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名制社會來臨,個人信息就是通過這6種渠道被洩露的

2020-12-04 福建晉賢律師事務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是一部與億萬網民息息相關的法律。《網絡安全法》的實施,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對網絡實名製作出要求,力求實現網絡空間虛擬身份和現實社會身份的統一。然而,在實名制社會大勢所趨的背景下,卻有一些勢力暗潮湧動,有恃無恐的挖掘公民個人信息,並以此牟利,形成了一條黑色產業鏈。

如果我們在網上搜索「個人信息倒賣」的關鍵詞,就可以獲取到很多關於此類新聞的報導,比如:

·三人倒賣15萬條公民個人信息獲刑 形成信息洩露黑色鏈條

山東濟南市歷下區法院判決一起倒賣公民個人信息案,保險公司業務員、家庭裝修推銷員非法獲取15.2萬餘條公民個人信息並出售,樓盤銷售員、無抵押信用貸款電話營銷員非法獲取信息以推銷業務,形成信息洩露的幕後黑色鏈條。而這些信息的售價,每條不足1毛錢。(工人日報)

·網上倒賣個人信息17人獲刑 其中有兩名在讀大學生

江蘇省宜興市人民法院公開宣判一起在網絡上買賣公民個人信息的刑事案件,17名被告人因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判刑。17名被告人主要來自湖南,年齡最大的41歲,最小的才23歲,大專以上學歷的10人,其中2名是在讀大學生。(揚子晚報)

那麼,這些個人信息,都是怎樣被倒賣的呢?其來源有6種:

1、APP軟體搜集

就在我們暢遊網絡的時候,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鋪天蓋地的廣告,有些廣告是提供APP下載連結,一旦手機安裝了某款軟體之後,就會在手機後臺搜集電話號碼等個人信息,通過後臺運行的組件,將這這些信息上傳到主伺服器。而這整個過程中,神不知鬼不覺。

2、網路遊戲的洩露

喜歡玩遊戲的朋友都知道,自從實名制以來,一些大型網路遊戲,都要求登記個人實名信息,一來是為了淨化網絡,二來為了防沉迷系統。然而,有些不正規的遊戲,搜集到這些個人信息之後,就用來倒賣、獲利。

3、機構的收集

在實名制社會,不管走到哪都跟個人信息掛鈎,銀行、金融企業、保險機構、投資理財機構等,即使走在路上,也會有很多公司以公司做活動名義,留下手機號碼、地址等,就可以拿走一樣小禮品。殊不知,拿走的是小禮品,可能帶來的就是大災難。

4、淘汰的舊手機

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提供,高科技產品更新迭代也更加快,而手機也是每年層出不窮,有些人可能以為換手機的時候,將手機格式化就沒事了,但只要利用工具,商販就可以輕鬆恢復手機數據,獲得舊手機裡面的通訊錄等個人信息。

5、快遞單

網絡的發展,除了讓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到天下事之外,還可以買到各種各樣的東西。網絡購物,也已經變成了人們生活的一種常態。但當收到快遞之後,很多人就直接將快遞單丟掉,而不是稍作處理,要知道,快遞單上可都有姓名、電話、地址等信息。

6、免費wifi

流量不夠用?不怕,有WiFi。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在一些商超、車站等大型場所,往往有一些免費的WiFi,而這些免費WiFi中,常常暗藏「殺機」,只要手機一連接,就可以獲取到手機裡的個人信息,如果正在使用銀行APP,還可以獲取到銀行密碼等。

這裡,福建晉賢律所提醒大家,網絡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便利的同時,也要注意區分「網絡陷阱」,注意保護好個人基本信息。

相關焦點

  • 個人信息又遭洩露了?學會保護自己隱私!看看這8條……
    各類單據洩露個人信息快遞包裝上的物流單含有網購者的姓名、電話、住址等信息,網友收到貨物後不經意把快遞單扔掉導致信息洩露;火車票實行實名制後,車票上印有購票者的姓名、身份證等信息,很多人在乘坐完火車後,會順手丟棄火車票,不法分子一旦撿到,就可以通過讀票儀器竊取車票中的個人信息;在刷卡購物的紙質對帳單上,記錄了持卡人的姓名
  • 手機二維碼識別軟體3秒鐘破譯火車票個人信息
    手機軟體掃描火車票二維碼洩露個人信息  手機二維碼識別軟體3秒鐘破譯火車票個人信息  閱讀提示   近日,有網友通過微博提醒:手機二維碼識別軟體可輕鬆識別實名制火車票上的二維碼包含的個人身份信息,如隨意丟棄火車票,可能造成個人信息的洩露。
  • 【網絡安全知識】40萬條個人信息遭洩露,我們該注意什麼?
    近日,#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話題上了微博熱搜。一時間,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再次引發網友熱議。為何快遞行業個人信息洩露事件時有發生?為防止個人信息洩露,我們在收寄快遞時又該注意些什麼?40萬條個人信息遭洩露,咋回事?
  • 如何有效保護個人信息?專家建議:加大處罰 運用公益訴訟
    朝陽區法院分析該院近十年內審理的有關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近100件(由於公民個人信息保護近幾年才進入民法規範層面,相關案件數量有限)案件發現,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有較大影響的行為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因保管不當導致的與個人信息有關的檔案丟失。
  • 成都確診女孩信息洩露背後:公眾知情權和個人隱私保護如何調和?
    根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自今年年初至今,僅引發社會輿論、在網上廣泛傳播的新冠確診患者個人信息洩露事件就有12起。從2020年1月28日湖南益陽衛生健康局副局長舒某轉發調查報告截圖洩露11人隱私信息被立案調查,到12月8日成都女孩趙某個人信息洩露轉發者遭行政處罰,個人信息被曝光的事件時有發生。
  • 物聯卡要不要實名制?安全嗎?
    ,物聯網卡需要進行實名制認證,但也有很多人擔心,個人信息被盜取後會損害自己的實名制利益,在面對物聯網卡實名時我們應該配合嗎?這會不會是商家的套路呢?下面中景元物聯網就來為各位一一解讀。   物聯卡要不要實名制?   物聯網卡是一種由企業使用的一種物聯流量卡,物聯卡是智能終端設備聯網用的,如:共享單車,pos機,自動販賣機,快遞櫃,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設備,車載前裝,行車記錄儀等等設備。
  • 但你的個人生物信息卻已經洩露了
    人體的指紋、虹膜、面容、DNA等個人生物信息的獲取、採集、存儲和應用越發便利和普及,不少平臺通過收集個人生物信息作為用戶登錄密鑰,如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甚至連支付也進入了「刷臉」時代。 想必很多人都已經在生活中有了這種體驗。
  • 個人信息是被誰「偷走」的?酒店快遞外賣成信息洩露重災區
    記者梳理這些案件,發現近幾年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酒店、快遞公司、外賣平臺等企業成為信息洩露的重災區。  洩露了啥:徵信行蹤住宿房產越來越多的個人信息被洩露  從信息特點看,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
  • 個人信息是被誰「偷走」的?酒店快遞外賣成信息洩露重災區_新華...
    記者梳理這些案件,發現近幾年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酒店、快遞公司、外賣平臺等企業成為信息洩露的重災區。  洩露了啥:徵信行蹤住宿房產越來越多的個人信息被洩露  從信息特點看,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
  • 圓通速遞被約談 專家:保護個人信息不洩露應成快遞公司標配
    消費日報網財經訊 圓通速遞(600233.SH,以下簡稱圓通)員工洩露消費者個人信息案件引發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  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   圓通被責令整改   今年7月份,不法分子與圓通多位「內鬼」勾結,通過有償租用圓通員工系統帳號進入公司物流系統,盜取公民個人信息,再通過微信、QQ等方式層層倒賣公民個人信息至不同下遊犯罪人員,最終導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東窗事發,相關犯罪嫌疑人於9月落網。
  • 裡程積分頻頻被盜,信息洩露不能不管
    這背後的信息洩露,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否則,利益受損的,會是每個人。 9月6日,一位微博用戶發文稱,演員吳磊的航空裡程積分被盜用,時間從2017年一直延續到今年9月4日,被盜取的裡程總數高達20萬。 9月8日,歌手江映蓉在其個人微博中稱,自己的航空裡程被盜了,且被盜裡程總數接近30萬。江映蓉的工作室還表示,聯繫航空公司後,並沒有收到合理的解釋。
  • 馬來西亞22萬器官捐獻者個人信息遭洩露
    新華社吉隆坡1月24日電(記者劉彤 林昊)馬來西亞媒體日前報導,該國超過22萬名器官捐獻者及其親屬的個人信息遭洩露,在網上被兜售。  率先報導此次個人信息洩露事件的媒體Lowyat.net是一家技術新聞網站,該網站23日晚間報導稱,洩露的信息包含器官捐獻者的名字、個人身份證號、電話號碼以及家庭住址。
  • 你的個人信息已洩露,學會這幾步保護自己的隱私
    相信很多朋友已經對「人肉搜索」非常熟悉了,這個詞的具體解析就是指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調查出人的真實身份。這個人肉搜索的力量有多可怕?還記得前不久廣州發生的女司機連環撞飛13個路人的車禍嗎?車禍發生不到半個小時,肇事女司機的所有信息都被人肉了出來,就連受傷的其中一個路人因為涉嫌碰瓷,個人信息也被爆了出來。
  •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智能時代 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極...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手機是我們個人信息的載體,承載了很多我們比較隱私的數據,一旦這些數據被不法分子盜取,後果將不堪設想,很多小夥伴以為,將手機中存儲的信息,照片等數據刪除之後,手機內的信息就不會被洩露。但是這樣真的能徹底刪除手機裡的信息內容嗎?我們一起往下看就一目了然了!
  • 2015年微博、貼吧將推行實名制 50家網站被依法關閉
    昨日上午,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公布了近期被依法關閉的一批網站、欄目和微信公眾帳號。這是國家網信辦今年首次集中公布相關信息。  另據國家網信辦行動網路管理局負責人徐豐介紹,除了即時通信實名制之外,今年國家網信辦將全面推進網絡真實身份信息的管理,以「後臺實名、前臺自願」為原則,包括微博、貼吧等均實行實名制,對此將加大監督管理執法的力度。
  • 小心個人信息洩露(圖)
    小心個人信息洩露(圖) 2016-07-18 11:08:44來源:雲南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高辰 2016年07月18日 11:08 來源:雲南網
  • 防止個人信息洩露收貨地址只寫小區名即可
    這幾天,南充各大小區的快遞驛站、 快遞櫃可謂迎來了高峰期。市民王女士在收到「雙十一」包裹後不久, 就收到了備註為「圓通快遞」的微信好友申請, 懷疑自己的個人信息被洩露了。那麼,市民在網購時, 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呢?記者昨(2)日採訪了相關人士。
  • 尷尬了,個人信息洩露招來不可中止的「O泡果奶」,直至手機電量耗盡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法治藍皮書》指出,信息處理和存儲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個人信息濫用問題日趨嚴重。據12321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統計,近年來因垃圾信息、詐騙信息、個人信息洩露等造成的總體經濟損失就近千億元!
  • 洩露感染者個人信息被拘!「熱心」不是違法的藉口
    與此同時,某醫院醫師故意將相關流調報告轉發至微信群,導致該感染者的身份信息、聯繫電話等在網上大範圍流傳。目前,涉事醫師因侵犯他人隱私,被行政拘留五日。相關部門進行流調工作,為的是查明病毒源頭和傳播情況,公布感染者在特定時間內的行程動線,也是為了提醒相關人群注意安全。但凡事皆有度,不能突破「最小必要」原則過度公布信息,更不能打著防疫的幌子,毫無顧忌地洩露他人隱私。
  • 【保密宣傳周】孫儷「賣房」揭開中介秘密,我們的信息如何被洩露?
    【保密宣傳周】孫儷「賣房」揭開中介秘密,我們的信息如何被洩露?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個人信息保護的問題日益突出,而房產租售、房屋裝修、教育培訓成為了信息洩露的重災區,垃圾簡訊、騷擾電話、精準詐騙頻發,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