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人類文明經歷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但大氣汙染也隨之而來。在各國發展的不同時期,出現的大氣汙染及表現也有所不同。
1
英國倫敦煙霧事件
1952年12月,一場災難降臨到英國倫敦。地處泰晤士河河谷地帶的倫敦,城市上空處於高壓中心,一連幾日無風,大霧籠罩著倫敦城,又值冬季,城市大量燃煤排出的煤煙與濃霧混合,停滯於城市上空,整個城市被濃煙吞沒。
許多人感到呼吸困難,眼睛刺痛,流淚不止。倫敦醫院由於呼吸道疾病患者劇增一時爆滿。政府部門在幾周後公布的報告中顯示,截止至12月8日,霧霾導致約4000人死亡,十萬人受呼吸道疾病影響。2004年的報告指出,「倫敦煙霧事件」導致約12000人死亡。直到上世紀70年代,倫敦市內改用煤氣和電力,並把火電站遷出城外,使城市大氣汙染程度降低了80%,才逐漸摘掉了「霧都」的帽子。
2
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20世紀中葉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的成因和英國倫敦煙霧事件不同。洛杉磯市機動車排放的大量尾氣,聚集於城市上空。尾氣中的氮氧化物(NOx)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等,在太陽(紫外線)的照射下,經過一系列的光化學反應,生成具有劇烈刺激作用的煙霧。其主要成分是臭氧、醛類、及其他氧化產物。許多居民因此患紅眼病及呼吸道疾病。
除洛杉磯外,光化學煙霧事件在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曾發生過。如紐約、東京、大阪、雪梨、孟買、以及我國的蘭州等。
3
中國京津冀地區的空氣汙染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我國工業排放日益增多,京津冀地區多次發生大範圍、長時間的大氣汙染。1990年開始,有學者開始意識到,我國的大氣汙染是複合型大氣汙染,其成因較單純的煤煙型汙染和光化學汙染更為複雜。
內因有本地汙染源,例如工廠、交通等周邊地區汙染源汙染物排放。外因包括在汙染物排放總量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地區局部不利於擴散的氣象條件等。
經過一系列的綜合治理,京津冀地區空氣重汙染天數已大幅下降,我國各大城市空氣品質明顯好轉。
來源:北京大學環境健康微信公眾號
編輯:趙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