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老虎和母獅子雜交的後代叫虎獅獸,公獅子和母老虎的後代叫獅虎獸。
公老虎和母虎獅獸的後代將叫虎-虎獅獸,公老虎和母獅虎獸的後代將叫虎-獅虎獸。
而公獅子和母獅虎獸的後代將叫獅-獅虎獸,公獅子和母虎獅獸的後代將叫獅-虎獅獸。
依此類推,假如多米諾骨牌一路倒下,是不是還會出現更為繞口的「獅———獅-虎獅獸」和「虎———虎-獅虎獸」出現呢?
……也許,一批「怪獸」將在未來集體亮相?只是現階段,大批怪獸的製造尚處於實驗階段。
「我們培育的獅虎獸和虎獅獸,已經創造了世界紀錄,下一步,我要讓老虎獅子再和獅虎獸和虎獅獸生產下一代。然後,下一代再產生下下一代。」
說這話的趙雲華,是深圳野生動物園高級畜牧師,她研究老虎和獅子的雜交,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怪獸」生產者。
12月18日,記者採訪她的時候,趙雲華自豪地介紹說,她培育的2隻虎獅獸已經存活超過7個月,「健康狀況良好」。
據介紹,目前,兩隻虎獅獸食慾良好,每天能進食3.5公斤左右的牛肉、羊肉、兔肉,還有部分雞蛋、牛奶。虎獅獸兄妹的體長約有70多釐米,雖然妹妹比哥哥的體型要稍小一些,但也有30多公斤,而虎獅哥哥則有35公斤。如今,兩隻虎獅獸與自己的非洲獅媽媽生活在動物園專門修建的「虎獅莊園」。
此前長沙一隻虎獅獸保持著206天的國內虎獅獸存活紀錄。現在,趙雲華培育的虎獅獸正在把這個紀錄不斷地刷新。據悉,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有資料可查的僅存的2隻虎獅獸。此外,趙雲華還同時培育了3隻獅虎獸,同樣「情況良好」。
虎獅獸比獅虎獸更難成活
雄虎與雌獅的結晶,叫「虎獅獸」;雄獅和雌虎的結晶,則叫「獅虎獸」。
「這些小怪獸全都是自然交配。」
趙雲華介紹,自己培育雜交怪獸的想法開始於10年前。1995年春節,深圳動物園展出了一隻從法國高價租來的獅虎獸「莉莉」。「莉莉」是世界上第一隻獅虎獸,「享年」20 歲,為培育它法國人花了上億美元。
她介紹,獅虎獸或者虎獅獸之所以稀罕,是因為老虎是「叢林之王」,而獅子是「草原之王」。雙方處於不同的自然環境,又不是同類,當然談不上交配。
「資料顯示,獅虎獸的受孕率為1%—2%,成活率為50萬之一。至於虎獅獸的存活率更是微乎其微,目前全世界存活的獅虎獸不超過10隻,而虎獅獸國外自1837年就有繁殖的報導,但近兩年之內尚沒有存活報導。」
為了挑戰法國「莉莉」,趙雲華在1996年開始嘗試將數隻4個月齡左右的東北虎幼崽與非洲獅幼崽進行合群飼養。
在深圳野生動物園的「獅虎山」放養獅虎共12隻(其中東北虎5隻,非洲獅7隻),白天他們把群獅群虎放到散放區供遊客觀賞,晚上收回到內舍並在此投食,每日餵食一次,每周停食兩天。群獅群虎自幼在一起生活,經歷了體成熟、性成熟。
其中,同為9歲的公虎「蘇民」和母獅「明明」日久生情,於今年1月跨越種族障礙成功交配。
5月12日,母獅明明產下2隻虎獅獸。
雜交怪獸的品性未見異常
雜交產生的虎獅獸或者獅虎獸,和它們的父母比起來,脾氣性格有什麼不同?
趙雲華介紹,這兩隻幼齡虎獅獸融合了父母雙親的特徵。體型、頭型、耳、眼、鼻、嘴、背脊部的深色線紋,明顯表現出母獅的特徵;毛色、頭部花紋、耳背側白色斑紋、尾巴上的環形條紋,明顯表現出虎的特徵,而臉頰、腿部和身體兩側花紋既有像虎的數量不同的條形紋,也有像獅子的少許不規則的斑點紋。
據介紹,由於染色體的不匹配,會影響到雜交怪獸的體型。獅虎獸會得「巨大綜合症」,大於父母一倍;虎獅獸會得「矮小綜合症」,它比其父母中的任何一個都小許多。
「以我的經驗,虎獅獸長大後更像獅子,而獅虎獸則更像老虎。」趙雲華說。
其他方面,趙雲華說並沒有發現有什麼異常,因為雜交幼獸尚小,它的叫聲是更像獅子還是更像老虎,或者是融合了兩者的特點,目前還沒有辦法分辨。
下一步開始虎-獅虎獸培育
趙雲華介紹:「在混血貓科動物中,不育經常發生,但也不是永遠一成不變。資訊表明———雄性是不育的;解剖證實了這種說法,但雌性的虎獅往往是可以孕育出下一代。」
她介紹,印度加爾各答動物園一隻雌虎獅獸「茹弟拉林」曾與一隻名叫「旦波波塔」的雄獅子配對成功,隨後在它死之前生育了七隻獅-虎獅。
沙母巴拉保護區的雌性虎獅獸「諾艾爾」也有生育記錄———她與一隻雄性黑龍江東北虎(西伯利亞種)養在一起,並在1983 年9月16 日生出了一隻極端稀罕的虎-虎獅。
小虎-虎獅被命名為「納撒尼爾」,並且長得相當大,比得上一隻小獅虎。作為四分之三老虎的「納撒尼爾」的斑紋比它的母親更黑暗,而且外表也沒有長鬃毛的跡象。後來納撒尼爾因為癌症擴散死掉。年僅八歲。
趙雲華堅信:作為雌性的雜種是可以生育的。
「極少可能的情況是虎獅-獅虎(虎獅父親/獅虎母親),這種情況由於虎獅的屍體極端稀奇而未能得到證實,雄性雜交種的生育力也未得到證實。資料顯示,似乎較有可能的組合會出現於老虎與獅虎之間的交配生出『虎-獅虎』。」
「我不怕倫理非議」
面對外界的「倫理質疑」,趙雲華說:「我不願意談那些。我不怕倫理非議。這種爭論是無止境的。我現在搞的研究,科學界沒有一個人在做。克隆過去也是爭論,但是現在看也沒啥!」
她認為,這種雜交研究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從分子遺傳學的角度講,這種物種間雜交後代是比較基因組學及基因功能研究的絕好材料」。趙雲華相信,這樣的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生命是如何進化的,而且有助於我們理解各種基因在生命體中的角色、功能和地位。對科學的發展意義非同凡響。」
連結:國外虎獅繁殖記錄
1837世界上第一隻虎獅記錄———Jamnagar(印度的州) 公主贈給維多利亞皇后的一隻虎獅。
1920 年代未至1930 年初,倫敦動物園繁殖並飼養了一隻虎獅。
1936 和1968之間,英國曼徹斯特的玻利維動物園一直有虎獅。
1971年加爾各答動物園出生一隻雌性的虎獅「茹弟拉林」。
1974 年3月8日加爾各答動物園另一隻雌性的虎獅「藍尼」出生。她是由一隻印度虎和一隻非洲雌獅交配生育出來的。在外表上,她的大小和外形方面都很像一隻雌獅,但是長著一個較小的頭和顎。她的皮毛比較明亮並且有淡淡的斑紋。
1978年聖誕節沙母巴拉保護區出生了一隻雌性虎獅———「諾艾爾」。她同時擁有虎獅和獅虎2000年聖誕節,澳大利亞國立動物園收集到一對成年虎獅雙胞胎。根據相關資料記錄,這對虎獅健康良好的活到16歲。
【來源:北京科技報;作者:楊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