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留下的聲音是嬉鬧嘈雜的,是孩子在面前魯莽地笑。午間我蹲在學校旁邊的老房子陽臺上,看著陽光直辣辣照在操場上,沒有午覺的,只留下發呆,就是一種審視。 不得不說小地方是吸引人的,不必想得很長遠,散步也是固定的圈子,風景自然也是不要的,有熟人就好。書店沒有什麼好書,翻翻雜誌那時代入學生的思考。不過我可能不會買書來堆著讀,我可能會去笑呵呵地思考街上人處事的方式。大學生活在假期斷層大概因為如此。 初中留下的聲音是單調努力和昏亂。操場是土味的但不影響散步,教室裡可貴的是老師和一股子同學,大概加個地震。高二以後就找不到初中那種感覺了,不過好。 我說,如果變成小學生多厲害,一個會統計的小學生,更加瀟灑,大概未來也更被看好。然後我會用多餘的時間去浪費。 有個早上啊,醒過來聽到嗚嚕的水漲聲音,睜開眼睛是灶房的霧氣,窗花提醒冬天天冷,爸媽在煮米線,起來就有吃的了,有香味。關鍵在,不必去思考一天要做什麼,不必的。
今晚首先聽到的是 Historiette #5,不過想必這首的調子還是網抑雲些。不過它讓我想起歷史上某天法國的街頭(抑或英國),我想起的是暖色調的房子,不超過三層,花臺裝飾窗戶,有些像話劇和電影那種風格。(可能是動畫電影啟示了我)想去走走,街上都是那個時代的人,你可以去你了解的歷史裡生活。 有時候是出於對歷史的認知已經比較清楚,所以覺得活在過去會更容易些。史料告訴我,以前的人似乎活得不容易但相對簡單,他們或許都不像今天的人那樣想的太多。加上,學習歷史總有脫節,似乎是在看電影,當讓你經歷電影的時候,總要興奮起來。
最近上的是文藝復興的課,於是想著普羅旺斯的古典愛情是如此浮誇——歌頌超越肉體的純粹單向愛情,放到小時候還能理解的精神愛情,現在卻完全覺得荒誕,難道歷史上有那麼一段時間人們就靠著理想愛情生活?缺少思考的生活確實吸引我這樣慵懶的孩子。 然後聽的是John Lennon,隨意吧,先聽到的是In My Life,不過肯定也要聽聽Imagine。
我是相當被這樣的音樂帶入的,帶入我無須思考的過去,面臨的大概是早些年的樂隊奏唱。我想這樣的微醺感僅局限於我不夠了解歷史,倘若我詳盡知曉了每段時光的苦痛難熬,就再無烏託邦享受的幻覺吧,這大致就是歷史以文學形式記載的迷惑性。
3. 我又導向了另一種可能:無盡的小說和傳記
不能多談和雜談,因為腦子裡浮現的很多但又膚淺。一直若隱若現的是海邊的卡夫卡,總是不自禁帶入到那種生活去(當然不是複雜的情感戲),如果加上其他村上作品概述,大概用「孤單」和「找」來形容對我的吸引力。孤單顯示的是生活的迷茫,『找』確實是一個無目的、荒誕且不正當的行為,足夠的不正當性使得找與既定的忙碌社會途徑隔離開來——這大概是我的訴求。
不過沒有多少人能把不正當的自由真正樹立起來。於是日子難過起來,讀來讀去的只剩下課程要求的傳記。奇妙的,傳記背後也有複雜的牽扯。今天翻了翻彼得拉克的《歌集》,前後思想差距大,作者後期也意識到自己沉浸於愛情的滑稽而內疚於這樣一部作品。不過怎樣的奇才不是在年輕的思緒衝動下錘鍊一番哪,彼得拉克為了寫作是不是也讓自己強制沉浸到感情中去了?
不當,要休息才行,畢竟不是一個合適的動筆日子,只是覺得思緒丟了又可惜。這樣寫斷了何嘗不是一種滿足,未來有話再說,停筆晚安。
(補了封面圖,覺得各種城市的早晨,平凡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