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分享:結構設計中產品出模角,希望能給正在學習creo/proe產品設計的你帶來幫助。
塑膠產品在設計上通常會為了能夠輕易的使產品由模具脫離出來而需要在邊緣的內側和外側各設有一個『出模角』。若然產品附有垂直外壁並且與開模方向相同的話,則模具在塑料成型後需要很大的開模力才能打開,且在模具開啟後,產品脫離模具的過程亦相信十分困難。要是該產品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上已預留出模角及所有接觸產品的模具零件在加工過程當中經過高度拋光的話,脫模就變成輕而易舉的事情。因此,出模角的考慮在產品設計的過程是不可或缺的。
塑膠產品出模角設計簡介
出模角的大小是沒有一定的準則,多數是憑經驗和依照產品的深度來決定。此外,成型的方式,壁厚和塑料的選擇也在考慮之列。
一般來說,高度拋光的外壁可使用1/8度或1/4度的出模角。深入或附有織紋的產品要求出模角作相應的增加,習慣上每0.025mm深的織紋,便需要額外1度的出模角。
出模角度與單邊間隙和邊位深度之關係表,列出出模角度與單邊間隙的關係,可作為叄考之用。
出模角度與單邊間隙和邊位深度之關係表
此外,當產品需要長而深的肋骨及較小的出模角時,頂針的設計須有特別的處理,見對深而長加強筋的頂針設計圖。
出模角·不同材料的設計要點
材 料
設計要點
出模角·產品案例分析
中間分型
此產品為上下蓋,中分拆件拔模,此時則需確認產品上下蓋外觀表面處理工藝。
①表面工藝為:素材無噴塗,表面亮面,此時外觀分型線處拔模3°以上;
②表面工藝為:素材無噴塗,表面霧面(細蝕紋500um以下),此時外觀分型線處拔模3°以上;
③表面工藝為:素材無噴塗,表面霧面(粗蝕紋500um以上),此時外觀分型線處拔模5-8°以上,紋理越粗角度越大;
④表面工藝為:噴漆,此時外觀分型線處拔模3°以上;
如果對外觀要求高的話,在這個基礎上再加0.5-1°,會對產品外觀表面處理更有幫助。
非規則配合面上下分型
根據產品分析,USB接口此邊拆分成了3件,而且為跑道形分型,與側邊2件分型不一樣,那麼拔模角度應該為幾度?
由於分型線不在一個平面上面,所以,拔模以後外觀會形變,變得不均勻,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要結合表面處理工藝去拔模。
1,表面工藝為:素材無噴塗,表面亮面,此時外觀基準線可以跟隨分型線把模,圖示A處。
2,表面工藝為:素材無噴塗,表面霧面,此時外觀基準線則為中分位置,圖示B處。
如果選擇走行位的話,此處則不考慮拔模。
問:案例一與案例二區別在哪裡?
答:同基準與不同基準
大面積外觀直升面拔模
如上圖,當產品外觀有直升面,而且面積比較大的時候,像這種情況,不管拔模往前模還是後模,拔模角度都是 一樣的,3°以上,建議拔到5°。
外觀面散熱孔拔模
如果產品是塑膠,則需要拔模3-7°,建議拔5°。
孔越多,越容易粘前模(外觀面為前模),此時須有很大的角度來緩解出模,防止產品拉變形,確保產品外觀效果。如果表面為素材霧面效果則需要拔模7°以上。
孔位臺階拔模
孔位採用臺階拔模可防止模具配合精度偏差而形成段差,造成孔位成型時出毛刺及形狀微錯位。
外觀面凹槽拔模
類似外觀面凹槽走行位產品,拔模角度在1.5-5°,凹槽越深角度越大。
外觀兩件配合出拔模
一般情況拔模角度在1.5-3°,拔模不包括設計預留配合間隙。如果產品為素材則拔1.5°,如果有噴漆或者電鍍,則拔模3°。角度越大,則外觀配合後間隙越大。
產品內部深孔拔模
類似結構,內部深孔採用高低落差0.3-0.5°拔模,亦底面寬度比開口寬度單邊小0.5,類似加強筋也是採用高低落差0.5°拔模。
類似螺孔則不拔模,出模採用司筒頂出,一來確保螺柱底部不會縮水,二來確保螺母吃牙均勻。
以上設計參數為個人經驗總結,非書面標準,只可參考,不可當做專業標準運用。
至此本案例的建模過程已全部結束,希望能對正在學習軟體的你有所幫助,有時間的朋友可以自行操作練習~歡迎轉發分享與更多小夥伴一起交流學習~更多學習問題交流學習請私信小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