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是被誰「偷走」的?酒店快遞外賣成信息洩露重災區

2020-12-06 新華報業網

  4日,北京市第三中級法院通報了該院審理涉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案件的情況及典型案例。根據三中院的統計,該院自2013年7月建院至今,轄區法院共受理涉及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公訴案件75件,涉案人員104人,涉案單位2個,其中上訴案件16件。

  記者梳理這些案件,發現近幾年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酒店、快遞公司、外賣平臺等企業成為信息洩露的重災區。

  洩露了啥:徵信行蹤住宿房產越來越多的個人信息被洩露

  從信息特點看,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在信息類型上,涉案信息過去主要是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住址等傳統靜態信息,現在增加了徵信信息、定位信息、行蹤軌跡信息、住宿信息、房屋產權信息等多方面、多維度的動態信息。從個案上看,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日益龐大,儲存信息的載體從傳統的U盤、硬碟等變為儲存量更大的雲盤。

  因公民個人信息內容存在重複、混同、龐雜的特點,且數量巨大,信息本身識別困難,鑑定機構在認定涉案信息數量方面存在一定難度。與之相對的卻是,公民個人信息被打包出售、價格低廉,甚至在犯罪分子間進行二次販售。

  如何洩露:木馬伺服器數據竊取暗網手段太多監管難度加大

  從犯罪手段看,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手段不僅包括通過木馬程序、改寫網址、架設伺服器、搭建網站等有技術含量的方式對特定機關、機構的資料庫資料秘密竊取,也包括通過流動QQ群、微信群、論壇等網絡平臺明碼標價購買,以及利用「大數據截取」或「暗網進入」等「暗網」方式進行公民個人信息的非法交易等。

  暗網確切的技術名詞叫做「隱藏的伺服器」,是需要通過特殊軟體、授權才能連接的網絡,更是暗黑交易的絕佳隱匿場所。在暗網,像比特幣、萊特幣等加密貨幣有了「流通」的價值。

  由於「暗網」的訪問門檻低、用戶匿名、交易隱蔽,交易方式亦從「現實貨幣」演進為「虛擬貨幣」,導致交易對方信息難以查詢、交易金額難以認定,給偵查機關調查下遊犯罪及計算犯罪分子違法所得造成阻礙。

  有啥後果:綁架詐騙敲詐勒索極易引發關聯犯罪

  在犯罪主體上,近年來出現了公司、公司總經理、公司職員共同承擔刑事責任的情形,企業如酒店、快遞公司、外賣平臺等成為信息洩露的重災區。

  單位職員利用職務之便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分子通過惡意軟體等方式侵入企業獲取個人信息現象多發;涉案公民個人信息歸屬主體類型化明顯,如考生群體、老年人群體、新生兒群體等。

  從危害後果看,公民個人信息因涉及住宿、財產、徵信、軌跡等敏感內容,極易引發綁架、詐騙、敲詐勒索等關聯犯罪。犯罪實踐中,行為人利用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實施的犯罪主要有詐騙罪,比如向不特定對象發送「中獎」信息;合同詐騙罪,比如利用某些理財軟體漏洞騙取財物;敲詐勒索罪,比如利用酒店開房記錄等住宿信息對相關人員進行勒索。

  但囿於信息洩露違法所得金額的限制,對於涉公民個人信息犯罪違法所得的追繳與罰金的財產性處罰,卻遠不足以填平公民個人信息洩露造成的次生危害。

  典型案例一單位犯罪!為電話推銷獲取公民信息

  為了電話推銷而侵犯公民信息,不僅牽連員工「受過」,單位也難逃刑責。

  北京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為推銷演講培訓課程,僱傭被告人孫某等20餘人從事電話銷售工作,並通過入職培訓、口口相傳等方式,授意被告人張某等人加入以信息資源交流為目的的QQ群,獲取包括姓名、手機號碼等在內的公民個人信息。

  以單位名義由銷售人員實施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且獲取的銷售利潤歸公司所有,該公司的行為符合單位犯罪的條件,因此被列為刑事被告。

  最終,法院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該公司罰款50萬元,判處被告人張某、孫某等11人有期徒刑1年10個月至有期徒刑8個月、緩刑1年不等的刑罰,並處相應罰金。

  被另案處理的該公司總經理劉某,作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組織、授意公司員工向他人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為公司獲取經濟利益,同樣被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6個月,並處罰金3萬元。

  典型案例二「內鬼」洩露!中介串通物業竊取業主信息

  近年來,大面積的用戶個人信息洩露事件屢見不鮮,除了網絡「黑客」,更多的是因為企業「內鬼」。

  在三中院通報的典型案例中,有一起房產中介串通小區物業人員竊取業主信息的案件。徐某是某物業公司的內保員,歐陽某是一名房產中介。因歐陽某多次與徐某接觸,商談購買北京某小區的業主信息,因此徐某夥同物業公司的中控員李某、熊某和負責秩序維護的吳某等人,非法進入物業公司電腦,竊取業主信息4000餘條,並以人民幣4000元的價格出售給歐陽某。

  物業公司出具材料證明,徐某等4人均無權拷貝業主信息。法院經審理以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對歐陽某和徐某判處有期徒刑1年,罰金2000元;對李某、熊某、吳某三人判處緩刑,並處罰金。

  在另一起某知名招聘平臺員工售賣個人簡歷信息案中,被告人申某、李某利用公司系統漏洞,私自將公司的15萬餘條個人簡歷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號、住址、電話、受教育程度、工作單位、薪資收入等非法出售或提供給他人;被告人餘某從中非法獲取10萬餘條。三名被告人被法院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分別判處期徒刑3年6個月至1年6個月不等,並分處罰金。

  典型案例三中間商倒賣!倒手1.8萬條信息賺差價

  遭到洩露的公民信息常常在「二道販子」手中流轉,被層層加價倒賣,從而形成黑色產業鏈。「二道販子」倒手雖然賺的錢不多,卻可能因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大學畢業的李某在某貼吧看到販賣電商平臺客戶信息的廣告,遂萌生轉賣信息賺取差價的想法。2019年11月,李某以人民幣1.3萬元的價格向他人倒賣北京某貿易公司的客戶購物交易信息1.8萬餘條,一審法院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李某有期徒刑3年2個月,罰金1萬元。

  李某認為量刑過重,提出上訴。三中院審理認為,李某販賣的每條信息都包含公民的姓名、手機號碼、地址、購買商品、購買價格、購買時間等內容,屬於交易信息,結合販賣信息的數量,屬於法條中「情節特別嚴重」的情形,認為一審判決量刑適當,遂裁定駁回上訴。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法律規定,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記錄、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可能影響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信息500條以上,即視為「情節嚴重」,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並處或單處罰金;數量或者數額達到規定標準10倍以上的,即視為「情節特別嚴重」,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法官建議:防範信息洩露你能做些什麼?

  即將於明年1月1日起實施的民法典人格權編明確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三中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刑法、網絡安全法、民法典和正在制定的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規定設定了法律紅線,有助於構建起公民個人信息民事、行政、刑事的全方位保護體系。但從個人角度,也要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從源頭減少、杜絕信息的洩露。

  比如,不隨意填寫、分享、丟棄個人信息,身份證等證件複印時一定要寫明用途,妥善保管、處理好包含個人信息的票據,如快遞單、銀行卡交易小票等;注意網絡安全,儘量不在公共設備上輸入個人帳號及密碼,不輕易接收和安裝不明軟體,不隨便點擊聊天中對方發來的連結,避免在朋友圈過度暴露自己的個人情況、子女信息等;個人證件丟失或者個人信息洩露後,要第一時間補辦證件、更換帳號;個人信息一旦洩露,要第一時間報警。

相關焦點

  • 個人信息是被誰「偷走」的?酒店快遞外賣成信息洩露重災區_新華...
    記者梳理這些案件,發現近幾年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酒店、快遞公司、外賣平臺等企業成為信息洩露的重災區。  洩露了啥:徵信行蹤住宿房產越來越多的個人信息被洩露  從信息特點看,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
  • 又是圓通,40萬個人信息遭洩露!你的姓名和電話能賣多少錢?「信息...
    就在幾天前,圓通速遞被曝有5名「內鬼」有償租借員工帳號,導致超過4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被洩露。近年來,快遞等掌握個人信息的行業洩露客戶信息的情況屢屢發生,背後有一條黑色「產業鏈」。一些市民建議,加強源頭治理,對企業採集個人信息進行規範,加大對這些掌握個人信息企業的監管力度,一旦發現存在違法行為應依法嚴懲。員工倒賣信息,圓通可以免責嗎?
  • 【網絡安全知識】40萬條個人信息遭洩露,我們該注意什麼?
    近日,#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話題上了微博熱搜。一時間,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再次引發網友熱議。為何快遞行業個人信息洩露事件時有發生?為防止個人信息洩露,我們在收寄快遞時又該注意些什麼?40萬條個人信息遭洩露,咋回事?
  • 圓通速遞被約談 專家:保護個人信息不洩露應成快遞公司標配
    消費日報網財經訊 圓通速遞(600233.SH,以下簡稱圓通)員工洩露消費者個人信息案件引發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11月25日,上海市網信辦微信公眾稱已約談了圓通公司,要求其認真處理員工違法違紀事件,加快建立快遞運單數據的管理制度。   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洩露客戶個資,是一種嚴重的失職問題,會對圓通的可信度大大降低,也可能導致個人信息安全的潛在問題,影響圓通的品牌形象,事情已經發生、應主動賠償並積極正視管理缺陷,儘早做出整改,重新贏得消費者信任。
  • 圓通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背後:多家快遞曾被曝內鬼!網售快遞面單低...
    此事引發的關於個人信息洩露的討論仍在繼續。南都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圓通」此次「內鬼」事件並非先例:此前,包括圓通、順豐等在內的多家快遞公司都曾被曝光有類似的個人信息洩露事件,也有「內鬼」受到了懲處。  「內鬼」之外,消費者隱私被竊取的方式還包括面單拍照、系統軟體漏洞等。南都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快遞信息買賣生意在網絡盛行。
  • 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網上購物需要強大的物流體系,時至今日快遞行業給我們帶來不少便利的同時也隱藏著不少問題。關於快遞信息需要填寫的個人信息和地址等,一旦被洩露,後果則不堪設想。近日《新京報貝殼財經》報導了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被洩露,引發了全民的熱切關注。有多名圓通公司內鬼利用員工系統盜取個人信息,然後販賣給不法分子!今年8月。
  • 快遞單易洩露信息 個別快遞員私賣快遞單0.4至1元錢
    其實填單時,簡單幾個處理就可以避免自己的資料被洩露。   網購手機遭詐騙、假冒快遞員入室搶劫女子並割喉、福建女白領家中遇害……近期,這些由於快遞洩露個人信息而引發的惡性事件屢屢發生。   近日,新快報記者接到爆料,多家快遞公司的客戶信息遭洩露,網上出現多個專門交易快遞單號的網站,每個單號都被明碼標價,「批發價」最低四毛。
  • 快遞行業信息倒賣暗訪——誰在倒賣快遞單?
    「最近因為圓通大量客戶信息洩露的問題,搞得同行公司都十分緊張,圓通出事了並不意味著同行公司就能在一旁看笑話。」近日,剛剛從北京參加完行業會議的某民營快遞公司相關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尤其是在「雙十一」馬上就要來臨的背景下,伴隨快遞件暴增的仍然是隨之增大的快遞單信息洩露的概率。而又是誰在倒賣這些在常人看來沒有太大用處的快遞單?
  • 防止個人信息洩露收貨地址只寫小區名即可
    這幾天,南充各大小區的快遞驛站、 快遞櫃可謂迎來了高峰期。市民王女士在收到「雙十一」包裹後不久, 就收到了備註為「圓通快遞」的微信好友申請, 懷疑自己的個人信息被洩露了。那麼,市民在網購時, 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呢?記者昨(2)日採訪了相關人士。
  • 你的個人信息已洩露,學會這幾步保護自己的隱私
    是的,個人隱私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人在意和關注,對隱私也有了保護意識,甚至手機上的app系統顯示要獲取位置都會第一時間選擇拒絕。但如今的網際網路就猶如空氣一樣存在,如何在網際網路上保持絕對的隱秘成為了一個大難題。究竟一名生活在2019年的正常人是否可以消失在網際網路上呢?
  • 全球數百萬酒店客人信息被洩露 涉及身份證號等10餘項
    據了解,洩露的數據為24.4GB,總計超過1000萬個文件,包含10萬多人的信用卡信息,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  Holden稱,Prestige Software將雲酒店(一種連接預訂網站和酒店的渠道管理器,可管理房間可用性和空置率)的數據存儲在了亞馬遜雲伺服器上。但由於配置錯誤,導致數據洩露。
  • 個人信息又遭洩露了?學會保護自己隱私!看看這8條……
    哪些途徑可能導致師生家長個人信息洩露?又該如何避免?小編帶你一起了解↓↓↓哪些途徑可能導致師生家長個人信息洩露?各類單據洩露個人信息快遞包裝上的物流單含有網購者的姓名、電話、住址等信息,網友收到貨物後不經意把快遞單扔掉導致信息洩露;火車票實行實名制後,車票上印有購票者的姓名、身份證等信息,很多人在乘坐完火車後,會順手丟棄火車票,不法分子一旦撿到,就可以通過讀票儀器竊取車票中的個人信息;在刷卡購物的紙質對帳單上,記錄了持卡人的姓名
  • 外賣隱私信息將穿上「隱身衣」
    來源:經濟日報一旦需要展示個人信息,就需要相關平臺對展示的個人信息採取去標識化處理等措施,降低個人信息的洩露風險要避免個人隱私信息洩露,需要消費者、電商平臺和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外賣平臺美團和餓了麼近日頗為默契地宣布,從今年6月起,將默認「匿名購買」,即對外賣買家的姓名和電話號碼進行隱藏。外賣巨頭們的舉動是為了回應用戶對個人隱私信息洩露的擔憂。此前有報導稱,用戶使用化名下單外賣,但隨後就有包括理財產品銷售、房地產中介、賣保健品、貸款等五花八門的騷擾電話接踵而來,稱呼的是用戶點外賣時的化名,由此可見,正是外賣網站造成了信息洩露。
  • 實名制社會來臨,個人信息就是通過這6種渠道被洩露的
    如果我們在網上搜索「個人信息倒賣」的關鍵詞,就可以獲取到很多關於此類新聞的報導,比如:·三人倒賣15萬條公民個人信息獲刑 形成信息洩露黑色鏈條山東濟南市歷下區法院判決一起倒賣公民個人信息案,保險公司業務員、家庭裝修推銷員非法獲取15.2萬餘條公民個人信息並出售
  • 沒購物卻「收」到快遞:你的信息可能被用來刷單了
    「『雙十一』結束後的第二天,我的手機收到『菜鳥裹裹』客戶端的推送,說我有個快遞從深圳寄出來了……」11月15日下午,快遞包裹抵達上海中通「靜安四部」網點。但上海市民曹先生最終並未收到它,因為抵達網點僅5分鐘後,這個包裹就被籤收了。沒有購物哪兒來的包裹?誰寄的?寄的是什麼?又是誰籤收了?這個包裹讓曹先生既好奇又不安。
  • 7月起個人寄快遞要刷身份證 信息直接上傳公安機關
    (圖片據網絡)記者在昨日召開的全市寄遞渠道登記驗視信息化推進工作會議上獲悉,我市寄遞企業將打造收寄驗視和實名收寄的「升級版」,7月份起,個人寄快遞須攜帶身份證。據悉,全市寄遞企業將採用掃描器改造為主、APP錄入為輔的新模式,實現收寄環節單號、寄件人身份信息、收件人手機號碼、寄往城市、開包驗視照片等9個項目的信息錄入。
  • 誰來保護我們的生物特徵信息?
    公眾生物特徵信息屢遭過度收集記者從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薛軍教授處了解到,當前,人臉、指紋等個人生物特徵信息已經成為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等信息之外,過度搜集公民信息案件中新的「重災區」。同時,由於生物特徵信息與個人財產、人格權益之間的聯繫日趨緊密,信息一旦丟失或失控,將給信息所有者造成巨大且難以挽回的損失。這並非杞人憂天。2019年2月深圳某人臉識別企業被證實發生數據洩露事件,超過250萬人的核心數據可被獲取,680萬條記錄洩露,其中包括身份證信息、人臉識別圖像及GPS位置記錄等。
  • 德邦快遞洩露信息冒牌員工發貨:接單員工已離職
    據浙江廣電總臺《1818黃金眼》欄目近日報導,賀女士在寧波一家消防器材公司工作,她說上個月22號公司有一批貨要發往內蒙古,就聯繫了德邦快遞,可後來發現,跟她聯繫的德邦快遞員是冒牌的。「因為那批貨比較急,在鎮海的德坤物流園打木箱,平時我們在自己倉庫發貨的話,都有自己專屬的快遞員,但德坤那邊不太熟,就打了德邦的熱線」,賀女士說。
  • 花總告酒店洩露個人隱私有多難?律師稱或啟動跨國訴訟,可行嗎?
    花總個人信息洩露案件代理律師周兆成向隱私護衛隊表示。對於花總而言,如果要打贏這場「維權戰」可能面臨怎樣的難度?此前周兆成稱,或根據案件走向,赴歐盟發起針對涉事酒店違反GDPR的跨國訴訟,是否又可行? 事發後,花總委託律師向兩家涉事酒店發出律師函,要求酒店徹底追查洩露他個人信息的源頭。「原本是受害者最低限度的要求,」但周兆成律師透露,「這些具有全球知名品牌的高端酒店,至今對我們的合理訴求不理不睬。」 出於無奈,花總於11日在網上發起懸賞令,徵集個人信息洩露的有效線索與證據。
  • 馬來西亞22萬器官捐獻者個人信息遭洩露
    新華社吉隆坡1月24日電(記者劉彤 林昊)馬來西亞媒體日前報導,該國超過22萬名器官捐獻者及其親屬的個人信息遭洩露,在網上被兜售。  率先報導此次個人信息洩露事件的媒體Lowyat.net是一家技術新聞網站,該網站23日晚間報導稱,洩露的信息包含器官捐獻者的名字、個人身份證號、電話號碼以及家庭住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