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MS研發MEMS掃描儀 讓自動駕駛汽車不受幹擾地感知周圍環境

2020-12-06 同花順財經

原標題:IPMS研發MEMS掃描儀讓自動駕駛汽車不受幹擾地感知周圍環境

據外媒報導,當自動駕駛汽車開過街角,乘客正在後座熟睡,駕駛座上無人乘坐。如果突然有行人從車輛前穿過馬路,該輛自動駕駛汽車會自動剎車。

而上述情景很快會成為現實,在自動駕駛汽車中,人只是乘客,汽車可以獨立駕駛,識別障礙和危險。為了讓車輛識別周圍環境,雷射雷達傳感器會代替駕駛員的眼睛。雷射雷達即光探測和測距技術,可以測量物體與車輛之間的距離。其工作的原理是將雷射信號發射到環境中,再分析反射回來的雷射信號。

德國德勒斯登弗勞霍恩夫光電微系統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Photonic Microsystems,IPMS)的一組研究人員正在研發一種微掃描鏡(MEMS掃描儀),可以讓汽車可靠且不受幹擾地感知周圍環境。該微掃描鏡(MEMS掃描儀)可以滿足自動駕駛的所有要求,同時該微掃描鏡尺寸小,可集成到汽車上。研究團隊正在研發「掃描眼」方法,以實現三維數位化視覺。微掃描鏡模塊通過在二維空間發射雷射以掃描環境,由探測器信號(如飛行時間測量、編碼脈衝或FWCW信號解調)確定物體反射回來的三維雷射。

目前用於自動駕駛汽車的雷射雷達系統都是基於繞軸旋轉的大型旋轉鏡,由於尺寸大、重量重,很難集成到車輛中,此外,此類旋轉鏡製造成本高,旋轉部件易受振動和衝擊,從而導致測量不準確,在最壞的情況下,還有可能導致系統故障和事故。還有一個選擇是固態雷射雷達,無需移動部件,尺寸小,可以集成到車輛中,不過只能探測距離較遠的物體,而安全的自動駕駛需要探測幾釐米至幾百米範圍內的物體。

弗勞霍恩夫光電微系統研究所研究員Grahmann博士解釋表示:「我們研發的MEMS掃描儀的特別之處在於,能夠可靠地探測周圍所有距離範圍內的物體。此外,該部件重量輕,可以集成到車輛中。而且儘管非常靈活,卻不會受到汽車振動的影響,因而可以在不測量運動模糊信息的情況下,探測周圍環境。因此,IPMS設計的掃描鏡既滿足了機械靈活性,又符合了固態雷射雷達系統穩定性的要求,進而可以實現安全的自動駕駛。由於IPMS研發的MEMS掃描鏡由單晶矽製成,因而非常牢固、抗衝擊、抗疲勞。在生產過程中採用的具成本效益的半導體製造工藝使其尺寸能夠擴展,而且該半導體晶片的CMOS兼容性使其能夠集成至現有系統中。」

來源: 蓋世汽車網

相關焦點

  • IPMS推出MEMS掃描儀 可以讓汽車不受幹擾地感知周圍環境
    據外媒消息報導,德國德勒斯登弗勞霍恩夫光電微系統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Photonic Microsystems,IPMS)的一組研究人員正在研發一種微掃描鏡(MEMS掃描儀),可以讓汽車可靠且不受幹擾地感知周圍環境。
  • IPMS推出MEMS掃描儀 汽車免受幹擾
    據外媒消息報導,德國德勒斯登弗勞霍恩夫光電微系統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Photonic Microsystems,IPMS)的一組研究人員正在研發一種微掃描鏡
  • 新晶片可在惡劣天氣下安全通信 提高自動駕駛汽車的感知能力
    蓋世汽車訊 現代通信技術都採用類似的模式,即設備通過數據中心、發射塔和衛星,將信號和信息發送至目的地。信息傳播的有效性取決於信息傳播的質量,而有多種因素會減緩信息傳播的過程,如地理環境和天氣狀況等。
  • 【科技部:中國針對自動駕駛的環境感知技術研發取得階段性進展】由...
    【科技部:中國針對自動駕駛的環境感知技術研發取得階段性進展】由同濟大學承擔,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杭州海康威視數位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參與的「智能電動汽車全狀態參數估計、複雜環境感知與多源信息融合」課題近期取得了階段性研究進展。
  • 小鵬汽車吳新宙:P7視角下的高級別自動駕駛背後的視覺感知技術
    本文為小鵬汽車自動駕駛副總裁吳新宙來稿,以小鵬P7視角從L2級感知需求、高級別感知需求、自動駕駛研發架構等方面,解讀了小鵬汽車自動駕駛背後的視覺感知技術。為了方便描述,對於感知需求或者是感知能力,我們可以分為兩類:幾何感知:這是指對周圍環境或事物體的空間理解能力,或者說是對相關物體準確的定位能力。語意感知:這是指物體類型,屬性,意圖的理解。
  • 自動駕駛相關的三大重要傳感器介紹
    自動駕駛相關的三大重要傳感器介紹 周碧俊 發表於 2018-08-01 10:23:00 自動駕駛車輛想要在路上安全行駛,首要的是能夠準確感知周圍環境,如車輛、行人
  • 波士頓大學:用潛望鏡原理解鎖自動駕駛
    眾所周知,成像和傳感技術是自動駕駛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雷射雷達等3D雷射掃描系統的重點研發領域,該類技術可令自動駕駛汽車使用旋轉雷射束探測並避開障礙物,從而達到安全駕駛,但目前的成像技術還不夠完善健全,日前,美國波士頓大學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讓自動駕駛汽車的人工智慧組件更加清晰地看到車輛周圍角落的情況。
  • 自動駕駛四大核心技術的環境感知的詳細概述
    無人駕駛汽車同樣要能做到。要注意這是多個移動物體的軌跡的追蹤與預測,難度比單一物體要高得多。這就是環境感知,也是無人駕駛汽車最具難度的技術。 今天介紹一下環境感知的內容。環境感知也被稱為MODAT(Moving Object Detection andTracking)。 自動駕駛四大核心技術,分別是環境感知、精確定位、路徑規劃、線控執行。
  • LIDAR : 自動駕駛汽車的關鍵傳感器
    正如下圖中的 Uber 和 Baidu 的自動駕駛汽車,它是安裝在汽車頂部的不斷旋轉的笨重盒子。在2007年第三次DARPA挑戰中,大多數團隊的感知系統使用的就是這項技術。大衛·霍爾的發明現在在史密森學會中被認為是實現自動駕駛的根本性突破。
  • 特斯拉不贊成傳感器融合,自動駕駛汽車怎麼辦?
    唯有傳感器融合說到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和自動駕駛汽車(AV),一切都與傳感器有關,都需要攝像頭、雷達和LiDAR、超聲波等傳感器來查看周圍環境。視聽設備還需要計算能力和人工智慧(AI)來分析多維(有時是多源)數據流,以便為車輛提供實時的整體和統一視圖。
  • Velodyne與福特Otosan合作,共同研發自動駕駛技術
    打開APP Velodyne與福特Otosan合作,共同研發自動駕駛技術 蓋世汽車 發表於 2020-12-03 10:33:00
  • 中國自動駕駛發展報告2020(上): 感知篇——浪潮已至
    4)中國:官方關於自動駕駛的闡述最早見於《中國製造2025》,提出到2020年掌握智能輔助駕駛各項關鍵技術,到2025年建立完善的智能網聯汽車自主研發體系,生產配套及產業群。自動駕駛系統最終是為了取代人工,如果將其類比人的話,如下圖所示:感知層相當於人的五官,感知周圍的環境,搜集數據傳輸到決策層;決策層相當於人的大腦,處理感知層傳輸的數據,輸出相應的操作指令給執行層;執行層相當於人的四肢,執行大腦給出的指令。
  • 村田推出全新MEMS慣性傳感器SCHA600系列,提高自動駕駛汽車性能
    村田推出全新MEMS慣性傳感器SCHA600系列,提高自動駕駛汽車性能 muyan 發表於 2020-06-09 16:51:47 部分或有條件的自動駕駛汽車會留下關鍵的盲點。
  • 自動駕駛關鍵技術報告:慣性導航和背後的晶片大戰【附下載】| 智...
    智東西(公眾號: zhidxcom)編 |  孔甲己慣性導航系統由於具有的輸出信息不間斷、不受外界幹擾的獨特優勢;同時可以將多種傳感器的信息以及車身信息進行更深層次的融合,為決策層提供精確可靠的連續的車輛位置,因而將成為自動駕駛定位信息融合的中心
  • 芬蘭創企融資約5千萬元 研發適用於苛刻天氣條件自動駕駛軟體
    Sensible 4成立於2017年,已經研發了適用於苛刻天氣條件的自動駕駛軟體。而苛刻天氣條件正是自動駕駛汽車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該軟體結合基於雷射雷達的軟體和傳感器,能夠讓車輛安全地在雪、霧和大雨中自動駕駛。
  • 探地雷達如何確保自動駕駛車輛安全行駛?
    略顯尷尬的是,當自動駕駛系統已經被認為足以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交通環境導航車輛,改善人類感知的不足時,這仍然是該領域公認的難題。在美國波士頓,NuTonomy公司與城市規劃官員合作對自動駕駛汽車進行了道路測試,結果發現雪和海鷗是影響路測的兩個最大障礙。
  • Waymo重新定義下一代自動駕駛感知,成本再降一半「GGAI頭條」
    從智慧型手機時代的蘋果,到電動汽車時代的特斯拉,再到自動駕駛時代的Waymo,都是如此。 在過去幾年裡,數百名Waymo的工程師(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蘋果)重建了該公司的大部分自動駕駛硬體,涉及攝像頭、雷射雷達和毫米波雷達三種核心感知硬體。
  • 全新AI 攝像頭、360 度環境感知陣列,博世要做自動駕駛系統集成商
    但隨著自動駕駛場景變得越來越複雜,傳統的 Rule-based 方法就碰到了天花板,特別是當我們把駕駛權交給車、系統時,情況就有質的區別,起碼我們對周邊環境的感知要求更高了。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更新算法、打造模型去模擬環境,AI 便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
  • 弗勞恩霍研究所開發出新型微掃描鏡配合雷射雷達助力自動駕駛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據悉,來自弗勞恩霍夫光子微系統研究所IPMS的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微掃描鏡可對車輛周圍環境進行範圍超過200米3D掃描,這將對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做出重要貢獻。在自動駕駛汽車中,先進的技術帶動了車輪,使乘客可以坐下來欣賞旅程。
  • 權威發布:中國人工智慧學會自動駕駛入門秘籍
    1984年由卡耐基梅隆大學研發了全世界第一輛真正意義的智能駕駛車輛,該車輛利用雷射雷達、計算機視覺及自動控制技術完成對周邊環境的感知,並據此做出決策,自動控制車輛,在特定道路環境下最高時速可達31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