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被人取代?想要在職場中修煉硬本領,你要懂「10000小時定律」

2020-12-04 有範兒職場

你需要不停地重複訓練,練習得越多,你就越有可能達到這個領域的巔峰。——《異類》

一、明明很想成功卻隨心所欲,在行業沒拿到結果。那是你沒有過硬的技能

今年年初,一畢業就進國企的老奇,突然問我爸借錢。原來老奇的老婆生了重病,他為了給老婆治病,已經搭上了十年的積蓄。周圍的親戚朋友都借遍了,實在走投無路,這才找了過來。

當時我們全家人都很詫異:曾經是我爸全班同學羨慕的對象,如今怎落得這個地步?原來,他進國企後,因為受不了工作氛圍,選擇離職。後來,又轉戰三四個行業,事業都沒有起色。

而和他同期進入國企的同事,一路升職加薪,早已成為中層領導。他卻由於多次轉行,缺少核心技能,沒有一項硬本領,只能在基礎崗位苦苦煎熬,急需用錢的時候也不敢離職。

這就是職場人的辛酸,一切都是為了生存。老奇如果不改變自己的認知,修煉一項硬本領,他會一直在基層崗位徘徊,為什麼呢?因為只有修煉硬本領,他才能有核心競爭力,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要始終要遵循"10000小時定律"。

二、職場人想要在事業上更有前途,你必須要遵循"10000小時定律"

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如果想要完美地掌握某項複雜的技能,就需要一遍又一遍艱苦地訓練,而且這個練習的時間,必須達到最小的臨界值,那麼這個臨界值是多少呢?就是10000小時。《異類》

能讓你練成硬本領的"10000小時定律"之所以關鍵,是因為其處理結果會對你的工作和生活造成重大影響。毫不誇張地說,一套失敗的修煉硬本領方案,其影響力不但是災難性的,而且是深遠的。

在職場中修煉硬本領,為什麼懂"10000小時定律"?

1.縮短你修煉硬本領的時間

如果你不懂"10000小時定律",很有可能在一些產生不了累加法則的事情上,浪費太多時間。如果知道這個定律,那麼你就可以自我判斷,什麼樣的技能可以通過刻意練習訓練出來。

比如文中的老奇我相信他,也想通過努力讓自己和家人過得更好。可他確實一年的工作經驗用了10年,絲毫沒有任何競爭力。

2.提升你的職場核心競爭力

你只有懂了"10000小時定律"才能根據指引,去有效訓練自己的競爭力。很多職場人人並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知道如何開始做,以及如何高效把它做好。

比如文中的老奇,我相信他也想過去提升自己,要不然不會一個又一個行業的來回切換。他總覺得自己會遇到更好的,總覺得當前的工作沒有前途,可時間卻在選擇中流逝掉了。

3.提升你的抗壓能力和自律力

用10000個小時去訓練一門硬本領,它所花費的時間最起碼要3年,沒有一個良好的抗壓能力和自律能力,是不可能做到的。我們做任何事情堅持很重要,中途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只要有目標,絕對不會輕易放棄。

比如文中的老奇,他其實就是太沒有耐心了,總覺得一個行業做一段時間不行了再換,但這種心態和做事方式怎麼可能做出結果。

所以說想要修煉硬本領,必須懂"10000小時定律"對於職場人來說,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三、如何在修煉硬本領的同時,遵循"10000小時定律",給你三個方法

我們可能認為只有自律能力非常強的高手才能掌握"10000小時定律",普通人要想掌握這個來修煉硬本領太難了。其實,修煉硬本領是有技巧可循的,而且簡單易學,人人都能習得

1.找到你想要的技能,刻意去練習

01.如何判斷所學的技能,遵循"10000小時定律"?

儘量不要去做那些簡單的、重複的、機械性的勞動,單純的低等工種,任何人無須接受什麼複雜的技能培訓,很快就可以上崗,即便你在這些事上花費了10萬個小時的時間,在自我提升方面也是零回報。也就是0乘以10000依然等於0。

10000小時定律的一個基本適用原則就是,需要有技術門檻作為前提。反之,技術難度越高的事情,你在上面花費的時間越多,就越有可能修煉好它,也就是說,它的時間價值也就越高,這就是為什麼時間投資具有性價比。

10000小時定律,還必須以累加法則作為前提。累加法則的含義是,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之前做的事的基礎之上進行累加,從而產生效果。

同事小劉想成為一名舞蹈演員,要學會一項舞蹈技能,她需要學會一千個動作,可以把它們分為五個動作一組,分組去進行訓練,一共是200組,每一天就像打怪獸做任務那樣,把這一組的動作訓練一遍,最後再把它們拼裝起來。

在修煉第一組動作的時候,可能是零基礎在修煉,但修煉第二組動作的時候,就是在第一個組合的基礎之上進行累加了,這時產生的效果就叫作累加效果。

02.如何去進行刻意練習?

001:選擇你的學習區

我認為但凡要做一件偉大的事,也就是10000小時定律適用的事,你就需要拿出整塊的高質量時間來進行修煉。《人生效率手冊》

比如我,我要提升自己的硬本領——寫作能力,每天早上4、5點鐘起床,起床之後到8點,這三四小時,就是我高效學習的時間,我一般用這一大段時間,去做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完成10000小時定律的訓練。

002:聚焦你的注意力

為什麼我選在每天早上學習呢?因為這個時間是我的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每個人的精力旺盛時段是不一樣的,有的人適合做百靈鳥,有的人適合做貓頭鷹。

以我個人來說,早起之後的那段時間,是沒有人會來打擾我的,整個世界非常安靜,但是晚上的時候,朋友圈依然活躍,消息時不時會干擾我,各類社交軟體都在嘀嘀作響。唯有早晨,我可以不受打擾地學習,可以以主動的方式,沉浸到全情忘我的心流狀態,達到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我覺得,注意力的集中一定是內在和外在的高度統一,內在上,你的精力完全集中,外在上,一切幹擾因素都沒有。這樣的時間區域,如果你不用來學習、不用來修煉硬本領,簡直就是對生命和時間的極度浪費。

003:大量重複機械性訓練

學寫作、學演講、學銷售技能、學個人品牌、學社會資本……學各種硬本領,其實都不是困難的事,真正讓你覺得困難的事,是堅持。

那些能夠做到從不會到會的人,都是做到了知行合一的人,他們在剛開始起步的時候,也跟你一樣一無所知,但是他們能夠堅持大量的重複訓練,堅持積累學習10000小時,最終才獲得了成功。

2.用技能整合法,讓知識為你所用

在職場中,一個人職級的高低,跟他的工作能力,尤其是整合和歸納的能力密切相關:職級低的人,一般做分解動作,或者他們更願意從事分解類型的工作,比方說開一個創意會和頭腦風暴等。

而職級高的人,更優先或更傾向於去做歸納總結的工作,換句話說,他們是被工作磨礪以及訓練出了歸納整合的能力。

那麼我們,如何完成技能整合?

01.技能整合需要你去做刻意的練習,提升自己的歸納能力。

遇到一些零散的知識點,你需要迅速地用大腦中的作業系統裡把它們分類,這個過程就叫作歸納的過程,你需要把它們歸納到不同的範疇和不同的維度當中。

02.你需要把每一個小技能,修煉到純熟的程度。

如果10分為滿分,你需要把每項小技能都修煉到7分以上的水平,再做到知識性的整合工作,否則,基礎知識點不紮實的話,上層建築也就無法構建。

比方說,你訓練的是寫作能力,那麼詞彙量就是你的基礎技能,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詞彙量,寫作中就會經常犯錯誤,詞不達意。把每一個小知識點的基礎打牢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03.請注意你輸入和輸出的系統要結合。

你聽到的、學到的和看到的,就叫作輸入;你寫出的、說出的和以其他方式表達出來的,就叫作輸出。你需要學會把兩個不同的系統完美結合。「學會」的最高標準是會教。

教是什麼?教學就是輸出,學習是輸入。如果你能把一項知識點做到不僅自己學會,還能把別人教會,實際上你就真正地把輸入跟輸出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了。

04.技能整合同樣遵循單點突破法。

技能整合也符合閉環結構,從技能學習,到總結、評估、反思,到再次計劃,是一個學習的完整閉環結構,遵循了單點突破法。

3.用準確模仿法,讓你的學習更高效

01.快速學習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說過:模仿就是創造的第一步。

準確模仿法包括三大部分,這三大部分缺一不可,需要在同一維度按照順序一一進行:

001.攻讀相關領域的工具書;

002.找尋跟隨模仿對象;

003.深度研究模仿案例。

我曾經錯誤地認為,只要堅持重複去做就好了,只要有量變就一定能引發質變,後來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我學習不是為他人而學,不是為考試而學,不是為老闆而學,是為自己而學。

學習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學無止境,學習這個動作跟我們吃飯、睡覺、刷牙、洗臉一樣,是需要重複地一遍又一遍地貫穿在整個生命當中的,但不講方法的盲目重複,只是自己欺騙自己,這樣的重複投入,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只是對時間的白白浪費。

02.讀書學習

這裡的讀書與一般意義上的讀書不是一回事。在這個板塊當中,讀書不是用來陶冶性情的,而是需要帶著明確的目標去讀書。這裡的讀書指的是工具書,能夠幫助你迅速地了解一個學科的書籍。

最迅速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噹噹、京東和亞馬遜這些平臺查看書籍的排行榜,看看最熱銷的、好評度最高的書是什麼。比如我就經常用得到app,看裡面的電子書,有時候也會聽書,為我節省了不少時間。

03.找尋模仿對象

人是知識以及行動力的集合載體,在一定的知識基礎之上,我們需要向人學習,我把它稱為以人為師,但是學什麼很關鍵。《人生效率手冊》

說到向人學習,我認為有三種方式:

001.你跟這個人只是遙遠的膜拜關係

你可以通過關注他的微博,把他寫的書或者文章讀完,當然,你也可以持之以恆地給他發私信,從而讓他關注到你的存在,讓他知道你是他的一位追隨者,這就是第一步了。

002.如果你有幸得到了他的關注

能夠直接跟他對話,那麼就可以進展到第二步:把你過去讀過的他的書跟實踐過程當中遇到的問題整理成一個問題清單,在適合的場合向他請教,比方說在他講完課之後,或在任何他方便的時機,交給他。

003.若他對你產生了進一步的關注

你有機會跟他單獨會談,你就可以大大方方地把你的問題都拿出來,包括你所記錄的一些筆記,讓他看到你的誠意、你所做的功課。

04.前期先模仿別人

模仿是你能夠快速入門,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學習的初始階段其實就是在模仿。無一例外,所有成功者,最初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只有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你才能有機會超越巨人。此外,如果你想通過模仿精學的話,我建議你要有一個好導師,身邊有人指路和沒人指路,效果是不一樣的。

如果你想模仿一件事,或者進行系統的學習,身邊卻連個老師都沒有,很可能你看不懂別人的套路,看不懂別人的玩法,而一個優秀的指引者,能夠幫助你看到很多你自己看不到的地方,重塑你的思維。

四、總結

總之,修煉硬本領中遵循"10000小時"定律的核心,是我們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這聽起來似乎很難,但如果你能反覆練習修煉硬本領中"10000小時定律"的技巧,不斷在實踐中總結自己的經驗,讓其成為你的機械記憶,你就會發現這並不難,你就可以把握住職場的晉升時刻。

你會發現你的領導、同事並沒有你想的那麼優秀、那麼不可超越,你會發現原來你也可以成為具備多種硬本領的高手。漸漸地你不僅不會畏懼職場,還會創建一種全新意義的人際關係。你會在自己的職場路上走的更為從容、堅定。

相關焦點

  • 職場精英:修煉硬本領,打造核心競爭力
    作為老闆,他們會鼓勵具有硬本領的職場人跳槽,因為這能倒逼他們走出舒適圈,接受新的挑戰,在新的環境中持續學習新知識和技能,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收穫更快速的成長。但是他們都不願意聘用那些頻繁跳槽的人,原因有兩點:一是頻繁跳槽的人,他們工作不具有穩定性,不會對企業的發展做出太多的貢獻。
  • 還在追捧「10000小時定律」?它可能正在毀掉你!
    所謂的10000小時定律,真的是要工作一萬小時才能有所收穫和成就嗎?怎麼才能用好10000小時定律,讓自己的努力形成合力,而不是白白浪費呢?本文共2330個字,閱讀需要7分鐘疫情稍緩,幾周前終於得閒與朋友小聚。我問他:「最近在忙什麼呢?」
  • 墨菲定律不可避免,在職場或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做到防微杜漸
    二、小概率事件就像中彩票,你以為不會發生,偏偏發生了你越是不想見到的人,就越是躲不開。你心裡頭覺得可能會出現的糟糕結果,真的一定會出現。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這就是墨菲定律。其主要內容包括:任何事都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所有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有可能發生。
  • 「10000小時定律」到底是個什麼鬼,有用嗎?
    早在我上高中的時候,就在著名雞湯雜誌《讀者》上讀到過關於10000小時努力法則的文章。那麼,現在人們經常提到的10000小時定律到底是個什麼鬼?10000小時定律,就是要把什麼東西做好,需要花10000小時的時間練習。
  • 如何避免成為職場社畜,在職場中「體面」生存?
    >如何避免成為職場社畜,在職場中「體面」生存?你的領導是否喜歡你加班?畢竟加班除了能證明你努力外,還意味著工作效率低。如果一小時就能完成的工作,幹嘛非要用十小時來完成。我想要那種簡潔又大方的logo。我想要五彩斑斕的黑。我想要那種體現出產品氣勢的海報,懂?這篇宣傳稿我覺得挺好,就是還有幾個地方要改一下?
  • 10000小時定律了解一下,有意思嗎?
    這位頭髮蓬亂名叫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人因寫成《引爆點》而名噪一時。馬爾科姆帶來更直觀、更勢利的觀點,他在新作《異類》中高喊:你想成功嗎?那重複做一件事,堅持10000小時。其實,馬爾科姆的1萬小時理論是借鑑暢銷書作家丹尼爾·科伊爾《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的精髓部分。
  • 這些有趣的職場定律,你們未必知道!
    不妨來讀一讀職場八條定律,希望能對職工朋友們有所助益! 榴槤定律:職場新人主動點 問一個從未吃過榴槤的人「喜歡吃榴槤嗎」,他是沒法回答的——沒有嘗試,它既不能說喜歡,也不能確定自己不喜歡,這個道理在職場中被稱為「榴槤定律」。
  • 一萬小時定律失效,職場你與高手的距離,差的是這3個破局點!
    很多人吹捧"一萬小時定律",認為把一件事情做一萬個小時,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甚至把其奉若經典,身體力行。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簡單的重複,哪怕你再勤奮,一萬個小時之後你仍然成不了專家,比如你是流水線工人,一萬個小時之後,你只能失業,因為人工智慧可能會替代你;比如你是小編,一萬個小時之後就能做知識付費,就能寫書嗎;比如你是計程車司機,一萬個小時之後你仍舊是一個計程車司機。
  • 被誤解的一萬小時定律:你的努力為何無法換來成功?
    一萬小時定律,本是一口鮮美的雞湯美國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韋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到一萬小時定律:無論在哪個領域,只要我們對這個領域的投入時間達到一萬小時,便一定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比如,我練習書法,只要練字超過10000個小時,便能成為書法家;我樂於寫作,只要我堅持每天寫作,寫過10000小時後便能成為一名作家;如達文西畫雞蛋的故事一樣,他畫的雞蛋也只是那10000小時中的一部分而已。這一定律似乎在告訴那些天賦並不突出的人,他們一樣能夠通過後天的勤奮而出類拔萃。乍一眼看,一萬小時定律十分有道理。
  • 職場3大定律,懂得人已經是老闆了,學會你就是下一個老闆
    有人說,職場的規則多如牛毛,也有人說,職場的水深千尺,但我說,掌握這三大定律,悟透它,職場就是你馳騁的草原。現代職場的競爭可謂是競爭十分激烈,職場人士幾乎每個人都承受著壓力,或大或小,不僅要做好本職工作,還要和同事保持良好關係,生活和工作要做到平衡,不然就會出現各種的問題,沒有壓力顯然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會調控自己的情緒,給自己減壓的話,就會造成「踢貓」效應。所以我們作為職場人士來說能否消除這些壓力和問題呢?
  • 職場中,能力越強的人,性格越孤僻?孤僻背後藏著的可能是大智慧
    小二哥,職場6年,是我們部門的高級程式設計師。很可能你會說了,工作6年了才是高級程式設計師,幹6年足以朝著架構師的崗位了。這個就像是開車一樣,你看得遠,路自然就直了。」是啊,我們越來越多的人好像都走偏了,強迫著自己去合群,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最後除了留下一句性格很好之外,沒有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 職場新人必須知道的職場生存法則,這十條助你運籌帷幄,決勝職場
    職場中,一定不要輕易得罪人,更不要得罪小人和領導身邊的紅人。3.要學會奉承,多說好話。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雖然人人反感奉承話,但人人都喜歡聽奉承話,多說好話,反正對自己沒有壞處。4.幹實事,少抱怨初入職場,領導一般不會安排重要的事情給你去做,一般都要從底層做起。這時,需要正確對待領導安排的工作,先把小事做好,展現自己的能力,贏得領導的信任。工作中要少抱怨,少發牢騷,因為你說了也不起作用,乾脆不說。
  • 職場上要分清「狠人」和「小綿羊」,才能謀發展,不要太幼稚了
    職場上要分清「狠人」和「小綿羊」, 才能謀發展,不要太幼稚了自己在職場上面混得好不好,就要看自己是不是可以分得清的人。知道哪些人是自己可以交的,哪些人是自己不能夠交的,一般社會上,在職場中就分為狠人和小綿羊,這樣自己才好對準方向進行努力。
  • 工作是996的職場人,要怎麼做,才能賺到工資之外的錢?三個方法
    因為接下來的內容都是給缺錢若渴的職場人看的。無論行業如何,我們都有一份工作。這份工作佔據了我們一天中約12小時的時間,這還沒把真正的「辛苦人」算進去。我們就不說九九六了,現在晚上七點下班,不算晚吧?乍一看好像9個小時還行,但上班族又不是人均住公司樓下。房子越來越貴,能買的位置越來越偏。通勤花一兩個小時屬於司空見慣。再稍微耽擱一下,妥妥地在外面呆12個小時以上才能回家。朝九晚五基本快成體制內的專屬福利啦。
  • 當你在職場中上升到天花板後該怎麼辦?彼得定律告訴你
    大家好,我是不成功的不成功人士,一個教你知識的up主,關注我,每天給您一點有用的知識。今天給大家講一下彼得定律。要理解這個定律就先從小明的例子來說吧。小明是一位職場人,剛進公司從小職員做起,工作努力,業務能力出眾,半年後被領導升職為小組長,薪資也加了上來。
  • 戀愛定律大全:你懂幾個
    第2律,攻守兼愛退可守:吸引定律你與男神彼此吸引;於是你五毛,他五毛,兩人在一起,湊一塊。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仰 望星空說的是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戀愛]假如男神私你微信,你那頓嘴拙腮又如何口吐蓮花?
  • 21條有趣的適合職場的經濟學法則,你知道多少?簡單,卻很實用
    #21條有趣的適合職場的經濟學法則,了解這些簡單又實用法則,能讓我們在職場中如魚得水,事半功倍。1、盧維斯定律:謙虛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很多人在想別人表達謙虛時往往會把自己拉得很低,這是不對的。2、洛伯定律:對於一個經理人來說,最要緊的不是你在場時的情況,而是你不在場時發生了什麼。
  • 對「一萬小時定律」的兩大誤解
    Ericsson等人找了一些音樂家,讓他們回憶自己在職業生涯中每周刻意練習樂器的量。他們發現那些成就高的音樂家積累的刻意練習量要比成就低的音樂家高出許多。根據他們的統計模型,同樣是在7~8歲開始練習,「最有才」的小提琴家們到20歲時平均積累了10000小時以上的刻意練習;「有才」的小提琴家們20歲時積累了平均約7800小時的練習。
  • 想要快速融入職場,就要懂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
    這個社會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狀態,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不斷的適應社會,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更好地生存下去!職場上這條定律運用的更為徹底,畢竟大部分的人都是需要工作的,所以競爭的壓力我們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