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法可在大量細胞內自動測定基因表達

2020-11-30 科學網

 

《自然—方法學》報導了一種可在數千個人體細胞中自動測量基因表達的方法。該方法使單分子螢光原位雜交技術(smFISH)成倍放大,並能確定細胞內RNA轉錄發生的位置,為了解RNA轉錄的生物功能提供了重要線索。

 

通過將目標與螢光探針相結合,smFISH可用於檢測細胞內的特定RNA序列,但要將每個RNA分子對應的「點」成像,需要設置更高的成像放大率和精確度。Lucas Pelkmans等人採用了更明亮的探針,讓其可以對更多細胞進行快速、強大的低放大倍數成像,精確定量低水平表達以及查詢較短的RNA轉錄。他們使用的軟體能夠自動勾畫出細胞和細胞核,對「點」計數以定量表達並全面記錄細胞內轉錄發生的位置。與那些通過高通量RNA測序技術獲得的結果相比,此次人體細胞研究的結果展現出了高度可重複的表達水平。

 

通過利用數據發現與細胞功能有關的基因的方式,研究人員展現出了測定大量細胞內轉錄表達和轉錄發生位置的重要性。(來源:中國科學報 張笑/編譯)

 

相關焦點

  • 厲害了,用電子顯微鏡,就能觀察細胞基因表達的方法!
    亥姆霍茲慕尼黑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細胞基因表達的方法。雖然電子顯微鏡目前提供了對細胞最詳細的觀察,但它無法區分哪些基因程序在單個細胞內運行。現在,通過使用不同大小的基因編程納米球作為「多色」標記,新方法可以更近距離地觀察,這甚至有助於研究記憶是如何存儲在神經元網絡中的。細胞究竟發生了什麼?這個問題讓科學家們忙了幾十年。為了標記小結構,科學家們一直在使用螢光蛋白。這種方法工作得很好,但由於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相對較低而存在缺點。
  • 新方法可在活細胞中檢測基因活性
    在新研究中,他們採用了一種稱之為核糖體分析(ribosome profiling)的方法,利用這一方法他們可以在活細胞中檢測基因活性,包括蛋白質的合成速度。相關研究論文發布在3月28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 選擇的基因轉錄是蛋白質在細胞內表達的區域中電子傳遞的基本方式
    它將會從一個相對傳統的藥物發生轉變,通過大規模加速細胞的再生,直接修復和修復人體組織和器官組織。三個主要類型的納米技術逐漸走上科學化的道路,這對設備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轉折點。傳統納米技術公司正在迎來挑戰,因為它必須擺脫大型生物物理學資料庫,並通過通信通道或成像來交換必要的信息。另一方面,專注於更高精度和潛在的最終設備,而非生物科學的公司則依靠大型生物細胞系。
  • 新技術可同時讀取單細胞中的基因表達和轉錄因子結合
    新技術可同時讀取單細胞中的基因表達和轉錄因子結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8 15:16:16 近日,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Robi D.
  • 使用qPCR研究重金屬鎘對細胞基因表達譜的影響
    方法通過Fluidigm實時PCR對鎘處理的腺癌A549和上皮支氣管BEAS-2B細胞進行基因表達分析。高通量RT-qPCR分析了96個樣本中對維持基因組穩定性至關重要的95個基因,包括應激反應和DNA修復,細胞周期控制,細胞凋亡和有絲分裂信號。用GenEx軟體處理數據。
  • scRNA-seq數據差異基因表達分析的有效方法有哪些?
    scRNA-seq數據差異基因表達分析的有效方法有哪些?我們知道RNA-seq即轉錄組測序,是某個物種或者特定細胞類型產生的所有轉錄本的集合,而單細胞RNA測序(single-cell RNA-seq,簡稱scRNA-seq)則是以單個細胞為特定研究對象,提取其mRNA進行逆轉錄並進行高通量測序分析,可體現出個體細胞內表達水平的具體變化,目前已廣泛應用在生物學、醫藥研發、臨床醫學等各個領域。
  • Amplite™海腎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測定相關研究
    該試劑盒可在20min-5h的孵育時間內檢測到低至0.1pg /孔的螢光素酶,而不會丟失信號強度。半衰期超過4小時。Amplite™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檢測試劑盒(12518)使用無DTTzhuanli配方來定量活細胞和細胞提取物中的螢光素酶活性。該測定基於螢火蟲螢光素酶,螢火蟲螢光素酶是一種單體的61 kD酶,可催化螢光素的兩步氧化,在560 nm處產生光。
  • 胃癌細胞增殖與相關基因的表達
    原癌基因c-myc是c-myc基因家族的三大成員之一,c-myc基因位於第8號染色體(8q24),是一個具有多重功能的癌基因,具有轉錄因子活性,可誘導細胞凋亡抑制細胞分化,調節細胞周期並參與細胞凋亡,具有刺激細胞增殖和誘導細胞凋亡的雙重作用。促進增殖和凋亡的c-myc蛋白功能在同一區,並且c-myc表達只提供一個啟動細胞增殖和凋亡的信號。
  • 核磁共振成像可觀察基因表達
    科技日報華盛頓12月24日電 (記者劉海英)基因就如同開關一樣,知道哪些基因開啟,對於疾病的治療和監控至關重要。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23日在《自然·通訊》雜誌線上版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出一種新方法,使用常見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技術,即可觀察到體內細胞的基因表達情況。
  • 《細胞》:構建線蟲單細胞基因表達圖譜
    作者:Stuart Kim 來源:《細胞》 發布時間:2009-11-12 12:48:11 選擇字號:小 中 大  構建線蟲單細胞基因表達圖譜  史丹福大學發育生物學學系,霍華休斯醫學研究所,史丹福大學醫學院,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在最近一期的《細胞》雜誌上發表秀麗線蟲的單細胞基因表達圖譜,藉此分析了秀麗線蟲的基因表達對細胞分化命運的控制狀況
  • 新測序方式可檢測單細胞中持續的基因表達譜
    新測序方式可檢測單細胞中持續的基因表達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 14:32:06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Arjun Raj團隊利用MemorySeq揭示了與不同細胞行為相關的可遺傳性單細胞基因表達程序
  • 利用農桿菌瞬時表達CRISPR編輯基因和快速篩選突變植株的新方法
    Cas9和sgRNA序列而產生非轉基因突變體並高效快速篩選的新方法。該技術為童期長的多年生植物和有性生殖後會產生性狀分離的雜合一年生植物提供了一個快速獲得不含有外源基因的基因編輯突變體的新方法。為了獲得基因編輯植株,即突變體,一般情況下是將Cas9和sgRNA等外源序列整合到植物基因組後,通過它們的穩定表達實現目標基因的編輯,獲得突變體。對於遺傳背景純合的一年生植物,常用的方法是通過有性自交或雜交,使導入的外源基因和突變位點分離,從而獲得不含有外源基因的突變植株。
  • Mol Syst Biol:利用新方法理解基因表達噪聲的來源
    2012年9月2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德拉華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助理教授Abhyudai Singh描述了一種新方法來理解基因表達中理解哪些生物化學過程導致這種變化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這是因為蛋白變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促進遺傳上完全相同的細胞產生不同的細胞,以及讓細胞群體對抗它們環境中發生的不可預測的有害變化。這種方法利用單個細胞內的蛋白水平變化來精確地發現基因表達噪音的主要來源。
  • Neuro-Oncology:新技術可同時檢測基因狀態和蛋白表達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開發出一種新技術,能同時觀察細胞中的基因數量和蛋白表達。此技術能夠詳細分析基因狀態以及相應蛋白表達之間的關聯,並更透徹地了解癌症及其他複雜疾病。該成果發表在《神經腫瘤》(Neuro-Oncology)上。
  • 測定細菌數量的方法
    取一定體積的樣品細胞懸液置於血細胞計數器的計數室內,用顯微鏡觀察計數。由於計數室的容積是一定的 (O.1mm3) ,因而根據計數器刻度內的細菌數,可計算樣品中的含菌數。本法簡便易行,可立即得出結果。 本法不僅適於細菌計數,也適用於酵母菌及黴菌孢子計數。
  • 細菌數量的測定方法
    取一定體積的樣品細胞懸液置於血細胞計數器的計數室內,用顯微鏡觀察計數。由於計數室的容積是一定的(O.1mm3),因而根據計數器刻度內的細菌數,可計算樣品中的含菌數。本法簡便易行,可立即得出結果。  本法不僅適於細菌計數,也適用於酵母菌及黴菌孢子計數。
  • 第二節 基因治療的方法
    (2)外源基因的轉移:基因轉移(gene transfer)是將外源基因導入細胞內,其轉移方法較多,常用的要有下列幾類:   1)化學法:將正常基因DNA(及其拷貝)與帶電荷物質和磷酸鈣、DEAE-葡萄糖或與若干脂類混合,形成沉澱的DNA微細顆粒,直接傾入培養基中與細胞接觸,由於鈣離子有促進DNA透過細胞有作用,某些化合物可擾亂細胞膜,故可將DNA輸入細胞內
  • 曹俊越博士等開發研究大量單細胞基因表達動態分析技術
    責編丨兮在生命的產生或者疾病的發育過程中,我們身體裡的每一個細胞都在經歷分子和功能層面的動態變化。雖然目前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我們可以同時研究上百萬個細胞的基因表達特徵,這些技術依然局限於描述細胞的靜態狀態而忽略了動態變化。相反,延時顯微鏡可以通過實驗測量細胞的動態轉變,但僅限於研究培養皿中少數細胞中的少數標記基因,因此可能不足以解釋許多生物系統的複雜性。
  • 兩篇Science論文構建出胎兒基因表達和染色質可及性的人類細胞圖譜...
    其中的一個細胞圖譜繪製了15種胎兒組織中單個細胞內的基因表達,另一個細胞圖譜繪製了這些細胞內單個細胞的染色質可及性。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11月13日的兩篇Science論文中,論文標題分別為「A human cell atlas of fetal gene expression」和「A human cell atlas of fetal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 《細胞》專刊|機器學習與基因編輯
    在當下社會和科研中,機器學習已經多方面得到應用,例如遊戲博弈、推薦系統、自動駕駛等等。而在生物醫學領域,人們也已經將機器學習用於基因組分析、疾病診斷和藥物研發等過程中。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項目認識到了機器學習的潛力,並投入到大規模的數據採集中。機器學習可分為監督和無監督型,其中包含集成學習、深度學習、貝葉斯學習等多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