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NASA)
2019年8月16日,帕克太陽探測器第三次開啟了它的四個儀器套件,這比前兩次太陽遭遇時都要早,使得這一次的觀測周期從11天延長到了35天左右。據美國航空航天局預測,「帕克」的第三次近日點將發生在今年的9月1日。
此前,在4月4日,「帕克」剛剛完成了它的第二次近太陽探測,並以2414公裡記錄為距離太陽最近的太空船。顯然,一周以後這一數據將會被它自己再一次刷新。
11月8日從距離太陽2719萬公裡的太空中拍攝的太陽。
這張熾熱的圖片是去年11月8日,帕克太陽探測器在距離太陽2719萬公裡的太空中拍攝的。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高能氣體(等離子體)從太陽噴湧而出的畫面,而那個明亮的圓點就是我們的水星,周圍出現的黑點則是由於圖像生成方式而出現的水星的重複影像。
按照美國航空航天局的計劃,整項任務的時間將持續到2025年中,在這期間帕克太陽探測器將完成24次飛越,最終直接飛入太陽外層大氣層日冕所在軌道上,到達距太陽光球層616萬公裡(約為日地距離的4%)的地方。
「我們需要深入這一區域,採集新的等離子體,採集新形成的物質,從而觀察那裡正在發生什麼過程,存在什麼物理機制,」NASA華盛頓特區總部太陽物理學分部主任尼古拉·福克斯(Nicola Fox)解釋道,「我們想要了解為什麼會存在這種溫度倒置——你從一顆高溫的恆星旁邊經過,卻發現它的大氣層變得更加炙熱,而不是像你想像的那樣陰冷。」
帕克太陽探測器必須總是將隔熱罩對準太陽,上面的廣域成像儀只能躲在厚厚的隔熱罩後面,從側面對太陽進行拍攝。
如今帕克太陽探測器已經發射一周年了,但你真的理解它的意義嗎?
這貨都快親吻太陽了,而你對太陽的了解還停留在赤橙黃綠藍靛紫?
接下來讓我們捋一捋上述內容中出現的知識點:
1、當之無愧的C位
眾所周知,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是我們仰望天空時那個最亮、最熱的「大火球」(我是說萬裡無雲的時候),但你知道太陽究竟有多大嗎?
太陽的半徑有將近70萬公裡,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太陽系中包括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而這所有的天體加起來的質量都不足太陽系總質量的1%,也就是說,光太陽自己的質量就佔了整個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
太陽實際上是一顆黃矮星,黃矮星的壽命大概為100億年,而我們的太陽現在已經45.7億歲了,大約50至60億年之後,太陽內部的氫元素就會幾乎會全部消耗殆盡。
太陽也許看起來像是固體,但它其實是一個主要由氫和氧組成的巨大的稠密氣體球。描述太陽的最佳詞彙是流體,這個描述包括了液體、氣體和等離子體等可能的狀態(等離子體是一種特殊的液體或者氣體,其中的電子被從原子中分離出來,使用這種材料可以導電)。
——選自《太陽全書》
《太陽全書》,作者是有「美國夸父」之稱的傑伊·帕薩喬夫。
2、一場危險的「越獄」
由於太陽黑子磁場區的面積增加和逐漸消失引起強磁場區域衰減,會伴隨著冕洞的形成。太陽大氣的開放區域形成時,太陽表面一塊很大的面積由單一磁極性主導,例如活動區的後隨極性在太陽表面擴散。當太陽表面很大面積的一大部分由同一極性主導,在這一部分表面上方所有的磁場將會豎起來指向同一個區域,也就是垂直於日表方向。如果沒有日冕存在,磁場將會保持在太陽附近,這部分從太陽面發射的磁場將會返回去,終結於太陽表面的另一區域。
日冕物質拋射從太陽表面噴射到行星際空間。
但是,本應被閉合的磁場保持在接近於表面處的日冕離子體,由於其高溫,被從太陽表面推到外面,進而增加了磁場開放並指向行星際空間的趨勢。最終,表面磁荷分布趨向於使磁場變得垂直這一因素,與日冕等離子體向上的壓力作用在一起,引起磁力線的開放。這些開放的區域使日冕等離子體不再被磁場約束,而是可以自由地離開太陽,以太陽風高速流的形式向外面運動。流動的太陽風攜帶著磁場,二者一併形成了射流狀結構,延伸到離太陽很遠的距離。
2013年6月19日,溫度高達百萬度的日冕圖像中的一個大的冕洞。
3、「外熱內冷」的太陽
在日全食即將開始的前幾分鐘,太陽會明顯地暗下來。但是太陽看起來比月亮亮無數倍,所以即使太陽被遮住,只剩下百分之一被人看見,也比夜晚滿月時的月亮要亮10000倍甚至更多。
慢慢地,月亮會幾乎完全地遮住太陽,只留下一串「珠子」,這是太陽光透過月球上凹凸不平的環形山而行形成的。最後,天空中只剩下一顆漂亮的「珠子」,我們將其稱為「鑽石環」。當鑽石環消失後,太陽周圍會出現暈狀的物質,這就是「日冕」。
日冕圖
日冕由很稀薄的完全電離的等離子體組成,其中主要是質子、高度電離的離子和高速的自由電子。它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可以分為內冕、中冕和外冕,其溫度是太陽表面溫度的數百倍——沒錯,就如福克斯所說,我們的太陽,存在一種溫度倒置現象。我們慣性地以為越接近太陽本身溫度就應該越高,但事實卻是,位於太陽大氣最外層的日冕的溫度要比太陽表面的溫度要高得多,至於這是為什麼,恐怕就要等著「帕克」太陽探測器帶給我們答案了,不過在這之前,或許你可以先從這本書裡了解一二。
倫敦科學博物館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權威專家
聯合出品
作者簡介
傑伊·帕薩喬夫
享譽全球的日食專家,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日食工作組主席,曾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天體物理學會委員。至2018年已觀測過70次日食,被譽為「美國夸父」。著有大量天文學、物理學等各學科專著和教材。2003年榮獲美國天文學會教育獎,2012年榮獲法國天文學會最高獎皮埃爾·讓森獎。
李昂·戈拉伯
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高級天體物理學家。他擅長研究太陽和恆星磁場活動,並參加建造了許多火箭和衛星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