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劑的七大作用1

2021-01-14 廣州健創生物


文章來源:https://wenku.baidu.com/view/d20b983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d2.html?from=search


1、潤溼作用 要求:HLB :7-9


所謂潤溼即固體表面吸附的氣體為液體所取代的現象, 能增強這一取代能力的物質稱為潤溼劑。潤溼一般分為三類:接觸潤溼——沾溼、浸入潤溼——浸溼、鋪展潤溼——鋪展。其中鋪展是潤溼的最高標準, 常以鋪展係數S作為體系之間潤溼性能的指標。

此外, 接觸角大小也是潤溼好壞的判據使用表面活性劑可以控制液、固之間的潤溼程度。農藥行業中在粒劑及供噴粉用的粉劑中,有的也含有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劑, 其目的是為了提高藥劑在受藥表面的附著性和沉積量,提高有效成分在有水分條件下的釋放速度和擴展面積,提高防病、治病效果。

在化妝品行業中,做為乳化劑是乳霜、乳液、 潔面、卸妝等護膚產品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2、膠束與增溶作用 要求:C>CMC ( HLB:13~18)


表面活性劑分子締合形成膠束的最低濃度。當其濃度高於CMC值時,表面活性劑的排列成球狀、棒狀、束狀、層狀/板狀等結構。

增溶體系為熱力學平衡體系;CMC 越低、締合數越大,增溶量(MAC)就越高;溫度對增溶的影響:溫度影響膠束的形成,影響增溶質的溶解,影響表面活性劑的溶解度 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的溶解度隨溫度增加而急劇增大這一溫度稱為Krafft點,Krafft點越高,其臨界膠束濃度越小。

對於聚氧乙烯型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時,溶解度急劇下降並析出,溶液出現混濁,這一現象稱為起曇,此溫度稱為曇點。在聚氧乙烯鏈相同時,碳氫鏈越長,濁點越低;在碳氫鏈相同時,聚氧乙烯鏈越長則濁點越高。

非極性有機物如苯在水中溶解度很小, 加入油酸鈉等表面活性劑後, 苯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大增加, 這稱為增溶作用。增溶作用與普通的溶解概念是不同的, 增溶的苯不是均勻分散在水中, 而是分散在油酸根分子形成的膠束中。經X 射線衍射證實, 增溶後各種膠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大, 而整個溶液的的依數性變化不大。


表面活性劑在水中隨著濃度增大, 表面上聚集的活性劑分子形成定向排列的緊密單分子層,多餘的分子在體相內部也三三兩兩的以憎水基互相靠攏,聚集在一起形成膠束,這開始形成膠束的最低濃度稱為臨界膠束濃度。

這時溶液性質與理想性質發生偏離,在表面張力對濃度繪製的曲線上會出現轉折。繼續增加活性劑濃度,表面張力不再降低,而體相中的膠束不斷增多、增大。

表面活性劑在溶液中分散,當達到一定濃度時,表面活性劑分子會從單體( 單個離子或分子) 締合成為膠態聚集物,形成膠團。溶液性質隨之發生突變,此時的濃度,即形成膠團時的濃度,稱為臨界膠團濃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簡寫為CMC) ,表面活性劑形成膠團的過程稱為膠團化作用。


表面活性劑隨水溶液的濃度變化在溶液中形成膠團有一個變化的過程,溶液中表面活性劑濃度極低時即極稀溶液時,空氣和水幾乎是直接接觸著,水的表面張力下降不多,接近純水狀態,水中只有不多的表面活性劑分子,當稍微增加表面活性劑的濃度時,表面活性劑分子就會很快聚集到水面,其對水的遮蓋使水和空氣的接觸減少,溶液的表面張力急劇下降。而在水中的表面活性劑有一部分聚集在一起,這些表面活性劑的憎水基互相靠在一起,開始形成小膠團,隨著表面活性劑濃度逐漸增加,當表面活性劑的溶液達到飽和吸附時,液面開始形成緊密排列的單分子膜。當溶液的濃度達到表面活性劑的膠團濃度時,溶液的表面張力降至最低值。如果在溶液的濃度達到臨界膠團濃度之後,再繼續增加表面活性劑,雖然溶液的濃度增加,但溶液的表面張力幾乎不再下降,此時溶液中的膠團數目和聚集數增加,溶液體系是由膠團組成的,納米粉體合成所利用的微反應器就是此時的膠團, 然後體系漸漸向形成液晶狀態變化。表面活性劑的水溶液在濃度達到CMC時, 表面活性劑會隨其濃度的增加形成膠團,這一現象體現在表面活性劑的表面張力與濃度曲線(r-1gc曲線) 上出現轉折點,而溶液的其他物理化學性質出現非理想性。


對於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其形成的膠團帶有較高的電荷,由於靜電引力的作用,在膠團周圍會吸引一些反離子,使一部分正、負電荷互相抵消。但在膠團形成高電荷後,反離子形成的離子霧的阻滯力大大增加,利用這一點可以調整納米粉體的分散性。由於這兩個原因,使得溶液的當量電導在CMC之後隨濃度的增加迅速下降,因此, 該點也被用於測量表面活性劑的臨界膠束濃度。

離子型表面活性劑膠團的結構為球形膠團,由內核、外殼和擴散雙電層組成,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的內核由類似於液態烴疏水的碳氫鏈構成,其直徑約l~2.8nm。由於鄰近極性基-CH2- 帶有一定的極性,內核的周圍仍有部分水分子存在,因此膠團內核中還含有較多的滲透水,此時,這種-CH2- 基團並不完全是加入液態的碳氫鏈組成的內核,而是作為非液態膠團外殼的一部分。

膠團的外殼也稱為膠團-水的「界面」或者表面相。膠團的外殼並非指膠團與水的宏觀界面,而是指膠團與單體水溶液之間的一層區域。對於離子型表面活性劑膠團,此外殼由膠團雙電層的最內層Stern層(或固定吸附層)組成,其厚約0.2~0.3nm。在膠團外殼中不僅有表面活性劑的離子頭及固定的一部分反離子,而且由於離子的水化,膠團外殼還包括水化層。膠團的外殼並非一個光滑的面,而是一個「粗糙」 不平的面。這是由於表面活性劑單體分子的熱運動,引起膠團外殼的波動所致。

在非水(油性) 介質中,油性分子佔大多數,表面活性劑親水基團在膠團內部構成極性基內核,而由疏水的碳氫鏈構成膠團的外殼,所形成的膠團與常規膠團相反,因此稱之為反膠團,與之對應,在水中的膠束叫正膠團。圖4 為表面活性劑在非水溶液中形成的反膠團模型。近年來反膠團被廣泛用於納米藥物載體的合成和製備中,例如,親水性藥物的包覆。


更多資訊,可登錄廣州健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關網址進行查看:http://www.gzjc518.com、http://www.健創.網址、http://weibo.com/gzjc518、https://gzjc518.1688.com、http://www.烷基糖苷.com、http://www.醇醚糖苷.com、http://www.化工.網址、http://www.網際網路.網址、http://www.生意寶.網址。或撥打服務電話:020-86070518、020-86078518,諮詢了解。

相關焦點

  • 表面活性劑與皮膚的作用
    這些都催生出了溫和清潔的剛性需求,而這個需求肯定是建立在研究清潔產品中的最主要的成分—表面活性劑與皮膚作用的機理上,所以這個綜述文獻主要總結了:1.  表面活性劑與蛋白質、皮膚脂質包括皮膚表面脂質和角質層細胞間脂質的相互作用2.  表面活性劑滲透進入皮膚的機理3.
  • 表面活性劑的作用要知悉
    洗滌去汙作用 由於表面活性劑的乳化作用,使得從固體表面脫離下來的油脂汙垢顆粒能被穩定地乳化分散在水溶液中,並且不再沉積到被洗淨的表面形成再汙染。
  • 表面活性劑在澆注料中的作用
    表面活性劑是指能夠顯著改變液體表面張力或它們之間界面張力的材料。許多添加劑是表面活性劑。在耐火澆注料拌和時,加入極少量的表面活性劑,就可顯著地改變耐火澆注料界面間的表面能,起到潤溼、乳化、分散、增溶、發泡和潤滑等作用。
  • 表面活性劑的基本作用
    在溶劑中完全不溶或微溶的物質進入表面活性劑形成的膠束中得到溶解,並成為熱力學穩定溶液,這種現象稱為增溶作用,所形成的透明溶液稱為增溶溶液或膠束溶液,被增溶的物質稱為增溶溶解質,起增溶作用的表面活性劑稱為增溶劑。增溶作用與乳化作用和分散作用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 表面活性劑在金屬清洗劑中的作用
    金屬清洗劑是由表面活性劑與添加的清洗助劑(如鹼性鹽)、消泡劑、香料等組成。其主要成分表。去汙過程意圖表面活性劑在化學清洗中起著吸附、滲透、乳化、溶解、洗滌等作用,其在化學清洗中不僅僅作為輔助劑,而且可以作為主要成分而得到廣泛重視,尤其在酸洗、鹼洗、緩蝕、除油、殺生等清洗過程中已經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目前,以表面活性劑為主體的水基清洗克服了化學酸洗
  • 表面活性劑-兩性離子表面活性劑
    兩性離子表面活性劑,是指分子結構中既有陽離子親水基團,又有陰離子親水基團的一類表面活性劑。
  • 表面活性劑種類
    :1.陰離子表面活性劑起表面活性作用的是陰離子。2.陽離子表面活性劑起表面活性作用的是陽離子,因此稱為陽性皂,為季銨化物。其特點是水溶性大,在酸性與鹼性溶液中較穩定,具有良好的殺菌作用。常用品種有苯扎氯銨(潔爾滅)和苯扎溴銨(新潔爾滅)等。
  • 農藥表面活性劑
    表面活性劑可將無法直接使用的農藥原藥製成可以使用的農藥製劑。它作為一種農藥助劑應用在農藥上,不但可提高農藥的使用效果,還可減小農藥的用量,減輕農藥對環境的影響,並為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效益。但由於農藥是一類具有極強生物活性的特殊化學品,其防治對象、保護對象和環境條件又十分複雜,農藥中的表面活性劑除須按原藥的性質、特點選擇配製外,還需考慮表面活性劑本身對靶標生物產生的影響。   1、增溶劑   利用表面活性劑的膠團作用,使用難溶性原藥在溶劑中的溶解度顯著增加,這就是增溶作用。
  • 表面活性劑潤溼作用和滲透作用有何區別
    在一塊潔淨的玻璃表面上滴一滴水,水滴很快地在玻璃表面展開。將空氣—玻璃界面代之以水—玻璃界面,這種現象說明水能潤溼玻璃。
  • 1氟碳表面活性劑在三次採油中的應用
    氟碳表面活性劑能提高和改善地層巖石的潤溼性、滲透性、擴散性以及原油的流動性,可以進一步提高驅油效率,這使得它在三次採油領域顯示了巨大潛力。1.1活性水驅表面活性劑在液-液界面上的界面張力與它和兩液相的相互作用都有關。
  • 體外診斷試劑中表面活性劑作用原理詳細介紹
    膠束——表面活性劑分子的親脂尾端聚於膠束內部,避免與極性的水分子接觸;分子的極性親水頭端則露於外部,與極性的水分子發生作用,並對膠束內部的憎水基團產生保護作用。形成膠束的化合物一般為兩親分子,因此一般膠束除可溶於水等極性溶劑以外,還能以反膠束的形式溶於非極性溶劑中。
  • 表面活性劑的介紹
    溶於液體後,具有使表面張力顯著降低作用的物質,稱為表面活性劑。由於其分子內存在著親水性部分和疏水性部分,因此表面容易吸附;另外在一定濃度以上時,則形成稱為膠粒的分子團。親水性、疏水性兩部分之比,是決定表面活性劑性質的重要因素,所以以此作為表示親水、疏水平衡的數量夫系。
  • 科普一下:什麼是表面活性劑?它的作用又是什麼呢?
    是能顯著改變液體表面張力麼什麼是表面活性劑呢?讓我們慢慢說來。在分子中含有親水的和疏水的兩個組成部分,在液體中趨向集中於該液體和另一相的界面,形成薄分子膜而降低張力,從而發生潤溼、乳化、分散或起泡等作用。表面活性劑是一大類物質,據統計有1000多種,今後還將有新品種研究開發出來,常用的有150多種。它們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
  • 表面活性劑應用技術概述
    在生產人造纖維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在漿粕的鹼浸漬時添加表面活性劑,這是藉助表面活性劑的分散作用和洗滌作用來達到除去樹脂的效果。在漂白工序中添加滲透性好的陰離子和非離子表面活性劑(一般用量為0.03%-0.05%),能取得均一的漂白效果。   此外,在紙漿漂洗過程中加入洗滌活性物質烷基苯磺酸鈉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也能獲得良好的洗滌效果。
  • 各類表面活性劑及應用介紹
    1 .陰離子表面活性劑   (1)烷基苯磺酸鹽   烷基苯磺酸鹽成產或消耗量在合成表面活性劑中佔首位。LAS具有出色的表面活性,它的基本作用是降低汙垢與物體表面結合力,促使汙垢脫離物體表面,還可防治汙垢再沉積。對棉、羊毛和絲的吸附量分別為0.05-0.07g/g,0.25-g/g、0.32-0.48g/g,對顆粒汙垢、蛋白質汙垢和油性汙垢皆有顯著去汙效果;對天然纖維上的顆粒汙垢的洗滌作用更好,其去汙力歲溫度的升高而增強,對蛋白質汙垢的洗滌作用高於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其泡沫豐富,是與配製高泡沫產品。
  • 表面張力和表面活性劑的區別
    因此,表面上的分子有向液相內部遷移的趨勢,使得液體表面有自動收縮現象。這種引起液體表面自動收縮的力就叫表面張力(用γ表示)。任何液體,在一定條件下均有一定的表面張力,如在20℃下,水的表面張力為72.75mN/m,液體石蠟為33.1mN/m,乙醚為17.1mN /m。溶液與純液體不同,它含有溶劑和溶質兩種不同的分子。
  • 艾膚科普丨表面活性劑的百科小知識
    1.天然表面活性劑天然表面活性劑種類較多,組成複雜,一般都是高分子有機化合物,多為水包油型乳化劑。目前,雖已合成出幾千種表面活性劑,但實際應用在化妝品中的表面活性劑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常用在化妝品中的也就是幾十種,且其用量也僅佔表面活性劑總產量的1%~2%。根據表面活性劑分子在水溶液中離解與否將其分成離子型和非離子型兩大類。
  • 表面活性劑在各行業中的應用
    所有這些工序中都需要使用表面活性劑做助劑,以促進各工序的理化作用和進程,縮短生產周期,提高成革質量,節約化工原料。毛皮加工也需要經過多道工序,在浸水、脫脂、軟化、鞣製、漂白、染色、加脂、整飾等工序中也都需要使用表面活性劑做助劑。製革必須除去動物毛,而毛皮加工則要求儘可能不損傷毛的原有結構,使用表面活性劑即可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
  • 表面活性劑在個行業中的應用
    所有這些工序中都需要使用表面活性劑做助劑,以促進各工序的理化作用和進程,縮短生產周期,提高成革質量,節約化工原料。毛皮加工也需要經過多道工序,在浸水、脫脂、軟化、鞣製、漂白、染色、加脂、整飾等工序中也都需要使用表面活性劑做助劑。製革必須除去動物毛,而毛皮加工則要求儘可能不損傷毛的原有結構,使用表面活性劑即可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
  • 洗滌劑中常用表面活性劑的特點
    1.表面活性劑表面活性劑的種類很多,按其產量排序分別為:陰離子佔56%,非離子佔36%,兩性離子佔5%,陽離子佔3%。烷基醇醯胺是一類性能優越和用途廣泛及使用頻率很高的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在各種液體洗滌劑中常見使用。烷基醇醯胺在液體洗滌劑中常見使用的規格是「2∶1醯胺」和「1.5∶1醯胺」,「1∶1醯胺」也可使用。這三種規格在水溶性和增稠性方面的表現各不相同。一般來說,「1.5∶1醯胺」較為適中,較多應用於洗潔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