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春天來了,就到了動物們交配的季節。那冬天呢,動物們在幹什麼?
睡覺唄。
咱們常見冬眠的動物有蛇、熊、青蛙等,其實還有些小動物也在冬眠,只是很難覺察到它們的存在,比如——蝴蝶。
冬天一來,蝴蝶就好像消失了一樣,它們去哪裡過冬了呢?
其實大部分情況下,你只要仔細探尋一番,就會發現蝴蝶就在我們眼皮子底下過冬。
對了,本文並不想搭理那些生活在祖國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的蝴蝶,一年四季都是溫暖溼潤的,甚至還有嫌熱的,了不起啊?
不同類群的蝴蝶過冬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以鳳蝶為主的大型種類,如金鳳蝶、柑橘鳳蝶、玉帶鳳蝶等,通常以蛹來越冬。等到來年春暖花開了再羽化,和它們的父母輩一樣起舞於花叢山澗之中。
而不少蛺蝶,尤其是蛺蝶族的種類,通常是以成蟲來越冬的。例如黃鉤蛺蝶、小紅蛺蝶、琉璃蛺蝶等,在天氣漸涼的時候便會找一處地方作為過冬的遮蔽,基本不再進行活動以儲備能量。
但只要溫度稍高一些,這些蛺蝶就會出來活動,所以春天升溫時最先能在野外看到它們。它們對於溫度的感知可比套著保暖內衣和羽絨服、手持枸杞保溫杯的我們要敏銳的多。
這些以成蟲越冬的蛺蝶或多或少還有一個特點,即翅膀正反的花紋往往對比鮮明。
比如孔雀蛺蝶的正面具有鮮豔的朱紅色、黃色、藍色等,甚至還有和卡姿蘭眼影同款的大眼斑,但它的反面卻是由比較黯淡的顏色與紋路組成,看起來就「掉價」不少。
別看翅膀腹面這些花紋很low,但能使蛺蝶的成蟲和枝條、石塊、枯葉堆等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畢竟龜縮著越冬的可不是只有它們,還有不少虎視眈眈的眼睛都在盯著呢。
除了蛺蝶之外還有一些灰蝶和粉蝶,如尖翅銀灰蝶和北黃粉蝶,也是以成蟲越冬。它們一般停歇在密集植被的葉子背面,即便遇到下雪也能保持一些體溫挨過冬季嚴寒。它們看似纖弱的軀體,實際蘊含很強的生命力,遠超我們的想像。
還有一些蛺蝶是以幼蟲越冬的,其中較為常見的如閃蛺蝶亞科的柳紫閃蛺蝶、擬斑脈蛺蝶等。它們的幼蟲體色和樹皮、落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配合頭殼的突起和尖尖的尾巴,可以說是樹枝本枝了、枯葉本葉。
看到柳紫閃蛺蝶幼蟲了嗎?
圖片來源:pyrgus.de
不論以何種形式越冬,蝴蝶們對於過冬的庇護所可是精挑細選的,有些你甚至不得不誇一下它們真是個小機靈鬼!
咱們就拿線灰蝶族的蝴蝶來說,它們絕大部分都是一年一代生,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以卵的形式度過的。
線灰蝶的四個發育階段,紅色為卵,綠色為幼蟲,紫色為蛹,黑色為成蟲。圖片來源:ukbutterflies.co.uk
成蟲產卵後,卵要到次年春天才會孵化,蝴蝶媽媽就會擔心了,剛孵化的幼蟲要怎麼幹飯呢?
蝴蝶媽媽還挺聰明,它會特意把卵產在寄主植物休眠芽的附近。這樣等到卵孵化的時候,卵附近的嫩芽也解除休眠開始發育了,幼蟲一孵化出來就能在附近找到可口的食物。
這不是什麼小蘑菇,而是線灰蝶的卵
圖片來源:ukbutterflies.co.uk
這不就跟我們周末窩在被窩裡,把零食都堆在床上一樣嘛,誰看了不說一句「妙啊」!
雖然上述蝴蝶過冬的手法各有千秋,但和君主斑蝶相比那都是小場面。一般的蝴蝶都是就地過冬,君主斑蝶就不一樣了:冷?我長翅膀幹嘛用的?
君主斑蝶又叫黑脈金斑蝶,是北美地區最常見的蝴蝶之一。它也是昆蟲中很著名的遷徙種類。
君主斑蝶的遷移和寄主馬利筋有著密切關係,馬利筋是君主斑蝶的主要食物來源,這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花開起來那叫一個燦爛,但是全株有毒,別碰它。
到了冬天,馬利筋就沒什麼葉子了,君主斑蝶就會大批南下至墨西哥越冬,待到來年氣溫回升,它們還會遷移回去。
說起來似乎毫不費力,但整個過程其實是一次漫長的接力賽。君主斑蝶的整個遷徙路線可達上萬公裡,中間要歷經至少三個世代才能完成這次壯觀的越冬之旅。
科學家們發現,君主斑蝶體內的很多基因信息都與越冬遷徙有關,比如有的基因信息主管陽光照射角度和氣壓海拔,可以讓它們不偏離路線;而有的基因主管身體的化學防禦機制,讓它們在遷徙時擊退捕食者,使種群數量穩定。
更神奇的是,從來沒經歷過遷徙的蝴蝶能遵循相同的路線,自發地找到遷徙地點,甚至中間停歇的樹也是固定的。
只有一句respect送給它
圖片來源:fs.fed.us
正好今天周末,大家看完文章可以去野外找找過冬的花福蝶,說不定還能變身花叢中的含香。不過也要小心一點,別打擾它們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