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食雙星花生、太陽系家族、折反射望遠鏡發展史

2020-12-07 騰訊網

【VOLUME 04】

NO.11-NO.13

Cosmigraphics計劃進度13%

圖志:食雙星花生、太陽系家族、折反射望遠鏡發展史

製圖:@天文咖啡館、 @Digital_Astrophotography

NO.11|食雙星花生

版權@天文咖啡館(微博)

兩顆(食雙星,Eclipsingbinaries)相互繞轉(互吃),從地球上看會產生亮度變化(曲線)。又因兩顆(花生)的大小、明暗、角度、距離等因素,曲線也是各式各樣%&*@#¥%食花生雙星食花生雙星食花生雙星食花生雙星食花生雙星食花生雙星食花生雙星%&*@#¥%

NO.12| 太陽系家族

版權@天文咖啡館(微博)

OriginalSource : OodRuskiNoir

NO.13| 折返望遠鏡發展史(二)

版權@Digital_Astrophotography

【VOLUME 01】NO.01-NO.04:

天文圖志 | HI,黑洞。

Cosmigraphics

匯集最炫酷的宇宙圖像

Image

在抵達中表達,在表達中抵達

這是一個天文火熱的年代。值得慶幸,我們親身經歷了引力波的發現,經歷了第一張黑洞照片的問世,經歷了嫦娥工程接踵而來的勝利。但是,我們每天得到的,是鋪天蓋地碎片化的信息,是大量被反芻過的轉載圖片。當我們打開國外很多天文臺的網站,製作精美的天文信息圖素材隨處可見,反觀國內的相關內容卻相當不堪。當然不能否認,國內有一些愛好者做了很出色的手繪天文工作。然而對於信息量龐大的天文發現,一兩個團隊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因此之故,我們推出發布天文信息圖的公眾號,名曰:天文圖志。

Q&A

慢慢來,比較快

或許,宇宙的概念過於龐大,天文學只是宇宙中之一隅,圖志的概念承載的東西也過於繁雜。不過這倒也是個好事,起碼我們不會擔心有朝一日無圖可發。最早萌生製作天文信息圖的念頭,還是幾個好友喝酒聊天。大家都喜歡天文,想一起做些事情。什麼做出來才是好東西?星空攝影作品?隨波逐流的的科普文章?畢竟在這個時代中,真正可供收藏的東西還是太少。翻來覆去想著,或許有收藏欲望的才是真正的好東西。於是,我們都想到了天文信息圖。這或許不會成為熱點,但會成為繁雜信息中最能沉澱的那個部分。

「慢慢來,比較快。」然而也是無奈,我們推出天文信息圖卻也是跟著第一張黑洞照片問世的熱點,為的是快點漲粉,特別是那些做天文教育的教師同仁,希望能為他們提供高質量素材,希望他們能夠列印大大的一張,掛在科學教室的牆上。作為愛好者的我們,一個文案大概需要多半天的時間,製圖工作量更大,需要兩天左右的時間,所以做到每周更新實在有困難,還請各位諒解。

《我們的團隊》

______

@天文咖啡館(微博)[天文愛好者、繪圖師]

@天文臺資訊(微博)[天文愛好者、繪圖師]

@天文古事記(微博)[天文科學傳播者]

@天文圖志(微信)

星辰大海自助套餐(‵﹏′)

在微信搜索漫步宇宙【qqtaikong】並關注,然後

1、回復「英仙座」可以看到2018年8月英仙座流星雨合集,近百顆流星與你一期一會。

2、回復「日偏食」可以看到2018年8月日偏食全程實錄

3、回復「火星大衝」可以看到15年一遇的2018年火星大衝實錄【2018年7月】

4、回復「月全食」可以看到本世紀最長血月月食實錄【2018年7月】

你可能還想看

相關焦點

  • 折射式和折反射式望遠鏡
    從此,消色差折射望遠鏡完全取代了長鏡身望遠鏡。但是,由於技術方面的限制,很難鑄造較大的火石玻璃,在消色差望遠鏡的初期,最多只能磨製出10釐米的透鏡。十九世紀末,隨著製造技術的提高,製造較大口徑的折射望遠鏡成為可
  • 【天文】折射式望遠鏡、反射式望遠鏡、折反式望遠鏡
    折射式望遠鏡(伽利略望遠鏡、克卜勒望遠鏡)、反射式望遠鏡(牛頓式反射望遠鏡、經典卡塞格林式望遠鏡、李奇-克萊琴望遠鏡)、折反式望遠鏡(馬克斯託夫-卡塞格林望遠鏡、施密特-卡塞格林望遠鏡)。(二)反射式望遠鏡牛頓式反射望遠鏡(牛反),沒有折射過程,所以沒有色差問題。
  • 你知道目視雙星和食變雙星是什麼嗎?
    被引力系在一起、互相繞轉的兩顆星即為物理雙星,有些物理雙星可以通過目測的形式就能看到,有些物理雙星必須藉助精密的儀器,經過細緻的分析後才能發現。前者叫目視雙星,後者叫分光雙星。目視雙星指的是人們利用望遠鏡,用人眼或照相能直接分辨出由兩顆子星組成的雙星。目視雙星的兩顆子星相距都不近。
  • 跟著短周期食雙星來坐過山車吧
    只要抬頭仰望觀察一對對短周期食雙星——它們旋轉速度之快會讓你頭暈目眩。當大陵五B從背後經過主序星的時候,能觀察到次食。圖源:麥克·吉德裡(Mike Guidry) , 田納西大學在一個食雙星系統裡,兩顆恆星圍繞它們的公共質量中心轉動。其互相繞行的軌道面與地球視角方向大致平行,因此這兩顆恆星會發生兩次掩食:主食是當暗星擋住亮星的光,次食是亮星從暗星前面經過。這兩顆恆星的繞行軌道一般特別相近,因此只能區分它們二者的光譜。
  • 「雙星伴月」今晚上演,雙筒望遠鏡即可觀測!
    據天文學家觀測,這很有可能是今年最後一次雙星伴月,今後的金星逐漸降低地平高度,觀測難度大大增加,錯過不可挽回!此次的雙星伴月觀測難度較大,但對於天文愛好者來說,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天文奇觀,可以同時欣賞到三顆星球。
  • 射電望遠鏡的五項重大天文學發現
    簡介:射電望遠鏡用於觀測太空中的無線電波。自其發明以來,天文學上有許多重大發現,列舉5例如下:進行小行星成像、雙星脈衝星和毫秒脈衝星的發現、系外行星、水星軌道、21釐米氫線。
  • 怎麼選擇望遠鏡
    望遠鏡選擇的基本常識一、天文望遠鏡的基本知識:天文望遠鏡有折射式天文望遠鏡、反射式天文望遠鏡和折反射式天文望遠鏡3種。3、折反射天文望遠鏡鏡兼顧了折射鏡天文望遠鏡和反射鏡天文望遠鏡的優點:視野大、像質好、鏡筒短、攜帶方便。與等焦距和同等口徑的折射望遠鏡相比,價格還不及三分之一。折反射鏡有施密特—卡塞格林式和馬克蘇託夫—卡塞格林式兩種,後者又稱馬—卡鏡。馬—卡鏡有兩片式和三片式兩種。
  • 雙星系統的分類與演化
    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天狼星雙星系統,在左下方可以清楚的看見天狼伴星(天狼B)。光譜雙星:由於其輻射出光線的都卜勒效應,可根據其譜線的周期性變化觀測。當它們相對於質心運動時,每一顆都會重複的朝向我們接近和遠離。食雙星:是兩顆恆星的軌道平面幾乎平躺在觀測者的視線方向上。因此天體會發生互食的現象,通過互食現象進行觀測。大陵五是食雙星著名的例子。
  • 民用天文望遠鏡(折射式,反射式,折反射式)的極限口徑多大?
    中國的官方天文臺大部分望遠鏡的口徑也不大。財力雄厚的業餘人士的望遠鏡的口徑也不小。如果想給望遠鏡一個「界定」,其到底是屬於愛好者級別的,還是私人天文臺級別的。我覺得從重量和布置方式兩個方面來談比較好。我個人傾向於重到不可以雙人操作移動,並用家用轎車裝走的望遠鏡,稱之為「專業級」按這個思路的話,我將其分界線界定為:普消:8英寸apo折射式:8-10英寸反射式:20英寸折返射式:14英寸RC式:14-16英寸(我稍微解釋下為什麼普消不能大於8英寸。
  • 我們地球所在的太陽系,有沒有可能是一個「雙星系統」?
    雙星系統有不同的類型,包括物理雙星、光學雙星、目視雙星、分光雙星、食雙星、密近雙星和X射線雙星,我們平時所說的雙星系統一般是指「物理雙星」,也就是指一顆恆星圍繞另外一顆恆星運動,並且互相有引力作用。雙星系統如果從「物理雙星」的角度來看,太陽系顯然不是一個雙星系統,因為太陽系內應該只有太陽這一顆恆星,太陽附近並沒有存在第二顆恆星。
  • FAST望遠鏡發現脈衝雙星系統
    Stappers教授等人,利用FAST望遠鏡對武仙座球狀星團(M13)展開脈衝星觀測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   從2017年12月至2019年9月,王琳等人先後使用FAST超寬帶接收機觀測1次、多波束接收機觀測24次,累計時間約31小時。在M13中發現了一顆處於雙星系統中的毫秒脈衝星PSR J1641+3627F(M13F)。
  • 天文望遠鏡發展史不能繞過的幾個人
    1609年5月,正在威尼斯作學術訪問的伽利略偶然間得知一個荷蘭的眼鏡商製造出瞭望遠鏡,他受到啟發,製造了雙鏡望遠鏡,由一個凹透鏡和一個凸透鏡構成,前者是目鏡,後者是物鏡。伽利略製造的第一架望遠鏡只能把物體放大3倍,第二架望遠鏡可以放大8倍,第三架望遠鏡可以放大到20倍。又經過一段時間的鑽研,他製造出了口徑4.4釐米、長1.2米,放大率達到32倍的望遠鏡。
  • 巧用折反式天文望遠鏡(下)
    通常認為,類似博冠天龍150/1800這一規格的天文望遠鏡不太適用於瀰漫星雲的照相觀測。F12的大焦比,使得系統的整體曝光效率極低。但是,瀰漫星雲最大的特點就是表面亮度低,系統曝光效率較低的問題將更加突出。另外,瀰漫星雲的視直徑一般都較大,長焦距天文望遠鏡因視場較小,在業餘天文觀測中也很少被應用於瀰漫星雲的照相觀測。不過還是有一些表面亮度比較高的瀰漫星雲,特別是在星雲的中心附近。
  • 巨型化望遠鏡發明史,由短鏡身到大型反射式望遠鏡,突破層層困難
    因此,在十八世紀末葉,短鏡身望遠鏡的發展方向又從消色差折射望遠鏡轉向了大型反射式望遠鏡。在這方面首先做出貢獻的是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耳。1774年他親手制出第一架反射鏡寬為15釐米、長2.1米、放大倍數為40倍的牛頓式反射望遠鏡。
  • 世界只剩中國FAST一隻天眼|望遠鏡|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阿雷西博...
    美國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坍塌,世界只剩中國FAST一隻「天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當地時間12月1日確認,被譽為地球「兩大眼睛」之一的波多黎各阿雷西博(Arecibo)射電望遠鏡塌了,繼今年8月兩次嚴重電纜事故後,望遠鏡懸掛的接收設備平臺當天墜落並砸毀瞭望遠鏡反射盤(天線)表面,望遠鏡很可能已不能再使用,重建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法之一
  • 克卜勒望遠鏡又一發現!環雙星系統「塔圖因」發現第三顆行星...
    克卜勒望遠鏡又一發現!研究人員使用美國宇航局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epler space telescope)得到了這個發現。克卜勒望遠鏡是有史以來最多產的行星獵手,在去年秋天被宣布死亡,它通過「凌日法」發現了許多外星行星(凌日法的原理是尋找行星穿過其主恆星的表面時引起的亮度微小下降)。
  • 有人說太陽系是雙星系統,在奧爾特雲帶有一顆紅矮星,你怎麼看?
    網絡上不少人固執的認為,我們太陽系也是一個雙星系統,除了太陽還有一顆恆星存在,只不過這顆恆星比較小,是一顆紅矮星,躲在奧爾特雲帶彗星群裡
  • 來自遙遠的雙星系統,來太陽系路上遇襲!
    去年10月19日,夏威夷哈雷阿卡拉天文臺的科學家用全景巡天望遠鏡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象,一個神秘的天體以超高速度從黃道面上方直奔太陽系而來!通過分析它的運行軌跡,研究人員發現它曾在距離太陽最近處畫了一個異常詭異的近乎直角的弧線,如同《三體》中摧毀地球星際艦隊的水滴機動!
  • 偶然發現罕見食雙星褐矮星,而且褐矮星無法維持氫到氦的聚變過程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天文學家偶然發現了一個罕見的食雙星褐矮星系統,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天文學》期刊上,是由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領導的,其中包括伯明罕大學的科學家,他們正在進行Speculoos(尋找超冷恆星周圍的宜居行星)項目。
  • 深度解析:雙星系統中發現質量是木星13倍的巨行星!
    2011年起,科學家可以利用美國宇航局的克卜勒望遠鏡對環繞年輕活躍雙星的系外行星進行觀測。在這些雙星系統,兩顆恆星核心的氫仍在燃燒。現在,巴西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證據,證明一顆巨行星環繞較為古老的雙星KIC 10544976運行。KIC 10544976由一顆白矮星和一顆紅矮星組成,其中一顆已經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