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生肖、王朝、交冬數九等這些我們父輩常識性的東西,作為80、90的一代人,大多只是聽過,而不能記住順序及原理。
事實上,這些看似俗氣的順口溜一樣的民俗口訣,是先人們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歷經千年總結的生活經驗。作為傳承過程中位於中間位置的一代人,8090後中的很多人還只是停留在聽過這些民俗口訣的水平,大多數人還不能背誦出來,也就更不可能了解其中的道理。
其實,中國民俗文化知識的傳承也不是靠死記硬背。基於以前全民文化知識水平較落後的背景,聰明的文人們將這些內容都改編成了順口溜口訣,我們今天一起來通讀學習下。
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這個僅28字的口訣已經將中國24節氣按順序串了起來。每個季節的第一個字都表示「立」,如立春立秋。這個立字表示這個季節的開始,是季節轉換的標誌。
而每句話第二個表示季節的字出現時,表示這個季節已經來到。在這中間,春秋是春分秋分,夏冬是夏至冬至。
每個節氣之間相隔15天,也就是說每兩個節氣正好對應農曆的一個月。
伏天計算遵循農曆中夏至三庚的算法,即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入伏。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幹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幹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也就是三伏。
交冬數九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這是最經常聽歌的描述冬天寒冷程度的口訣,也是對冬天的計時。
交冬數九是指按照節氣,當到達冬至節氣後第一個壬日就進入我們俗稱的「數九寒天」。每九天為一個「九」,共十個「九」。
一九二九時氣溫已經明顯下降,人需要戴手套,摸任何室外物體都感覺寒冷粘手,所以說不出手。三九四九時河裡的冰面已經足夠厚,能支撐人在上邊行走。五六九時天氣已經開始轉暖,柳樹開始發芽。七九時河裡已經沒有冰了,這也說明夜間基本已經告別零下溫度了。八九時南方的燕子已經飛回北方了。九九和十九時就要準備種地了,春天的花生、玉米等就可以播種了。
生肖
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這就是中國的十二生肖,按照順序,每年一個生肖,沒12年為一個輪迴,稱為一旬。所以我們俗稱一個人年過七旬的話,實際上他已經88歲高齡了,絕對的長壽老人了。
在生肖前邊的字是地支,和天幹齊名。天幹和地支共同組成年號,每60年天幹和地支循環使用一次,稱為一個甲子。天幹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在古代還用作代表每天的時間。古人將每天24小時分為12個時辰,分別對應12地支。正午11點到下午1點稱為午時。同時,古人將每個時辰分成8刻。所以電視上經常出現的午時三刻指的是現在的12點45分左右。
順便一說,古代中國的計時單位都有比較文雅的叫法。比如一盞茶的時間指10分鐘左右,不是具體的某個人喝茶的時間。同理,一柱香的時間約為15分鐘,不是具體的某種香的燃燒時間。
朝代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至此完。
中國近5000年的歷史就被這一首朝代歌完全概括下來。在這些朝代中間,夏和商大概率是努力社會,從西周分封制開始,中國已經進入封建社會,這比歐洲早了差不多2000年。
在宋朝時,其實還應該劃分北宋和南宋。口訣為了押韻,進行了省略。
當然歷史上小有名氣的王朝,因為存在於國家分裂時期,口訣也沒有完全收集進來。比如戰國時期的效果七雄,秦楚齊燕韓趙魏;南北朝時期割據長江以南地區的宋齊梁陳。
口訣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協助我們快速記憶很多知識的工具。雖然隨著21世紀資訊時代的到來,很多信息都可以在網上找到。但是因為信息爆炸的原因,同樣的口訣多少個版本,而且沒有釋義,難理解難記憶。這就導致口訣喪失了本來的作用。
作為8090後,我們要接過父輩傳下來的民族大棒,並把它完好無損的交接給下一代,這是時代責任。
你還有哪些民俗文化口訣和俗語順口溜分享一下嗎?歡迎留言,磨剪子來戧菜刀。
關注我,了解更多生活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