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周二。這天成為了李翔在德克爾馬豪吉特邁(上海)工具機有限公司(下稱上海德馬吉)的最後一個工作日。
這天上午,他所在的公司突然召開了全員大會,管理層在會上向200多名員工宣布,工廠行將關閉。一周之後,李翔在獲得一筆解約金後,與上海德馬吉結束了勞動關係。現在,這座位於松江郊區的生產基地還有不到40人留守,以完成剩餘的工具機訂單。
上海德馬吉在2002年註冊成立,工廠所裝配的工具機可用於製造各種金屬零部件。在製造業,工具機的應用廣泛,有著「工業之母」的美譽。上海德馬吉的規模算不上大,不過它的所有者德馬吉森精機(DMG MORI)在業內卻是聲名顯赫,這家由德國德馬吉和日本森精機合併而成的公司在全球工具機業排名第一。
2009年,德馬吉和森精機籤署協議,在生產、採購和研發方面開展合作,並完成5%的換股,兩者由此開啟合作。2013年,兩家公司宣布統一使用新的品牌名稱:德馬吉森精機(DMG MORI),以示雙方已發展至合併的新階段。
德馬吉在中國有三家子公司,除上海德馬吉外,另外兩家公司分別負責工具機銷售和工具機配件,目前已更名為德馬吉森精機工具機貿易有限公司(下稱貿易公司),和德馬吉森精機工具機配件(上海)有限公司。森精機只在中國設有一座工廠,於2012年成立的德馬吉森精機(天津)工具機有限公司。
談及一個多月前的突然失業,生產線工人李翔現在已顯得頗為平靜。「之前也有聽說過工廠將停產的說法,但是沒想到這麼快。」他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從2012年開始,工廠的訂單量就每況愈下。
「最明顯的感受是加班少了,有時工作量都排不滿,這樣的情況在今年上半年特別明顯。」李翔回憶稱,在今年6月,上海德馬吉曾有過一次小規模的裁員,公司與30名正式員工及10名外包合同工完成了解約。
如果現在回溯這家工廠14年的歷史,人們可能會注意到:去年4月,上海德馬吉曾有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但它最終未能讓其絕地逢生,反而成為壓倒工廠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次機會是一筆共計216臺工具機的大訂單,來自三家廣東手機生產商。德馬吉旗下的貿易公司獲得了承接這批訂單的可能,按照慣例,這些型號為Milltap 700的訂單被轉交至上海德馬吉生產。
Milltap 700是一款主要針對手機製造商開發的工具機,可用於打磨智慧型手機的金屬外殼。德馬吉和森精機合作研發了這臺售價約40萬元的工具機,並在2011年推向市場,它是上海德馬吉所生產的Ecoline系列工具機中最為廉價的一款。在德馬吉森精機的產品體系中,Ecoline定位於中低端市場,標價在40萬-180萬元之間,上海德馬吉可生產該系列的14種機型。
Milltap 700的價格原本就不高,而這批大訂單的接單價則更低,它本算不上是一筆好生意,但對於正處於訂單低谷期的上海德馬吉而言,倒是有些雪中送炭的意味。
從2011年起,公司的訂單就持續出現下滑,產量已遠遜於2011年-2012年巔峰時的近1100臺。按照上海德馬吉2015年產量規劃A計劃,當年應生產659臺工具機,與工廠2014年653臺的實際產量相當。考慮到市場前景可能繼續惡化,管理層在制定2015年目標時已多少有些保守。
上海德馬吉在2011年前後達到產量巔峰,與Ecoline機型在面世後最初幾年的成功息息相關。2006年,上海工廠主導開發了這款新工具機。捨棄部分不必要的功能,以儘可能降低成本,是其設計宗旨。這款針對中低端客戶開發的新機型被命名為Ecoline,其中的Eco就是英語「經濟型」的縮寫(Economy)。
2007年,Ecoline機型在推向市場後銷路相當不錯,這引起了德馬吉總部的重視,並因此決定,上海工廠未來將主要生產該系列的產品。原本以高端工具機立身的德馬吉由此涉足中低端市場,Ecoline系列隨後衍生出多種細分機型,以適應不同的客戶。在Ecoline銷量的帶動下,上海德馬吉的產量此後不斷爬坡,在2012年達到1075臺的最高峰,人員規模也增長至350人左右。
德馬吉在2009年還專門成立了Ecoline事業部,負責開拓中低端工具機領域。除了上海,波蘭、俄羅斯、美國以及日本也相繼設立了Ecoline的生產線以擴充產能。這項激進的戰略調整已經為上海德馬吉日後的落敗埋下了禍根。
隨著各地產能的擴張,為了平衡各方利益,上海工廠被要求只能承接中國、東南亞以及一部分南美市場的訂單,而它之前的銷售範圍則遍布全球。2011年,工具機出口數量佔到上海德馬吉總銷量的一半以上,到2014年該比例已縮減至約30%。雖然上海德馬吉向中國市場銷售的工具機穩定在每年400臺左右,但海外版圖的縮水,使得工廠開始面臨訂單不足的困擾,產銷量大不如前。
此後幾年,Ecoline的市場銷量也並未如總部預想般地爆發。上海德馬吉的中層人士李穎認為,主要原因在於這款定位經濟型市場的機型變得「不再經濟」了,在與諸多低端工具機競爭對手的比拼中逐漸喪失了優勢。
為了使Ecoline機型適應全球化生產,德國總部曾對其進行重新設計。這導致諸多中國本土的供應商無法再為Ecoline提供零部件,因為這些企業並沒有覆蓋全球的服務體系,Ecoline機型的成本也因此提高了20%-30%。
而德馬吉森精機的銷售體系也在無形中制約了上海德馬吉的市場拓展。在國內,貿易公司既銷售本地生產的Ecoline機型,也推銷面向高端市場的進口機型,後者均價在600萬-700萬元間。銷售進口機型所獲得的佣金更高,而這些進口工具機又是德馬吉的傳統優勢產品,競爭對手相對較少銷售壓力更小。因此,想要讓貿易公司放棄進口機型,轉而優先推銷國產機型並不現實。
2011年之後,Ecoline機型潛藏的各種問題逐漸顯現。上海德馬吉的營業收入也從該年度的5.3億元回落至2014年的3.9億元。也恰是在2011年,中國工具機市場步入了下行拐點,這一全球最大工具機消費國的市場規模,從390.9億美元縮水至2014年的318.3億美元,下滑18.5%,中低端工具機正是銷售量萎縮的重災區。
2015年2月,在上述手機客戶的大訂單出現之前,公司管理層就發現工具機市場的走勢比預想的更為糟糕,曾被認為保守的計劃A也可能過於樂觀了。
對於上海德馬吉的管理層而言,接下這筆Milltap 700的大訂單有利有弊。如果承接這批報價過低的工具機,儘管收入有所增長,但盈利卻會下滑。如果拒絕這筆訂單,則可能因為訂單不足而尋求裁員,以縮減成本。
對於未來工具機市場觸底反彈的預測,讓上海德馬吉決定賭一把。李穎解釋稱,「按照我們的估計,在2015年市場下滑後,2016年可能會有所回暖,如果工廠繼續保留目前的熟練工人,等到市場情況好轉時就可以直接正常生產。」
遵循著這一思路,公司用計劃B替代了計劃A。按照新方案,工廠在2015年將生產786臺工具機,其中包括300臺Milltap 700工具機,及486臺其他型號的Ecoline工具機。Milltap項目將帶來約9300萬元的收入,工廠當年保本的財務目標即可實現。
不過遺憾的是,現實並未如設想中那般發展。
2015年中,隨著手機市場出現波動,原本急於從上海德馬吉訂貨的三家手機客戶開始尋找各種技術的理由,拖延收貨。上海德馬吉工廠不得不更改交付計劃。去年10月,原本應在年底前出廠的216臺工具機中,有120臺延期至當年的最後兩個月集中交付。
在上述項目發生此番變數之前,上海德馬吉已經採購了製造機器需要的所有原材料,這些材料的價格佔到機器成本的約八成。無法交貨使得存貨高企,無法轉化為銷售收入,處境變得十分被動。
而由於這筆大訂單,上海德馬吉還陷入了另一場麻煩。
接單伊始,上海工廠的產能略顯不足,其打算從集團的其他海外公司處採購25臺Milltap 700工具機的半成品,在國內裝配後交付客戶。因設備閒置,上海德馬吉在採購時獲得了一定折扣。而當這些進口貨物被裝載在貨櫃內運至中國時,海關則認為它們的報關價過低,存在逃稅嫌疑,因此扣下了這些貨櫃進行價格核查。
核查範圍隨後擴展至上海德馬吉過往的非貿業務。界面新聞記者獲得的一份文件顯示,在上海德馬吉2014年的非貿業務支出中,有一筆超過2000萬元名為集團攤派的費用。
這筆費用包括Ecoline機型的品牌管理費、Ecoline機型佣金以及IT費用等,費用的收取方為德馬吉森精機或其下屬的子公司。在2015年及2016年,計劃上交的集團攤派費用均超過1400萬元。
不同於機器買賣這樣的實物交易,非貿業務指的是服務等無形的貿易形式。有不少公司藉助於虛增非貿業務,偷逃稅金或轉移利潤至海外。
一位接近上海德馬吉的人士王磊稱,這些費用多名不副實,不應該由工廠來承擔,而集團攤派在過去數年長期存在,是一項頗為穩定的支出。
李穎則表示,集團攤派的市場、營銷等費用確實偏高,但是和集團內其他工廠相比,上海德馬吉攤派的金額不算多。這位上海生產基地的中層管理人士同時指出,集團不會通過這筆攤派費用尋求不正當的利益。
界面新聞記者獲得的文件顯示,截至去年8月,上海德馬吉總計拖欠集團1070萬歐元的債務未支付,大部分為歷年累積的攤派費用。「錢在帳面上出不去,多半是稅的問題。」王磊解釋稱,支付這部分費用需要通過虛假的合同更改其性質以通過審核,而這樣的操作存在被稅務部門發現的風險。
界面新聞記者試圖聯繫上海德馬吉和集團相關負責人,不過並未得到其對海關核查公司非貿業務等問題的回應。
如果沒有這些來自集團的攤派費用,上海德馬吉的盈利情況不會如財報所顯現的那樣糟糕。公司財報顯示,在2010年盈利0.4億元後,上海德馬吉連續三年虧損(虧損額為0.04億元、0.6億元及0.2億元),直至2014年才再度盈利749萬元。在2011年,上海德馬吉為粉飾財務數據,曾發生一次財務造假醜聞,並在此後通過調低2012年和2013年的利潤,彌補此前的窟窿。
李穎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在海關介入後,上海德馬吉的管理層開始意識到集團攤派費用曝光的風險,尋找會計師事務所以美化帳目。今年初,一家知名外資會計事務所承接了這項業務。
目前海關的核查仍在進行中,而在繳納保證金後,上海德馬吉已取回了此前被扣的那批貨櫃。
不過,這仍未能使上述訂單出現轉機。截至目前,上海德馬吉只向這三家客戶交付了不足100臺Milltap 700工具機。由於並未收取足額的訂金,上海德馬吉只完成了2015年生產計劃的約2/3。所生產的537臺工具機中,還有近70臺無法交付客戶轉化為收入。這一年,中國工具機市場也經歷了又一次大滑坡,年銷售額下降13.6%。
大訂單失控加之未完成年度目標,集團意識到上海德馬吉的運營難度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德馬吉森精機近一年發生的劇變也影響著上海工廠的命運。
在2009年合作之初,德馬吉和森精機這兩家分別來自德國和日本的企業尚處於平起平坐的狀態,但此後日系逐漸佔據上風,並提高了在德馬吉的持股比例。到2015年4月,森精機所擁有的德馬吉股份高達52.54%,一年後,其持股比例躍升至76.03%。在森精機完成絕對控股後,執掌德馬吉20年之久的執行長Rüdiger Kapitza宣布離職。日系由此取得了德馬吉森精機的絕對話語權,德系則完全失勢。
在掌握主導權後,日本總部在今年做出了一項重要決定:整合原德馬吉和森精機在全球範圍的生產基地,削減成本應對全球工具機市場的低迷。
德馬吉森精機此前曾預測,全球工具機需求量今年將下滑15%。不過在2016年上半年的財報中,這家工具機巨頭承認,市場萎縮的情況比此前預估的要更為嚴重。今年前6個月,德馬吉森精機的銷售額為1853億日元(約合120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0%;營業利潤35億日元(約合2億元人民幣),下降78%。
在整合生產基地整合的同時,德馬吉森精機的掌門人也決定結束Ecoline系列機型的歷史使命。
今年4月,德馬吉森精機關閉了位於日本千葉的工具機工廠,這是Ecoline在日本的主要生產基地。而在市場疲軟的中國,類似的決策也在醞釀之中。
2015年,集團位於上海和天津的兩座工廠都面臨虧損。「在工廠虧損且產能都不飽和的情況下,必然要裁掉一個保另一個,從戰略上講這是沒有問題的。」前述上海德馬吉中層管理人士李穎分析稱。日系的天津工廠成立於2012年,其投資規模大於以Ecoline為主力機型的上海德馬吉。在日系佔據集團的主導權後,關停德系投資的上海工廠並不令人意外。
「我們原本以為工廠會在2017年、2018年才關閉,沒想到這麼快。」李穎稱,由於人力、用地甚至水電成本增加,上海已不太適合作為製造業的基地,公司曾有過遷址外地的打算。
他解釋說,根據公司測算,上海的人力成本目前已高於東歐,甚至相比德國也相差無幾。過去幾年,上海德馬吉在老員工離職後不再招募新員工,讓僱員人數自然下降,藉此減少用工成本。
而熟悉該公司的王磊則分析稱,上海德馬吉在財務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正被海關核查的風險,也是關停的原因之一。
今年9月,德馬吉森精機曾發布公告,解釋上海德馬吉關停一事。在這份措辭略顯模糊的聲明中,公司將關停工廠的原因歸結為集團戰略調整,並稱天津生產基地將承接上海工廠的部分製造能力。界面新聞記者獲悉,轉型後的上海德馬吉將主要提供技術服務,人員規模或將僅維持在20人左右。
(文中出現的李翔、李穎、王磊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