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隴貴族集團是指籍貫位於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或稱為六盤山)周圍的門閥勢力,他們世代通婚,位居高位,形成了關係緊密的利益集團。陳寅恪先生最早提出「關隴貴族集團」的概念,即,「融冶關隴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也就是說關隴貴族集團有兩個特徵:1.集團由漢族、鮮卑和其他少數民族融合而成。隋文帝楊堅和唐高祖李淵都是關隴貴族集團成員,毫無疑問他們都有少數民族血脈,祖輩是鮮卑族人。2.該集團實現了「文武合流」,集團成員既有文臣也有武將,壟斷了國家高級權力,甚至有部分知名人物實現了「入則為相,出則為將」。比如,楊素。
宇文家、獨孤家、楊家、李家聯姻關係圖
中國古代門閥勢力眾多,但像關隴貴族集團深刻影響了西魏、北周、隋、唐的更替興衰的還從未有過。北周皇族宇文氏、隋朝皇族楊氏、唐朝皇族李氏全部來自關隴貴族集團,甚至隋煬帝楊廣和唐高祖李淵直接是表兄弟的關係,關隴貴族集團堪稱皇族製造者,整個中國300年的時間就在這個集團內部轉換掌門人。唐朝時關隴貴族集團的勢力已經衰落,但是它的終結是在辣個女人——武則天手上完成的。
宇文氏、楊氏、李氏全部來自北魏設置在原首都平成(今大同)以北6個軍鎮中的武川鎮。原籍武川鎮的將帥是關隴貴族集團的核心成員和頂層掌權者,那麼武川鎮的將帥們是如何來到關隴地區的呢?
武川豪強:
天興元年(398年)魏道武帝拓跋珪建都平城,北魏統治重心難移,對北部草原諸部的控制減弱。柔然趁勢崛起,基本統一了蒙古草原和諸部落,對北魏構成巨大威脅。為了鞏衛都城平成的安全,且為魏軍反擊提供可靠的前沿陣地,以方便集結軍隊和囤積輔重,同時也是為了安置和控制降附的敕勒、柔然各部落,北魏在長城沿線先後建立了6個軍鎮: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
六鎮位置
1、沃野鎮,始置於漢沃野縣故城,今內蒙古臨河縣西南。太和十年,遷至漢朔方故城,今內蒙古杭錦旗北。正始元年(504),又遷於今內蒙古五原縣東北,烏加河北。
2、懷朔鎮,在今內蒙古固陽西南。正光四年(523),改置為朔州。
3、武川鎮,在今內蒙古武川縣西。舊名黑城,後改為武川。武泰元年(528),改鎮為郡,更名神武郡,屬朔州。
4、撫冥鎮,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
5、柔玄鎮,今內蒙古興和縣西北。
6、懷荒鎮,今河北張北。此外,在六鎮東面,尚有御夷鎮。原為御夷城,在今河北沽源東北。後置鎮,在今河北赤城西北。武泰元年,改鎮為州。
六鎮內駐紮有大量軍隊,而軍人大都攜家帶口,隸屬軍府,名列軍籍,被稱為「府戶」,作為六鎮居民,也被稱為「鎮民」。這些鎮民主要組成部分是北魏建國前屬於拓跋鮮卑部落聯盟各部族的部落民和來自胡漢各族的強宗子弟,即所謂的「良家子」。另外還有少部分因坐事發配到六鎮的罪犯,其中較為著名的莫過於高歡(北齊建立者)的祖父高謐。六鎮裡的鮮卑、敕勒等少數民族依然保留著部落式的生活方式,部落酋長直接掌控著部落的兵員,依然保留著依附關係。如匈奴人破六韓常的家族在懷朔鎮「世領部落」,其父孔雀「世襲酋長」,六鎮之亂時,孔雀投降爾朱榮,其所部戰士就有一萬人。來到六鎮的漢族良家子一般都帶來自己的部分宗族和部曲,部曲本來就是私人武裝。另外,豪強間通過交往、通婚,使他們身處在一張巨大的社會關係網中,家族利益交織纏繞在一起,形成一個強大的社會階層。這樣,六鎮的豪強和酋長們都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自然而然成為軍鎮的社會上層,同時把持軍府中的許多職位,他們對身處六鎮最底層的普通軍人、部民影響力極大。而關隴集團中的武川籍軍人,例如賀拔嶽(關隴貴族集團的初始領袖)、宇文泰(北周開國君主)、獨孤信(歷史最牛嶽父,是隋煬帝和唐高祖的外祖父)、李虎(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楊忠(隋文帝楊堅的父親)都屬於這一階層。
六鎮之亂:
六鎮地處邊疆,氣候較為惡劣,糧食生產不足。六鎮設立之初,因為鞏衛都城,所以在整個北魏的地位很高,因此六鎮軍民的地位和待遇也較高。中央朝廷對六鎮的供給非常充足,軍人們上升渠道通暢。廣陽王元淵曾上書稱「昔皇始以移防為重,盛簡親賢,擁摩作鎮,配以高門子弟,以死防遏,不但不廢仕宦,至乃偏得復除。當時人物,忻慕為之」。孝文帝以前這種鼓勵良家子從軍邊鎮的措施,促使他們多帶部曲、宗族前往軍鎮,因為這樣既能保證自身安全—有宗族保護,又可早日立功升遷—有宗族為之效力。而與之同去的宗族部曲,也會因為有機會立下軍功而改善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所以良家子們良家子們並不排斥來到六鎮。
但是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開啟漢化政策。六鎮的地位大大降低,對六鎮的供給和軍人優待大不如前。鎮民,身份、地位下降到與犯人為伍,「役同廝養」,甚無尊嚴可言。另外,「諸方奸吏,犯罪配邊」,卻能夠凌駕於鎮民之上,甚至在軍鎮豪族之上,「過弄官府」,頤指氣使,以至於鎮民談到軍府吏治敗壞「鹹言奸吏為此,無不切齒憎怒」。最重要的是,重要派到六鎮的高官腐敗斂財,六鎮土地兼併嚴重,六鎮民不聊生。因此,六鎮的鮮卑族等少數民族怒從心中來:老子們在這裡拼死拼活還吃飽,你們中央哪些垃圾們去他媽的搞漢化,還日日笙歌!所以,他們也將自己的不幸歸結為朝廷的漢化政策,十分仇視洛陽的胡漢士族,形成了強大的逆漢化勢力。
六鎮叛亂
六鎮糧食生產本來就不足,現在缺少了朝廷供給,又恰逢柔然入侵和災害頻發,六鎮軍民生活破產,生死難料。因此,以懷荒鎮首先出現叛亂。此後沃野鎮破六韓拔陵率眾起義,整個六鎮徹底動亂。
爾朱榮集團與六鎮豪強的合流:
六鎮起義爆發後,關隴、河北各族紛紛起兵響應,北魏統治瀕臨崩潰。邊鎮軍事豪強乘機擴充實力,其中爾朱榮實力最盛。六鎮之亂爆發後,陸續有來自北鎮的豪酋前往北秀容去投靠契胡酋長爾朱榮。賀拔允、賀拔勝、賀拔嶽三兄弟也在孝昌二年(526年)七月恆州陷落後加入到爾朱榮軍府之中,另有其他武川豪強陸續投靠爾朱榮。爾朱榮從正光五年(523年)「散畜牧,招合義勇,給其衣馬」,擴軍以保衛家園開始,經過近四年的力量積累,到孝昌三年(527年)已經發展成為專制並、肆、汾、廣、恆、雲六州的大軍閥。
武泰元年(528年)二月,年僅19歲的孝明帝元詡被其母胡靈後毒殺,給了野心和勢力同樣膨脹的爾朱榮一個假興師問罪為名而奪取中央政權的良機。經過一番密謀和準備,同年三月,爾朱榮率兵南下,四月中旬兵臨洛陽北大門北中郎將把守的河陽,擁戴元子故為帝,而朝廷力一面負責防守的費穆帶頭倒戈,爾朱榮兵不血刃拿下了洛陽,控制北魏政權。拿下洛陽後,反漢化的爾朱榮對中央的胡漢貴族進行了血腥殺戮。這場北魏政局大變被歷史學家稱為「河陰之變」。2000多貴族和高官被爾朱榮屠殺,山東氏族被重創。反漢化是六鎮少數民族豪強的共識,包括武川豪強們。反漢化對後來關隴貴族集團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河陰之變
賀拔氏兄弟卻逐漸取得爾朱榮的信任,成為爾朱榮的心腹之人,這為以後武川豪強的重新聚首創造了條件。
528年9月,爾朱榮與新的六鎮叛軍首領葛榮率領的軍隊大戰於滏口,只用七千騎兵戰勝了坐擁數十萬眾的葛榮,六鎮流民紛紛投降,而其中的武川豪強也因此在爾朱榮摩下新聚首。至於流落梁朝的楊忠在永安二年(529年)隨梁軍陳慶之部返回北方,當梁軍被爾朱榮大軍擊潰後,楊忠投降爾朱榮,被爾朱度律招為帳下統軍,武川豪強完成了大團圓。
賀拔嶽整合武川豪強,關隴貴族集團雛形已定:
武川系豪強並不是爾朱榮的初從嫡系,況且爾朱榮麾下包含原六鎮的豪強,武川系豪強並不突出。儘管賀拔嶽兄弟受到爾朱榮的賞識,但是卻受到爾朱榮麾下其他派系的排擠。在河陰之變中,賀拔嶽由於勸爾朱榮不要稱帝而漸失信任,並陷入爾朱榮集團內的派系鬥一爭當中,遭到擠壓和報復,差點喪命。後來賀拔嶽靠在滏口之戰中英勇表現才重新獲得爾朱榮的信任和重用。因此,賀拔嶽認識到自己必須拉攏一些支持者和擁護者才能維護自己的政治地位,才能夠抗衡敵對派系(例如以高歡為首的懷朔鎮豪強)和政治勢力的攻擊。賀拔嶽出身於武川鎮,與武川系豪強本身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拉攏武川系豪強成為賀拔嶽的最佳選擇。而對於其他武川系豪強來說,作為戰敗投誠者,他們在爾朱榮集團內大都沒有身份地位,靠爾朱榮集團內的核心階層提拔是改變生存狀況,謀得上升機會的近乎唯一出路,賀拔嶽為他們提供了這種機會。於是以武川人為主的葛榮降人在賀拔嶽那裡找到了共同利益,並以這共同利益為紐帶,形成了一個新的派系。宇文泰便是這個新派系的核心成員。
永安三年(530年),賀拔嶽隨爾朱天光西入關隴地區平叛,萬侯醜奴和王慶雲叛軍很快被平定。賀拔嶽被封為雍州刺史、驃騎大將軍,跟隨賀拔嶽的武川系豪強也因立功受到晉升,這進一步增強了武川系豪強的凝聚力。530年11月,洛陽發生政變,爾朱榮被孝莊帝誅殺。時隔一月,爾朱兆又領兵入洛,廢黝了莊帝。在爾朱氏親貴的商議下,節閡帝元恭成為新傀儡皇帝,北魏政權被爾朱氏分割控制,形成了爾朱四貴分治北魏的格局:其中爾朱世隆居中控制朝廷,爾朱兆據有並、肆大本營,爾朱仲遠專制東南,爾朱天光割據關隴。賀拔嶽在爾朱天光手下也分得了一塊地盤,不過以賀拔嶽軍團面貌展現於世人的武川軍人集團力量還比較單薄,還無法擺脫爾朱天光單幹。
賀拔嶽平定關中叛亂進入關中
531年6月,高歡以反抗爾朱氏暴政的名義於冀州起兵,並在廣阿擊敗爾朱兆等軍,爾朱氏的統治面臨著土崩瓦解的危險。於是,爾朱四貴決定合軍反撲,爾朱天光率關隴主力東出,並徵兵於侯莫陳悅,令其一同出關,由賀拔嶽接防隴右,其弟爾朱顯壽在長安鎮守關中。出兵前,賀拔嶽勸爾朱天光派偏師與爾朱兆、爾朱仲遠等合軍進攻,自己留鎮關中以觀形勢,但爾朱天光沒有採納他的建議。賀拔嶽知爾朱天光此次必敗無疑,不願與他同歸於盡,於是聯合侯莫陳悅奔襲長安,奪取關中,斷了爾朱氏的退路,而自己則成為關隴地區的最高統治者。至此,武川軍人集團從爾朱氏集團中完全獨立出來,成為割據一方的政治勢力,關隴貴族集團的核心成員和雛形已定。至此,以武川鎮豪強為主導的六鎮集團紮根關中,好似遇水化龍,只待飛升。
參考資料:
《周書》
《北史》
《魏書》
《關隴集團形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