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安全知識】40萬條個人信息遭洩露,我們該注意什麼?

2020-11-27 澎湃新聞

近日,#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話題上了微博熱搜。一時間,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再次引發網友熱議。為何快遞行業個人信息洩露事件時有發生?為防止個人信息洩露,我們在收寄快遞時又該注意些什麼?

40萬條個人信息遭洩露,咋回事?

據媒體報導,邯鄲市公安局近期偵辦發現,有不法分子與圓通快遞邯鄲區多位「內鬼」勾結,通過有償租用圓通員工系統帳號盜取公民個人信息,再層層倒賣公民個人信息至不同下遊犯罪人員。

嫌疑人馬某傑僱傭兩名人員以每日500元的費用,租用圓通快遞邯鄲公司內部員工系統帳號,兩名團夥成員再通過登錄租用的系統帳號進入該物流系統,導出快遞信息。

其他團夥成員把竊取的快遞信息進行整理後交給同夥,又通過微信、QQ等方式賣到全國及東南亞等電信詐騙高發區。

9月7日,相關嫌疑人被抓獲。警方稱,該案涉案嫌疑人涉及河北、河南、山東等全國多個省市,洩露公民個人信息數量超過40萬條,涉案金額達120餘萬元。

針對該案件,圓通速遞於11月17日發布了聲明。

圓通稱,信息安全無小事。其核心業務系統均通過了信息安全等級保護三級測評,從技術層面和管理層面著力保障信息系統的安全性。

「此次案件,再次敲響了信息安全風險的警鐘。我們感謝社會和媒體的監督,並對此案件暴露的問題深表歉意。」圓通表示,將持續通過「制度+技術」手段,完善信息安全風控系統,對內部帳號進行實時監控,主動發現違法違規行為。

同時,圓通表示將著力提升加盟網點的依法經營意識和信息安全意識,並更好配合公安機關,嚴厲打擊涉及用戶信息安全的違法行為。

為何快遞業成個人信息洩露「重災區」?

隨著網購的興盛,非法獲取並使用快遞運單信息成為公民信息洩露的「重災區」。不少快遞公司都有類似被「內鬼」傷害的經歷。

去年,某快遞公司的6名快遞員利用職務之便,竊取其公司的全國用戶數據提供給電商。

而圓通公司也並非首次出現「內鬼」事件。

2013年,有媒體報導,一個為淘寶網店提供「刷鑽」服務的網站曾在首頁上公開聲明與圓通公司合作,長期出售快遞運單信息。

經調查,所發布的快遞運單信息均真實有效,註冊該網站的會員都可以通過網上支付平臺購買運單內的公民信息,包括快遞單號、收貨人姓名、收貨人手機號、收貨地址等。

彼時警方調查發現,這些信息都是由在圓通公司工作的林某提供,網站以每月500元的價格大量購買這些信息。截至案發,已經出售公民個人信息20餘萬條。

為何快遞行業成個人信息洩露「重災區」?

一位從事網絡信息安全行業長達20年的資深業內人士告訴界面新聞,因為快遞行業的運單信息涉及的不單是姓名、電話號碼,還有更敏感的家庭住址等信息,屬於犯罪分子看來「信息變現能力最強」的類型,所以信息洩露後往往會流向詐騙渠道,造成更大的危害。例如,這些信息目前經常出現在「到付詐騙」等精準騙局中。

當前,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對此類違法犯罪行為予以規範。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通信內容、徵信信息、財產信息五十條以上的將入罪,自2017年6月1日起實施。

根據《網絡安全法》第42條的規定:網絡運營者應當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其收集的個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洩露、毀損、丟失。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個人信息洩露、毀損、丟失的情況時,應當立即採取補救措施,按照規定及時告知用戶並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針對現在快遞業的高速發展與用戶信息洩露隱患並存的現象,國務院通過並頒布了《快遞暫行條例》,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快遞暫行條例》作為郵政快遞行業的第一部行政法規,對近年來快遞業的無序發展中出現的諸多新型問題作了詳細規定。其中明確了「用戶隱私信息洩露」的這一違法違規行為,加大了處罰力度,填補了目前這一領域的空白。

快遞行業個人信息洩露事件時有發生

怎麼辦?

01

強化企業內部風險管控

有評論指出,企業在內部風險把控時能夠防患於未然,讓「內鬼」在進行違法犯罪行為之前就能夠意識到其中的違法違規成本,從而杜絕此類行為的發生,才是企業更需要努力的方向。

從圓通快遞此次事故來看,是內外勾結的帳號借用作案,業內人士認為,企業應加強人員的法律意識和紅線意識。在以往的「到付詐騙」的案件中,快遞公司總部本身管理嚴格,但是快遞網點都採取加盟制度,因此隱患極大,需加強快遞外包管理。

02

從技術上加強安全建設

業內人士指出,不能只驗證帳號密碼,還要增加多因子認證手段,從整體網絡安全架構上改變只針對外部的安全威脅防護手段。

要建立基於快遞物流行業的零信任安全的解決方案,打破傳統網絡安全邊界,打造企業內部身份網絡,實時監控,實時審計。做到讓身份可信、流量可信、設備可信。

防止個人信息洩露

收寄快遞時要注意什麼?

對於普通公民來說,在收寄快遞時應該注意什麼?我們梳理了5個要點,快快記下:

1

網購時儘量選擇正規可靠的快遞公司。

2

收貨地址儘量填寫工作單位,也可以選擇到代收點自提,避免將快遞員帶入家中。

3

取包裹前要核實信息,接到陌生電話說有快遞時,要認真回想最近是否有網購,若無,不要貿然籤收;若有,需要核實快遞公司名稱、所送物品等有關信息。

4

收到快遞時儘量當場驗貨,可以要求先驗貨再籤收。

5

丟棄快遞單前,用油性筆、修正液、花露水、風油精、美工刀、牙膏等將收件人、發件人、快遞單號、自己的籤字都塗抹掉。

來源:界面新聞、觀察者網、網絡傳播雜誌等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網絡安全知識】40萬條個人信息遭洩露,我們該注意什麼?》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網上購物需要強大的物流體系,時至今日快遞行業給我們帶來不少便利的同時也隱藏著不少問題。關於快遞信息需要填寫的個人信息和地址等,一旦被洩露,後果則不堪設想。近日《新京報貝殼財經》報導了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被洩露,引發了全民的熱切關注。有多名圓通公司內鬼利用員工系統盜取個人信息,然後販賣給不法分子!今年8月。
  • 又是圓通,40萬個人信息遭洩露!你的姓名和電話能賣多少錢?「信息...
    回到住處,王先生按照公安部門提醒,撕下寫有自己姓名、地址、電話號碼的運單並撕碎,但他知道這樣也解決不了問題:「就算我做好自我保護,但快遞企業有我的信息,信息洩露環節很多。」就在幾天前,圓通速遞被曝有5名「內鬼」有償租借員工帳號,導致超過4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被洩露。近年來,快遞等掌握個人信息的行業洩露客戶信息的情況屢屢發生,背後有一條黑色「產業鏈」。
  • 圓通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背後:多家快遞曾被曝內鬼!網售快遞面單低...
    11月17日,圓通速遞迴應「『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一事稱,疑似有加盟網點個別員工與外部不法分子勾結竊取運單信息
  • 馬來西亞22萬器官捐獻者個人信息遭洩露
    新華社吉隆坡1月24日電(記者劉彤 林昊)馬來西亞媒體日前報導,該國超過22萬名器官捐獻者及其親屬的個人信息遭洩露,在網上被兜售。  率先報導此次個人信息洩露事件的媒體Lowyat.net是一家技術新聞網站,該網站23日晚間報導稱,洩露的信息包含器官捐獻者的名字、個人身份證號、電話號碼以及家庭住址。
  • 4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被洩露!圓通回應多位「內鬼」有償租借員工帳號:相關犯罪嫌疑人於9月落網
    本報訊 針對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一事,11月17日,圓通速遞官方微博回應稱已報案,相關犯罪嫌疑人於9月落網。通報中稱,「調查發現,疑似有加盟網點個別員工與外部不法分子勾結,利用員工帳號和第三方非法工具竊取運單信息,導致信息外洩。」 全文如下。我們注意到,近日有媒體報導經公司報案、公安機關破獲的非法獲取並使用快遞運單信息的案件。
  • 個人信息又遭洩露了?學會保護自己隱私!看看這8條……
    朋友圈「曬」孩子、畢業找工作海投簡歷、考試報名列印資料......師生家長們,你們知道嗎,這些都可能導致個人信息在網絡平臺洩露。近日,由中宣部、中央網信辦、教育部等部門聯合舉辦的2020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開展,「網絡安全」再次成為大家熱議話題。
  • 個人信息是被誰「偷走」的?酒店快遞外賣成信息洩露重災區
    被另案處理的該公司總經理劉某,作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組織、授意公司員工向他人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為公司獲取經濟利益,同樣被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6個月,並處罰金3萬元。  典型案例二「內鬼」洩露!中介串通物業竊取業主信息  近年來,大面積的用戶個人信息洩露事件屢見不鮮,除了網絡「黑客」,更多的是因為企業「內鬼」。
  • 個人信息是被誰「偷走」的?酒店快遞外賣成信息洩露重災區_新華...
    被另案處理的該公司總經理劉某,作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組織、授意公司員工向他人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為公司獲取經濟利益,同樣被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6個月,並處罰金3萬元。  典型案例二「內鬼」洩露!中介串通物業竊取業主信息  近年來,大面積的用戶個人信息洩露事件屢見不鮮,除了網絡「黑客」,更多的是因為企業「內鬼」。
  • Foodpanda發生數據洩露 72萬用戶數據遭曝光
    近年來,很多企業出現了數據安全問題。其中有些企業無意中將客戶個人數據被洩露。知名餐飲外送平臺Foodpand,其母公司最近就發生了數據洩露事件,多達72萬用戶數據慘遭洩露,其中包括來自香港的客戶。Foodpanda 母公司Delivery Hero 近日洩露了多達72 萬條用戶資料,當中包括香港顧客用戶帳號遭外洩的資料包括:姓名、電郵、電話、地址座標等數據該公司正積極展開內部調查事件起因以粉紅熊貓作為品牌LOGO 的線上美食外送平臺Foodpanda,母公司來自德國Delivery Hero 集團,目前於全球市場營運版圖涵蓋超過40 個國家及地區。
  • 600萬密碼洩露之後,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密碼?
    目前大麥網已確認用戶信息洩露消息的真實性,並緊急發布公告,通知大麥網用戶及時修改自己的密碼,另外也提前預防多出相同密碼造成的撞庫風險。什麼是拖庫? 拖庫意味著什麼?拖庫,又叫「脫褲」,往往是由於一些小的網站伺服器安全措施不到位,被黑客入侵,拖出資料庫,導出用戶名及密碼,然後在別的地方使用。例如以一定的價格售賣給網上的「好事者」。
  • 圓通40萬用戶信息洩露,真是「內鬼」搞的鬼?
    我問為何要洩露我的個人信息,客服卻說是第三方平臺洩露的。」王微說。而公安局那邊表示,沒有證據證明信息是圓通快遞洩露,責任難以界定。如果抓不到詐騙團夥,王微的這筆錢就追不回來。她開始陷入絕望。就在事情僵持不下時,一條圓通「內鬼」租借員工帳號給外部「黑產」團夥的新聞,很快就上了熱搜——圓通多位員工將其內部員工系統帳號,以每日500元的價格租借給外部「黑產」團夥,導致超過40萬條用戶信息洩露。王微既氣憤又委屈。
  • 實名制社會來臨,個人信息就是通過這6種渠道被洩露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是一部與億萬網民息息相關的法律。《網絡安全法》的實施,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對網絡實名製作出要求,力求實現網絡空間虛擬身份和現實社會身份的統一。如果我們在網上搜索「個人信息倒賣」的關鍵詞,就可以獲取到很多關於此類新聞的報導,比如:·三人倒賣15萬條公民個人信息獲刑 形成信息洩露黑色鏈條山東濟南市歷下區法院判決一起倒賣公民個人信息案,保險公司業務員、家庭裝修推銷員非法獲取15.2萬餘條公民個人信息並出售
  • 防止個人信息洩露收貨地址只寫小區名即可
    消費者40萬條個人信息案件持續發酵,引起市民關注。有什麼影響嗎?」王女士發出了這些疑問。   「隱藏式面單」 可保護個人信息   帶著王女士的疑問,記者採訪了市郵政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稱,快遞企業洩露用戶信息是違法
  • 圓通速遞被約談 專家:保護個人信息不洩露應成快遞公司標配
    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洩露客戶個資,是一種嚴重的失職問題,會對圓通的可信度大大降低,也可能導致個人信息安全的潛在問題,影響圓通的品牌形象,事情已經發生、應主動賠償並積極正視管理缺陷,儘早做出整改,重新贏得消費者信任。
  • 2016年全球十大網絡安全事件盤點
    【IT168 資訊】網絡安全從未向今天這樣距離我們如此的近!安全客作為有思想的安全新媒體,致力於為廣大安全從業者提供最前沿、最深度的網絡安全資訊。近日,我們收集整理出了全球十大網絡安全事件,回顧這些事件的影響力,或是已經世人皆知,或是已經能夠直接影響到了我們的生活。
  • 2020年全球數據洩露大事件盤點:數據「裸奔」 代價沉重
    4月22日丨多地數千高校學生隱私遭洩露4月24日丨浙江一家銀行洩露客戶信息被罰30萬4月27日丨B站知名UP主「黨妹」數百G視頻素材被盜5月6日丨中信銀行違法洩露脫口秀藝人個人隱私5月7日丨5000多萬條個人信息在「暗網」倒賣5月20日丨建設銀行員工販賣5萬多條客戶信息6月5日丨臺灣2000萬人個人信息在暗網洩露6月8日丨鄭州某民辦高校近兩萬名學生信息遭洩露6月20日丨蔡英文涉選舉機密規劃遭黑客攻擊外洩
  • 成都確診女孩信息洩露背後:公眾知情權和個人隱私保護如何調和?
    根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自今年年初至今,僅引發社會輿論、在網上廣泛傳播的新冠確診患者個人信息洩露事件就有12起。從2020年1月28日湖南益陽衛生健康局副局長舒某轉發調查報告截圖洩露11人隱私信息被立案調查,到12月8日成都女孩趙某個人信息洩露轉發者遭行政處罰,個人信息被曝光的事件時有發生。
  • 信息洩露成網絡安全最突出問題!2020網絡安全行業發展如何?
    信息洩露成網絡安全最突出問題!2020網絡安全行業發展如何?《網絡安全行業發展專題報告》基於2020年度網民網絡安全感滿意度調查活動收集的150萬份有效問卷數據,真實、客觀、全面反映了參與者對網絡安全相關行業發展狀況、網絡安全感和滿意度的感受,指出網絡安全行業發展前景行業內普遍看好,明確網絡安全領域在國家治理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揭示網絡安全行業的四大發展趨勢。這份報告具體說了什麼?
  • 洩露感染者個人信息被拘!「熱心」不是違法的藉口
    與此同時,某醫院醫師故意將相關流調報告轉發至微信群,導致該感染者的身份信息、聯繫電話等在網上大範圍流傳。目前,涉事醫師因侵犯他人隱私,被行政拘留五日。相關部門進行流調工作,為的是查明病毒源頭和傳播情況,公布感染者在特定時間內的行程動線,也是為了提醒相關人群注意安全。但凡事皆有度,不能突破「最小必要」原則過度公布信息,更不能打著防疫的幌子,毫無顧忌地洩露他人隱私。
  • 《電子商務法》中的個人信息保護
    一旦用於認證個人電子身份的個人數據被洩露、濫用、誤用,與電子身份緊密相連的各種權益都將處於巨大的風險之中。第三類用於描述特定個人某些方面的特徵或情況,如瀏覽記錄、婚史、行蹤軌跡、教育經歷、疾病史、宗教信仰、血型、基因信息等。這些個人數據一旦遭洩露或者被濫用、誤用,他人可能利用這些信息勒索特定個人或迫使其違背意願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