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線上線下同步開啟「文化惠民」
作為第12屆中國藝術節的一項重要環節,群眾文藝領域政府最高獎——第十八屆群星獎將於5月16日至19日在滬展開決賽。昨天,決賽入圍作品名單在滬公布,經層層選拔,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四個藝術門類各有21個作品入圍,共計84個,其中上海有7個作品入圍。目前,各劇組、演出團隊正進入緊張的賽前「衝刺」階段,不少群文隊伍利用五一小長假封閉式排練,爭取以最好狀態迎戰,向全國群文工作者展示上海群眾文藝的水準和成果。
據了解,評獎期間,線上線下同步開啟「文化惠民」活動,84個決賽參演團隊將走進企業、社區、部隊、學校等,帶來包括決賽在內的33場惠民演出,助力實現十二藝節「十萬觀眾進劇場,百萬觀眾在現場,千萬觀眾在線上」的目標。
7件上海作品入圍群星獎
今年2月,群星獎評選完成複賽作品報送工作,全國各地共報送作品266個,其中音樂類作品69個,舞蹈類作品65個,戲劇類作品67個,曲藝類作品65個。經綜合評選,84個作品入圍決賽,最終將評出20個獲獎作品,並於5月31日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行頒獎儀式及獲獎作品展演。
此次入圍群星獎決賽的上海作品,分別是民樂重奏《和·鳴》、情景小合唱《種子》、群舞《紅韻》、音樂劇小品《看見自己》、小品《價值》、浦東說書《養豬阿太》以及短篇蘇州評話《捍衛者》,代表了近年來上海在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各門類的最新創作成果。
上世紀70年代,浦東說書《養豬阿奶》紅極一時,文本原作者曹剛強兩年前又寫下續篇《養豬阿太》,敘述了主人公「老早是阿奶,現在變太太」之後,陰差陽錯又重操養豬舊業的一樁奇事。頗有特點的是,《養豬阿太》中運用了許多活潑有趣的浦東鄉音俚語,比如「鞋有樣來襪有樣,先要自己腳有樣」,又或是「走路不歪叉,還在廣場上蓬嚓嚓」。「浦東說書是一種民間藝術,功夫要下在民間語言上,生動的俚語俗語中蘊藏著浦東的平民幽默,這是它獨特的語言藝術。」曹剛強年近古稀,他把《養豬阿太》視為「老來子」,「我不生產民俗俚語,我只是傳統文化的搬運工。」
自2017年節目初創以來,至今已在浦東各地演了五六十場,邊演邊改,還請了上海評彈團的老師,專門輔導如何「利用」演員面前的書臺。5月中下旬,浦東說書傳承人康毅將帶著作品《養豬阿太》第一次參與群星獎的角逐。「我既高興,又覺得壓力很大。」他感慨,「這是國家級『非遺』,但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傳承人肩上擔子很重,我們也在不斷摸索如何傳承發展,讓更多人認識浦東說書。」
入圍作品提前接受群眾「考驗」
一路參評,一路打磨,這是所有群文團隊的共識。這個五一小長假,小品《價值》劇組全員不放假,吃住一起,全身心投入彩排,並抓緊時間「升級」舞美、道具。「從2017年到現在,已經改了10個版本,現在是全劇組最喜歡的一版。」導演、編劇楊迿說。《價值》的靈感來源於一條朋友圈,講述一對青年夫妻8年前賣房創業,但是面臨所賺的錢8年後只夠把原本賣出去的房子再買回來的故事。「在房價瘋漲的背景下,這個話題會引起很多與『價值』有關的討論。」
情景小合唱《種子》根據植物學家、復旦大學教授鍾揚的先進事跡創作而成,結合藏族、漢族音樂,歌頌了鍾揚援藏16年,行路50多萬公裡,採集4000萬顆種子,獻身科研、獻身教育、獻身理想的「種子精神」。在誕生之初,《種子》原是3人合唱,後經評委建議,演變成如今共16人參演的情景小合唱形式。演出團隊一直堅持每周排練兩次,自5月開始,還將加大排練力度,衝刺決賽。
「直到現在,稿子上仍有不少改動的字。」短篇蘇州評話《捍衛者》主演濮建東形容,「不管是劇本還是表演方式,要一直排練到最後一刻,磨合到最後一刻,力爭實現最好的舞臺效果。」這部作品以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為題材,謳歌了中華兒女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情懷。
值得一提的是,每件作品在入圍前,都已經提前接受了群眾的「考驗」。一年內的新創作品至少演出25場,誕生兩年多的作品,演出場次更不下於50場。「從排練廳到舞臺是有距離的,群眾文藝作品要充分聽取觀眾的建議與看法,不斷打磨與完善。」上海市群藝館創作部主任王曉寧認為,當下的群文創作更接地氣,更具有群眾性,也更關注市民的現實生活以及身邊人物,展現了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紅色文化的特點。
緊扣時代脈搏,觀照人民生活
劇場之外,更多精彩惠民活動將深入社區、學校等公益性場所,在全城閃耀「群星」光芒。實際上,「文化惠民」這一主題貫穿於評獎全過程。據初步統計,共有來自4159個演出單位的7905個作品參加本屆群星獎初選,全國各地共舉辦展演選拔12471場,觀眾達1282.8萬人次。這些緊扣時代脈搏,觀照人民生活,具有濃鬱生活氣息的群文作品,給觀眾帶來了豐盛的文化大餐。
入圍群星獎的84個作品,集納了各省市的創作精華與民間文藝精粹,更能讓觀眾大飽眼福。群星獎作為十二藝節重要內容,將在上海舉辦33場演出,包括7場決賽、2場獲獎作品展演和24場基層惠民演出,覆蓋上海16個區。市民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河南墜子、陝北說書、西河大鼓、常德絲弦、紹興攤簧等具有地方韻味的表演樣式。此外,上海的7個節目還將組成一臺正式演出,於5月11日、12日在市群藝館展演。
隨著入圍名單發布,「雲上群星獎」同步拉開帷幕。「國家公共文化雲」和「文化上海雲」等線上平臺已開設群星獎專欄,十二藝節期間將對7場決賽、1場獲獎作品展演及12場基層惠民演出進行網絡直播,惠及更多不在現場的觀眾。另外,還將通過「群星獎主創說」、微視頻展示花絮等互動方式,打造在場、在線、在播的全域化群星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