以去開直播,拍小視頻,甚至帶貨,弄不好還能成為網紅。到那時,工作就成業餘愛好了。

如果你工作之餘長得還漂亮,那就把先天優勢發揮出來。秀髮好好整整,月牙兒眉好好畫畫,對著鏡子多練練回眸一笑,跟人氣明星們多學學擺造型。運氣好的話,拍個抖音啥的,說不定能帶來上百萬的點擊率。也許被某個獨具慧眼的星探發現,被打造成人氣明星也說不定。不是歧視男同志,如果長得帥也可以試試。

總結一下:「黑天鵝」事件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影響卻強大;不確定性永遠存在,不一定全是壞事;可以利用不確定性去創造可能性。

去發掘一些試錯成本很低,自己又正好會的或願意去學的東西做些嘗試,失敗了,反正也不損失什麼,萬一成功了呢。話說,人要有希望,萬一實現了呢。還是那句話,肯定會有人成功,只是比較少。

相關焦點

  • 聰明的人要學會保持不確定性
    正是這些不確定性才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生機和趣味。而聰明的人之所以聰明,就是因為對自己周圍的一切保持了不確定性。對自己的一切都應該保持不確定性。對於生活,我們很難預料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或下樓梯時崴腳,或倒水時燙傷,或切菜時切到手;對於學習,我們可能在沒有複習的情況下被老師告知要當堂考試,在考英語聽力時,試音清楚沒毛病,開始正式考試時,聽筒仿佛被「扼住了喉嚨」沒有聲音了。不同的人對於這些不確定的,未知的事情做出的反應給了枯燥的生活莫大的樂趣。
  • 人要學會與不確定性共舞
    我不否認,這做起來一點都不容易,但確實有效。最近新學一個詞,固定型思維模式。我就是屬於這樣模式的人。我總是在做任何事時,尋求一種確定。不知是急於證明自己,還是害怕失敗,還是缺乏安全感,總之就是要一個肯定的答案。我在做一件我沒有做過的事時,我會選擇逃避。
  • 聰明人要保持自己生活的不確定性
    你要想真的做一個聰明人,你就要學會保持不確定性。我覺得這句話太牛了,你要作為一個聰明人,你要學會保持不確定性,你知道我們每天擔憂的事主要是什麼嗎?就是怎麼樣能夠讓所有的事都確定,我們希望一切東西都按照我們的想法按部就班的,一個一個的落實,這個叫做確定。
  • 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思考
    確定性害死人 你發現沒,一個人在外企工作久了,自己的大腦就會馴化成一個樣子「守規矩、準時、KPI、流程化」,同時,你也會發現一個人在BAT工作久了,時不時就冒出很多想法,不斷的突破自己的邊界,接受不確定性
  • 為什麼要高度關注經濟政策不確定性?
    因此老闆後悔連連,都怪這種政策變動的不確定性。 調研回來之後,我就下決心一定要研究不確定性,因為它幾乎決定了企業的生死存亡。如果生產者沒法形成穩定的預期,談何利潤最大化?如果消費者沒法形成穩定的預期,談何效用最大化?因此,當我的博士生阮睿說想以不確定性作為博士論文的主題時,我欣然同意。
  • 職場做一個聰明人,要學會保持不確定性,只有1%的人能聽懂
    不管是在在職場或生活中, 很多時候你要學會保持不確定性, 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一切東西, 都按照我們的想法按部就班的一個一個的實現,
  • 不想焦慮,就要做一個積極的人,學會與不確定共舞
    現在,很多人焦慮就是因為覺得自己處在不確定中,總想要一切都穩定下來,要那種不變的安全感。就在剛剛我聽到了一句話說:你要想真的做一個聰明人,你就要學會保持不確定性,我覺得這句話太牛了。你要學做一個聰明人,你要學會保持不確定性!你知道我們每天擔憂的事兒主要是什麼嗎?就是怎麼樣能夠讓所有的事情都能確定,按照我們的想法、我們的希望,一切的一切都按部就班的一個一個的確定下來。
  • 索羅斯:人的不確定性原則
    這些因素造成的不確定性,很可能比反身性引起的不確定性範圍更廣。我把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稱之為「人的不確定性原則」(human uncertainty principle),這是一個比反身性更廣泛的概念。 人的不確定性原則,比起貫穿於笛卡爾哲學中(Cartesian philosophy)的主觀懷疑理論(subjective skepticism) 要謹慎嚴格得多。
  • 做一個聰明人,就要學會保持不確定性
    做一個聰明人,就要學會保持不確定性。這句話實在是很牛。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身邊有太多的人在追求確定性了。比如,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在多數人考公務員是為了什麼?人活著是為了什麼,為了奮鬥的意義,享受成功的樂趣。我從來都不喜歡一成不變的人生,未知的人生才更值得追求。人就活這一輩子,何不享受這未知的人生,未知的樂趣?當然,我並不否定穩定的人生就沒有樂趣,因為畢竟現在工作生活壓力這麼大,很多人還是想要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和生活的,起碼不用在這方面焦慮。
  • 量子力學認為微觀物理過程具有不確定性
    不能說薛丁格的貓有什麼意義,它只是一個有設定並且說法通俗易懂的梗而已,而且根據量子力學的一些結論,做薛丁格方程的各個變量不一定只有整數階。所以說設定是中心思想,有些東西不一定非要用這麼科學嚴謹的表述和定義。
  • 建立你的不確定性優勢
    新冠危機凸顯了人、市場和事件之間的相互聯繫。正如小說家Nadeem Aslam所寫的那樣:「在這裡拉一根線,你會發現它與世界其他地方相連。」也許有人會說,這種情況只是一個意外。然而,即使在新冠疫情之前,企業就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潛在不穩定因素。BCG的研究發現,一些組織在管理這種程度的不確定性方面做得比其他組織要好得多,少數組織甚至能因為這些不確定因素而蓬勃發展。
  • 設計中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當決策者對情況的結果有確定性的了解時,會選擇令自己滿意的方案;但是面對不確定性的決策情況,用戶無法通過概率來確定結果,因此決策也充滿了風險和不確定性。確定性讓人感到踏實和乏味;不確定性會帶來風險和機遇。在設計過程中,設計給用戶呈現的最終結果,對於用戶而言,同充滿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 周其仁教授:如何理解不確定性?不確定性不意味著一定是壞事情
    有一個詞原來非常生僻,是科學上很少人討論的問題,叫做不確定性或者不確定性原理,現在卻變成了天下無人不識君,都在談論不確定性。  我想在企業的角度談不確定性具有特別的含義,因為企業要組織人、財、物,要面向未來,要組織籌劃,如果未來不確定,這個企業怎麼打仗?怎麼組織人、財、物應對市場競爭,所以需要把不確定性概念稍微做一些討論。
  • 要不要這個小孩?新生嬰兒基因篩查的不確定性與必要性
    自1960年以來,美國已經有了一個新生兒篩查計劃,但是,就像美國醫療保健的典型情況一樣,具體要篩查哪些項目是由各州自己決定的。因此,從1970年到2000年間各州出現了很大的差異,有些州做3個項目篩查,而有些州則篩查了36個項目。2006年,美國醫學遺傳學學院發布了一份報告,呼籲所有州都篩查54個項目。
  • 為什麼你要對不確定性保持樂觀心態
    母親的那套處事邏輯影響著我們一家人:即使充滿不確定性,也要嘗試一下,努力達成。畢竟,放到一個較長的時間裡,事情的發展是越來越好的。02今日頭條CEO張一鳴曾說過優秀年輕人的一個特質:對不確定性保持樂觀。只要你對事情的不確定性保持樂觀,你會更願意去嘗試。
  • 黃三文:想田間地頭的事兒 做「頂天立地」的人
    中國農業科學院供圖黃瓜大家都吃過,但像黃三文這樣吃黃瓜能吃出境界、吃出水平的人卻鳳毛麟角。1月8日,年近50歲的黃三文作為第一完成人的《黃瓜基因組和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研究》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這個天天想著「田間地頭的事兒」的湖南農村娃,登上了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
  • 不確定性原理
    就如當初要不要移民一樣,要不要回國也成了我們時不時要激辯一番的話題。移民的心態,也像極了圍城。城裡的人想要出去,城外的人想要進來。       學理科的多爸把這種心態稱之為人生追求的「不確定性」。
  • 人的命運是否可以預測?不確定性原理證明準確預測不可能!
    我們先來看幾個事例事例一:一對夫婦帶著一個孩子坐在一輛載有幾十人的大巴車上,突然孩子聲嘶力竭的哭喊要下車回家,父母逼於無奈,要求司機停車選擇回家,而十分鐘之後,這輛大巴車被馬路上飛落下來的巨石砸中,車毀人亡。
  • 定義合理的產品需求: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
    不確定性和確定性存在於主觀與客觀之間的關係中,當我們的主觀意識對某種事物能捕捉的信息越多,其客觀的不確定性就越小,主觀的確定性就越大。這裡所提及的主觀和客觀要辯證地去看。大航海時代:冒險,意味著更大的收益冒險不是盲目的,而是需要駕馭一個合理的不確定性,這裡提到的合理的不確定性即如何通過大膽地探索一些無法通過足夠信息證明其正確性卻確實具有一定創新意義的產品需求。
  • 42%美國人拒絕接種疫苗|耶魯大學心理學家:不確定性讓人變得自私
    Fauci)而如今,42%的美國人表示,在美國政府免費提供新冠疫苗接種的前提下,他們也不會接種疫苗。也就是說,僅有58%的民眾接種意願達不到群體免疫的最低接種閾值,這對於完全「押寶」於疫苗的美國政府而言,無疑是個棘手的難題。我們不禁要問,新冠疫情肆虐美國,為什麼還有如此之多的美國人抗拒接種免費疫苗?難道他們不怕自己和身邊的人被新冠病毒感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