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羅斯:人的不確定性原則

2020-12-05 騰訊網

投資行為屬於經濟行為的一種,都屬於社會科學範疇,所以在進行投資行為的研究時,同樣會遇到社會科學研究所遇到的問題,即人的不確定性因素。

索羅斯在這裡強調的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區別,重點強調社會科學研究中關於人的因素。而我在這裡是想強調兩者研究的共性,即科學方法論,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是在研究科學,都需要科學的研究方法。

卡爾·波普建立了一個乾淨利落、簡潔優美的科學方法論體系,包括三個要素和三個環節。三個要素是:初始條件、終結條件、普遍有效的命題即科學定律。三個環節是指:預測、解釋、驗證。當初始條件與科學規律結合時,就能進行預測。當終結條件與這些科學定律結合時,就可以進行解釋。此時,預測和解釋都是對稱的、可逆的。

在投資實踐中,大家習慣講邏輯,也必須講邏輯,而且必須是正確的邏輯。那什麼是正確的邏輯呢?用一個更形象的例子來解釋,一個正確的邏輯就像是一把梳子,梳子梳過了的頭髮,全都平順了,還沒梳到的地方,仍處於雜亂中。在投資中,研究人員提出的邏輯如果能完美地解釋過去,並經受住了當下的檢驗,意味著這個邏輯能夠預測未來,那就是正確的邏輯。過去和未來,是關於當下對稱的,過去是解釋,未來是預測,當下是檢驗。

投資的公式可以表述為「投資=信息+邏輯」,這就將投資者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追逐信息優勢的,一類是追逐邏輯優勢的。

追逐信息優勢的,通常體現在信息的廣度、深度、速度這幾個方面,典型的是預期差理論的支持者,還是深度勾兌型投資者,這幾種投資者覆蓋了市場上絕大多數人群了。

而在邏輯追逐者中,有一大批邏輯是不科學的,是無法正確解釋過去並接受當下檢驗的。更多的是將一件事情講明白了,並且符合自己的訴求,那就稱之為邏輯,其實這種更應該叫做故事,給小朋友講故事時不能有明顯漏洞,要把話講圓了,就覺得自己的邏輯是正確的,顯然這是不科學的。

股票研究,與自然科學研究一樣,需要的是科學精神,通過建立正確的邏輯,才能找到正確的邏輯。只有建立了正確邏輯,在處理信息時才會事半功倍,否則,邏輯不夠強大的話,只能在信息上多花功夫,這顯然是事倍功半的事情,無論是追逐信息的廣度、深度、速度,都足以讓現在的賣方、買方研究人員陷入到疲憊的信息戰中,難以獲得成就感,煩躁與焦慮隨之而來。

01

對經濟理論假設的懷疑

在我的人生過程中,我逐漸形成了一個理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它既幫助我作為一個對衝基金經理去賺錢,又使我以一個政策研究慈善家的身份去花錢。但是,這個理念框架本身是無關乎錢財的,它是關於思維和現實之間的關係的,這一哲學命題很早就已經被哲學家們廣泛地研究過。

我對這一哲學命題的研究,是從50 年代末在倫敦經濟學院學習時開始的。由於我提前一年完成了結業考試,所以在拿到學位之前,我有一年的自由時間,可以自己選擇導師,於是我選擇了卡爾·波普,一位在維也納出生的哲學家。他的著作《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對我影響很深。

波普在書中論述,經驗性的真知不可能是絕對正確的。即使是科學規律也不能完全沒有一絲疑義地被證實:只能通過檢驗來證偽。即一個失敗了的檢驗就足以證偽(falsify),而再多的確認性的例證也不能夠完全證實(verify)。科學規律的特徵是假定性,其真實性要能經受證偽的檢驗。聲稱擁有絕對真理的意識形態是一種謬誤的宣稱,所以只能用強制手段強加於社會。所有這類意識形態都會導致壓迫。而波普提出了一個更有吸引力的社會組織形式:開放社會。在這個社會裡人們有自由持有不同的見解,並且依法治理,可使有不同觀點和利益的人們和平地生活在一起。因為我在德國和俄國佔領下的匈牙利這塊土地上生活過,所以開放社會的理念對我有極大的吸引力。

我在讀波普的著作時也在研究經濟學理論。波普強調人的認知的不完美,而經濟學中完美競爭理論假定完美的認知(perfect knowledge)。這兩者之間的矛盾觸動了我,使我開始對經濟理論的假設前提有所質疑。這是激發我進行哲學思考的兩個主要的理論根據,當然還有其他許多次要的方面。

02

充滿不確定性的命運

我的哲學理念的形成也深受我個人經歷的影響。

我個性成長時期是在1944年德國佔領匈牙利時。那時我還不到14歲,來自經濟狀況尚可的中產階級家庭,但突然之間,就因為我是猶太人,就要面臨被驅逐和殺害的可能。幸虧我父親對這一「非常態」的情況早有準備。他經歷過俄國革命,那是他的成長經歷。在俄國革命之前他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年輕人。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自願參加了奧匈聯軍,結果被俄國人俘虜,作為戰俘被送到西伯利亞。因為有抱負,他成了戰俘們自辦報紙的編輯。報紙是手抄的,貼在一塊木板上,叫《木板報》。這使他很有威信,被選為戰俘的代表。後來附近一個集中營的一些戰俘逃跑,他們的代表被槍斃作為懲戒。我父親沒有坐等同樣的事在他的集中營發生,而是組織領導了一個越獄出逃小組。他們計劃做一個木筏,順著河道漂往大海。但是他的地理知識不夠,不知道在西伯利亞地區所有的河都流向北冰洋。他們漂泊了幾個星期才發現是在朝著北極漂流;後來又用了幾個月才穿過針葉林帶回到文明世界。這時發生了俄國革命,他們又被捲入。經過一系列的冒險之後,我父親才終於回到了匈牙利。如果當時他留在集中營不逃走,可能早就回到家了。

父親回家後完全變了一個人,在俄國革命中的經歷深深地影響了他。他失去了雄心抱負,只希望享受人生別無他求。他傳給孩子們的價值觀非常不同於我們生活的那個年代。他沒有願望積累財富或在社會上成名。相反,他只工作到夠養家過日子即可。我還記得被父親派去到他的大客戶那裡借錢,好去滑雪度假。回來後他會牢騷滿腹好幾個星期,因為得多工作還債。所以儘管我們家境不錯,但不是典型的中等資產階級家庭,而且我們以與眾不同為榮。

1944 年,當德國佔領了匈牙利,我父親馬上意識到這是非常時期,通常的規則不再適用。他為自己家人和其他一些人搞了虛假的身份證,有錢的付了錢,沒錢的他免費幫忙。他們大多數都倖存下來。這是我父親一生中最自豪的事。

以虛假身份生活的經歷,對我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我們隨時有生命危險,周圍的人不斷消失,我們不但倖存下來還可以幫助別人。我們與天使為伍,戰勝了許多難以想像的艱險。這令我感到自己很獨特,我們的經歷太驚險了。父親是我可靠的嚮導,我們安然無恙地過來了。一個14歲的孩子還能奢望什麼呢?

03

反身性常被忽略

有了在納粹統治下逃生的驚心動魄的經歷之後,在蘇聯佔領下的匈牙利生活開始變得乏味。我在尋找新的挑戰,並且在父親的幫助下成功地離開了匈牙利,17歲時到了倫敦去上學。我學習的主要興趣,是想對我出生下來的這個奇怪的世界有所了解。但必須坦白,我也有幻想成為一個重要的哲學家,我相信自己有與眾不同的見解。

在倫敦的生活使我大失所望。我沒有錢,很孤獨,而且沒人有興趣聽我想說的話。但即使環境迫使我去做一些平庸的事,我並沒有放棄自己在哲學上的抱負。學業結束後我找了幾個工作都不對路,最後終於在紐約做起了套利交易,但業餘時間還是繼續我的哲學研究。

就這樣我寫了第一篇主要論文, 題為《意識的重擔》(TheBurden of Consciousness)。論文試圖按照波普開放社會和封閉社會的模式框架,將自然有機社會與傳統思維方式相關聯;封閉社會與教條式思維相關聯;開放社會與批判式思維相關聯。我未能很好地解答的是,思維方式與現實情況之間相互關係的性質。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這也就是我怎麼想到要發明「反身性」這個概念(concept of reflexivity)的歷程——下面我會做更詳細的闡述探討。

事有湊巧,反身性概念給我提供了一個觀察金融市場的新方法,這個方法比當時流行的理論更好。這給了我一種優勢,先是作為一名證券分析師,後來作為對衝基金經理都能用上。我覺得自己掌握了一個新的重大發現,也許可以使我實現成為一個重要哲學家的夢想。有一段時間生意生涯受挫時,我將全部精力投入了哲學理念的研究。但是我太珍惜這一發現而到了無法擺脫的地步。我感到反身性理念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索。我鑽得越來越深,以至迷失在自己複雜的思維之中。一天早上醒來,我發現我看不懂昨晚剛寫的東西了。在那一刻,我決定放棄我的哲學探索,集中精力賺錢。只有在很多年以後,做了一個成功的對衝基金經理之後,才又回到我的哲學研究中去。

1987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金融鍊金術》(The Alchemy of Finance)。在書中我試圖解釋自己看待金融市場的內在哲學理念。對衝基金行業中的很多人都讀過此書,商學院也將其作為教材,但是書中的哲學論述卻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它更多被理解為一個成功生意人的虛榮心,賺了錢就幻想自己是哲學家。

我自己也開始懷疑,到底是不是做出了一個新的重大發現。畢竟我所涉及的主題是眾多哲學家自古以來就在研究的。我有什麼理由認為自己做出了新的發現,尤其是別人都沒有這樣認為?毫無疑問,這個理念框架對我個人來說十分有用,但其他人似乎並不像我一樣覺得有價值。我不得不接受他們的判斷。但我並沒有完全放棄自己對哲學的興趣,只是將它作為個人愛好來對待。在我的生意和慈善事業中,我繼續受這一理念框架的引導,而且慈善事業在我生活中佔的位置越來越重要。我每寫一本書都會忠實地重申我的論述,這有助於我拓展這一理念框架,但我仍然把自己看成是一個失敗的哲學家。有一次我還做了一個講座,題目就是《一個失敗哲學家的再次嘗試》。

但這一切都被2008年的金融危機改變了。我的理念框架使我既預見到了這場危機,又能在它終於到來時可以應對。它還使我比大多數其他人能更好地解釋和預測事件的發展。這使我改變了我自己以及別人對此理念的評價。我的哲學理念已不再是個人的事情,它應該被認真對待,也許可以為我們對現實的理解有所貢獻。正是這一點促使我來做這個系列講座。

好,現在就開始。今天這一講中我將大致介紹「易錯性」(fallibility)和「反身性」(reflexivity)的基本內容。明天將這些理念運用於分析金融市場;然後用於分析政治問題,也涉及「開放社會」的理念。第四講將探討市場價值與道德價值的區別。第五講對眼下面臨的歷史時刻提出一些預測及對策。

可以用兩個相對簡單的命題說明我的核心思想。

一個是,在有思維能力的參與者的情況下,參與者對世界的看法始終是片面的、曲解的,這是「易錯性原則」。

另一個是,這些曲解了的觀點可以影響參與者所處的情況,因為錯誤的看法會導致錯誤的行為,從而影響事件本身,這是「反身性原則」。

例如,把吸毒成癮者當成罪犯對待會導致他們真的產生犯罪行為,因為它對吸毒問題的理解錯誤,而幹預了對成癮者的適當治療。另一個例子,把政府看成是不好的也容易導致槽糕的政府。

兩個命題其實都是純粹的常識,所以當批評我的人說,我只是陳述了顯而易見的事實時,他們是對的,但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我的命題的意義之處在於,它們還沒有被廣泛地認識接受。特別是反身性的概念,被故意忽視,甚至被經濟學理論否認,而經濟學是社會科學中最發達和最有影響力的一門學科。因此,我的理念框架值得被重視,不是因為它是一個新發現,而是因為像反身性這樣屬於常識性的東西,被刻意忽略了。

04

反身性影響事件的獨立性

在經濟學領域中,反身性並沒有位置,經濟學家總是希望找到確定性的東西,然而,我卻說不確定性是人類事務的關鍵性特徵。經濟學理論是建立在均衡概念 (equilibrium)之上的,但這個概念與反身性概念直接矛盾。我將在下一講中說明,這兩個觀念如何導致了對金融市場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

易錯性的概念沒有什麼爭議。人們普遍承認,我們所在的世界的複雜性超出了我們對其認知理解的能力。在這方面我沒有什麼重大的新看法。主要的困難在於,參與者是他們所要解決的問題的一部分。面對現實的極端複雜性,人們不得不訴諸於各種各樣將事情簡單化的做法:比如籠統概括,兩分法,隱喻,決策規則,道德戒律等等。這些思維產物使它們所處的狀況進一步複雜化。

大腦的結構是易錯性的另一個來源。腦學科近期的發展對大腦功能開始有新的見解,為大衛·休謨(David Hume)關於「理性是情感的奴隸」這一有洞察力的論點(reason is the slave of passion) 提供了證據。一個獨立游離存在著的理智或理性的想法不過是我們虛構的想像。大腦中充斥著千百萬感覺脈衝,意識只能同時分理七至八個主題。脈衝需要在巨大的時間壓力下被濃縮、整理和解釋,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錯誤和曲解。腦學科為我最初的論點增添了許多新的細節,即我們對在其中生活著的世界的認知理解,是天生不完美和有缺陷的。

反身性的概念需要多做一點解釋。它僅適用於有思維的參與者的情況。參與者的思維有兩個功能:一個是理解我們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我稱之為認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另一個是改變境況使之對我們有利,我稱之為參與或操縱功能(participating or manipulative function)。這兩個功能將思維與現實從相反的方向連接起來。從認知功能的角度,現實應該決定參與者的看法觀點;因果關係導向是從世界到頭腦。與此相反,操縱的功能,因果導向是從頭腦到世界,也就是說,參與者的意圖應該決定和左右結果。當這兩種功能同時運作時它們可以相互幹預。幹預是怎樣發生的呢?即通過使每一個功能都失去獨立變量或自變量(independent variable),而這是決定因變量(dependent variable)的價值所必需的:當一種功能的自變量成為了另一種功能的因變量時,任何一個功能都沒有了真正獨立的自變量。

這意味著,認知功能不能提供足夠的知識(knowledge)作為參與者決策的基礎。同樣,操縱功能可以對結果有影響,但不能決定結果是什麼。換言之,結果有可能偏離參與者的意圖。在意圖和行動之間肯定會有偏差,而行動和結果之間又會有進一步的偏差。這樣,就使我們對現實的理解和事件的實際發展過程都有了不確定的因素。

為了更好地理解不確定性與反身性的關係,我們需要對每個功能再做一點探討。如果認知功能可以不受操縱功能的任何幹擾而獨立運作,則可以產生知識,它被表述為真命題(true statement) 。真理符合論(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的觀點告訴我們,一個命題如果和事實相符,它就是真的。但如果有從操作功能產生的幹擾,這些事實就不能再被作為獨立的標準來判斷一個命題的真實性。因為即便命題仍然與事實符合,但由於事實已經被改變,這樣的符合也缺乏獨立性了。

看一下這個命題,「天在下雨」。這個表述正確或錯誤取決於是否真的在下雨這一事實。再看一下另一個命題, 「這是一種革命的形勢」。這個表述就是反身性的,它是否為真取決於它所造成的影響。

反身性的表述與說謊者悖論(即,蘇格拉底說:蘇格拉底是個說謊者。)有些相似,後者是一個自我參照(self-reference)的表述。自我參照已被大量分析過,而對反身性的關注卻很少。這很奇怪,因為反身性對現實世界有影響,而自我參照只是一個單純的語言學現象。

05

從反身性到不確定性

在現實世界中,參與者的思維不僅是由表述說明來表達的,也表現為各種形式的行動和行為。這使反身性成了一種非常廣泛普遍的現象,其典型的表現形式是反饋迴路(feedback loops)。參與者的看法影響事件的發展,事件的發展又對參與者的看法有影響。該影響是持續的和循環的,於是形成了反饋迴路。這一過程可從兩者中的任何一個方向啟動,可以從看法的變化開始,或從情況的變化開始。

反身性的反饋迴路尚未被嚴格地分析過,當我最初遇到這個問題,並試圖對其進行分析時,遇到了種種複雜情況。反饋迴路應該是參與者的看法和事件的實際發展之間的雙向聯繫。但是參與者們的看法之間又是如何雙向聯繫的呢?或者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問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支持主張什麼,並由於反思考慮而改變了自己的行為,這種情況下的雙向聯繫又是什麼呢?為了試圖解答這些難題,我創設的各類假定把我自己完全搞糊塗了,以至於一天早上起來,我看不懂自己前一天晚上寫的什麼。於是我決定放棄哲學,集中精力賺錢。

為了避免我早期對反身性進行探討時的陷阱,我建議使用如下術語,即對現實的客觀性和主觀性的方面加以區分。思維是主觀的方面,事件是客觀的方面。換言之,主觀的一面是指參與者的頭腦中發生了什麼,客觀的一面是指外部的現實發生了什麼。外部的現實只有一個,而主觀的看法卻會有許多不同。反身性可以將現實中的任何兩個或更多的方面聯繫起來,在它們之間建立起雙向反饋循環。在特殊情況下,雙向反饋循環甚至可以發生在現實的某單一方面,例如一個單獨的個體進行自身反思的情況,也許可以形容為自我反身性(self-reflexivity)。這樣我們可以區分成兩大類:反身關係(主觀方面之間的連接)和反身事件(客觀方面的連接)。婚姻是反身性關係;2008 年的危機是反身性事件。當現實中沒有主觀方面參與,就沒有了反身性。

反饋迴路可以是負反饋,也可以是正反饋。負反饋將參與者的觀點和實際情況之間越拉越近;正反饋則把他們越分越遠。

換言之,一個負反饋過程是自我糾正(self-correcting)的過程,它可以永久地進行下去,而如果外部現實中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它可能最終導致一個均衡 (equilibrium),這時,參與者的看法正好符合事物的實際情況。這正是金融市場應該發生的。因此,作為經濟學核心理論的均衡,是負反饋的極端情況(extreme case),即在我的理念框架中只不過是一個有局限性的情況(limiting case)。

與此相反,正反饋是自我強化的(self-reinforcing),它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因為參與者的看法與客觀事實相差越來越遠,最終參與者也將不得不承認它們是不現實的。如果現實情況沒有變化,這一過程也不可能反覆出現,因為正反饋的特性,就讓現實世界中已然存在的任何傾向都越來越嚴重。這時候我們面對的不再是均衡,而是動態的非均衡,或者說,任何可以被描述為離均衡越來越遠的情況。在這種離均衡越來越遠的情況下,通常參與者和現實之間的分歧會達到高潮,從而觸發另一個相反方向的正反饋。這種看上去的自我強化實際上是一個自我否定式的繁榮——衰退過程,在金融市場中,就是積累泡沫和泡沫破裂的過程,在其他領域也能找到類似的情況。我把這稱作易擴散的謬誤(fertile fallacies) ,即人們對現實的解釋是有偏差的,根據這種偏差的觀點產生的行動又導致現實真的出現偏差,並越來越嚴重。

我知道我講的這些可能非常抽象,很難懂。一些具體的例子能會有助於理解,但請你們耐心聽我講下去。我想再講另外一點,而且抽象的論點難以理解這一事實對我會有所幫助。談論像現實或者思維,或兩者之間的關係這類抽象的概念很容易引起混亂和造成錯誤的看法,而錯誤的看法在人類的活動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最近的金融危機,就可以歸結為是由於對金融市場如何運作有錯誤的認識。這是我下一講的主題。在第三講裡我會討論兩個易擴散的謬誤:啟蒙的謬誤和後現代謬誤,以及這兩種謬誤在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上普遍深入的影響。具體的事例可以說明錯誤的認識在歷史進程中起了多麼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這一講的下面一部分,我還是要站在抽象的高度上。

我認為,有思維的參與者的情況與自然現象的構成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思維的作用。在自然現象裡思維不起因果的作用,而僅僅是認知功能。在人類活動中,思維是論及的主題的一部分,既有認知功能又有操縱功能。這兩種功能可以互相干預,但相互幹預不是總在發生。在日常生活中,比如開車或刷房子,這兩種功能實際上是互補的。但是當相互幹預發生時,就帶入了一個自然現象中沒有的不確定因素。這種不確定性在兩種功能上都有所表現:參與者的認知有缺陷,而且他們行為的結果不符合其預期。這是人類活動的一個關鍵特性。

與此相反,在自然現象中,情況的發展不受觀察者的觀點的影響,局外觀察者只是以認知的功能參與。這樣自然現象提供了一個可靠的標準,可以根據它來判斷觀察者理論的真實性。局外觀察者可以因此獲得認知,並在這一知識的基礎上成功地操縱自然。這裡認知功能和操縱功能自然地分割開。由於這種分割,兩種功能都可以比在人類環境中更好地達到其目的而不存在偏差。

講到這裡我想強調一下,反身性不是人類事務中不確定性的唯一來源。反身性的確給參與者的看法和事情的發展都帶來了不確定因素,但是還有其他的因素也可能有同樣的效果。舉例來說,一些參與者無法知道其他參與者所知道的情況,這不同於反身性,但也是人類事務不確定性的一個來源。還有,不同的參與者有不同的利益,有些利益可能是相互衝突的,這是不確定性的另一個來源。再有,各個參與者可能有多元的且互不一致的價值取向。這些因素造成的不確定性,很可能比反身性引起的不確定性範圍更廣。我把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稱之為「人的不確定性原則」(human uncertainty principle),這是一個比反身性更廣泛的概念。

人的不確定性原則,比起貫穿於笛卡爾哲學中(Cartesian philosophy)的主觀懷疑理論(subjective skepticism) 要謹慎嚴格得多。這一原則使我們有客觀存在的理由相信,我們的感性認識和預期是,或者至少可能是錯誤的。儘管人的不確定性最初影響的是參與者本身,但它對社會科學的含義要深遠得多。我所能解釋的最好的辦法是引用波普的科學方法論。這是一個極簡明而優美的設計,包括三個要素和三項運作。三個要素是:科學規律,以及運用這些原理的初始條件和終結條件。三項運作是:預測,解釋,和驗證(prediction, explanationand testing)。當科學規律與初始條件相結合時產生預測。當它與終結條件相結合時則產生解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預測和解釋是對稱的和互逆的。剩下來的是驗證,即將預測與實際結果進行比較。

根據波普的理論,科學規律是假設性的,它們不能被證實(verified),卻可以通過驗證來證偽(falsified)。這一科學方法成功的關鍵是,它可藉助獨特的觀察檢驗結論的普遍有效性。一個失敗的驗證即足以證明一個理論的錯誤,但再多的成功案例都不足以證實它普遍有效。

06

社會科學排除反身性幹擾的建議

科學怎麼能既是經驗主義的,又是理性的呢?對於這個棘手的問題,波普提供了一個聰明的方法。根據波普的說法,之所以是經驗主義的,是因為我們通過觀察由理論產生的預測是否符合事實,來確定理論的正確性;之所以是理性的,因為我們使用了演繹邏輯來得到預測。波普摒棄了歸納邏輯,代之以驗證。歸納是不可被證偽的,因此是不科學的。波普強調了科學方法論中驗證的核心作用,並帶有強烈批判性思維地斷言科學規律只是暫時有效,並永遠對重新驗證開放。因此,波普理論的三個突出特點是:預測和解釋的對稱性,證實和證偽的不對稱性,以及驗證的核心作用。驗證讓科學發展、改進和創新。

波普爾的理論對於自然現象研究效果良好,但人的不確定性原則卻向這個極端簡潔和優雅的理論中注入了不和諧。因為預測中引入了不確定因素,預測和解釋之間的對稱性被破壞了,驗證的中心作用也處於危險之中。初始和終結的條件中是否要包括參與者的思維?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因為每一次驗證都需要複製這些條件。如果參與者的思維包括在內,就很難觀察到它的初始和終結條件,因為參與者的觀點只能從他們的講話或行動中推斷。如果它被排除在外,初始和終結條件不構成單獨的觀察目標,因為同樣的客觀條件可能由於參與者的不同,和截然不同的觀點相聯繫起來。無論哪種情況,歸納都不能被恰當地進行驗證。這種困難並不會排除社會科學家通過歸納獲得有價值概論(generalization),但這些概論不滿足波普理論的要求,也不符合物理定律的預測能力。

社會科學家們感到很難接受這一結論。而經濟學家,借用西格蒙·弗洛伊德的話說,正經歷著「物理學的嫉妒」(physics envy)的苦惱。

為了消除因人的不確定性原則引起的上述困難,人們做過很多嘗試,試圖在參與者的思維與現實之間引入或者假設一些固定的關係。卡爾·馬克思說過,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築是由生產的物質條件決定的;弗洛伊德認為,決定人的行為是衝動和潛意識的綜合體。儘管如波普指出的,它們不能通過檢驗被證明是否是錯誤的,但兩者均斷言其理論的科學性。

但到目前為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嘗試是在經濟理論領域展開的。它從一開始就假設認知是完美無缺的,當這個假設被證明站不住腳時,又通過不斷加大扭曲來維持這個聲稱行為是理性的幻想(fiction)。其結果使經濟學得出了一種理性預期的理論,認為如果人們對未來有一個樂觀的預期,作為對這個預期的反應,最終所有的市場參與者都將向這個預期趨同。

這一假設是荒謬的,但又是人們所需要的,以便使經濟學理論能有如同牛頓物理學定律那樣的模式。

有趣的是,卡爾·波普和弗裡德裡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在他們著名的經濟學通訊中都認識到,社會科學不能得出像物理學那樣的結果。哈耶克猛烈抨擊了機械地、不加鑑別地適用自然科學的定量方法。他稱之為科學主義。波普在其撰寫的《歷史主義的貧困》一書中指出,歷史不是由普遍適用的科學規律決定的。

儘管如此,波普還是提出了他的「統一方法論」(doctrine of the unity of method),意思是,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判斷應使用同樣的標準。哈耶克則成了芝加哥經濟學院的鼓吹者,那裡是市場原教旨主義的發源地。但在我看來,人的不確定性的含義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研究的主題根本不同,因此需要採用不同的方法,而且必須用不同的標準來衡量。經濟學的理論不應該被期待可以找出普遍適用的規律,並可以被反過來用於解釋和預測歷史事件。我的論點是,盲目地模仿採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對人和社會現象的曲解。社會科學通過模仿自然科學所得到的結果,無法與物理學相比。

不過,由於過於強調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不同,我也遇到了些麻煩。這種極端的兩分法一般在現實中找不到,它們是由我們引入的,用來讓這個充滿了迷惑的現實好理解一點。事實上,即便在物理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嚴格區分看來是有道理的,但總是有其他學科,如生物學和動物社會研究等等,佔據了中間的位置,無法嚴格區分。

但是我不得不放棄顧慮而承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是需要二分的,因為社會科學還有第二重困難,即除了自然科學所沒有的人的不確定性外,社會科學本身還具有反身性。

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發現的測不準原理對量子力學粒子的行為沒有絲毫影響;但是社會科學,不論是馬克思主義,市場原教旨主義,還是反身性理論,都可能會影響它們涉及的社會領域。也就是說,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對科學的方法沒有幹擾,而社會科學的反身性理論對科學的方法有幹擾。當社會科學可以被用來積極改變事物的狀況時,為什麼要把社會科學消極地局限在社會現象的研究上?正如我在《金融鍊金術》一書中指出的,鍊金士們犯了一個錯誤,他們試圖用咒語改變原金屬的性質;而他們應該做的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能夠成功的金融市場上。

社會科學如何才能排除這種幹擾?我提出一個簡單的補救方法:承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二分法。這將確保人們能正確對待社會理論的優點,而不會錯誤地用自然科學方法亂作診斷。我建議以此作為研究框架是在保護科學方法,對社會科學也不意味著貶值。這個框架並沒有對社會科學能夠研究什麼做出限制,相反,通過把社會科學從對自然科學的依樣模仿中解放出來,可以防止它被錯誤的評判標準所左右,讓它有可能開闢出一片新天地。

超簡交易 · 技術體系 20200601

一、交易理念

1. 交易思維

| 三大思維 | 本源思維 | 剃刀思維 | 破立思維 | 第一性原理 | 不確定性 | 確定性 | 奧卡姆剃刀 | 複雜化 | 簡單化 | 碎片化 | 系統化 |

2. 交易原理

| 三大原理 | 勝率賠率 | 大數小數 | 複利復虧 | 正確率 | 盈虧比 | 高勝率 | 高賠率 | 正期望值 | 頻率概率 | 大數定律 | 大數法則 | 概率思維 | 概率遊戲 | 小數法則 | 賭徒謬誤 | 複利效應 | 正反饋 | 滾雪球 | 反身性 | 72法則 | 復虧效應 | 非對稱槓桿 |

3. 交易規律

| 三大規律 | 自然規律 | 社會規律 | 人性規律 | 均值回歸 | 極值爆表 | 有限理性 | 正態分布 | 高斯分布 | 冪律分布 | 黑天鵝事件 | 交易心理 | 貪婪 | 恐懼 | 懶惰 | 慣性 | 幻想 | 沉沒成本 | 羊群效應 | 從眾心理 | 逆向合理化 |

4. 交易原則

| 三大原則 | 先生存後發展 | 先勝率後賠率 | 先方向後位置 | 左側交易 | 右側交易 |

5. 風險管理

| 三種方法 | 分散 | 對衝 | 保險 | 系統風險 | 非系統風險 | 市場風險 | 信用風險 | 流動性風險 | 操作風險 | 灰犀牛事件 |

二、交易規則

1. 微觀結構

| 六大模塊 | 訂單形式原則 | 交易離散構件 | 價格形成機制 | 價格穩定機制 | 交易信息披露 | 交易支付機制 | 市價訂單 | 限價訂單 | 訂單優先原則 | 最小報價單位 | 最小交易單位 | 集合交易 | 連續交易 | 報價驅動 | 訂單驅動 | 大宗交易 | 漲跌幅限制 | 大盤斷路器 | 個股斷路器 | 最大價格升降檔位限制 | 保證金制度 | 頭寸限制 | 股市穩定基金 | 清算交收 | 日內迴轉交易 | T+0交易 | 信用交易 | 買空賣空 | 融資融券 |

2. 市場質量

| 三個維度 | 市場有效性 | 市場穩定性 | 市場流動性 | 市場效率 | 信息效率 | 有效市場假說 | 弱式有效市場 | 半強式有效市場 | 強式有效市場 | 基本波動性 | 臨時波動性 | 交易即時性 | 市場寬度 | 市場深度 | 市場彈性 |

3. 交易品種

| 股票 | 期貨 | 期權 | 外匯 | 基金 | 指數基金 | ETF基金 |

4. 交易公告

| 上交所 | 深交所 | 中金所 | 上期所 | 鄭商所 | 大商所 |

三、交易決策

1. 基本分析

宏觀分析

行業分析 | 第一產業 |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 朝陽產業 | 夕陽產業 | 新興產業 | 傳統產業 | 資本密集型 | 資源密集型 | 技術密集型 | 知識密集型 | 勞動密集型 | 波特五力模型 |

企業分析 | 安全邊際 | 內在價值 | 天花板 | 護城河 | 能力圈 | 財務分析 | 資產負債表 | 現金流量表 | 利潤表 | 杜邦分析法 | 利潤率 | 周轉率 | 槓桿率 |

2. 技術分析

量 | 成交量 | 成交額 | 買盤賣盤 | 現手總手 | 量比 | 換手率 | 委買委賣 | 放量縮量 | 天量地量 | 量在價先 | 量價配合 | 量價背離 | 天量天價 | 地量地價 | 底量頂量 | 後量前量 |

價 | 卡位思維 | 三大前提 | K線繪製 | 陰陽方向 | 實體強弱 | 影線轉折 | 普通坐標 | 對數坐標 |

時 | 市場周期 | K線周期 | 周期互動 | 周期共振 | 周期矛盾 | 看大做小 | 由小轉大 |

形 | 走勢 | 道氏理論 | 短中長 | 上下盤 | N字結構 | 反轉買點 | 回撤買點 | 終極買點 | 真假突破 | 波浪理論 | 波浪起點 | 波浪三大買點 | K線形態 | 雙K線組合 | 三K線組合 | 多K線組合 |

趨 | 趨勢 | 趨勢線 | 移動平均線 | 均線周期 | 單均線扭轉 | 雙均線交叉 | 多均線組合 | 龍尾K線 | 甩尾技術 | 價格穿越 | 金叉死叉 | 均線收斂 | 均線發散 | 多頭排列 | 空頭排列 | 均線即價值 | 爆米花過程 | 主動回歸 | 被動回歸 | 葛蘭威爾八大法則 | 均線六大買賣法則 | 牛熊分界線 |

指 | MACD指標 | MACD的0軸內涵 | 同離走勢 | 背離走勢 | 同回走勢 | 盤迴走勢 | 頂底背離 | 線柱背離 | 多重背離 | 123法則 | 2B法則 | MACD三大買點 | MACD四大柱子 | 多空臨界指標 | 多空臨界線 | 多空目標位 | 模擬K線預演未來 |

套 | 投機交易 | 套利交易 | 一價定律 | 跨期套利 | 跨市套利 | 跨品種套利 | 期現套利 | 牛市套利 | 熊市套利 | 蝶式套利 | 正向套利 | 反向套利 | 價差交易 | 預測價差 | 反推價格 |

四、交易執行

1. 資金管理

| 鞅策略 | 反鞅策略 | 凱利公式 | 固定分數法 | 最大損失法 | 市場波幅法 | ATR平均真實波幅 | 固定比率法 | 遞減分數法 | 遞減f值法 |

2. 程式交易

| 程序化交易 | 系統化交易 | 自動化交易 | Python語言 | TraderBlazer語言 | MQL5語言 |

3. 算法交易

| 算法交易 | 訂單分割 | 訂單智能路由 | DMA直通交易 | 交易成本 | 直接成本 | 間接成本 | 交易佣金 | 交易費用 | 經手費 | 監管費 | 過戶費 | 交易稅 | 印花稅 | 買賣價差 | 延遲成本 | 時間風險 | 市場衝擊 | TWAP策略 | VWAP策略 |

4. 交易工具

五、交易評估

| 收益率 | 夏普比率 | 最大回撤 | 資金曲線 | 軟體評估 |

六、交易口訣

1. 輕倉順勢回撤,分散分批共振

輕倉:凱利公式,f=p-q/b

順勢:高勝率,順大勢、順小勢

回撤:高賠率

分散:多品種

分批:多批次

共振:多周期

2. 勢能=趨勢+量能

=周期共振+(N字形態+均線趨勢)+量能資金

=時+價+量

3. 小行情小做,大行情大做

多周期趨勢矛盾,沒共識,合力少,主動止盈

多周期趨勢共振,有共識,合力多,移動止盈

價值投資.價格投機.價差套利 折價買入.漲價持有.溢價賣出

相關焦點

  • 索羅斯的投資哲學:看清「不確定性」
    來源:長盛基金索羅斯反覆提到的哲學:第一個哲學原則是,我們並不真正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我把這個叫做「易錯性」(fallibility)。第二個哲學是,我們對世界的誤解、我們對世界的錯誤看法,其實反而會改變歷史,我把這個叫做「反身性」(reflexivity)。
  • 神探下的索羅斯:我不是冷血動物,而是冷血投資動物
    在投資市場中,多數人的想法圍繞著三項原則: 1.歸納經驗 2.排除風險 3.追求完美 但索羅斯不但沒有依從這三項原則,
  • 退休者索羅斯與賈伯斯的原子彈效應
    但是名人已走,餘香還在,歷史還在,名人的言行和經歷仍可以助人成才,這對投機者、金融行業人士、企業決策者理解社會,增進自身的職業技能,預知行業潛在風險大有裨益,我們從中可以了解到什麼樣的人、何種職業、怎麼改變與實踐才能獲得最大的成功,或者扭轉局面將危機化險為夷。
  • 當股市大跌時,巴菲特、達裡奧、索羅斯等大師是如何應對的?
    巴菲特:保持冷靜,長期持有 在股神巴菲特看來,投資者在面對股市劇烈波動時,最好的方法應該是保持冷靜,並堅守長期持有的投資原則。 格雷厄姆後來重新東山再起,寫出投資聖經《證券分析》和《聰明的投資者》,總結出一個永恆的價值投資基本原則:安全邊際。 安全第一,贏利第二。
  • 索羅斯「香港驚魂」 虧損「24億」怎麼算出來的?
    加上索羅斯早已退隱江湖,根本「活無對證」,所以該劇本無從考證真偽(至少編劇是這麼認為的),且又符合「惡人有惡報」的正劇導向,所以引來大眾一片叫好與歡呼。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索羅斯。在很多人眼裡,他是十惡不赦的惡棍。
  • 跟隨羅斯柴爾德、索羅斯和洛克菲勒的資金
    「有些人甚至認為我們(洛克菲勒家族)是為維護美國的最大利益而奮鬥的秘密集團的一部分,他們將我和我的家人描述為國際主義者,並與世界各地的人密謀建立更加一體化的全球政治和經濟結構洛克菲勒在第405頁上解釋說:「如果您願意的話,這是一個世界。如果這是指控,我將感到內,,並為此感到自豪。」
  • 人類不確定性原理:一切複雜與偏見背後的真相
    索羅斯框架核心是他提出的兩個原理,即易錯性與反身性。在他看來,正是對這一框架的堅持與不斷完善,他才得以在 2008 年金融危機到來之前,成功預測並能夠及時處理。更重要的是,他提出,經濟學家總是出於對確定性的需要而刻意忽略以上兩大常識性原理。換句話說,不確定性正是人類事務的關鍵特徵——它被嚴重低估了。
  • 彭尼公司掌門人變更 索羅斯與艾克曼掀起「二次大戰」
    近日,索羅斯與艾克曼這兩位華爾街投資大亨連番大戰。在因康寶萊事件鬧得不可開交之後,兩人又在美國零售巨頭彭尼公司(J.C. Penney)的高層糾紛中站到了互為對立的位置上。然而,持有彭尼公司7.91%股權的索羅斯表示他支持現任執行長麥克·烏爾曼(Mike Ullman)。與此同時,彭尼董事會周二重申了對臨時CEO烏爾曼的支持。在一片唱衰聲中,周二艾克曼宣布辭去該公司董事職位,結束了其與董事會之間圍繞公司CEO人選問題展開的一場罕見的公開爭鬥。與此同時,兩位投資大亨的戰場另一邊—「康寶萊戰事」正處於「焦灼」狀態。
  • 如何應用量子思維應對不不確定性
    而在量子的世界裡,當盒子處於關閉狀態,整個系統則一直保持不確定性的狀態,即貓的生死是一個疊加狀態。貓到底是死是活必須在盒子打開後,外部觀測者觀測時,物質以粒子形式表現後才能確定。而實際上,這個世界到處都是不確定的量子狀態,只有你入場了才能確認。
  • 葛衛東:我的投資原則
    我從1991年大學畢業就開始做投資,一開始在國營企業上班,主要是在期貨市場上,要知道做過期貨的人對人類的交易心理了解比較透。做期貨最大的一個忌諱就是恐慌心理。我們做投資特別是做期貨,第一是順勢,第二是用心靈來感受阻力最小的方向。如果你雜念太多的話,你就感受不到哪個方向是阻力最小的了。
  • 世界頂級投機家的醒世箴言:有錢的人可以投機,沒錢的人必須投機
    索羅斯 在你看過索羅斯著作《金融鍊金術》後,其實就會發現索羅斯的交易理念與市場上眾多的對衝基金經理交易理念大不相同。 在投資市場中,多數人的想法圍繞著三項原則: 1.歸納經驗 2.排除風險 3.追求完美 但索羅斯不但沒有依從這三項原則,
  • 聰明的人要學會保持不確定性
    正是這些不確定性才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生機和趣味。而聰明的人之所以聰明,就是因為對自己周圍的一切保持了不確定性。對自己的一切都應該保持不確定性。不同的人對於這些不確定的,未知的事情做出的反應給了枯燥的生活莫大的樂趣。 有的人哭天喊地,抱怨世界為何會對他如此不公,那是因為他們太想把一個不確定的世界確定化,把一切事情按照他們自己的想法,按部就班地一個一個地落實。如果把生活每天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確定下來,這將會是比地球毀滅更可怕的滅頂之災。
  • 索羅斯旗下量子基金慘敗史
    來源:匯商Forexpress金融大鱷索羅斯(George Soros)旗下量子基金(Quantum Fund)自1970年代以來百戰百勝,最大敗仗為2000年,虧損超過10%。長勝將軍,智勇雙全,緣何失手?
  • 嫦五探月,如何把這麼多不確定性變成確定性?
    「這麼多航天人的任務就是把不確定性變成確定性。」如何在不確定的世界裡找到確定性?《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提出了三點可供我們學習的思維方式:首先,要謙卑地承認自己無知,謙遜聆聽他人的意見。物理學家費曼獲得了諾貝爾獎之後,依然謙遜地稱自己是「一隻迷茫的猿人」,並以兒童的好奇心對待身邊的每一件事物,他說:「我覺得未知讓人生變得更有趣,這樣總比帶著有可能錯誤的答案生活要好。」其次,把不確定性當成朋友,勇敢走進未知的世界。
  • 索羅斯「門徒」德魯肯米勒:美股市場「極度狂熱」,通脹構成巨大威脅
    對衝基金大佬德魯肯米勒:美股處在絕對狂熱之中,未來三五年很有挑戰性騰訊證券9月9日訊,索羅斯「門徒」、傳奇對衝基金經理的斯坦利·德魯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er)周三表示,美國股市正處於極度狂熱之中,這種狂熱是以美聯儲的支持和投資者的投機活動為動力的,並將在未來幾年時間裡迎來糟糕的結局。
  • 時間管理:推進工作的5個原則
    第一,工作不再是同一件事情的重複,它變得多樣化、複雜化;第二,工作開始由多人共同完成,這個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增加;第三,工作的周期變長,需要多項工作並列進行。這時,人們的時間管理技巧也需要改變。野口悠紀雄在書裡介紹了推進工作的5個原則:原則1: 確保不中斷的時間段。推進工作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中斷地完成一系列工作。
  • 人要做點具有不確定性的事兒
    前者講的是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後者講了如何來應對不確定性。舉個例子,一個身家百萬者和一個萬元戶,假如同時受到了黑天鵝事件的打擊,都損失了50%的資產。結果會怎麼樣?前者仍然可以衣食無憂,而後者可能就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了。為什麼面對同樣的災難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就是因為後者太脆弱了。風平浪靜陽光明媚之時,兩者都過著幸福的小康生活,但災難來臨,表面看起來強者損失最大,但其實受傷最重的永遠是弱者。
  • 不確定性原理
    城裡的人想要出去,城外的人想要進來。       學理科的多爸把這種心態稱之為人生追求的「不確定性」。據說是海森堡發現了粒子的不確定性原理,在微觀的世界裡,粒子的位置具有不確定性,不能同時測量它的位置和速度。而在我們凡俗的世界裡,海森堡也曾說,若我們確切地知道現在,就能預見未來。世界運行的原則就在於它的不確定性。
  • 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思考
    確定性害死人 你發現沒,一個人在外企工作久了,自己的大腦就會馴化成一個樣子「守規矩、準時、KPI、流程化」,同時,你也會發現一個人在BAT工作久了,時不時就冒出很多想法,不斷的突破自己的邊界,接受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