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消保委通報關於規範瀏覽器、輸入法、綜合視頻等手機App涉及個人信息權限的測評結果。其中,根據消保委通報,獵豹瀏覽器存在:Android目標API版本過低、申請了與電話相關的權限、與簡訊相關權限,具體用途不明問題;獵豹瀏覽器甚至默認開通監聽外撥電話、位置信息、發送簡訊的權限。隨後,獵豹便緊急上線了獵豹瀏覽器APP全新版本。
在這不斷發展的大數據時代,公民的個人信息能否得到保障呢?
下面我來給大家簡單講述一下日常生活中不經意洩漏個人信息的舉動吧。也許正是這些不經意間的舉動,就會洩漏了自己的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得逞。
一、網購快遞單:網購時的快遞包裹單上,含有消費者的姓名、電話和家庭住址等信息。有些人在收到快遞後,也許會將快遞單撕下來隨手一丟,這隨手的一個小動作,可能就洩漏了你的個人信息。
在我們收到快遞,將快遞單撕下自己保存好或者將快遞單處理完再丟,以確保個人信息不會洩漏出去。
2、 投遞簡歷: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在找工作時,也許都會選擇在網上找工作。剛畢業又很懵懂什麼也不懂就亂投簡歷。在個人簡歷中,個人信息是很詳細的。在亂投放簡歷的過程中,也許不經意間就將自己的簡歷投到了不法分子手裡,不法分子再將自己的個人信息轉手賣出去,自己的個人信息就這樣在網際網路上"裸奔"了。
在投遞簡歷時,我們應該要先確定好公司的信息,是否存在虛假的情況。隨後在網上查找公司資料,是否能找到投遞簡歷的公司,檢查無誤後再選擇投遞簡歷。
3、 免費WIFI:在大街上走著玩手機時,總會發現一兩個公共WIFI。已經知公共WIFI是比較安全的,有些未知的公共WIFI就不要隨便連接,不法分子通過一些簡單的設備就能通過WIFI侵入手機,盜取手機裡的帳號密碼。
4、 關閉附近的人和允許查看功能:關閉手機微信裡的附近的人和允許查看功能,關閉不法分子盜取個人信息的通道。
在日常生活中,不法分子無處不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出現,盜取他人的信息。其中還有各種"躺槍"的操作,個別無良商家將客戶的個人信息低價轉賣出去,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手機有時總會收到陌生的廣告簡訊的原因了。總的來說,在這大數據時代,也許哪一天自己的信息被盜取了,自己還沒能發覺。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防止信息洩漏的"小操作"呢?,歡迎評論和留言。
(本文由科技耳目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