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練功者在練功時發現蝴蝶、蜻蜓等小動物圍繞著自己,久久不肯離去。本文就此做一分析,請高明指正。
科學研究業已證明,動物有自己的語言,蝴蝶也不例外。蝴蝶的通訊語言是較低頻率的振動(一般為5~20Hz、這屬次聲範圍,人耳聽不到),當練功者達到功能態或者經常練功者在某些正常狀態時,其人體發出的外氣中次聲成分的頻率與蝴蝶的觸角振動頻率相同時,蝴蝶就把練功者當成「同類」,或把練功者當成它認為合適的產卵地,因而被吸引到練功者身旁。
這樣說不是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相矛盾嗎?並不矛盾。《周易·乾·文言》講:「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人是這樣,動物也是這樣。這個「聲」,既包括人耳能聽到的聲音(20~20000Hz),也包括次聲(20Hz以下),還包括超聲(20000Hz以上)。
蚊子就是用它的兩個觸角來識別聲音的。它的兩個觸角根據空間振動頻率來發現必要的信號。蚊子知道,如果雌蚊的翅膀每秒鐘的振動次數跟自己的觸角振動次數相同,那麼它們就屬同一個種。它們也完全知道誰是自己的配偶,蚊子的雌雄是不會混淆的,因為它們所發出的聲音頻率不一樣。
也有些人工方法有意或無意模仿了動物的「同類」發出的信號,從而也能吸引動物。
練功者發出的次聲是人看不見、聽不見的,但蝴蝶是憑什麼來識別的呢?
蝴蝶在搜索周圍的環境時,總是振動它們的觸角,其頻率範圍是5~20Hz。若在不太遠的空間某處存在另一個5~20Hz的振源,它的觸角器官就和外界振動達到了「共振」,它樣「聞聲而去」,一是尋找自己的用伴,二是為了一塊產卵地。產卵地多為植物葉子,這類葉子在風的振動下振動頻率多為5~20Hz範圍。
昆蟲的小小觸角怎有如此神通呢?因為觸角上布滿了敏感元,整個觸角相當於一個接收天線,一旦遇到振動就馬上感覺到,並主即採取某種反應行動。這觸角不僅靈敏度高,而且抗幹擾性強,耗能量也低。
那為什麼單單吸引蝴蝶,而未吸引其他動物,那是因為練功者發出的次聲是屬於蝴蝶接收敏感的次聲段(5~20Hz)。比如金鳳蝶,對5Hz的振動敏感,粉蝶對6Hz的振動敏感,長吻蛺蝶則對10Hz的敏感。
氣功功法流派眾多,各人的功底又有差別,所以不同的人自然會產生不同的聲音頻率。若發出的聲音頻率在20~28Hz範圍,就可以吸引蜻蜓——蜻蜓的觸角振動是在這個範圍。
還有練功者吸引夜蛾、天蠶娥、螞蟻等其他小動物的情況。
至於練功時能吸引鳥類,我認為跟練功者釋放的外氣中低頻磁信號有關。鳥類是靠地磁導航的,晚間練功釋放出來的低頻信號可幹擾鳥的導向磁場,使它飛入誤區而迷失方向。
練功者吸引小動物的事實,除了能幫助研究氣功、認識氣功外,還是對懷疑氣功科學性而認為「氣功只不過是一種心理示」的論點的有力駁斥,因為心理暗示只能對人,而不能對這些沒有人性的小動物。(楊長翺)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