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剛來加拿大念書時,我很驚訝於本地同學的出色表達能力。
我就讀於一所商學院,由於課堂發言在總成績中佔比極大,教授提問總是要靠拼搶才能得到回答機會。於是,每每教授還沒說完,下面就舉手一片。
在這樣的爭先恐後中,自然少不了信口開河,但也真有不少邏輯縝密、見解獨到的侃侃而談。
剛開始,我們一幫中國同學只覺得自己英語不濟,不能隨心表達,但越到後來我越發現這絕不只是母語或外語的區別。
因為即便用中文,我也很難如此迅捷地組織語言,去做一番輕鬆自如的即席發言。而同學們的發言既鏗鏘有力,又張弛有度,還配合著變化多端的表情、恰到好處的手勢。
能有這樣的表現,並非偶然為之,而是日復一日。
加拿大學生的能說會道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此後多年的工作中,我的同事們又不斷加深了這一印象。
至於為什麼他們能夠練這一「說話力」,我只模糊地認為,應該歸因於他們從小所受的教育,但究竟是怎樣的教育,我卻並不清楚。
直到女兒在加拿大上了小學一年級,這一疑問才有了答案。
從小在課堂上培養說話能力
女兒上的是公立學校,他們採用的是法語浸入式課程,這是一種進行外語法語加強訓練的教學方法。
一年級入學時,學生法語零基礎也沒關係,老師用英語法語交替授課,迅速把孩子們帶入學習氛圍中。短短幾個月之後,從語文、數學到科學、藝術、體育等所有科目,教學都要過渡到完全使用或大部分使用法語。
加拿大小學生是沒有教科書的,書包裡除了學校發的小本子,就只有午餐、零食和水。
開學前幾周,我們完全不知道女兒在學校裡學些什麼,只聽她嘴裡蹦出越來越多的法語詞彙。直到老師發來十月份的簡訊,我們才看到教學安排和要求。
出人意料的是,老師說從十月開始,也就是從零開始學習法語的短短幾周之後,每個月都會有一次課堂演講,全班每個小朋友都要依次上臺演講,用法語。
十月的題目是一張照片。每人挑一張自己喜歡的照片帶去學校,演講內容就是介紹這張照片上的自己——拍照時是幾歲,跟誰在一起,在做什麼。
因為是第一次,老師真是手把手地教:
先幫孩子們列出提綱,要講哪幾句話。
再把用到的句式寫出來,然後引導他們把句子補充完整,不會的詞彙老師一個個教。
最後,每個孩子把自己要講的話記在一張紙上。
接下來的幾周裡,老師時常在課堂上安排時間練習,逐一糾正錯誤。
同時,老師還留言讓家長督促孩子練習。
孩子上法語浸入式課程並不意味著家長也會說法語。像我們這種連英語都不是母語的家庭,在家怎麼練呢?
老師說,沒關係,只要保證讓孩子練就行,聽不懂法語,還聽不出來聲音夠不夠大嗎?
終於到了演講這天,女兒早早起床梳洗打扮——演講時要穿什麼衣服、髮型如何,提前幾天就盤算好。甚至還想化個妝。
她在學校演講的樣子我們沒有看到,但她認真準備得還真是像模像樣。
全方位訓練表達技巧
很快,老師的評分發回來了。
一年級小朋友的第一次演講,內容十分簡單,說的話都是老師事先幫助安排好的。
那麼考評標準是什麼呢?
老師發來的簡訊中說,「鼓勵」學生脫稿演講,不要照著事先寫好的講稿念。這讓我以為脫稿並不是硬性要求,考評也不會有太多條條框框。
直到老師的評分發回來,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一場正式演講所要求的內容,都在評分範疇之內。
演講考評卡
評分卡分為五項:
1. 用法語演講
2. 聲音洪亮
3. 目視觀眾
4. 自信
5. 展示照片並介紹照片的兩個要點
這五方面要求,內容只佔一條,而且排在最後。對一年級來說這也合理,畢竟要說的話都是老師事先幫小朋友安排好的。
但反過來看,事先安排好的內容仍然在評分表中佔據一席之地,說明老師只是引導,並不包辦小朋友們要講的內容。
其餘四項要求全是關於表達的。
首先是語言。既然是學習法語,把對法語口語考查放在第一位十分自然。
第二項是聲音洪亮。
第三項是與觀眾進行目光交流。這些對一年級小朋友有點難,但從一開始就按照正式演講的標準來嚴格要求,從小養成好習慣,只會有好處。
自信也是一項評分標準。這在國內語言教育中很少涉及。
毫無疑問,自信心是可以通過一次次的鍛鍊培養出來的。同時,具體到演講和口頭交流,能不能給聽眾留下自信的印象,還是有很多技巧可以學習的。
十月份剛講完,十一月的演講題目又來了。這次要講的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絨毛玩具」。
講的內容並不比上次複雜多少,還是簡單的幾句話,但是要求更高了。
首先,老師不再幫助孩子們寫講稿了,也不在課堂上安排時間練習。遇到不會的法語詞彙和句子,需要孩子們自己主動找老師問。
演講也不只停留在表達清晰聲音洪亮,還要求「使用口頭交流策略」,包括手勢、表情等肢體語言。
這只是小學一年級開學兩三個月的要求。這一路訓練下來,難怪我的那些加拿大同學和同事說起話來能夠那麼遊刃有餘。
回想我自己的語言學習,語文課從小學一年級上到高三,英語從初一學到大二,從來沒有一節課是讓全班每個同學上臺演講並且對演講進行這樣全面考評的。
兩相比較,差異是客觀存在的。
語言學習注重實用
反過來看,女兒的法語學習在背單詞、抄寫字母這些方面卻用力不多。
家庭作業幾乎沒有這樣的內容,老師發來的課堂作業也很少涉及單詞拼寫。
老師對詞彙的考核只限於「看圖說話」,能把圖片對應的法語單詞口頭說出來就可以,只要求發音準確,不要求會寫。
老師在課堂上對詞彙的考查
只要求會說不要求會寫
很顯然,在語言學習的聽說讀寫四大技能中,加拿大學校的教學安排是先聽說後讀寫。
省頒法語教學大綱中對學生的第一項要求就是「獲得法語口語的堅實基礎並著重於使用法語進行交流」。看來這樣的語言教學是用「實用性」作為指引的。
什麼是「實用性」?
語言教學大綱中說,小學生學習語言不只是掌握基本語言技能,還要能夠「重視語言的力量並且學會負責任地使用語言」,「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
這樣來看,能夠大聲公開講話,能夠與聽眾有目光交流,能夠使用肢體語言和語氣語調,一年級課堂演講教給小朋友的技能,是實實在在地培養交流的能力,而不只是紙上談兵式的會讀會寫。
交流必須是雙向的、多維的,因此課堂演講充滿了互動。
每個小朋友講完之後,臺下的同學還會舉手提問,演講者現場回答。我問過女兒,同學們提問回答十分熱烈,絕無冷場。
目標明確就能學以致用
國內的外語教學其實也曾有過學以致用的風氣,但近年來,考試指揮棒下,教學變成了只會答題不能交流的啞巴外語。
1980年代,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年輕人或是為了出國,或是為了了解國外新鮮事物,積極主動地學外語。各大城市的涉外賓館附近,出現了自發形成的外語角。
與世界隔絕了許久的工程技術人員,更是「短平」快地學起了外語,不求精確掌握語法,只要能快速閱讀外文技術資料,一邊翻字典一邊看資料也可以。
更有甚者,不少男孩為了打「日本」遊戲,孜孜不倦廢寢忘食地自學日語。道理很簡單,學了「有用」。
這種帶有明確目的性的學習效率是最高的。不論是為了學技術還是為了打遊戲,只要目標明確,就能夠推動學習。
今天,學習外語的學生和家長,除了應付考試,或許也該想想:外語可以幫你做些什麼?
只有不斷使用,語言學習才能真正有成效。
作者簡介:北美之北,成都人,理工男,MBA,移居加拿大多倫多十餘年,曾為通信工程師,現為銀行市場戰略總監,加拿大市場營銷協會專業委員會委員。業餘寫作,記錄女兒成長過程及對中加兩國兒童教育的觀察、比較與思考,已出版《賣檸檬水的小女孩——加拿大奶爸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