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內造出基因成真!新技術可精確「書寫」DNA序列

2020-12-05 DeepTech深科技

多虧了一種能夠模仿動物體複製自己 DNA 的新興技術,一天之內就創造出一個新的基因不再是空談。儘管這項技術還有一些方面有待改進,但有朝一日它能幫助研究者們快速地重寫微生物的基因,隨即合成新的治療藥物以及新的營養物質。作為在合成生物學領域開創了眾多 DNA 讀寫技術的專家,來自哈佛大學的遺傳學家 George Church 認為這項技術意義重大,會是人類未來的福音。

圖 | 新的DNA合成技術或在合成生物學和數據存儲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圖源:EDUARDO DE UGARTE/BERKELEY LAB CREATIVE SERVICES)

在這項新興技術被提出之前,科學家們其實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就知道如何人工製造 DNA。傳統的製造方法是將組成 DNA 的核苷酸單元(四種不同類型的核苷酸以不同的含氮鹼基相互區分,分別是腺嘌呤 A、鳥嘌呤 G、胞嘧啶 C、胸腺嘧啶 T)逐一加在一起,直到形成一條名叫寡核苷酸(oligonucleotide,簡稱 oligo)的長鏈。但是,這種方法會用到一系列有毒的有機反應物,速度慢而且錯誤率高。這使得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長度不會超過 200 個 bp(鹼基對)。而大多數基因至少也由幾千個 bp 構成,這項技術顯然無法滿足需求。

如果換一個思路會怎麼樣呢?我們知道,我們的細胞可不是這麼製造 DNA 的。在生物體中,一系列的 DNA 聚合酶(polymerases)會先讀取一條 DNA 模版的信息,然後合成與這條 DNA 互補配對的另外一條 DNA,最後兩者結合。正是 DNA 聚合酶的這個特性給予了研究者們新的思路。

在過去幾十年裡,大多數研究者們把目光放在一種叫做末端脫氧核苷酸轉移酶(termin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簡稱 TdT)的 DNA 聚合酶上,因為它事先不需要任何 DNA 模版就能將新的核苷酸結合到寡核苷酸鏈上。由於這個特點,天然存在的 TdT 有潛力創造出抗體的幾百萬種不同的形式(因為可組成的基因種類繁多),然後免疫系統會從中挑選最合適的抗體來應對外來的「侵略者」。但是,天然存在的 TdT 只能將新的核苷酸隨機地加在一起,並不能像研究者們期望的那樣精確控制核苷酸序列。

圖 | TdT 與鹼基「綁」在一起(圖源:Nature Biotechnology)

來自加州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項目(Lawrence BerkeleyNational Laboratory)的 Jay Keasling 實驗室的博士生 Sebastian Palluk 說,他們一直在嘗試讓 TdT 每次只將一個核苷酸加到目標核苷酸鏈上,暫停一下,然後再將一個不同的核苷酸結合上去。為此,他們將一些化學基團加到 DNA 的四個鹼基上,讓這些化學基團發出"停止"的信號。舉個例子,當 TdT 把一個被化學基團修飾的腺嘌呤 A 的核苷酸加到任意長度的寡核苷酸鏈上時,由於這個鹼基的結構不符合 DNA 合成的規律,TdT 便不會再將下一個帶有不同鹼基的核苷酸加上去。這樣一來,一次只加一個核苷酸的目標完成了,這條寡核苷酸鏈會被純化,然後用一些別的化學物質把多餘的、之前用來作為阻攔的化學基團切除,為下一次的合成做準備。

但是 TdT 與這些修飾過的核苷酸配合得不怎麼好。據 Palluk 評價說,TdT 是非常挑剔的。他記得,在一次實驗裡,他們在每個寡核苷酸上加一個修飾的核苷酸就花了一個小時。這麼慢的速度顯然讓這個方法的應用不切實際。

Palluk 為改善這個方法花了近兩年的時間,但效果甚微。另一位在同一個實驗室裡的博士生 Daniel Arlow 也一直在研究如何用酶合成 DNA。在兩人交流之後,他們決定專攻一種新的技術。首先,他們會為四種鹼基培養四個不同的庫,每個庫裡有很多份相應的鹼基與 TdT 「拴」在一起的拷貝。然後,在已有的寡核苷酸鏈的基礎上,他們從其中一個庫中拿一個鹼基加到這條鏈上。當這個鹼基被加到寡核苷酸鏈上時,TdT 還依然被拴在鹼基上,從而阻止了其他的 TdT 與這條鏈再次反應,起到了暫停結合的作用。這條新的寡核苷酸鏈隨即就會被拿去處理,多餘的 TdT 被剪掉,為下一次的鹼基結合做準備。

Keasling 說,這個方法應該非常便宜,因為 TdT 可以在細菌和酵母中大量生產出來。同時,根據 Palluk, Arlow, Keasling 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文章的數據,大多數的核苷酸結合到寡核苷酸鏈只需要 10 到 20 秒,這項技術的效率可觀。不過,剪掉拴在鹼基上的 TdT 還要花大概一分鐘,所以總體來說,合成一個基因可能還是要花上整整一天時間。

圖 | 新 DNA 合成技術(圖源:Nature Biotechnology)

Church 評價說,這項新技術可能還不足以完全取代傳統的 DNA 合成方法。首先,Keasling 的小組目前只合成了一條只有 10 個 bp 那麼長的寡核苷酸鏈。並且,這項技術在合成研究人員期望的 DNA 時,準確率只有 98%,而傳統方法可達 99%。Palluk 自己也說:「首次向外界展示出這項技術是很刺激的,但是我們還有很多要努力的地方。」

為了創造出有上千個 bp 那麼長的寡核苷酸鏈,這項技術可能需要有 99.9% 的準確率才行。Church 說,如果未來真能做到這樣,這項技術不僅僅會讓合成生物學領域裡創造和測試基因的方法發生革命性的改變,也便於創造出巨大的 DNA 資料庫,從而將那些科研項目(比如天文學研究問卷)的大批量信息以 DNA 形式存檔,以便日後參閱。

相關焦點

  • 通過轉錄組技術而測序的dna序列被稱為「dna受體」
    後面的dna受體可通過做dna晶片credit-sweep來獲得,後面的dna受體包括mirna,smallmrna,circrna和ae等。根據技術的不同,dna晶片可以分為三類:測mirna:測定mirna。測dna受體的全雙工轉錄信號的兩轉錄本等等。測vxrna:測vxrna。
  • 阿里雲高效基因序列檢索助力新冠肺炎病毒序列快速分析
    在疫情防治期間,阿里雲提供了高效基因序列檢索技術,助力新冠肺炎病毒序列分析。2.基因序列檢索技術應用範圍和現狀對於當下疫情,基因序列檢索技術主要應用於以下場景:用於新冠肺炎的溯源和分析,幫助疫情防控找到病毒宿主,做好有效防範。
  • CRISPR編輯系統升級 利用「跳躍基因」精確插入DNA片段
    革命性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系統實現了在基因組特定位點進行精準編輯。不過,以經典的CRISPR/Cas9為例,從基因組中刪除DNA片段相對容易,要用另一段序列替換原有DNA片段則困難得多。原因在於,「基因剪刀」Cas9把DNA切斷後,DNA雙鏈通過內源損傷修復通路自然癒合,新DNA片段的整合依靠同源重組或非同源末端連接來實現,效率低,而且在很多細胞類型中不起作用。此次,張鋒教授團隊新開發的升級版CRISPR編輯系統在靶向插入DNA這方面做出了突破。用「改正」的DNA序列來取代含有致病突變的序列,將為治療某些遺傳疾病提供極大的幫助。
  • 新技術一天組建一個新基因
    圖片來源:《科學》雜誌官網   據美國《科學》網站18日報導,美國科學家藉助模擬人體複製自身DNA方式的新技術,讓組建新基因變得更快更便宜。研究人員稱,一天組建一個新基因很快將成為現實,未來有望快速重寫微生物的基因,迅速合成新藥和燃料,也能在存儲領域「大展拳腳」。
  • 基因晶片技術是用來讀取dna分子的基因,優勢是培養細胞
    一種特殊的高解析度檢測人體細胞染色體序列的方法。基因晶片技術是用來讀取dna分子的基因的,優勢是無需體外體內培養細胞,只需要利用細胞核酸展示培養的酶可以將人體細胞核中基因序列複製到細胞中,與原核細胞核酸片段一一對應。基因晶片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重複性、高解析度、高重複性、無菌等。
  • 獲諾獎的基因技術有多牛?可以任意修改DNA序列?
    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珍妮弗·杜德娜教授和來自德國馬普感染生物學研究所的教授艾瑪紐爾·夏彭蒂耶,攜手獲得了2020年科學界最高榮譽——諾貝爾化學獎,他們在基因序列編輯方面的研究獲得了全世界範圍內的一致肯定。
  • 我,就是數據:高中生把數據編入體內,1公斤DNA 未來可儲存全球數據
    裡面就是儲存了16G維基百科的DNA他們相信生物分子的壽命將比最新的計算機存儲技術長得多。16G的維基百科,只需一個DNA分子便可輕鬆存儲計算機存儲技術已經從帶磁鐵的電線變成了硬碟,變成了3D存儲晶片。但是下一代存儲技術可能會使用與地球上的生命一樣古老的方法:DNA。
  • 新技術可解析完整生物樣品中的DNA序列和結構
    新技術可解析完整生物樣品中的DNA序列和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6:04:14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Fei Chen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原位基因組測序技術解析出完整生物樣品中的DNA序列和結構。
  • 這個CRISPR新系統無需剪切黏貼就能植入新DNA序列
    據外媒報導,CRISPR基因編輯系統是一個強大的工具,它看起來將能徹底改變我們治療疾病的方式,同時也會改變任何可以從精確操縱DNA中獲益的東西。問題是,有時剪切和粘貼可能會帶來不必要的副作用。在過去幾年裡,科學家們發現了如何利用這種技術在其他生物體的細胞中進行DNA剪切粘貼編輯。引導RNA序列會告訴酶在哪裡切割、從細胞中移除DNA片段然後用新的片段替換。這可以用來糾正導致疾病的突變,甚至可以通過從胚胎基因組中剪切出有害的序列來完全阻止突變。除了人類疾病治療,這種方法還可以用於害蟲控制或使作物更耐寒和更有營養。
  • 基因晶片也稱dna晶片,是在非專門裝置下,最先進的核酸分析技術
    基因晶片也稱dna晶片,是一種特殊的核酸晶片,是在非專門裝置下,利用最先進的核酸分析技術,對dna序列分析的一種必要的核酸與鹼基的學生測定方法。晶片技術可以對物種起源發育情況進行系統的檢測,不僅能直接檢測到遺傳學特徵,同時還可以反映受檢者的基因突變情況、相關的基因功能是否發生了改變,發育的完整程度以及代謝的變化等等。德國能源、醫藥等公司正在利用晶片技術預測風險發生時間及降低風險發生概率,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全球基因晶片的普及,源於基因測序的發展。
  • YC正在大力投資CRISPR基因編碼技術,不懂的進來接受科普吧
    人類歷史上舊的一頁剛剛翻過,新的篇章已經開始。 對於人類具有重要意義的革命將由新基因技術發起,而CRISPR將主導這一革命。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這一概念就能出現在新聞中,人們也能在主流媒體上了解更多信息。
  • 日本開發出快速解讀DNA鹼基序列新技術
    新華網東京7月6日電(記者錢錚)日本研究人員在6日的英國《自然納米技術》雜誌網絡版上發表論文說,他們開發出只需少量DNA(脫氧核糖核酸)就能快速解讀其鹼基序列的新技術。這將有助於提高基因診斷、犯罪偵破等工作效率。
  • 新方法可在大量細胞內自動測定基因表達
    《自然—方法學》報導了一種可在數千個人體細胞中自動測量基因表達的方法。
  • 工程生物創新大會現場直擊丨「基因書寫」將成為未來醫學超凡工具
    最好的技術應該在領域內得到最廣泛的應用,因此,我們的使命就是 「通過書寫生命的代碼來治癒疾病。」 定位基因組中的某個位置,通過無損傷的插入或刪除,將一對鹼基替換成任何其他鹼基。把一個完整的基因、一個更小的序列、一個外顯子或是多個基因寫進基因組,這個過程聽起來很簡單,但對醫學卻有著廣泛影響。在過去幾年中,我們發明了一種名為 「基因書寫」 的技術,實現了這個過程。
  • 基於「三+二」宏基因組測序的抗性基因和可移動元件的精確研究
    今天美格基因的佳作推薦基於「三+二」宏基因組測序策略提出了一套高效組裝宏基因組數據的分析流程,為抗性基因和可移動元件的精確研究提供了可靠方法。,但沒有結合短序列和長序列的測序方法技術。這個限制可以通過橫貫重複區的長序列來消除,且覆蓋度足夠時還可獲得接近完整的基因組(NGA50>1Mbp,圖2b),但這也會受到組裝工具和基因組重複序列情況的影響。OPERA-MS可讓長序列覆蓋度僅5×的情況(圖2c)下使NGA50>100kbp,且鹼基的準確性更高。
  • 《自然》刊發歐洲研究:根據基因序列一周內人工合成新冠病毒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自然》刊發歐洲研究:根據基因序列一周內人工合成新冠病毒當地時間5月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以「加快評審文章」(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
  • 《自然》:基因編輯獲重大突破!全新技術首次實現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搓搓手,今天基因編輯技術又登上一個新臺階了! 這次迎來解答的是CRISPR也沒搞定的歷史遺留難題——對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今日,《自然》雜誌刊登了一項新研究[1],科學家們利用一種細菌毒素DddA開發了針對線粒體DNA的單鹼基編輯器DdCBE,可直接針對雙鏈DNA將C-G鹼基對編輯為T-A鹼基對,而且編輯效率很高,也幾乎沒有脫靶效應。該研究通訊作者為劉如謙和Joseph D. Mougous。
  • 四分之三的DNA序列如何被開啟的?Nature新論文報導人工智慧獲得的重要突破
    科學家們早就知道,人類基因會依照我們DNA的精確順序傳遞的指令付諸行動,這些指令由四種不同類型的單個的鹼基分別編碼:A,C,G和T。眾所周知,將近25%的基因被類似於TATAAA的序列(稱為「 TATA框」)轉錄,那其它75%的基因是如何開啟的呢?這依然是一個謎。
  • 阿里雲推出高效病毒基因序列檢索功能,它的底層邏輯原來是這樣的
    到目前為止,疫情使得50多個國家停擺,全世界範圍內造成了數千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阿里雲提供高效基因序列檢索助力冠狀病毒序列分析用於疫情防治。對於當下疫情,基因序列分析技術主要用在一下幾個方面。第一,用在新冠狀病毒的溯源和分析,可以幫助人們找到病毒宿主,做好有效的防範。
  • 有時,這些DNA序列和基因產物對宿主菌的毒性很強
    第一代的低拷貝載體一以今天的標準看來相當笨重和粗糙被設計用來解決特定類型的外源基因和DNA序列克隆到質粒載體時所產生的毒性問題。許多編碼膜蛋白質和DNA結合蛋白的基因屬於這一類, 某些啟動子及調節序列也如此。有時,這些DNA序列和基因產物對宿主菌的毒性很強,以至於根本不可能使用高拷貝數載體分離出轉化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