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最為強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總是能夠給人的無盡的遐想與美好,直至今日仍給人們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但國家的建設並非僅僅依靠皇帝一人,朝廷之中的諸多大臣也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而在長期的發展之中,不同地域出身的人總是喜歡依靠各種渠道,如家世來積累自身的勢力,最終形成獨特的地域集團政治,唐朝時期的關隴與山東地區便是典型例子。
山東與關隴兩大政治集團的形成原因及過程
事實上,如果真要從崛起實踐來看,山東是遠超關隴地區的。
山東為儒家文化之鄉,整體文化水平相較於其它地區來說要更高一些,僅憑實力就足以從眾多人之中脫穎而出,躋身朝廷,「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
再加上歷代統治者重視儒家的原因,導致山東籍官員在歷朝歷代的數量都高居不下,就算是經過多年戰亂、社會階級重組,這一現象也並未改變。
到了唐朝時期也是如此,如房玄齡、魏徵等朝廷重臣都以能夠與山東士族通婚為榮。
而說到關隴集團的誕生,就不得不說到北魏。
為了防止北方柔然的侵略,北魏在都城平城以北設置了軍事六鎮,他們早期多為鮮卑族,且英勇善戰,為北魏安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然而,隨著北魏軍事重心的轉移,北魏六鎮在國內的地位一落千丈,最後被逼無奈只得造反。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這種在鮮卑族內不受重視的地位,反倒使得北魏六鎮成了無數漢族仁人志士的藏身地,並逐漸變成由漢文化主導的軍事集團。
隨著北魏的分裂,宇文泰為了對抗高歡,不得不極力拉攏六鎮軍事集團和當地士族以獲得他們支持,在軍政大權上也給予了他們很高的地位。
因此,原來的北魏六鎮逐漸演化為胡漢雜糅的關隴集團,「 溪月明關隴,戎雲聚塞垣」,並形成了著名的八柱國——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獨孤信等。
其中,隋文帝楊堅是柱國大將軍楊忠之子,唐高祖李淵則是李虎之孫。可以說,整個隋唐宗室都與關隴集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們自然也就得到了非同一般的重用。
兩大軍事集團的勢力變遷
唐高祖李淵起兵之前曾擔任留守,士兵來源主要就是關隴地區,手下的得力幹將也多為關隴籍人士,如裴寂、劉文靜等都是如此。他們在建立唐朝的過程中建立了汗馬功勞,再加上與李淵本人感情較為深厚,最後自然加官進爵、享受尊榮。
而戰亂時期更需要勇武之士,關隴地區本身較為剽悍的民風也符合這點,是戰鬥的一把好手,導致關隴集團在唐初政治勢力格局當中佔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高宗太宗時期在滿朝文武官員當中佔據了過半的比例。
另外,在經歷魏晉南北朝長達幾百年的門閥政治後,當時的士族家庭無論是在名聲還是實際地位上,都已經達到了一個空前的地步。
唐太宗無法忍受士族凌駕於皇親貴族的情況,派人修訂《氏族志》,「不須論數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就是為了打擊士族們的社會地位,山東集團也包括在內。
因此,即使山東士族再如何不滿,面對這種刻意的削弱卻還是只能被動接受。但即便如此,山東集團在唐初政壇當中也是僅次於關隴集團的第二大勢力,勢力之大可見一斑。
但是,隨著武則天的稱帝,形勢瞬間發生了改變。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武則天掌握朝政大權之後,對原來的唐朝皇室採取了相當嚴厲殘酷的打壓政策。
「自是宗室諸王相繼誅死者,殆將盡矣,其子孫幼者鹹配流嶺外,誅其親黨數百餘家。」
同時,在全國範圍內大量選賢舉能,無論是出身士族還是出身寒門之家,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得到重用。雖然山東士族同樣在這次變故中遭受打擊,但與關隴集團相比,他們遭受的損失小了太多,甚至趁機再度稱霸了唐朝政壇。
而隨著安史之亂的發生,為了平定叛亂,唐朝政府對人才已經完全沒有了出身要求,只要能力夠好就可以。
大量其他地域的人士進入政壇、掌握要職,與這兩大傳統政治集團展開對抗,它們的地位和影響力也因此再度降低。正所謂風水輪流轉,即便強如山東士族,也有衰落的時候。
政壇格局的變化也引發了其他變化
政壇之中發生如此劇烈的變化,自然也會影響到唐朝社會的方方面面,其中首先便是有力鞏固了皇權。雖然自楊堅稱帝開始,關隴集團的影響力就在逐漸下降,但整體來說在朝廷之中還是佔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
雖然李氏皇族對他們持頗為放心的態度,但總歸來說還是會影響到皇權的穩固性。而武則天對他們的大清洗運動,則將這一隱患徹底消除,此後歷代的唐朝統治者也不必在這點上多費心思了。
此外,如果朝政僅僅只是被某一兩個政治集團壟斷,那麼便很難不產生貪汙腐敗行為。雖然他們憑藉所掌握全社會絕大部分的資源,能夠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可以大量培養出高雅之士。
但長期的養尊處優之下,還是難免產生紈絝子弟,在依靠家族關係進入政壇後敗壞綱紀、欺壓民眾,惹得民不聊生。可隨著武則天對寒門子弟的的特別注重,有才能者的晉升空間被大大拓寬,從而對促當時進政治的清明起到了較大作用。
總結
雖然關隴和山東兩大政治集團的崛起有一定巧合因素,但在這一過程之中起決定作用的始終還是他們本身的實力。
無論是關隴集團中的八柱國,還是出自山東士族中的能臣幹將,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手腕和能力,能夠躋身政治最高層,也確實是實至名歸。不過時間總能消磨一切,他們最終也只能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參考資料:
《新唐書》——宋祁、歐陽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