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地理蹊傾情原創編輯製作,如有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雖免費交流使用,但保留譴責直接拿過去作為自己成果的部分使用者的權利。
冷高壓與熱低壓、冷低壓與熱高壓
低溫不一定產生高壓,高溫不一定產生低壓。
▲上圖就是通常所說的熱低壓,常說的印度低壓就是熱低壓的典型之一,印度低壓高層是南亞高壓。
▲比如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我們一般情況下會認為冷高壓、熱低壓,對於這種的高、低壓不會產生疑惑,因為這是由於熱力作用形成的,熱力環流就是基於此而產生的。冷高壓和熱低壓是淺薄系統,主要存在於對流層低空,在高層完全高低壓轉換。
可是也有冷低壓和熱高壓,比如副極地低壓與副熱帶高壓,它們是由動力因素產生的。
在實際生活中,冷低壓常出現在中、高緯度地區冷高壓的上面,通常是副極地低壓,另外比如我國東北冷渦就是冷低壓,這個系統從地面一直發展到200hPa的高空。暖高壓多出現在副熱帶地區,有時也會在中高緯度地區出現。它們垂直伸展範圍很大,不僅存在於對流層低層,還可伸展到對流層高層,有時可達到平流層底部。氣壓的強度愈向高空愈增強,屬於深厚系統。
大陸暖高壓與副高
大陸暖高壓和副高的成因不同,前者是熱力系統,主要位於中高層,後者是動力系統,明顯的中低層系統。
大陸高壓是夏季熱力場發展到一定程度,由熱空氣抬升而成(特別是歐亞大陸強烈的大陸性,長時間被加熱的陸地溫度很高),形成必須要有強力的熱源,大陸暖高壓為一明顯的中高層系統,在地面反而以熱低壓表現形式為主,直到700hpa上逐漸明晰,在600hpa-400hpa最為明顯,在中國境內的大陸暖高壓在高層通常是和南亞高壓合併(其實南亞高壓也是熱力高壓)。
副熱帶高壓是哈德來環流(低緯度環流)和費雷爾環流(中緯度環流)兩個環流圈的動力下沉形成,為明顯的中低層系統,在地面通常也有較為明顯的表現(比如夏威夷高壓/亞速爾高壓等),在700hpa到500hpa的中層/中低層最為明顯,至此往上強度減弱。
由於大陸暖高壓與副熱帶高壓形成原因完全不一樣,而且在壓力場和熱力場的重合度也不一樣,較低層面比如850hPa層面上二者表現也是完全不同,不過在中高層同樣的高壓性質,大陸暖高壓和副高是可以合併的,對於發展比較完善的熱帶氣旋來說,引導層面會比較高,一般在500hPa層面為引導層,這個層面上大陸暖高壓與副高差不多了。
雖然兩種高壓系統控制下天氣都熱,但副高內氣流潮溼且悶熱,大陸暖高氣流燥熱,大陸暖高壓影響地區會比較乾燥,副高影響地區晴朗、悶熱、且會有熱雷雨。相同溫度下,溼熱氣流的體感溫度更高(相對溼度越大體感溫度越高),所以副高更熱一些。
典型的大陸暖高壓比如:青藏高壓(或南亞高壓)和墨西哥高壓。青藏高壓的水平尺度可達萬公裡以上。這兩個高壓雖然都位於副熱帶地區,但從結構、性質和形成過程來看,和大洋上對流層中低層的副熱帶高壓很不相同,它們主要是高原或大陸的加熱作用形成的。這種系統,在500百帕等壓面之下為熱低壓,在500百帕以上才為高壓,而且越往上高壓強度越大,在200~100百帕高度,強度最大。其高壓中心區為上升氣流,多對流活動,這些高壓中心常作東西向擺動,當其東擺時,與大洋西部的副熱帶高壓脊疊加,使後者加強。北半球大洋上副熱帶高壓的強度,之所以夏季強於冬季,和這些高壓的存在及其作用有密切的關係。
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氣象學與氣候學》、高中地理學習手冊、百度百科等
如有疏誤,請交流
地理蹊
地理愛好者的家園
歡迎關注 | 分享
您的支持就是小蹊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