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接診一氧化碳中毒50多例 警惕冬日裡的「隱形殺手」

2021-01-13 中國江蘇網

最近,港城氣溫一直徘徊在低谷,為了抵禦寒冷,大家都會使用過冬「三寶」:火鍋、暖爐、熱水澡。然而如果使用不當,就會召喚出了冬日裡的「隱形殺手」———一氧化碳中毒。

近一個月,市一院連續收治了50多例患者,而且很多是兩個或以上的患者一起被送到醫院,其中急危重症人數居多。

一行6人吃火鍋結果全部中招

1月3日中午,莉莉(化名)和老公、兒子、弟弟以及兩個朋友去吃炭火火鍋,小包廂中一邊聊天一邊吃飯,熱熱鬧鬧,可開心了。

兩個小時過去了,莉莉突然開始頭疼、情緒失控,兒子天天(化名)也開始嘔吐,莉莉老公感覺情況不對,準備起身叫人,結果直接摔倒在地,這時迷迷糊糊的朋友才反應過來,趕緊撥打了120。一家四口人被送到市一院高新院區急診搶救後,全部診斷為一氧化碳中毒。

當醫生得知還有兩人自我感覺情況不嚴重沒有來院時,立即告知他們一氧化碳中毒如果沒有及時救治,容易出現發呆、記憶力嚴重減退、無故傻笑或行為失常等遲髮型腦病後遺症,建議患者到醫院結合情況治療,以免出現意外。兩個朋友接到電話後,立即趕到了醫院。

這些原因易導致一氧化碳中毒

目前,根據市一院來院搶救患者數據分析,導致患者一氧化碳中毒原因主要有3種。

炭火火鍋。家人、朋友組團吃炭火火鍋,因為環境通風不良,長時間在封閉空間容易導致一氧化碳中毒。

煤爐取暖。在封閉的環境中使用煤爐、炭火、土炕、火牆等取暖方式,尤其是東海地區,很多年紀較大的人喜歡在塑料大棚中烤火導致一氧化碳中毒。

熱水器洗澡。使用燃氣、煤氣熱水器長時間在封閉空間洗澡、或因為熱水器安裝不當、質量不合格導致一氧化碳中毒。

根據近五年全國監測數據統計,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發生場所主要為家庭,約佔全部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95.8%。

以下措施可預防一氧化碳中毒

市一院急診科醫生提醒,預防一氧化碳中毒,一定要注意以下情況:

儘量避免在家燒炭取暖。如果在家中燒煤爐,一定要做好排煙管道的通暢,注意充分通風換氣;睡前要檢查煤爐是否完全熄滅,不在臥室燒炭取暖,樓房住戶定期檢查煤氣閥門是否關好。

燃氣設備安裝於向外通風良好的地方,不放置於衛生間或臥室。防止燃氣洩漏,燃氣灶具連續打火未點燃時,應開窗通風,稍後再點火。

使用木炭做燃料吃火鍋、燒烤時,一定要注意室內通風。

一旦感到頭暈、噁心等不適症狀且懷疑一氧化碳中毒時,要立即開窗通風並撥打120急救。在等待120的過程中,可以松解患者衣扣使其呼吸通暢,必要時將患者移至通風室外,注意保暖。對於昏迷的患者,應將其頭偏向一側,保持其呼吸道通暢,防止嘔吐物吸入氣道引發窒息。

相關焦點

  • 警惕「無形殺手」 防寒保暖謹防一氧化碳中毒
    入冬以來已發生多起煤氣中毒事故  警惕「無形殺手」防寒保暖謹防一氧化碳中毒  入冬已來,我市已發生多起一氧化碳中毒事故。1月5日,武漢市應急管理局提醒廣大市民:冬季是一氧化碳中毒高發的季節,用氣、取暖時應注意保持通風。增強安全意識,謹防一氧化碳中毒。
  • 警惕冬季「無形殺手」,謹防一氧化碳中毒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趙尊 通訊員 範曉蘋 青島報導  11月29日,海慈醫療集團急診科接診了一名由郊區轉來的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據了解,
  • 冬季需警惕這個「隱形殺手」!
    冬季需警惕這個「隱形殺手」! 2020-12-02 1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燃料不完全燃燒產生一氧化碳 開空調吃烤魚多人中毒
    記者昨日從第一醫院獲悉,短短1個月,該院就接診了9起因吃「烤魚」導致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例。7月20日傍晚6時,徐女士一家在江頭一間出租屋內吃著餐廳外送的炭燒烤魚。由於天熱,他們把空調打開,窗戶僅留了一條小縫。1個多小時後,一家三口都感到頭暈無力,徐女士暈倒在地,鄰居幫忙撥打120,緊急將一家三口送往第一醫院。醫院採取高壓氧艙治療等措施,三人病情逐漸穩定。
  • 冬季需警惕這個「隱形殺手」
    冬季需警惕這個「隱形殺手」 2020-12-03 14: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提醒|冬日來臨,謹防一氧化碳中毒
    提醒|冬日來臨,謹防一氧化碳中毒 2020-12-02 11: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警惕冬季「無形殺手」!房間內生爐子取暖,男子一氧化碳中毒
    11月29日,海慈醫療集團急診科接診了一名由郊區轉來的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據了解,汪先生是在房間內生爐子取暖,因室內通風不暢,引起一氧化碳中毒。家人發現時他已經處於昏迷狀態,經過高壓氧治療等急救措施後汪先生轉危為安。
  • ...洗澡撂倒一屋工友,天氣漸冷,專家提醒在封閉環境要警惕一氧化碳...
    據了解,僅11月28日晚至次日凌晨,該院急診科便收治了9名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所幸搶救及時,目前9名患者均恢復良好,大部分已康復出院。醫生緊急搶救煤氣中毒患者集體宿舍取暖洗澡倒下一片11月28日晚8時左右,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同濟天佑醫院)急診科接診了120緊急送來的兩名患者——昏迷的小劉和意識尚存的湯大哥。
  • 冬天警惕這個「隱形殺手」,有人吃火鍋時中毒!你最需要知道的是……
    什麼是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化學式為CO)由含碳物質不完全燃燒產生的無色、無味、無刺激的氣體。空氣中會有極微量的一氧化碳,最高容許濃度為0.05%。人體吸入過量一氧化碳後,血液碳氧血紅蛋白(HbCO)濃度升高,組織出現缺氧的表現,稱為一氧化碳中毒。
  • 冬天警惕這個」隱形殺手」,有人吃火鍋時中毒!你最需要知道的是…
    而空氣中一氧化碳超過安全範圍後,會使得人血液中碳氧血紅蛋白濃度增高,引起輕度到重度不等的中毒症狀。一氧化碳中毒都有什麼症狀?輕度中毒:碳氧血紅蛋白濃度10-20%,人會出現頭暈、頭痛、心悸、噁心、嘔吐等不適。
  • 山東最低溫零下6攝氏度,取暖同時嚴防一氧化碳中毒
    伴隨著2020年最後一個月的開啟 山東大部地區即將迎來小雨雪天氣3日早晨氣溫下降明顯部分地區最低氣溫在-5℃夜間最低氣溫 魯西北和魯中山區-6℃左右 冬季是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高發期 請廣大群眾 注意使用燃氣、煤炭和燃氣用具安全保持室內通風嚴防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被稱為
  • 冬季取暖,擔心一氧化碳中毒!掌握這幾點,關鍵時刻能救命
    冬季取暖,擔心一氧化碳中毒!但要注意了一旦使用不當一不小心就會召喚出冬日的「隱形殺手」:一氧化碳中毒科普時間到~什麼是一氧化碳科學證實,一氧化碳不溶於水,要想預防中毒,關鍵是門窗不要關得太嚴,煙囪要保持排煙通暢。誤區四有些人認為在火爐上放些白菜葉、橘子皮、松樹枝之類,或放一盆涼水,或在地上灑些水,就可以預防一氧化碳中毒的發生,其實白菜葉之類不能與一氧化碳起任何化學反應,因此,這些東西都不能解一氧化碳之毒,自然也就不能預防一氧化碳中毒的發生。
  • 三輪車內炭爐取暖 長沙一男子一氧化碳中毒
    紅網時刻1月1日訊(通訊員 戴婧)近日,年近六旬的侯先生怎麼也沒想到,竟會被一個小小的炭爐給撂倒了。12月30日,凌晨三點多,做禽類買賣的侯先生進完貨,見時間還早,於是,鑽進自家的一輛小三輪車內等待集市開門。
  • 山東衛視主持人說安全|冬季嚴防一氧化碳中毒!
    冬季是取暖致一氧化碳中毒高發時節,為了做好冬季一氧化碳中毒預警,省應急廳與山東廣播電視臺聯合製作了系列宣傳片,邀請山東廣播電視臺主持人彭文馨為廣大網友推廣人人都須知的防一氧化碳中毒常識,以此希望市民朋友提高安全防範意識,過一個平平安安的冬天。
  • 解密冬季「隱秘殺手」一氧化碳
    解密冬季「隱秘殺手」一氧化碳 2021-01-08 22: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冬季防範一氧化碳中毒安全常識
    在安全問題上我們容不得半點麻痺和僥倖必須防範在先、警惕在前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科普一下冬季一氧化碳中毒的預防和處置方法2.中度中毒:中毒者可出現多汗、煩躁、走路不穩、皮膚蒼白、意識模糊、老是感覺睡不醒、睏倦乏力,如果採取有效措施,基本可以治癒,很少留下後遺症。3.重度中毒:此時中毒者多已神志不清,牙關緊閉,全身抽動,大小便失禁,面色口唇現櫻紅色,呼吸、脈搏增快,血壓上升,心律不齊,肺部有囉音,體溫可能上升。
  • 一氧化碳中毒_贛州市人民政府
    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質燃燒不完全時的產物經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一氧化碳極易與血紅蛋白結合,形成碳氧血紅蛋白,使血紅蛋白喪失攜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組織窒息。對全身的組織細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對大腦皮質的影響最為嚴重。當人們意識到已發生一氧化碳中毒時,往往已為時已晚。因為支配人體運動的大腦皮質最先受到麻痺損害,使人無法實現有目的的自主運動。
  • 冬季寒冷謹防一氧化碳中毒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高發節。中度中毒:可出現多汗、煩躁、走路不穩、皮膚蒼白、意識模糊、老是感覺睡不醒、睏倦乏力並漸漸進入昏迷狀態。如果採取有效措施,基本可以治癒,很少留下後遺症。重度中毒:多已神智不清,牙關緊閉,全身抽動,大小便失禁,面色口唇現櫻紅色,呼吸、脈搏增快,血壓上升,心律不齊,肺部有囉音,體溫可能上升。
  • 嚴防冬春季「一氧化碳」中毒!
    涼山新青年 有態度 有溫度 有你有我 冬季, 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俗稱煤氣中毒)事件時有發生, 成為威脅人們健康和生命的「溫暖殺手」。
  • 警惕這8大「隱形殺手」!
    受精卵就像一顆種子,要經歷一系列複雜而奇妙的過程才會最終成長為一個健康的寶寶,如果在最初的階段,受精卵就沒有發好芽,那麼它很可能就會停止健康生長,我們把這種發生在孕早期的胚胎停止發育現象稱為「胚胎停育」。  胚胎停育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