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地球初始在雪線上,是木星中最大的一顆衛星,自身就存在大量水體。但是,由於遭受外來行星---原始金星的撞擊,使得地球上的水量很大部分消失。
恰好,原始月球也是木星的衛星,排序在原始地球的外圍空間。由於地球剛好因同原始金星碰撞脫離了木星,轉而成為太陽系的一顆行星,在往復運動中又同原始月球相撞,結果地球圍繞太陽轉的速度減小,並和月球重新分配動量,形成了地球攜帶著月球一起內遷,成為一個共同體系而繞太陽運轉。月球因為和地球同是木星的衛星,又具有相似的區域角動量扭旋性,故而月球就成為了地球的衛星。
當然,原始月球與原始地球碰撞中,產生的巨大熱量迅速熔化了自身有的水冰,然而,由於月球質量小,物質再分配過程中,導致月球表層冰體轉變成的汽熔性流體物質轉移向了地球。所以,月球從此表層沒有了水體,大氣也變得極為稀薄。不過,按我建立的地-月演變模型推斷,在月球內部仍然存在相當可觀的水量。當然,儘管地-月碰撞規模遠小於原始地球和外來行星(原始金星)的碰撞,但是卻帶給了地球豐沛的水量。月球中巨量的水體對地球表層迅速降溫起到最重大而關鍵的作用。
應當說,木星的衛星遭受外來星體碰撞的並不只有原始地球和原始火星(火星原本也是木星最外圍的一顆衛星,在同外來原始水星碰撞後轉變為了太陽的一顆行星。)。我們至今可見其中一些木星仍然存在火山噴發,處於高溫狀態,這在雪線範圍內是極其少見的現象。這種情況同樣是碰撞造成的,只不過碰撞發生在更晚一些時期,碰撞能量尚不足以造成這種衛星顛覆性地進入繞太陽運行軌道。當然,這類碰撞中的外來星體運行軌道已經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轉化為小行星了。
這就是說,在木星和火星之間的小行星,絕大多數都是由於外來星體同木星衛星相碰撞形成的。這些數量巨大的小行星,有的原本是木星的小衛星,有的是外來小行星碰撞遺留體。如何區分呢?那些仍然可以往復於木星周圍並變軌的小行星,原本應該是木星的小衛星,它們依舊因為運動慣性的存在,對木星保持著一定的記憶性。這是必然的。這個分析也明確解析了那些在木星周圍怪異繞轉的小行星的秘密,當然,這個觀點同樣值得科學界關注。
以前我提及過,在小行星中一定存在碳質混合結合體,這是地球同月球碰撞的證據。因為原始金星存在豐富的含碳化合物,主要是乾冰或甲烷冰一類(目前尚不清楚原始金星有無生命種子,無法證實地球生命為原始金星播種)。當然,在我看來,不管原始金星存在何種碳化合物成分,地球的碳質主要還是為原始金星所提供。這些含碳化合物必然在金-地碰撞中導致表層物質交換,尤其以氣體的交換最為活躍,從而使得地球長期存在了碳質成分。無論當時地球有無生命出現,地球碰撞形成的高溫和物質噴發必然造成一部分含碳化合物分解並能夠以碳單質方式存在於小行星中。這就是說,小行星中的碳質並不能完成證明擁有播種向地球的生命體,恰恰是地球遭受碰撞的含碳噴發物形成的巨大塊體。這當然同樣是一個十分有趣的課題。
關於這些問題,以後再深入剖析。
相關資料參考 http://t.cn/A6bPxp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