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爸爸:令我膽怯的公眾演講,在加拿大讀小學的女兒已經做到

2021-01-08 雲鹿幼兒園設計

十幾年前剛來加拿大念書時,我很驚訝於本地同學的出色表達能力。

我就讀於一所商學院,由於課堂發言在總成績中佔比極大,教授提問總是要靠拼搶才能得到回答機會。於是,每每教授還沒說完,下面就舉手一片。

在這樣的爭先恐後中,自然少不了信口開河,但也真有不少邏輯縝密、見解獨到的侃侃而談。

剛開始,我們一幫中國同學只覺得自己英語不濟,不能隨心表達,但越到後來我越發現這絕不只是母語或外語的區別。

因為即便用中文,我也很難如此迅捷地組織語言,去做一番輕鬆自如的即席發言。而同學們的發言既鏗鏘有力,又張弛有度,還配合著變化多端的表情、恰到好處的手勢。

能有這樣的表現,並非偶然為之,而是日復一日。

加拿大學生的能說會道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此後多年的工作中,我的同事們又不斷加深了這一印象。

至於為什麼他們能夠練這一「說話力」,我只模糊地認為,應該歸因於他們從小所受的教育,但究竟是怎樣的教育,我卻並不清楚。

直到女兒在加拿大上了小學一年級,這一疑問才有了答案。

從小在課堂上培養說話能力

女兒上的是公立學校,他們採用的是法語浸入式課程,這是一種進行外語法語加強訓練的教學方法。

一年級入學時,學生法語零基礎也沒關係,老師用英語法語交替授課,迅速把孩子們帶入學習氛圍中。短短幾個月之後,從語文、數學到科學、藝術、體育等所有科目,教學都要過渡到完全使用或大部分使用法語。

加拿大小學生是沒有教科書的,書包裡除了學校發的小本子,就只有午餐、零食和水。

開學前幾周,我們完全不知道女兒在學校裡學些什麼,只聽她嘴裡蹦出越來越多的法語詞彙。直到老師發來十月份的簡訊,我們才看到教學安排和要求。

出人意料的是,老師說從十月開始,也就是從零開始學習法語的短短幾周之後,每個月都會有一次課堂演講,全班每個小朋友都要依次上臺演講,用法語。

十月的題目是一張照片。每人挑一張自己喜歡的照片帶去學校,演講內容就是介紹這張照片上的自己——拍照時是幾歲,跟誰在一起,在做什麼。

因為是第一次,老師真是手把手地教:

先幫孩子們列出提綱,要講哪幾句話。

再把用到的句式寫出來,然後引導他們把句子補充完整,不會的詞彙老師一個個教。

最後,每個孩子把自己要講的話記在一張紙上。

接下來的幾周裡,老師時常在課堂上安排時間練習,逐一糾正錯誤。

同時,老師還留言讓家長督促孩子練習。

孩子上法語浸入式課程並不意味著家長也會說法語。像我們這種連英語都不是母語的家庭,在家怎麼練呢?

老師說,沒關係,只要保證讓孩子練就行,聽不懂法語,還聽不出來聲音夠不夠大嗎?

終於到了演講這天,女兒早早起床梳洗打扮——演講時要穿什麼衣服、髮型如何,提前幾天就盤算好。甚至還想化個妝。

她在學校演講的樣子我們沒有看到,但她認真準備得還真是像模像樣。

全方位訓練表達技巧

很快,老師的評分發回來了。

一年級小朋友的第一次演講,內容十分簡單,說的話都是老師事先幫助安排好的。

那麼考評標準是什麼呢?

老師發來的簡訊中說,「鼓勵」學生脫稿演講,不要照著事先寫好的講稿念。這讓我以為脫稿並不是硬性要求,考評也不會有太多條條框框。

直到老師的評分發回來,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一場正式演講所要求的內容,都在評分範疇之內。

演講考評卡

評分卡分為五項:

1. 用法語演講

2. 聲音洪亮

3. 目視觀眾

4. 自信

5. 展示照片並介紹照片的兩個要點

這五方面要求,內容只佔一條,而且排在最後。對一年級來說這也合理,畢竟要說的話都是老師事先幫小朋友安排好的。

但反過來看,事先安排好的內容仍然在評分表中佔據一席之地,說明老師只是引導,並不包辦小朋友們要講的內容。

其餘四項要求全是關於表達的。

首先是語言。既然是學習法語,把對法語口語考查放在第一位十分自然。

第二項是聲音洪亮。

第三項是與觀眾進行目光交流。這些對一年級小朋友有點難,但從一開始就按照正式演講的標準來嚴格要求,從小養成好習慣,只會有好處。

自信也是一項評分標準。這在國內語言教育中很少涉及。

毫無疑問,自信心是可以通過一次次的鍛鍊培養出來的。同時,具體到演講和口頭交流,能不能給聽眾留下自信的印象,還是有很多技巧可以學習的。

十月份剛講完,十一月的演講題目又來了。這次要講的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絨毛玩具」。

講的內容並不比上次複雜多少,還是簡單的幾句話,但是要求更高了。

首先,老師不再幫助孩子們寫講稿了,也不在課堂上安排時間練習。遇到不會的法語詞彙和句子,需要孩子們自己主動找老師問。

演講也不只停留在表達清晰聲音洪亮,還要求「使用口頭交流策略」,包括手勢、表情等肢體語言。

這只是小學一年級開學兩三個月的要求。這一路訓練下來,難怪我的那些加拿大同學和同事說起話來能夠那麼遊刃有餘。

回想我自己的語言學習,語文課從小學一年級上到高三,英語從初一學到大二,從來沒有一節課是讓全班每個同學上臺演講並且對演講進行這樣全面考評的。

兩相比較,差異是客觀存在的。

語言學習注重實用

反過來看,女兒的法語學習在背單詞、抄寫字母這些方面卻用力不多。

家庭作業幾乎沒有這樣的內容,老師發來的課堂作業也很少涉及單詞拼寫。

老師對詞彙的考核只限於「看圖說話」,能把圖片對應的法語單詞口頭說出來就可以,只要求發音準確,不要求會寫。

老師在課堂上對詞彙的考查

只要求會說不要求會寫

很顯然,在語言學習的聽說讀寫四大技能中,加拿大學校的教學安排是先聽說後讀寫。

省頒法語教學大綱中對學生的第一項要求就是「獲得法語口語的堅實基礎並著重於使用法語進行交流」。看來這樣的語言教學是用「實用性」作為指引的。

什麼是「實用性」?

語言教學大綱中說,小學生學習語言不只是掌握基本語言技能,還要能夠「重視語言的力量並且學會負責任地使用語言」,「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

這樣來看,能夠大聲公開講話,能夠與聽眾有目光交流,能夠使用肢體語言和語氣語調,一年級課堂演講教給小朋友的技能,是實實在在地培養交流的能力,而不只是紙上談兵式的會讀會寫。

交流必須是雙向的、多維的,因此課堂演講充滿了互動。

每個小朋友講完之後,臺下的同學還會舉手提問,演講者現場回答。我問過女兒,同學們提問回答十分熱烈,絕無冷場。

目標明確就能學以致用

國內的外語教學其實也曾有過學以致用的風氣,但近年來,考試指揮棒下,教學變成了只會答題不能交流的啞巴外語。

1980年代,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年輕人或是為了出國,或是為了了解國外新鮮事物,積極主動地學外語。各大城市的涉外賓館附近,出現了自發形成的外語角。

與世界隔絕了許久的工程技術人員,更是「短平」快地學起了外語,不求精確掌握語法,只要能快速閱讀外文技術資料,一邊翻字典一邊看資料也可以。

更有甚者,不少男孩為了打「日本」遊戲,孜孜不倦廢寢忘食地自學日語。道理很簡單,學了「有用」。

這種帶有明確目的性的學習效率是最高的。不論是為了學技術還是為了打遊戲,只要目標明確,就能夠推動學習。

今天,學習外語的學生和家長,除了應付考試,或許也該想想:外語可以幫你做些什麼?

只有不斷使用,語言學習才能真正有成效。

作者簡介:北美之北,成都人,理工男,MBA,移居加拿大多倫多十餘年,曾為通信工程師,現為銀行市場戰略總監,加拿大市場營銷協會專業委員會委員。業餘寫作,記錄女兒成長過程及對中加兩國兒童教育的觀察、比較與思考,已出版《賣檸檬水的小女孩——加拿大奶爸札記》。

相關焦點

  • 草堂讀詩|故事:戴長伸《滿天星鬥——回憶小學四年級,爸爸和我》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聽堂FM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今天我們一起分享戴長伸的詩歌《滿天星鬥——回憶小學四年級,爸爸和我》,也來聽聽詩歌背後的故事。
  • 「媽媽,我害怕!」當孩子表現出膽怯,做父母的應該怎麼做?
    一位媽媽初次帶女兒去水上樂園玩耍,水下很多小孩子在嬉戲打鬧,女兒看的出了神。媽媽看出女兒很想下去一起玩耍,於是對自己的女兒說:「下水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吧!」聽到媽媽說的話,女兒對媽媽說:「還是不玩了吧媽媽,我害怕!」媽媽於是問女兒,:「那些孩子玩的多開心呢,很有意思的!」
  • 純粹人生的典範:「人造細胞之父」加拿大華人張明瑞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華輿訊 據加拿大七天報導,他1933年出生於中國廣東汕頭。1957年作為麥吉爾大學的本科生,成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粒人造細胞,被譽為「人造細胞之父」。
  • 9歲西南交大子弟小學女孩上聯合國英文演講,她的英文怎麼學的?
    這個對著鏡頭跟大家用地道英語打招呼的,就是剛剛登上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演講的四川成都女孩黎子琳,她現在是一名四年級的學生,就讀於成都市西南交通大學子弟小學。西班牙馬德裡當地時間12月7號下午兩點,在迪25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中國角」系列邊會上,來自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子弟小學四年級(2)班的黎子琳同學用流利的英語發出宣言和呼籲,以「青年的力量·青年的責任」為主題發表了全英文演講。
  • 故事:戴長伸《滿天星鬥——回憶小學四年級,爸爸和我》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音頻格式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聽堂FM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
  • 從《爸爸的花兒落了》中品讀雙線結構的運用
    正文(一)、文本分析在《爸爸的花兒落了》中,林海音就運用了這樣的「兩線」結構,即爸爸的花和英子的畢業典禮,兩條時間線的展開,既有利於情節的展開,又使兩個人物主次分明,形象飽滿豐富,而文章的標題「爸爸的花兒落了」表面上是記敘爸爸所養夾竹桃的敗落,實際上也暗指了爸爸生命的衰敗和被爸爸關愛的女兒被迫長大,一語雙關。
  • 加拿大華人科學家孫靖夷:人工智慧領域的開拓者
    而所有的捲舌音我都加上「r」,「zh」,我用「rj」;「ch」,我用「rc」;而「r」保持不變。記者看到在37個元、輔音中,孫教授的語音系統有25個與漢語拼音相同,28個與耶魯語音系統相同。例如漢語拼音的「c」,孫氏和耶魯的標註都是「ts」。 記者關心這套新的語音系統是否可以推行,孫教授說:「推行一套語音系統是國家行為。國家推行漢語拼音幾十年,人們已經熟悉了。
  • 爸爸自製「放炮神器」 讓4歲女兒享受放鞭炮樂趣
    4歲的虎寶正在感受爸爸製作的「放炮神器」 華商報記者 陳團結 攝  虎寶是一個可愛的小姑娘,今年4歲。這個年齡的小朋友,剛剛懂得了過年的快樂,但過年中最重要的燃放煙花項目,小朋友們卻有點膽怯。虎寶的爸爸為了女兒能夠體驗這一快樂,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特別為女兒製作了一個「放炮神器」。
  • 女兒作文:媽媽長相很可怕,媽媽崩潰要求重寫
    小朋友的思想和創意,有時候會令父母哭笑不得,特別是從他們的功課、作文中總會鬧出不少笑話。一位媽媽在網上分享女兒的作文,當中竟然形容媽媽的外表可怕,令她感到崩潰,並要求女兒重作,惹笑不少網民。這位媽媽在文中抱怨讀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她貼出女兒的作文,題目為我的家人,根據老師的指引,學生要在第一段介紹家中成員及其特色和長相,而女兒竟形容媽媽的長相很可怕、爺爺奶奶長相很老,而爸爸則是頭髮是黑色的。媽媽形容看到作文後感到無奈:頭頂上百隻烏鴉飛過去,只能安慰自己:孩子是我生的,還笑言媽媽可以打小孩嗎。
  • 為什麼家有女兒的爸爸都是女兒奴,心理學家這樣回答
    但是好像小李更疼女兒,沒事總會聽到他訴說女兒的趣事,兒子的卻很少聽到他提起。有的同事好奇還會問他,你怎麼很少聽到你說兒子啊!小李總會說,那小子可調皮了,別給我添亂就謝天謝地了,還是女兒好,體心。生孩子還是女兒好啊!經常聽到很多人說想生兒子,覺得女兒沒兒子好。兒子可以傳宗接代啊,女兒大了早晚的別人的。可是,既然兒子比女兒好,為什麼不是疼兒子多過女兒嗎?
  • 女兒睡懶覺,爸爸直接掀被子:沒有界限感的父母有多可悲
    近期有這麼一條消息讓看到的人震驚,在接近零點的時候,一位母親報警說自己的女兒和丈夫打起來了,女兒手裡還拿著剪刀。究竟是什麼樣的矛盾讓父女兩人發生這麼嚴重的衝突?原來是因為疫情期間女兒在家裡上網課,但是都已經兩點了女兒還在玩手機,父親就很生氣,然後掀開女兒的被子就拍了一段視頻發到家族群裡,說女兒只知道睡覺和賴床。媽媽看到家族群的消息,回到家裡就開始訓斥女兒。
  • 看這兩個娃的公眾號,佩服佩服
    看這兩個娃的公眾號,佩服佩服  A  寫作達人:餘沁陽  杭州市青藍小學六(3)班  微信號:然前問學  五一假期,我又坐在電腦前,打開我的公眾號「然前問學」,更新我的第四部小說《夙願》。  寫小說,是從五年級開始的。
  • 為保護動物權益發聲 新加坡10歲華人女生演講走紅
    為保護動物權益發聲 新加坡10歲華人女生演講走紅     關愛動物研究教育協會義工陳盈竹星期二在區域研討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
  • 女兒作文全篇歌頌媽媽,爸爸怒了:物質的富足不是父愛缺失的理由
    網友說:這個小棉襖有點漏風啊,爸爸已經被氣到失去理智了!原來女兒寫的作文裡,全篇都是歌頌媽媽的愛,對爸爸隻字未提。爸爸沒法淡定了,感覺自己辛辛苦苦的付出被全世界辜負了,養的是個「忘恩負義」的小傢伙,於是向女兒喊話。
  • 小學輟學的農民爸爸,培養倆娃考上北大清華」:我看到了最毒的教育...
    因為如果想要給別人講明白,自己先要搞得更明白,或者說,只有別人徹底理解了,才能說明我是真正學懂了。費曼的父親是一個軍服推銷員,工作之餘,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把孩子抱在大腿上,讀百科全書裡的內容。 我:我不懂,你能給我講講嗎? 恩和:我就知道這個應該這麼做。 我:那這個方法看起來不錯,其他數的整除餘數能用嗎? 恩和:老師沒說! 所以恩和同學最多算會做(還算錯了),而並不懂原理。稍微變個花樣就束手無策。
  • 女兒作文全篇歌頌媽媽的愛,爸爸氣到變形:嫉妒使爸爸面目全非
    都說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今生的小棉襖,可見爸爸和女兒的關係是非常的好的,爸爸會更多地寵愛自己的女兒,也希望女兒是最愛他的。女兒作文全篇歌頌媽媽的愛,暴躁老爸在線吃醋但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爸爸,最近卻被女兒氣得不得了。
  • 杭州爸爸為讓孩子讀名校狠砸700多萬 結果扎心了
    (原標題:為讓孩子讀名校,杭州爸爸狠砸700多萬!所以,張先生做了個決定,讓孩子先報讀民辦小學,多個選擇多個出路。報讀民辦小學,幼小銜接準備是免不了的。送孩子去參加各類相關的培訓班,張先生又花了5萬元。「這不算多,我身邊還有些朋友花了近10萬元培訓費。」他說。前後折騰了大半年,這位爸爸本來已經信心滿滿了,孩子無論在身體素質方面,還是在學科知識方面,都達到了網傳的民辦小學錄取標準。
  • 華人夫妻在加拿大確診新冠,親述感染經過失去味覺嗅覺
    有了之前的經歷,心中並不認為自己已經感染。 醫療部門跟我們持續通話18分鐘,詳細詢問了我們目前的情況,也告知我們可以去哪裡獲取幫助,同時告知我們應當立刻開始居家隔離,沒有做測試的女兒也不必出門測試,直到衛生部門定義的隔離期結束以後。如果有緊急情況發生,我們可以撥打911尋求醫療幫助,但是必須聲明我們已經確診。
  • 讀多向思考者——小學畢業
    讀到了多向思考者中關於心理操縱者的一段描述,不由想起了小學畢業期間的一件事情,這件事多年後回想,不易言表。小學畢業季,我在村裡的小學畢業班,成績名列前茅。在我看來,老師們對我都非常寬容,厚愛有加。對我這個高分生,他也算是關注甚多,他也和爸爸成為了朋友,有空也會來家裡找爸爸聊天。也是因為如此,同學們都嬉笑著嘲諷我是王老師的寶貝蛋,這讓我很焦慮。更加嚴重的是,在畢業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裡,我能感受到大家都在疏遠我,在畢業最後一天達到了頂峰。成長過程中,第一次被孤立,被冷落,未曾拋棄我的只有娟紅,只有她。不可否認,這段經歷直接影響了我對同學和朋友的認識,也是初次明白朋友的意義。
  • 華人爸爸問了女兒幾個問題,得到這樣的答案
    節目在中國和海外的華人社區中,都引發了不小的爭議。關於節目的討論已經很多了,那麼在澳洲土生土長的移民二代,到底是如何看待這個節目呢?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蕎爸的澳洲來信微信ID:Qiao_Daddy說實話,節目這一集我真沒看過,那天回家有點晚就錯過了。所以趕忙從ABCiview上把這一集找了出來跟女兒一起看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