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子沛:大停滯難題會困住中國嗎?

2020-11-22 觀察者網

【《大停滯?》作者泰勒·考恩昨日到達中國,吸引中國讀者高度關注。考恩是金融危機之後反思美國經濟的經濟學者之一,但他的觀點,的確可以說頗為有那麼點……新穎,他認為,美國經濟之所以停滯,罪魁禍首除了美國一代人不思進取之外,還有,自70年代以後美國人就喪失了根本性的創新能力;他認為計算機與網際網路的出現,與20世紀初期的技術進步不可同日而語。你沒有看錯,這是他的核心觀點之一。

停滯難題會否困住中國?阿里巴巴副總裁塗子沛為《大停滯》一書中文版撰寫了導讀,文章認為,大停滯是事物發展基本規律,而且他認為,美國即將衝出科技高原,所謂的大停滯時代正在畫上句號。此外,他認為,美國從70年代開始遭遇的大停滯現象,在中國至今沒有出現;美國的這波大停滯,也為中國提供了趕超的機會。經《大停滯》中文版出版社世紀文景授權,觀察者網刊發塗子沛的導讀。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系教授,泰勒·考恩

大凡一位嚴肅學者的著作要在大眾世界引起轟動,除了要有驚豔的理論,還要有生動的語言,《大停滯》這本小書在美國的成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本書的作者考恩認為,美國的經濟,從1970年代中期開始,已經進入了一個停滯階段。這個停滯,可以歸結為兩個主要原因。一是人類的天性,喜歡採摘「低垂的果實」—即貪圖便利、總是挑容易的事先做,向上爬的苦事一定要等有壓力才肯使勁,上百年來美國人就是這樣,他們受益於大量廉價的土地資源、成千上萬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口紅利,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但因為忙於收穫第一批容易到手的成果,怠於開拓新的果園,最終走到了這一天—「低垂的果實」摘完、最初的紅利耗盡,經濟也就徘徊不前。

第二個原因,是美國進入了「科技高原」(technological plateau)。一提到高原,大家就會想到氣壓低、氧氣少、空氣乾燥、呼吸困難等等不適的反應,考恩的意思是,科技創新也遭遇了高原「窒息」。他考察了人類許多的重大科技發明,發現像電、汽車、火車、飛機、打字機、照相機、藥品器材等等發明都是在1940年以前完成的,這之後,除了計算機,人類幾乎沒有劃時代的發明。考恩對比了現代一代人和其祖輩的生活狀態,認為今天美國人的物質生活,和1950年代相比,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換句話說,科技進步也停滯了。

作為一名經濟學家,考恩為他的結論提供了大量的數據支持。例如,1900年,美國僅有6.4%的適齡人口完成高中教育,1960年該比例上升為60%,1969年又上升到80%。但從那以後,這一比例不僅沒有上升,甚至有所下降,這是教育方面的大停滯,他用這組數據證明人口紅利不復存在。又如,從1947年到1973年,美國家庭收入的中位數翻了一番;而此後增長十分緩慢,直至2004年的30多年間,只增長了22%。這組數據,考恩視之為經濟大停滯現象最有力的註腳。

全書認為,美國已經身處科技高原,遭遇了大停滯的現象,正在焦急地等待新的機會、成長和革命。

美國為什麼會有大停滯現象?

人口紅利、土地資源的耗盡很好理解,但科技創新,按說是沒有前沿和止境的,美國為什麼會進入科技高原、遭遇大停滯呢?

我認為,這和科技的發展、創新的規律有關。

人類社會任何的技術,都有一個起點,所謂進步,就是沿著這個起點,通過創新,演繹衍生出更加豐富的體系和框架,不斷擴大技術本身的效用。但悖論在於,隨著技術不斷發展,其體系本身的複雜性也會不斷提升,新的創新就會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困難,最終出現瓶頸、陷入停滯期。

更關鍵的是,科技創新需要資金投入。一條技術道路開闢之後,開始的時候,資本很願意投資技術改進,因為很容易看到回報,但這之後,隨著複雜性的增加,投資金額開始變大,同時,回報周期開始變長、回報金額開始遞減,最終,資本望而卻步,無力推進。

創新的浪潮也就隨之衰竭。

作為全世界最發達的國家,美國最早遭遇這種停滯,並不奇怪。其實,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大停滯」的現象不僅出現在技術創新領域,在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停滯是普遍存在的,甚至可以說是事物發展的一個必然規律。

考恩在他的論述中重點提到了高中畢業率的例子,說美國高中畢業生所佔的人口比率在1970年代就開始在80%左右徘徊不前,我考察了美國的大學畢業生所佔的比率,發現也存在同樣的規律。從圖1可以看到,大學畢業生所佔人口比率的停滯甚至比高中生出現得還略早,在1970年代中期,就開始停滯在24%左右了。

不僅是教育領域的畢業率存在這種停滯,甚至人口數量本身的變化也存在這種現象。根據聯合國世界人口的預測報告,美國人口普查局曾經繪製了世界人口的變化曲線,從圖2可以看出,1950年代之前,世界人口呈現緩慢增長,每10億人口的增長需要花上100多年的時間;這之後到21世紀初,世界人口的增速變大,短短50年的時間增長了約35億;但這種增長趨勢將在2050年左右發生顯著變化:增速會明顯下降,人口數量會趨於平穩,即進入一個「停滯」的階段。

其實這種停滯,不僅限於人口,一個地區,甚至整個地球上任何一種生物,其數量的變化,其實都受這種規律的支配,會出現停滯期。其根本原因在於,食物、資源是有限的,一個生物種群在擴大過程中內部要競爭,與其他種群間還互相捕食,加上疾病和其他環境因素影響,其增長速度都是由增轉減,最後在數量上表現為穩定的停滯。而這種停滯的打破,必須等待外部條件的變化。

再舉一個經濟領域的例子。《福布斯》雜誌曾經考察過收音機、電視機、微波爐、汽車、飛機、手機、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等等重要產品在市場普及率的生命曲線,發現它們也都存在相同的規律,即在早期的緩慢增長階段之後有明顯的起飛和快速增長階段,當普及率達到一定的規模之後,都進入了平緩期,此後年復一年,都沒有明顯的增長,這也是所謂的停滯(見圖3)。

認識到停滯現象的廣泛存在,甚至認識到它是一個規律,這非常重要。再回到我們上文所說畢業生所佔人口比率的例子,掌握了這個規律,我們就可以探討教育普及率會在什麼程度飽和、什麼時間停滯,這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條件又有什麼關係,在這種因果關係的基礎上,我們就能夠合理調整教育的目標、分配教育的經費和資源以及平衡全社會的人才供需關係,繼而研究如何製造新條件打破這種停滯。

讀到這裡,讀者可能要問,我們承認停滯現象的普遍存在,但美國的科技創新真的是到了停滯的階段嗎?1946年出現的計算機、1990年代出現的網際網路難道不是風生水起,正在引領我們時代的巨大變化嗎?

確實,考恩也承認,計算機、網際網路是1940年代以後最偉大的發明,他還認為,近幾十年來,信息技術領域是一枝獨秀,其他大部分技術領域都沒有大規模的、革命性的進步。但是,他卻強調說,計算機和網際網路這項偉大的發明,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並不顯著。

在考恩的眼中,至今為止,網際網路都沒有成為驅動美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原因在於,網際網路帶來的是人人相連,信息的加速流動創造的更多是個人感受層面的快樂,而不是經濟收入和效益,也就是說,網際網路並沒有真正促進經濟增長、就業機會以及生產效率的提高。而且,即使是這種受益,也取決於個人對於網際網路的利用程度,事實上,只有那些具有求知慾、好奇心,願意快速吸收大量信息、願意通過網絡營建人際網絡的人從中受益,即網際網路並沒有讓所有人受益。

但電,就不一樣,電力的發明和普及,讓全社會幾乎每一個人都受益,並且直接拉動了GDP的成長。


考恩的這個結論,正是我不完全同意的地方。我認為,美國在1970年代以來經歷的這個階段,可以稱之為「停滯」,網際網路早期對於人類的作用,確實也局限在個人的層面。但最近兩年來,信息技術的發展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技術瓶頸已經突破、新一輪的創新大潮正奔湧而來,大停滯的現象,正在畫上句號。

大停滯正在結束

17世紀後期,牛頓提出了「三大運動」定律,開創了古典物理學,這之後的200多年,物理學的發展經歷了全盛時期,到19世紀中葉,很多人都認為物理學已經到達了頂峰不會再有重大突破了。換句話說,其發展開始停滯。但誰能預料到,20世紀初相對論和量子論又橫空出世,完全打破了這種停滯,隨之興起的現代物理學,又把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大大推進了一步。

網際網路今天的情況,頗為類似。

今天的網際網路,正在從「人人相聯」向「物物相聯」邁進,即通過萬物相連,滲透進入各個產業,中國寬帶資本的董事長田溯寧博士稱之為「產業網際網路」1。他認為,網際網路正在從面向個人的時代轉變為面向組織的時代,即「從小C時代到大B時代」,「產業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意味著各行業如製造、醫療、農業、交通、運輸、教育都將在未來20年被網際網路化」。這將極大改善提高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的效率、拉動GDP的增長。

當下,正是向產業網際網路邁進的轉折點。

換句話說,美國即將衝出科技高原,所謂的大停滯時代正在畫上句號。

萬物相聯是通過網際網路和傳感器實現的。時下,硬體的發展正呈現微小化、移動化和消費化三大趨勢,各種傳感設備不僅可以做得很小、很便宜,還可以隨身帶著走,這些微小的設備可以裝備到全世界各種物體之上,包括機器、電器、人體、動物、植物等等,它們收集這些目標的狀態數據,再通過無線網絡和其他的物體進行數據交換,形成一個「萬物皆聯網、無處不計算」的世界。

這其中,機器相聯將是傳感器的首要目標。人類在進入機器大生產的時代之初,機器的效率在不斷提高,但到達一個臨界點之後,機器的效率就很難再優化了,也進入了一個停滯狀態,當機器和機器相聯、形成一個系統的時候,一臺機器的效率可能成為系統的瓶頸,一臺機器的故障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的癱瘓,系統的複雜性使工程師常常顧此失彼,系統效率就更難以提高。但如果能通過傳感器監測機器的運行狀態,通過計算確認各類設備的良好程度,算準時間進行設備優化和維修更新,就可以控制生產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減小由於意外情況帶來的損失。

全球最大的工業製造商通用電氣將這種運營效率的提高總結為「1%現象」。該公司經過估算指出,如果全世界的飛機引擎維護效率提升1%,全世界每年就可以節省2.5億美元,能源行業的發電設備每提高1%的效率,就可為全球經濟貢獻40億美元;而醫療行業效率如果提升1%,則可以幫助全球醫療行業節約630億美元。推而廣之,全世界的機器只要提高1%的效率,就能帶來非常可觀的收入。

目前,全世界大概有300萬個重要的、巨大的、日夜運行的機器,這些機器都在一定的溫度、溼度、壓力、振動、旋轉的狀態下工作,這些參數都是重要的監測指標,此外,全世界還有上百億臺帶有微處理器的電器,未來都可以裝上傳感器,這些機器日夜不停地旋轉、工作,可以想像,我們將迎來超級數據大爆炸的時代。

工業網際網路並不是遙不可及。通用電氣公司已經計劃在旗下大至飛機、小至雷射手術刀數萬種產品上都安裝傳感器,通過網絡將設備運行狀態數據實時傳至平臺,以監測優化這些目標的運行情況。2012年7月,該公司投資1.7億美元在紐約州斯克內克塔迪市(Schenectdy)開設了一家電池工廠,16000 平方米的廠房內安裝了10000個傳感器,這些傳感器分布在各條生產線上,監控記錄生產過程中的溫度、氣壓、溼度、生產配料、能源消耗等等條件,工廠的管理人員則通過隨身攜帶的iPad獲取這些數據,以便在第一時間內發現問題,對生產進行監督和調整。

通過傳感器監測生產過程,還僅僅是工業網際網路計劃的一部分,通用電器的目標是:「讓每件產品產生記憶」—未來,產品在出廠前就植入了傳感器,記錄了它的生產過程,在產品抵達顧客、開始進入服務環節之後,傳感器將每時每刻都記錄產品的運行情況,一旦出現問題和故障,通用可以快速地整合生產記錄、銷售記錄、產品運行記錄這三種數據,再進行分析、確定原因。這些分析結果又將反饋到生產環節,以減少失誤。

除了工業網際網路,還有家居網際網路。各種家居用品,如電器、門窗,下一步都要連上網際網路,我們即將邁進一個智能家居的時代:你在辦公室裡,可以調節家裡電冰箱的溫度,你在下班的路上,可以控制電飯煲的開關,並關上窗戶、打開空調。甚至還有人體網際網路,越來越多的可穿戴設備可以監測我們的體溫、心跳、睡眠模式、熱量消耗等等指標,還把數據上傳到雲端,供醫生或者保健人員實時分析使用。

農業網際網路也呼之欲出。由於互聯和大數據的技術,未來的農業種植將更加高效高產。例如,我們可以把傳感器埋在土裡,實時測量土壤的溼度,再和當時當地的溫度相結合,決定什麼時候該給農作物澆水,又該澆多少水,實現農業灌溉的自動化。

又如,曾經是軍用技術的無人駕駛飛機也在快速走進民用領域,通過無人機的定時巡邏,可以把整個農場的情況都拍攝下來,過去請一架飛機來拍,成本是1000美元一小時,但現在一架無人機才幾百美元。買下來可以天天拍,甚至每小時拍,然後用軟體分析這些照片,可以發現人眼難以發現的問題,例如灌溉是否均勻、土壤的顏色變化、害蟲災害的識別和預防,根據這些分析的結果可以隨時調整種植的措施,農作物的收成就能改善。這些變化,可以概括為大數據驅動的精準農業。

工業互聯、農業互聯、人體互聯,這些都是上百億元的產業。更有待研究、想像和期待的是,當萬物互聯實現以後,我們所收集的數據,還將在一些新的維度上產生新的經濟價值,這種價值和效用,可能遠遠超出當事人最初收集數據、設計系統的原始目的,我將其稱為「數據的外部性」。

例如,大部分美國家庭都有自己的車庫,每個車庫都有一個電動捲簾門,為了監控電動捲簾門伸縮期間的震動情況,電動門中嵌入了一個小感應器。僅僅北美地區,就有幾百萬個這樣的車庫門,傳感器也都是現成的,我們不妨想像,如果把它們全部連接到網際網路上,房主可以監控自家的大門不說,美國大地上每平方米的面積上震動一下,網際網路上都知道,這種網絡對未來的抗震防災是不是有作用呢?

數據外部性的價值有很大的想像空間。在不侵害個人隱私的前提下挖掘這種外部性,將給全世界的科學研究、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

2014年8月24日凌晨3點多,美國舊金山地區發生了6.0級地震。美國的兩大可穿戴式設備運營商Fitbit和Jawbone都在次日發布了他們的大數據分析。數據表明,在距離震中較近的地區,有93%的手環用戶在3點20分被驚醒,其中約一半(45%)的人在地震之後就沒有再睡著,驚醒用戶的比例隨著距離震源的遠近而呈現數據上的規律,這些數據驚人地再現了地震對當地民眾生活的影響。可穿戴式設備收集數據的目的是為了監測、改善個體的健康,但這些數據加總到一起,就產生了另外一個效用,它可以知道一個地區的人是否集體在失眠、集體在焦慮,甚至一個晚上總共翻了多少次身。

這些數據,將會怎樣改善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和了解、又將怎樣應用到商業和社會治理的領域呢?其作用自不待言,但目前卻沒有定論,想像和探索的空間非常巨大。(圖4)

我們再來看看金融領域。這一兩年來,很多個國家都出現了P2P借貸平臺和眾籌平臺,即網際網路金融。所謂的P2P借貸,是指個人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向不認識的陌生人申請貸款,而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平臺,會收集大量和借款申請人相關的數據,通過算法和模型,對其信用進行評估,為貸方提供參考,而貸方,也可以在平臺上通過數據搜索,把錢借給自己認為條件理想的借款人,整個資金的流動可以完全在網際網路上完成。

而眾籌,是通過網際網路向大眾募集資金,甚至可以為一個新創的公司認購、分配股權。其本質上和P2P借貸一樣,都是利用網際網路完成資金的流動,只是眾籌的目的不同:眾籌以項目為導向,包括商業或者公益項目,是一種融資行為,而P2P以個人和小微企業為服務對象,是一種借貸行為。

美國的眾籌網站Kickstarter,從2009年4月上線以後,已經為十萬多個項目成功籌集到近10億美元,在網上投資的人員來自177個國家;英國的眾籌網站FundingCircle,曾經創造不到半小時就完成兩個8萬美元項目融資的記錄。

可以看到,由於大數據和網際網路的作用,P2P借貸和眾籌可以把原來個人的閒錢以及投資不科學的錢變成活錢、聰明的錢,以較快的速度、較低的成本滿足個人和小微企業投資和借貸的需要。金融市場向來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命脈,其活力和效率的提高,毫無疑問,將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教育領域也面臨同樣的革命,在線智能學習平臺「慕克」(MOOC)的技術已經成熟,正在全世界的範圍內大規模普及,未來的學校,不會局限在鋼筋水泥的教室,而是在雲端,一位老師上課,可以數十萬人同時聽講,雲端還可以發送為個人量身定製的學習軟體,加上學習者在新媒體社區的實時交流、協作和互助,傳統學校的局限性將被突破,人類知識的傳播將更快、更深、更廣,這將極大地緩解很多國家面臨的教育資源匱乏問題。1

林林總總,不勝枚舉。一言以蔽之,以雲計算、大數據為主要特徵的萬物互聯,將和傳統人人互聯不一樣,它不僅可以加快信息的流轉速度、增強人們的生活愉悅度,更重要的是,它將極大地拉動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為GDP的增長作出顯著貢獻。其中的關鍵是「雲」,萬物在雲互聯,「雲」在未來必定成為產業、公司和組織的業務依託,雲在資訊時代的作用,將不亞於工業時代的「電」。就像水、電、氣一樣,「雲」將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企業存在和發展的命脈,也將成為家庭生活的必須。

回到考恩的這部作品,他的主要觀點,最早發表於2011年。作為一名經濟學家,他沒有預見到信息技術領域的這種快速變化,也是可以理解的。

後發優勢:中國的機遇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無論沿著任何路徑奔跑,人類社會的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遲早都會遭遇「大停滯」的現象。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這樣理解,美國作為全世界技術領域的先行者,較早地觸碰到了「大停滯」的周期,這個時間點,根據考恩的觀察,是在20世紀70年代。此後,美國民眾的年均收入、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都徘徊不前。

而這個時候的中國,卻是另外一幅圖景。

1978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撥亂反正、改革開放把這個古老的國家帶進了一個高歌猛進的經濟發展階段。從圖5可以看出,1992年以來,中國經濟駛入了快車道,2002年,中國的GDP突破10萬億元,2010年,中國以58 786億美元的GDP,超過日本的54 742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回頭看,從2002年到2012年的十年間,是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期,這10年的GDP年均增長率高達10.7%,而同期全球GDP年均增長率僅為3.9%左右。(圖5)

隨著GDP的高速增長,中國國民的年均收入也在大幅提高,由圖6可見,中國城鎮居民的收入變化基本和GDP的增長保持了同樣幅度和曲線。我們再按本書中大眾收入中位數的口徑來考察,還是發現,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即使在2012年、2013年這最近兩年,中國民眾收入的中位值也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率(見圖6、表1)。

可以肯定地說,美國從1970年代開始遭遇的大停滯現象,在中國,至今還沒有出現。但根據經濟規律,它應該可能在將來出現。事實上,2014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開始放緩。2014年10月,世界銀行把中國經濟增速從7.6%的預期下調到7.4%,並認為2015年其增速還將繼續下降到7.2%,1而國內的研究機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預期還更低,該機構認為,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為7.3%左右,2015年將下降到7.0%。2

那這是不是停滯的徵兆呢?

大停滯,會不會擊中我們的東方快車?

我的回答是,不會。我相信中國將跨越這一輪大停滯,而且,美國發生的這波大停滯還為中國提供了趕超的機會。

原因就在於,信息技術發展的瓶頸已經突破,產業網際網路的創新正洪波湧起!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一波創新,是應用層面的創新,而不是原生的創新,即把已經成熟的網際網路技術應用到各行各業,改造我們所有的傳統產業。

應用創新,也可以形象地比喻為把「1」變成「N」,而不是從無到有,把「0」變成「1」。在這股新的應用創新大潮中,即使和美國相比,中國也沒有明顯的劣勢。

不僅沒有劣勢,如果拉長歷史的視野,中國甚至還有優勢。

為什麼可以這麼說呢?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例如,從上文的圖3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美國,固定電話的普及率已經達到了90%以上,從18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電話,美國的企業和政府用了90多年的時間在城市和農村鋪設線路,中間歷經無數企業的拆分、政策的調整,才在全社會實現了90%的普及率。今天的中國,固定電話的普及率當然遠遠低於這個比例,但問題是,隨著無線電話甚至網絡電話的出現和普及,中國社會不用再沿襲路路立杆、家家鋪線的傳統做法,換句話說,中國通訊設備的普及,一定程度上已經跳過了固定電話的階段,直接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以一個國家為單位,中國社會不僅大幅節約了成本,還用上了更方便、更快捷、更現代的電話設備。

再說我們前文提到的金融領域,當年的美國用了幾十年的努力,才建立了全民信用制度,今天,因為掌握了客戶的交易流水數據,阿里巴巴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就可以決定是否發放一筆貸款。利用無處不在的充沛數據,中國的全民信用體系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以較小的成本就可以建立起來。又如,隨著網絡的普及,信用卡將數據化、虛擬化,實體信用卡將大幅減少甚至消失,這意味著我們的銀行不用再像美國銀行那樣建設那麼多的物理網點和自動存取款機了。

從下表可以看出,近年來,中國擁有的自動存取款機在迅速增加。2012年,中國平均每10萬成年人擁有的自動提款機數量為37.51臺,但和英、美、日、加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差距還很大:加拿大平均每10萬成年人擁有的自動提款機為205臺,美國為173臺,日本為127臺。如果要在數據上縮小、拉平這個差距,中國肯定還需要很多年的努力。但由於大數據、網際網路金融的出現和普及,大部分金融交易都可以通過虛擬帳戶來完成。可以預見,未來的社會一定不需要那麼多實體存取款機了,如果我們現在就能立足長遠、科學規劃,肯定可以跨越建設這些存取款機的環節,省去相應的費用。(表2)

再如汽車,美國的普及率也相當高,平均下來,全國每個家庭擁有一部以上的汽車,中國也正在快速普及的過程當中。但今天的汽車行業,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其中最主要的特點,一是電力車的普及,二是無人駕駛汽車將在幾年內上市。2014年10月,全球電力車的生產巨頭特斯拉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宣布在2014年年底起將陸續推出幾款新的車型。新車型可以在高速公路自動駕駛,停車的時候,還可以自動泊車。這代表著電力車和無人駕馭汽車在合流,汽車生產技術在經歷了多年的停滯之後,也爆發新的技術革命,正在成為全球創新的重要領域。

據統計,2014年上半年,美國共售出54 973輛電力車,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5%。充電站也在快速增加,全美2011年僅有3 300個充電站,2013年底已經有19 000個。1可以預計,越多的充電站,將會帶來更多的購車者,電力車以及無人駕駛技術的普及,在全世界的範圍內,都將加速。

在這場汽車革命中,毫無疑問,中國也將獲得同樣的跨越性優勢。

以上優勢的出現,是因為人類正在從工業文明大步邁進信息文明,因為新技術的出現,人類的地平線上出現了一些新方法來解決一些老問題,這些方法用的不是鋼筋、水泥和電線,而是雲、軟體和數據!

在邁進新型社會形態時產生的這種優勢,是把中國和發達國家放到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對比產生的一種相對優勢,可以稱之為「後發優勢」。關於後發優勢,我在最新的拙著《數據之巔》中,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對比和闡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這本書。

相關焦點

  • 水皮:「蘋果」是低垂的果實嗎?「大停滯」帶來的大思考
    2017年以來的首次下滑,這裡面有蘋果創新停滯的因素,也有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手機廠商的奮鬥因素,或許這反映的新舊更替就是不可迴避的規律。美國經濟學家泰勒·考恩寫了一本書,書名叫《大停滯》,中國的數據大家塗子沛2014年把這本書翻成中文,考恩還專門為中國讀者寫了序言。
  • 人類科技正遭遇「大停滯」嗎
    如果它是真的,又會對我們的未來產生什麼影響呢?「活到坎上」的人類技術  2011年,被譽為「下一個弗裡德曼」的美國經濟學家、喬治梅森大學經濟系教授泰勒·考恩出版了一本名為《大停滯》的小書,這本書翻譯成中文後只有短短五萬字,卻在思想界引起了地震。因為該書對2008年之後世界經濟的長期低迷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解讀:我們遭遇了大停滯。
  • 全球經濟是否陷入大停滯?
    (原標題:全球經濟是否陷入大停滯?)無論是掙扎於長期增長停滯(secular stagnation)的美國,抑或高舉新常態(New Normal)旗幟的中國,經濟以及人均收入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似乎已經成為美好卻無法回去的舊時光。原因是什麼?人類孜孜以求的經濟增長,似乎恰恰是當下最大疑惑。
  • 科技大停滯,人類被囚禁,我們何時才能突破技術困境飛出地球?
    在20世紀下半葉的時候,正值美蘇爭霸時期,雙方不停點科技樹,科學家們也非常樂觀,在他們看來,人類有能力突破各種科技難題,實現社會快速發展。然而,隨著蘇聯的解體,冷戰局勢不再,按理說,科技應該迅速發展,但是,不幸的是,很多科技反而停滯了。
  • 全球變暖真的停止了嗎?科學家:2050年人類文明或會停滯!
    科學家:並非好事,2050年人類文明停滯?全球變暖這個詞語在近幾年的時間裡面經常會聽到,導致這種現象最為主要的原因就是人類工業生產,生活的不斷加劇,導致大氣當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步的增多,尤其是在過去的100年時間裡面,這種現象尤為明顯。
  • 街機《西遊釋厄傳》利用BUG困住大水怪,你特麼不是蠻吊的嗎
    大水怪是《西遊釋厄傳SUPER》中的三關BOSS,這在原著中似乎並不存在的怪物,按理來說靈感大王也就是鯉魚精就是這條河裡最大的BOSS了,當初沙悟淨和豬八戒聯手也拿不下來。但是卻偏偏冒出來兩隻比鯉魚精更狠的水怪,這兩隻水怪本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混元功就可以直接打殘,但是他們相互吞噬之後就會進化成大水怪,這就成了初期玩家的噩夢了。大水怪的技能比較牛逼,善於吞噬、撞擊和甩尾巴,最恐怖的就是全屏必殺。玩家要是沒有能量的話,只能放寶或者抓一個小兵才能避免衝擊,而全屏必殺的頻率非常的高,新手幾乎都在這一關交代了。
  • 抹香鯨被漁網困住,解救一天仍未成功,人類應當意識環境重要性!
    最近幾天有這樣一則新聞,10米長的抹香鯨被漁網困住,大家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感到比較愧疚,原來在海洋中已經遍布都是人類生活垃圾,關於動物被漁網纏住,這已經不是第1次發生這樣事情,而這一個巨大的抹香鯨被漁網困住,想要解救它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困住的鯨魚情緒非常激動,當天救援工作格外困難。
  • 困住女人的是夢境,困住男人的是現實
    困住女人的是夢境,而困住他的卻是現實。如果人生能夠持續在半夢半醒之間,該多好!秋末冬初,冷的夜,冰涼的空氣,適宜地穩定了某些情緒,將記憶冷藏在一個角落,不至於耗去了全部能量。
  • CR929合作遇阻項目停滯,市場潛力有限,會「胎死腹中」嗎?
    在中國推進的大飛機項目之中,C919窄體客體由商飛公司獨立完成設計製造並推向國際市場,項目進展較為順利。CR929是載客量高達280人的寬體客機,最大起飛重量是C919的三倍,項目研製難度更高,投入資金量更大,最後選擇通過國際合作方式來推進。
  • 在可見的未來,我們很可能經歷技術大停滯?
    科學玄學化,其實是未來技術大停滯的前兆。雖然現在信息技術在飛速的發展,但是人們在物理世界的科技進展已經趨向於停滯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人們就已經成功登陸月球了,但是直到今天,因為登陸月球不能帶來任何收益,所以再也沒有人登陸過月球了。 上世紀六十年代,全球掀起了一陣「超音速客機」熱,在當時就已經實現了2倍音速的客運飛機。
  • 科學發展出現停滯了?科學家的答案令人深思,人類未來會怎樣?
    在科學發展的數百年間誕生了數百位科學家,這些科學家帶領我們認識到了宇宙的奧秘,如今人類的科技水平似乎已經達到了巔峰,甚至有很多人認為人類的基礎科學已經出現了停滯,這樣的說法有依據嗎?人類科學停滯了?因此有人認為,人類的科學已經出現了停滯狀態,這樣的說法在我們看來似乎非常悲觀。1000個人心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有人認為科學發展的過程並沒有盡頭,目前也沒有達到瓶頸期,只不過不會再出現迸髮式的增長了。
  • 人類疑似進入科技停滯時代
    縱觀人類六千年的歷史,技術停滯是一種極常見的現象;文明停滯的時間遠遠超過工業革命以來的200年大飛躍的歲月。過去40年中,IT是唯一取得巨大飛躍的技術領域,人類的科技正處於一個瓶頸期。就像在一個果園裡,所謂「低垂的果實」都已經摘完了,剩下的全是難摘的果子,未來是一個科技發展的停滯時期。
  • 狐妖小紅娘:紅紅與黑狐共同的執念,雅雅的心魔再次困住了白月初
    而在雅雅的視角,因為對紅紅的執念,雅雅不願意放過自己,因心魔而起的鏡花緣將白月初再一次困住,東方月初的殘魂對此也束手無策。在楊添看來,此刻的雅雅並未選擇好自己的路,情力對於狐妖來說既是力量也是考驗,而雅雅這三位在情力上的天賦也將成為她們需要面對的難題。楊添對天賦選擇給出了兩個答案,第一個是「儘可能地利用自身的天賦,去拓展自己生命的界限」,第二個則是「縮在自己天賦所賜的溫室裡,在自以為的安全中任生命逝去」。
  • 如果在夢境中去世後,意識會繼續存在夢裡嗎?科學家說出結果!
    如果在睡夢中去世,意識會被鎖在夢境中嗎?還是進入另一個世界?人的大腦是一個複雜的存在,很多科學家為了研究人的大腦,特意開設了各種研究所用來研究人的大腦,在人的大腦中有意識的存在,如果能夠解開關於意識如何出現這一問題,或許能夠順理成章解決宇宙的複雜難題,不過這一點對於科學家來說非常遺憾,因為很難解開背後的謎題,對此科學家把意識和夢境聯繫在一起。人在夢境中死亡後意識會去哪?
  • 中國學生數量增長停滯 澳大利亞高校重心轉向印度
    中國學生數量增長停滯 澳大利亞高校重心轉向印度
  • 已失傳的 「奇門遁甲」,在古代是如何困住10萬大軍?說了你可能不信
    在劇中它往往展現出了非常玄幻的一幕,讓人好奇它是否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中它真有那麼厲害嗎?說了你可能不信。說起《奇門遁甲》,與之聯繫在一起的就是皇帝、姜太公和諸葛亮等等古代著名的人物,奇門遁甲是中國古代術數之作,與六壬、太乙並稱三大密寶,在古代它主要用於戰爭,比如比較有名的就是諸葛亮根據奇門擺出的八陣圖,可惜的是它早已失傳。
  • 寂寞聰聞:網絡興起起旋風,哲學世界的終結,停滯的文明
    28 07:00:06 來源: 寂寞寒窗空守 舉報   《蘇菲的世界》〔31〕:哲學世界停滯一百年
  • 《大停滯?》:網際網路很好,但並沒有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
    《大停滯?》是一本只有五萬餘字的小書,但2011年首度出版時,它卻兩度榮登亞馬遜暢銷榜。作者泰勒•考恩(Tyler Cowen)是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他的博客在全美經濟類點閱率的排行榜上高居第二位。在《大停滯?》一書中,考恩指出,人類正面臨一個「大停滯」的困局。停滯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人類懶惰畏難的天性,習慣於去採摘「低垂的果實」,即土地、人口和科技;二是我們遇到了「科技高原」,自1940年起,人類除了計算機幾乎沒有什麼劃時代的發明,但目前來看,計算機和網際網路也沒有真正促進經濟增長,沒有讓所有的人收益。
  • C929大飛機項目出現挫折,項目已經停滯?總設計師披露最新進展
    文\唏兮近幾年,中國與俄羅斯在航空工業方面展開了廣泛而又深入的合作,無論是在軍用飛機領域還是民用飛機領域都留下了雙方合作的印跡。中俄之間目前有一項關於CR929大型寬體客機的合作,但近段時間有消息稱該項目受到了阻礙,可能已經停滯,這引起了外界的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