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飛船
新浪娛樂訊對於《普羅米修斯》的美術設計阿瑟·麥斯(Arthur Max)而言,電影世界的可視化不只是打造組員造訪的外星球風光,還有普羅米修斯號本身──威蘭企業艦隊中最引以為傲、前進未來70年的尖端科技太空艦,也是本片人類組員當成家的地方。
麥可·法斯賓德(Michael Fassbender)對於打造船艦場景所花費的工夫,大感不可思議,「我不認為我還能看到任何事物,能比擬這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他興奮地說,「我記得在拍片前幾天走在船上時,感覺就像我真的在船上,一切就像不需演員演出來,我按了所有這些按鈕,它們全都有作用。艦橋幾乎就是船上的心跳,顯示所有維繫生命的符號。每樣事物都經過深思熟慮。」
飾演傑奈克艦長、職責就是要讓宇宙飛船飛起來的伊德瑞斯·艾爾巴(Idris Elba)也同意:「儘管我就是不知道該怎麼讓一艘宇宙飛船飛行,但因為其中的細節設計,當我坐在操縱臺前,它真的能運作。你按下這個按鈕,某樣作用會發生,按那個按鈕,其他作用會發生…至於雷德利,他了解船上相關的一切,他在腦海中設計出它,他也將它設計成能運作,這也就是他為何如此與眾不同的原因。」
「片中將運用大量的視覺特效,但我們永遠都會儘可能地以實景拍攝,」 執行製片麥可·艾倫博格(Michael Ellenberg),「如此一來,特效小組能夠獲得信息並就現有事物更加精進,而不是憑空創造。這就是讓未來經驗感覺可信、真實與否的分別。說實話,使用特效製作可能更簡單一些,但實際上不見得較為便宜。如果你能搭建出實物,讓其他人感覺真實,尤其是當你試著把他們嚇得魂飛魄散時,這麼做真的好得多。」
男星羅根·馬歇爾-格林(Logan Marshall-Green)表示,船的設計與平面圖,正好呼應區分普羅米修斯號上組員的角色動機。「每個人都在那裡觀看其他人,」他表示,「但是片中有這幾個動人的雙人組,勞米的角色與我的角色彼此互相扶持,因為他們周遭的人不相信他們、想要毀滅他們。然後還有拉菲·斯波(Rafe Spall)與肖恩·哈裡斯(Sean Harris)的角色;查理茲·塞隆(Charlize Theron)與伊德瑞斯·艾爾巴(Idris Elba)的角色。所有被配成對的角色都在觀察其他人。然而這不是一群大編制的組員,這是一艘大宇宙飛船,但是讓這艘船運作的人沒那麼多人。」
飾演大衛的麥可·法斯賓德總結:「有些人在那裡是為了報酬、其他人則是為了得到解答、希望探知某種秘密、也有人心懷不軌。你會看到這些集體關係、個人與動機,在電影高潮來前就有大量耐人尋味的事物進行著。」
美術設計阿瑟·麥斯描述呈現普羅米修斯號高科技外貌的手法:「第一部《異形》電影發生在採礦拖引宇宙飛船Nostromo號上,那是非常粗糙與防鏽的機器。然而我們正在做的是威蘭企業艦隊中第一流的宇宙飛船、走在科技尖端,船上具備擁有者所提供太空探險的所有科技,所以它是最棒的宇宙飛船,而不是最差的,即使它是一個世代之前的產物。」
服裝設計珍堤·耶茨(Janty Yates)負責打造普羅米修斯號具指標意義的宇宙飛行服,讓組員在進入外星球表面時穿著。「我的所有工作始於和阿瑟的對話,他讓我看了所有他做的豐富相關精彩研究,」她回想道,「他說宇宙飛行服上會涵蓋一些概念設計,將會是像《異形》片中的制服,然後雷德利就出現了!」
斯科特把耶茨構思出的16種概念設計全部捨棄不用,要她專注在更簡潔的設計,耶茨說:「雷德利會說:『喔,不,那看起來太突兀;飛行衣與迷彩褲。』我想出幾個他很喜歡的概念,劇本中一直強調的就是雛形方法。」
耶茨把工作重心放在打造出兼具視覺與科技實用性的宇宙飛行服上,「裡面有襯衣、也應該要有導線管,繞著你的身體,監看血液系統與氧氣濃度,」另外,頭盔不僅要有照明設備,還要有大面積LED屏幕顯示遙測與大氣數據數據,由電影的繪表部門製作。
宇宙飛行服的許多附加物,也是為拍片設想的實用考慮,「頭蓋帽上配置收音電路板,所以他們不只能說話,還能聽到指示,」耶茨解釋,「最重要的是,頭盔完全配備氧氣,因為雷德利說,拍《異形》時,演員戴上頭盔超過30秒、面罩上開始有凝結物時,就會有恐慌感。」
本片中的人性要素重要素不能被低估,編劇達蒙林德洛夫(Damon Lindelof)認為:「雷德利以導演身份做到一件很驚人的事情,就是能讓宏觀的想法構築在有基礎的現實上。」他表示,「本片最酷的一點是,故事發生地不在地球,從任何具象徵意義的方式來看都不是,所以我們體驗未來的方式,其實是在外層空間,故事更著重在人類的現況。他們經歷了什麼?他們現在的想法為何?我們認為人類從現在到百年後基本上不會有什麼不同,但是我們可能會被互異的想法所驅策,也是電影的驅動力。」
另一方面,也許會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點,就是為電影特別研發的人性科技──片中的車輛是專為奔馳而打造,從敏捷迅速的四輪摩託車到巨大的武裝人員運送器具,普羅米修斯號的運載工具無人能出其右,「我們要把它們帶到冰島,」麥斯在電影的Pinewood片場笑言道,由於劇組選擇的取景地相當遙遠,「那會是一個運籌帷幄的挑戰!」
但他總結出這份工作的真正挑戰:「我認為觀眾與電影科技都越臻成熟,而且自從雷德利拍了《銀翼殺手》後,就有一大堆科幻片,這裡的每個人都承受巨大壓力要提高電影水平標竿,而這絕對是我們正努力嘗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