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核桃苗 物種日曆
說到應對捕食者,你首先想到的是憑藉龐大身軀硬剛獅子的非洲水牛,還是時刻保持機警,一有風吹草動就開始飛奔的羚羊?不過,自然界中不靠強健體魄對抗捕食者的物種同樣常見,其中有些防禦方法乍一聽比用滑鏟幹掉老虎還蠢,但是卻能幫助沒有體力優勢的動物虎口脫險。
做好清理,藏好自己
人們第一次發現毛毛蟲會把屎「嘣」出去,沒有人將這個行為與防禦捕食者聯繫在一起。這一能力廣泛存在於鱗翅目(蝴蝶和蛾子)的許多物種中。1892年,Frohawk在描述銀弄蝶(Carterocephalus palaemon)的文獻中首次記錄了這一行為,他總結道「這毫無疑問是為了避免汙染幼蟲的居所」。但是,用飴弄蝶(Epargyreus clarus)幼蟲進行的實驗卻發現,充滿糞便的居所並不會滋生有害的病原體,其中的幼蟲一樣可以茁壯成長。
飴弄蝶的幼蟲。圖片:Judy Gallagher / Wikimedia Commons
會引來胡蜂在毛毛蟲身上產卵的糞便氣味才是最大的危險因素。實驗顯示,充滿糞便的居所被產卵的可能性是乾淨居所的三倍,沒法有效移除糞便的毛毛蟲更可能成為胡蜂幼蟲的美餐。髒亂的房間不能阻止毛毛蟲羽化成蝶,但不打掃好衛生就會被吃掉。這樣的生存壓力逼著毛毛蟲們,演化出了專用的液壓糞團彈射器。
排出糞團後,這些毛毛蟲會將體液集中到尾部血腔中,並用尾部的梳狀結構壓住血腔的後壁,積累起巨大的壓力。等待蓄力完畢,便鬆開梳狀結構,通過壓力的推動將糞團彈射出去。巴西弄蝶(Calpodes ethlius)的幼蟲可以在2毫秒內將糞團加速到將近1.7米每秒的速度,射到1米以外的地方。不到5釐米大小的它們,為了掩蓋自身的氣味信息,居然將糞便射出了40倍體長的超遠距離。
液壓發射糞團的毛蟲屁股示意圖。圖片:Caveney, S. /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1998)
啊!嚇得我吐了一身!
毛毛蟲不是唯一在氣味上做文章對抗捕食者的動物。藍胸佛法僧(Coracias garrulus)的雛鳥也深諳氣味對生存的重要性。不過和毛毛蟲不一樣,它們不是掩蓋自己的氣味,而是讓自己聞起來「有內味兒」,很難下嘴。藍胸佛法僧的雛鳥在感受到自己被外力移動後,會從嘴中吐出有氣味的橘色液體。這種行為在孵化後6天左右出現,一直持續到19天左右,幼鳥準備好離巢時才會停止。在這期間幼鳥隨時會吐自己一身,讓捕食者失去興趣,以保住自己(或者至少是兄弟姐妹們)的性命。
嘴裡滴下橘黃色液體的雛鳥。圖片:Parejo, D. / Biology Letters (2012)
雖然有點丟臉,但「有內味兒」的防禦方法,確實能讓捕食者喪失食慾。研究者將收集到的幼鳥嘔吐物塗在雞肉上,並和塗了水的雞肉一同放在狗面前。發現狗傾向於避開前者而取食後者,即便最終嘴饞吃下塗有嘔吐物的肉,也要猶豫很久。此外,這種氣味也會作為一種信號,提示鳥爸鳥媽巢中可能有捕食者。成鳥捕食返程時聞到幼鳥嘔吐物的氣味,便會更加警覺,延長入巢前的時間。
順便一提,橘色嘔吐物不是幼鳥自己分泌的,而是來自食物。佛法僧捕食的蚱蜢也會在被抓住時嘔吐,企圖噁心走捕食者。研究者們通過氣相色譜分析發現,幼鳥和蚱蜢的嘔吐物中都有羥基肉桂酸和對羥基苯甲酸。而且幼鳥如果吃不到蚱蜢,產生嘔吐物的量就會變少。追根溯源,蚱蜢們則是從它們取食的植物中獲得了這兩種物質。從植物一直傳給鳥類,看來「層層轉包」的事情,在自然界也不少有。
信不信我用眼睛噴你一臉血?
比起把自己搞得滿身嘔吐物的雛鳥,生活在北美沙漠中的幾種角蜥屬(Phrynosoma)物種在退敵時就更剛烈一些。目前已知有八個角蜥物種可以通過眼睛噴血嚇跑敵人。不過只有針對犬科捕食者時,它們才會使出這個絕招。被敏狐(Vulpes macrotis)和郊狼(Canis latrans)撥弄的時候,它們會用眼睛對準敵人,然後從眼眶裡噴射出鮮紅的血液。
小巧可愛的Phrynosoma hernandesi角蜥。圖片:Paul Asman and Jill Lenoble / Wikimedia Commons
這些角蜥可以通過獨有的肌肉擠壓頭部的靜脈,阻止血液流走。隨著動脈血繼續流入,血液會在眼眶附近的眶竇中積累,最終壓力衝破眼框中的黏膜,將血液從眼睛中噴射出來。單次噴出的血量,在極端情況下可以達到全身血液總量的一半。如果給予它們足夠的「造血」時間,累計「獻血」重量甚至能超過全身血液的重量,角蜥們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新血液的機制,目前還不太清楚。
jojo第一部裡,大反派dio用眼睛裡射出的液體打擊主角。順便一提,dio對狗也很有惡意,殺害了主角的愛犬。圖片:《jojo的奇妙冒險》
極具震撼效果的眼睛噴血,確實能讓角蜥(一臉血地)脫困。而被角蜥血噴了一臉的犬科捕食者,只要不是餓得要死,通常都會嫌棄地夾起尾巴跑路。跑路的原因不只是受到了驚嚇,也是因為角蜥血液中含有犬科動物厭惡的化學物質。實驗表明,德克薩斯角蜥(P. cornutum)噴出的血液可以改變敏狐對獵物的「食慾」。面對被抹上德克薩斯角蜥血的老鼠時,它們會嫌棄地搖頭,並花更長的時間處理爪中的老鼠。
角蜥「壯烈」地飆血。圖片:National Geographic / youtube
可惜直到今天,我們仍不知道角蜥血液中含有的驅犬物質是什麼。研究者們只知道這種物質對角蜥的其他兩種天敵——走鵑(Geococcyx californianus)和南方食蝗鼠(Onychomys torridus)——沒有什麼效果。有些不幸的研究者在捕捉角蜥時也會被噴一臉血,他們也聞不出血液中有什麼臭味。
伏地挺身表示你被發現了
角蜥生活在中美洲的遠房親戚則更加勇敢。波多黎各冠安樂蜥(Anolis cristatellus)是現存的四百多種安樂蜥(Anolis spp.)之一。捕食者來襲時,它們既不會逃跑,也不會發出令捕食者厭惡的氣味,而是會明確地告訴敵人:「我看見你了,別想搞偷襲」。
安樂蜥的喉部有一片色彩鮮豔的喉扇,可以自由開合。圍繞這一結構,安樂蜥們產生了一套獨特的身體語言,能夠向企圖偷襲的捕食者發出信號。在捕食者距離稍遠的時候,安樂蜥也不會急著「喊話」,它們會停下動作,降低被發現的可能。然而一旦捕食者來到了它們棲息的樹木下方,這些小蜥蜴反而大膽起來。它們會在樹幹上乾淨利落地伸縮四肢,做起伏地挺身;還會轉身把身體側面展示給捕食者,開合喉扇;有時甚至主動接近對方,仔細查看。
冠安樂蜥色彩鮮豔的喉扇。圖片:Postdlf / Wikimedia Commons
在一項研究中,面對接近的蛇類模型,25隻安樂蜥中只有一隻選擇了馬上逃跑;其他安樂蜥都鎮靜地留在原地,表演這一套動作(日曆娘:真的不是嘲笑蛇「老子有腿你沒有」的意思嗎?)。研究者們認為,這種行為是在告訴捕食者「偷襲失敗,你已經被發現了」,使之重新評估進行攻擊的風險。也可能是安樂蜥在虛張聲勢地展示力量,讓對方知難而退。不管實際原因是哪種,在實驗室和野外的觀察都發現,這些行為信號真的能讓蛇類減緩甚至放棄了攻擊。
值得一提的是,安樂蜥也使用相同的肢體語言與同族交流。雄性安樂蜥會開合喉扇吸引配偶,或在情敵前來挑戰時做起伏地挺身示威。此外,不同的安樂蜥物種喉扇顏色各異,是它們辨認同族的依據。捕食壓力和性選擇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安樂蜥的獨特的外貌與行為。
條紋安樂蜥(A. lineatus)。圖片:William Kreijkes / Wikimedia Commons
在漫長的演化歷程中,捕食者與獵物為了繁衍生息,展開了毫無停歇的軍備競賽。許多生物在更快、更高、更強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展示了無數令人心跳加速的捕食場面。除了真刀真槍的體能競爭,還有許多物種走上了信息戰的道路。它們利用視覺、嗅覺、聽覺上的信號隱藏、欺騙或恐嚇對手。有些看上去蠢得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手段,其實發揮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作用,為這些沒有強悍體魄的生物,在殘酷的生存鬥爭中開闢出一片立足之地,並向我們展示這世界的多姿多彩。
原標題:《扔屎、眼睛噴血、做伏地挺身,這些真的是防身術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