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9日訊,「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提倡實名舉報,凡是實名舉報的,優先辦理,及時回復。」去年,中紀委新聞發言人崔少鵬曾如此表示。不少地方政府及紀檢監察部門也紛紛出臺條例或舉措,鼓勵實名舉報者。然而,比起「獎賞」,實名舉報者們更期待的是法律層面上切實有效的保護,為實名舉報做出制度上的配套。
「叛徒」胡劍兵:「個人利益跟國家利益一致,我正好是這種方向」
這幾日,實名舉報自己單位南京項目部,向南京六合區交通運輸局、馬鞍街道等單位領導及相關人員送禮事件的中交二勘院職工胡劍兵,沒有上班,也沒有辭職,等待著最後的結果。
而在其單位內部,相關人員「免職、解聘的都有」,胡劍兵早已被同事罵作「叛徒」。和平年代突然跳出的「叛徒」字眼,引發輿論譁然,胡劍兵卻不甚在意。他稱從實名舉報之日起,就做了最壞打算。「如果我們單位沒有這種肚量,最後把我解聘了或者怎麼,大不了不當工程師,以後開個小店……」
為胡劍兵勇氣「點讚」的同時,也有不少輿論質疑,他是因為跟單位有矛盾,尋機「公報私仇」,如果一直相處融洽,沒準就同流合汙了。胡劍兵對此並不接受,他自認原則性強,對不當行為非常反感。以前在別的單位工作期間,甚至還因單位使用盜版軟體進行過舉報。「我認為公司有實力花錢買正版,用盜版的不合適。最後公司買了正版軟體,是不是跟我的舉報有關就不清楚了。」
但他也無意把自己塑造成「衛道士」,在他看來,不必通過「做一件代表了國家利益,卻跟個人利益相背離的事情」來顯得你很偉大。「有些人認為我維護個人利益跟舉報這件事是相關的,方向是一致的,就指責我舉報的動機不夠純粹。但我認為個人利益跟國家利益一致,是國家鼓勵的,我正好是這種方向。」
好在家人比較支持,加上單位上級領導的重視,胡劍兵猜測自己的結局還不至於特別悽慘,沒準工作還能保住。「大部分舉報人處境更為艱難,需要國家在立法上進一步保護。比如保密,我之前鬧得時間比較長,不擔心單位知道,但大多數人應該不希望對方知道是誰舉報的。而且法律就一句『不允許打擊報復』,這話說起來很空啊。要詳細規定懲戒措施,從立法、經濟、關注都要重視。你看對我的支持,大概就是紀委在微博上說了幾句話,也就僅限於此吧。」
「鋼盔哥」柯尊年:「政治生態環境惡劣,舉報就是一條不歸之路」
在人口僅萬餘、主路只有兩三條的陝西寧陝縣城,出門頭戴鋼盔、手拿擀麵杖的柯尊年是個異類。這位「不安分」的醫生十多年來致力於實名舉報寧陝本地官員,歷經半夜踹門、死亡恐嚇;妻子拋棄、親朋遠離。他在家裡架起了監控,買了高倍望遠鏡……「我是被卷進來的」,柯尊年嘆,「就一直出不去了。」
1991年衛校畢業,柯尊年進入寧陝縣江口鎮中心衛生院,後辦理停薪留職,在湯坪鎮開了診所。2002年5月一個凌晨,柯尊年發現摩託車丟了,報到派出所,指導員卻不來,說沒車沒手電。「其實走十幾分鐘就到了。」第二天早上9點多,看著「蝸牛」一樣趕來的指導員,柯尊年發火,「丟東西不管,要你幹嘛?我要舉報你!」
一怒之下,柯尊年寫了「出社會」以來第一封舉報信--《警察睡覺不捉賊》。他「滾酸了胳膊」,用蠟版和油墨印出800份。政法委、紀委、公安局、人大……能想到的「衙門」,要麼郵寄,要麼當面遞。跑了三個月,那名指導員被停了職。
以為事情告一段落的柯尊年沒有想到,這只是剛剛開始。2003年6月的深夜,三輛車、十名警察包圍了他的診所。「把我身上、家裡翻得底朝天,放中藥的小格子都被抽出來。」搜完了,柯尊年得知,去年寧陝縣「6·9洪災」造成百餘村民罹難,不斷有人上訪。恰好那時他也在四處舉報,「劣跡」就掛上了號。這次其實是在搜查參與舉報「6·9洪災」的人,他被「誤傷」了。
「如果『6·9洪災』真有見不得光的東西,舉報人一定是我!」氣憤不已的柯尊年當時就拍著胸脯,放下狠話。經過走訪,他掌握了鎮幹部預警不力的證據。赴京舉報後得到央視《新聞調查》的關注,2003年12月,《天災人禍》播出,幾名鄉鎮幹部得到了處理。
從此,柯尊年出名了,又陸續舉報了10多件事。他收過帶錯別字的恐嚇,「不要猖狂,小心老袋」,也曾在半夜被「社會上的人」叫囂踹門。老父親罵他,上一任妻子跟他離了婚……他也不想每次舉報都鬧得人盡皆知,「我只是實名舉報,為什麼要公開?政治生態環境惡劣,舉報就是一條不歸之路。政府保密工作有待加強,而且肯定有內鬼。遭受威脅的時候,只能訴之媒體,尋求關注。舉報人流淚流汗甚至還流血,得不到認可讓人心寒。」
最近一次,是他去年舉報寧陝縣副縣長葉慶春攜妻公款出遊,以及違規從事營利活動。目前公款出遊一事已查實,葉慶春受到撤銷黨內職務和行政撤職處分,其他問題尚處調查之中。而柯尊年已萌生退意,「代價太大,等有了滿意答覆,我就到此為止了。」
「小狗配公車」舉報民警高建超:「媒體關注後,很快就會有結果」
上周,一篇題為「江蘇省淮安市公安局清浦分局局長曹興龍的小狗配公車」的實名舉報帖出現在網絡上。警察舉報局長,再加上「局長、小狗、家人用奔馳、奧迪、廣本奧德賽五部公車」等圖文並茂的描述,引發大量關注和轉載。
舉報人高建超是淮安市公安局信訪處民警,在此前的採訪中他稱,跟被舉報人曹興龍曾共事不到一年,有一些私人恩怨,但不足為提,此次舉報主要是響應反腐號召。早在6月5日他就曾向紀檢部門遞交了相關舉報材料和證據,但一直沒有進展,採用實名發帖後,他感到周圍的許多壓力。
12日上午,淮安市紀委網站發布通告,決定對曹興龍予以停職,並對反映的問題作進一步調查。記者聯繫到高建超,問及「私人恩怨」與「周圍的壓力」,他已不願多談。只稱,「哎,也沒有什麼,現在正在調查,也沒什麼新情況。不管怎麼說我現在還是組織裡面的人,要聽從組織上的安排。這件事在媒體關注之後,還是在全面開展工作的,我相信很快就會有結果,我們都一起耐心等待一下。」
而據淮安當地媒體13日與其再次接觸,高建超稱該說的他都說了,有些事現在還不方便說,組織上也不讓他對外多說。「你們只要一報導,組織就要找我談話。」
實名舉報,有功成名就者。《財經》雜誌副主編羅昌平實名舉報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最終劉鐵男因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和公職。但這相當程度上倚賴於舉報者強大的影響力和縝密的證據鏈,註定無法成為主流。
無論丟不丟工作,「叛徒」已不容於同事;只要有個說法,「鋼盔哥」也打算「金盆洗手」;舉報了局長的小警察,如今還在忐忑地等待調查結果……更不用說諸如2008年的「阜陽白宮事件」,潁泉區委書記張治安甚至動用司法權力,造成舉報他的李國福死於非命。2010年張治安被判處死緩,然而無法全身而退的舉報,即便達到目的,貌似也談不上勝利。
洪道德(中國政法大學刑事訴訟法教授):
確實有受理舉報的單位消極、不耐煩,甚至跟被舉報人通風報信沆瀣一氣,成了當地官員的保護傘。我們國家對實名舉報規定得還不夠,受理舉報的部門處置不當,工作人員組織紀律性太差。對實名舉報人的信息應當做最嚴格的保密,設定嚴重的法律後果,這兩者應該結合起來。
但實事求是地講,這種法制環境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建立的,現階段舉報人應該更多考慮對自身的保護。實名舉報不等於公開舉報,舉報人的心態要擺正,不要有「魚死網破」的想法,把舉報作為「鬥氣」的手段。很多實名舉報採取大張旗鼓的形式,我並不認同。越是實名舉報,越應該用最秘密的方式來進行。為自己和親人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設立一道防線。
舉報人要相信舉報會引起國家機關、司法機關的高度重視。不能因為半個月過去了沒動靜,就通過公開的方式促使國家機關來做這件事。可能秘密舉報國家機關反應比較慢,那你就堅持嘛。不等於一次舉報就一定會成功,我們要有耐心。
同一時間,不要向太多的機關部門去舉報。向20個單位舉報,一個單位兩人經手,這就40個人了,一旦洩露遭到打擊報復,讓組織怎麼給你查啊?當然有個問題我也沒有想好,有些人不相信地方,一告就告到中紀委去。但中紀委管轄的案件是有標準的,達不到就轉到省紀委。還是達不到標準,就再往市、縣轉……可回過頭來,說要搞清楚這個案子到底歸誰管,好像也不應該讓我們百姓來承擔這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