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十二藝節的重要板塊之一,第十八屆群星獎進入衝刺階段。這個周末,上海的入圍作品加緊打磨練兵,將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四個藝術門類的7個劇目組合成一臺演出,連續兩晚在市群藝館星舞臺進行惠民展演。「面向一千位觀眾,以演代練,尋找不足,力爭在決賽時呈現最好的狀態。」這是主創們共同的心聲。
今年,上海共有7件作品入圍,是群星獎評獎改革以後,入圍作品數量最多的一屆。「上海的群文創作質量明顯提高,且無一不是紮根生活、貼近生活,反映百姓關注熱點、焦點的力作。」市群藝館創作部主任王曉寧點評,「這是上海群文創作機制創新以來所交上的一份答卷。」
從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評展演的層層選拔,到群文創作基地的引領示範,再到市民文化節搭建的展示舞臺,上海群文創作形成了「創新品、勤打磨、出精品」的良性循環。不論是入圍群星獎的小品《價值》《看見自己》,還是民樂重奏《和·鳴》、情景小合唱《種子》,「上海出品」交出的亮眼成績單,都在表明,從身邊人、身邊事所汲取的創作力量,將永遠是舞臺上的「群星」。
展評展演促群文創作
隨著第十八屆群星獎的到來,上海近三年來的群文創作精品登上舞臺,接受全國觀眾的檢驗。與此同時,為了給三年後下一屆群星獎儲備「選手」,新一輪群文創作也已在上海16個區全面展開。對標群星獎這一群眾文藝領域政府最高獎,上海群文創作欣欣向榮,原創作品數量及質量逐年提升。
一年一次的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評展演被視為群星獎的預選賽。只有在展演中獲得優秀獎,才算拿到群星獎上海地區選拔的入場券。2017年,167件原創作品參與角逐,共舉行11場展評展演。2018年,原創數量提升至182件,12場演出在兩周時間內輪番登場。戲劇評論家、戲劇類評委劉彥君一度驚嘆於上海的原創新作之多。而這一切得益於體系化的群文創作機制。對接市級展評展演,各區設立了區級新人新作選拔機制,而街道又對接區級舞臺進行選拔,全市200多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都被納入創作體系。「層層對接、層層選拔,督促各創作主體年年出新品,上一屆群星獎還沒落幕,新的創作就開始了,上海的群文創作呈現出常態化的特點。」王曉寧說。
在踏上全國性的舞臺之前,這次入圍群星獎的7件作品全部經歷了區級舞臺、市級舞臺的歷練。一直以來,上海少有器樂類作品登上群星獎舞臺,此番由長寧文化藝術中心創作的民樂重奏《和·鳴》打破了這個「慣例」。說起來,這部作品創作源自一次巧遇。「長寧區有戶家庭收藏了各式各樣的各國民族樂器,敲開門,看見他們一家四口吹拉彈唱,儼然一個小樂隊。」受此啟發,作曲孫彬彬創作了《和·鳴》,其中匯集了古琴、笛吉裡度管、手碟、口弦、竹笛、大鼓、沙克等中外樂器,通過不同國度的多元文化交融碰撞,奏出和諧動聽的旋律。
2017年底,浦東說書《養豬阿太》從「大地芳菲·浦東新區群眾文藝創作節目匯演」中脫穎而出;次年5月,繼續參與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評展演,一路過關斬將,最終進入群星獎決賽。主創人員表示,現有的群文創作機制,有目標、有渠道,激勵他們寫出好故事,回饋上海觀眾。
在市級群文新人新作展評展演結束後,相關方面還會組織召開各門類的創作座談會,請評委與具有潛力的作品創作者面對面交流,為群文創作者「會診」「開方」,幫助他們進一步打磨作品,推動群文作品完成從新品到優品再到精品的轉化。
群文創作基地引領示範
在群文工作者看來,群星獎是一次檢閱,但不是目的,更不是創作的終點站。楊迿是靜安區文化館的一名「85後」青年導演,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科班出身的他,來自一個實打實的群文家庭。「父母、妻子、我,都在從事群文工作,每年都要在群文舞臺上憑作品互相PK。」三年前,由他執導的小品《親!還在嗎》,初登舞臺就引起了專家們的關注,經過三次重大修改,作品有了質的飛躍,一舉斬獲上一屆群星獎。今年,由原班人馬創排的小品《價值》又再度突圍,闖入群星獎決賽。「上海已形成了常態化的創作氛圍,從火熱的生活中汲取創作養分,我們樂在其中。」
為了進一步完善創作機制,培育創作隊伍,上海加強頂層設計,根據群文門類和創作特色,創建了戲劇、書法、美術、文學等6個分布在各區的群眾文藝創作基地和示範點。「創作基地和示範點每年必須創作2個新作品,通過文化名人的引領,以點帶面,繁榮群文創作。」市群藝館館長蕭燁瓔表示。
從「新品」到「精品」,群文創作沒有捷徑可走,唯有「勤打磨」。上海市殘疾人舞蹈團是活躍在群文舞臺上的一支特殊隊伍,今年以群舞《紅韻》入圍群星獎。「我們一有機會就去演出,因為上臺是一種經驗的積累,利於作品打磨,同時也讓更多人了解聽不見音樂的聽障人士怎麼跳舞。」編導於沁心說。舞臺上,女演員舞著紅色的穗子,展現柔美的身段;男演員拿著扇子,體現男性的陽剛。默契配合的動作背後,是健全人難以想像的艱辛。「聾人聽不見音樂,所有的舞蹈排練都要靠指揮去完成。健全人學四個八拍的動作只要十分鐘、半個小時,但聾人要花上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她希望觀眾能從舞蹈中認識聾人,敬佩他們自強不息的精神。
品牌節慶搭建「孵化」舞臺
有一個主題貫穿上海群文創作的始終,那便是「文化惠民」。不論是創作、選拔、打磨還是全市巡演,從現實生活中走出的群文精品,舞臺永遠在市民身邊。
為原創新作提供舞臺,組織優秀作品進行展演、巡演,上海已形成完善的「孵化」機制。365天不落幕的上海市民文化節是全面展示上海群眾文化建設成果的平臺,每年的市級賽事、展覽,為各門類藝術創作者創造了展示、交流的平臺,6年來,已催生出4000餘支百強市民文化團隊。創辦自2016年的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特闢「市民戲劇競演」單元,已成為市民戲劇孵化地。長寧區舞蹈品牌活動「曼舞長寧」已有多年歷史,令舞蹈創作及表演深入人心。不斷演出,不斷修改,依託滬上眾多品牌文化節慶,原創群文作品一面打磨、提高,一面反哺觀眾。每個區也會利用市民文化節等品牌節慶或公共文化配送平臺,持續不斷地給原創新作提供展示、演出的機會,讓作品直面觀眾。
日前,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約3.5萬張免費票開啟預約通道。其中「文化上海雲」上的群星獎決賽4天7場現場觀摩票,上午10時剛一推出,僅7分鐘便被一搶而空;5月17日晚上的音樂門類決賽,更是46秒內被秒光。除了群星獎決賽現場觀摩票之外,免費票還包括58場惠民演出,即文華獎惠民演出與群星獎惠民演出。5月18日至21日,參與群星獎角逐的84個各省市作品將深入16個區,走進企業、社區、部隊、學校、旅遊景點進行24場惠民演出。屆時,上海市群藝館、浦江影劇院、趙巷鎮影劇院、金山區文化館劇場、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劇場等演出空間,將迎來五湖四海的原創節目。
「每一次選拔,每一次演出,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社會,給老百姓提供更豐富的文化盛宴。」王曉寧說,「上海群文創作沒有止歇,一直在不斷地出新品、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