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重慶市第十九屆中小學師生書畫藝術大賽複賽在重慶江北區鯉魚池小學舉行。活動當天,除了孩子們現場創作的高水準書畫作品外,鯉魚池小學的師生首創的《中小學生守則》(以下簡稱《守則》)漫畫版也吸引了與會人員的廣泛熱議。
這是學校根據學生學段的年齡特點,組織每個年級學生選擇《守則》的兩條主題進行兒歌創編和漫畫創作。每個主題都被創作成了四句兒歌和兩幅漫畫。
專家們這樣評價這本漫畫版《守則》:通過兒歌和漫畫創作,化枯燥的條條框框為琅琅上口的兒歌和生動形象的漫畫,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們學習《守則》、理解《守則》、運用《守則》。
這是鯉魚池小學在"有氧教育"指引下,讓孩子自由成長、樂享童年的又一創新之舉。那麼,孩子們在創作漫畫的過程中,有了哪些成長和領悟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鯉魚池小學的孩子們,從他們的視角出發,傾聽孩子們擔任"主創"的心路歷程……
3月13日,二年級(3)班的彭玥銘和小夥伴們根據守則"自強自律健身心"創作的漫畫受到了全校乃至市內許多專家的關注。對於這突如其來的"榮譽",彭玥銘卻表現得很淡定。她表示,這不是她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她和老師以及同學們共同努力的結果。
這幅漫畫作品是根據"自強自律健身心"守則中的一句兒歌——"勤鍛鍊,永樂觀,不怕困難勇向上"創作而成。而選擇這個主題的原因是因為彭玥銘喜歡運動。
原來,彭玥銘一直有運動的習慣。每天放學回家都會拍籃球,在小區下面跑一圈,偶爾還要跳繩、練習單槓……漫畫的內容就是她喜歡的運動。
這期間老師和同學也給她提了不少建議和意見。"山的顏色可以不要塗得這麼滿,適當的空白能留給人想像的空間。"美術老師馮卓不時提點。
"我覺得你可以給玩單槓的小男孩話畫上幾顆汗水,這樣更能體現出他在運動呀。"創作過程中,同學王梓琳也來"湊熱鬧"。
彭玥銘虛心地接受了老師和同學的意見,一一完善。她說,雖然從6歲就開始畫畫,但以前都是獨立完成,自己到底畫得好不好也不知道。這次創作是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完成的,她對本次的作品很是滿意。
一天,二年級(3)班的徐千雯踩到一塊香蕉皮,被狠狠地摔了一跤之後,她就想,有沒有一個好的辦法讓人們不亂扔垃圾呢。
為此,她專門查閱了垃圾分類的書籍。在書中她了解到,垃圾還有很多種不同分類: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廚餘垃圾……"原來,扔垃圾也這麼有學問啊。"
細心的她首先發現,家裡面只有一個垃圾桶。於是,徐千雯自製了兩個垃圾桶,一個放在自己床邊,一個放在客廳,並將不同的垃圾用不同的袋子裝好,做到簡單的垃圾分類處理。
在自己家裡做到垃圾分類她還不滿足。如何用一個人的力量去影響更多的人,也是徐千雯想要做的事。
於是,當學校倡導全體學生創編漫畫版《中小學生守則》時,她雯一眼便選中了 "垃圾分類處理好,美化家園重環保"的主題。徐千雯在琢磨:如果把垃圾分類處理的想法畫出來,人人都了解後,就能為環保出一份力了。
為此,她從不放過繪畫的任何一個細節。不同的垃圾桶對應不同顏色:紅色有警告和危險的意思,代表有害垃圾;綠色代表可回收垃圾……
現在雖然漫畫創作出來了,但徐千雯並不滿足。把垃圾分類從想法變成行動才是她的最終目的。於是,她主動找到班主任龔小敏,提出想在班上做兩個垃圾桶,得到了老師的支持。
於是,在二年級3班,就有兩個垃圾桶:一個是可回收,一個是不可回收,雖然只是兩個小小的垃圾桶,但它承載了小女孩想讓世界更美一點的夢想。
"叮鈴鈴,叮鈴鈴……"上課鈴響後,美術老師唐甜走進了二年級3班教室,她給同學們布置了課堂習作:根據《中小學生守則》中第八條中的"不玩火,防溺水,安全第一要記牢"進行漫畫創作。
王梓琳接到"任務"後卻不知如何下手,擅長畫人物的她只畫了一個媽媽和一個小女孩,但"火"應該怎麼畫呢?
於是,她帶著問題找到了唐老師。在唐甜老師的指導下,她畫了靈活的火。但王梓琳還在沉思。
她回想起自己住的小區對面,因為一個菸頭引發火災的事情,她又看了看窗簾是布做的,於是她在背景裡有添加了窗簾和窗戶。但只有窗簾"家裡"還是顯得很空洞,於是,她又增加了一個柜子。
經過多次修改,她的畫被成功選入漫畫版的《中小學生守則》。
"其實,我很害怕我畫的畫被全校同學看到,因為我覺得我畫不夠好。"王梓琳表示,雖然開始只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可是越畫越發現自己的不足,她認為漫畫手冊上的畫還是比較空洞,如果再把空餘的部分修飾一下就好了。
即便畫稿已定,王梓琳還是沒有停下追求完美的腳步。她利用美術課又重新完善了那幅畫,並虛心向同班同學徐千雯請教,讓她給出一點建議。
"可以用線條勾勒出地板的輪廓呀,也可以加一個著桌子上面畫一個養著魚的魚缸……" 王梓琳認真的聆聽著同學的指導。
從只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任務的被動學習,到主動向老師和同學請教的主動學習,這樣的創作過程給了孩子不一樣的成長,這樣的教育才能直擊心靈,入腦入心。
"紅燈停,綠燈行,黃燈提示莫著急。"這是孩子們根據《中小學生守則》中的"珍愛生命保安全"進行創編的兒歌。二年級(1)班的楊依諾則根據這句兒歌創作的漫畫也被收入了漫畫版《守則》中。
雖然交通規則人人都知道,但怎樣來表現遵守規則卻難倒了楊依諾。"當時我頭腦一片空白,不知該從何下筆。"
最初,楊依諾花了接近兩節課創作完成,但大家都認為畫面不夠生動,主題不夠突出,楊依諾有些傷心和失落。在美術老師唐甜的鼓勵下,她又一次利用一切空餘時間進行修改畫面。終於,她的作品被選上了。
雖然學習了交通規則,又創作了相關漫畫,但最終還要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楊依諾說,我們不僅要學《守則》,更要用《守則》。每次只要家長來接她放學,她都會提醒家長要遵循交通規則。
"有時候婆婆來接我,雖然是紅燈,但是只要沒車,她都拉著我過馬路,但我都會告訴她,是紅燈的時候即使沒有車,也不能過馬路,萬一有車來呢。" 楊依諾認真地說。
2015年國慶期間,徐倩慧同全家一起爬了長城。她說,中國最著名的就是長江、黃河和長城,因為親自過去,所以只有長城給她的印象最為深刻。
遊覽長城期間,細心的徐倩慧發現,由於年數較久,長城上面的磚塊已出現了不同的顏色,淡藍色,褐色……年代的色彩,在她心裡生了根,她渴望找個機會,永久的保存這個顏色。
這學期,老師在班上布置了主題為"愛祖國,愛家鄉"的漫畫創作,徐倩慧心想,祖國就是家鄉呀。這次,終於有機會將腳下的長城"搬"到筆尖了。
"其實長城很難畫,特別是磚塊,數量比較多,畫起來比較累。"她表示,最開始她畫長城是用直尺畫的,看起來很死板,在王瑾老師和同學的建議下,改成了曲線型,看上去靈動多了。
旅行最大的意義不在於去過多少地方,而在於體驗的人能否把體驗的經歷內化成知識和感受,徐倩慧的腳下的長城,如今已走上漫畫手冊,成為了全校師生學習的範本,這便是行走和藝術走在一起,散發的強大魅力。
鯉魚池小學校長梁正雄認為,教育不是鯉魚池,使學生成為一潭死水。多年來,鯉魚池小學秉承"讓教育充滿氧氣,讓生命自由呼吸"的辦學理念,構建了"有氧教育"。
要為孩子構建輕鬆自由成長的教育氛圍,就要學會放手。在這次的漫畫創作中,學校把創作的主動權交給他們,學校用實際行動在印證,教育需要信任和放手。
實踐證明,鯉魚池小學的"放手"是正確的,它給了孩子更多的成長空間,讓他們學會了主動求知和學習。
放手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何時放、何時收,確保教育是無為而不是不為。鯉魚池小學的老師們拿捏得恰到好處。相信在未來,這所學校還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