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是一部與億萬網民息息相關的法律。《網絡安全法》的實施,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對網絡實名製作出要求,力求實現網絡空間虛擬身份和現實社會身份的統一。然而,在實名制社會大勢所趨的背景下,卻有一些勢力暗潮湧動,有恃無恐的挖掘公民個人信息,並以此牟利,形成了一條黑色產業鏈。
如果我們在網上搜索「個人信息倒賣」的關鍵詞,就可以獲取到很多關於此類新聞的報導,比如:
·三人倒賣15萬條公民個人信息獲刑 形成信息洩露黑色鏈條
山東濟南市歷下區法院判決一起倒賣公民個人信息案,保險公司業務員、家庭裝修推銷員非法獲取15.2萬餘條公民個人信息並出售,樓盤銷售員、無抵押信用貸款電話營銷員非法獲取信息以推銷業務,形成信息洩露的幕後黑色鏈條。而這些信息的售價,每條不足1毛錢。(工人日報)
·網上倒賣個人信息17人獲刑 其中有兩名在讀大學生
江蘇省宜興市人民法院公開宣判一起在網絡上買賣公民個人信息的刑事案件,17名被告人因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判刑。17名被告人主要來自湖南,年齡最大的41歲,最小的才23歲,大專以上學歷的10人,其中2名是在讀大學生。(揚子晚報)
那麼,這些個人信息,都是怎樣被倒賣的呢?其來源有6種:
1、APP軟體搜集
就在我們暢遊網絡的時候,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鋪天蓋地的廣告,有些廣告是提供APP下載連結,一旦手機安裝了某款軟體之後,就會在手機後臺搜集電話號碼等個人信息,通過後臺運行的組件,將這這些信息上傳到主伺服器。而這整個過程中,神不知鬼不覺。
2、網路遊戲的洩露
喜歡玩遊戲的朋友都知道,自從實名制以來,一些大型網路遊戲,都要求登記個人實名信息,一來是為了淨化網絡,二來為了防沉迷系統。然而,有些不正規的遊戲,搜集到這些個人信息之後,就用來倒賣、獲利。
3、機構的收集
在實名制社會,不管走到哪都跟個人信息掛鈎,銀行、金融企業、保險機構、投資理財機構等,即使走在路上,也會有很多公司以公司做活動名義,留下手機號碼、地址等,就可以拿走一樣小禮品。殊不知,拿走的是小禮品,可能帶來的就是大災難。
4、淘汰的舊手機
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提供,高科技產品更新迭代也更加快,而手機也是每年層出不窮,有些人可能以為換手機的時候,將手機格式化就沒事了,但只要利用工具,商販就可以輕鬆恢復手機數據,獲得舊手機裡面的通訊錄等個人信息。
5、快遞單
網絡的發展,除了讓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到天下事之外,還可以買到各種各樣的東西。網絡購物,也已經變成了人們生活的一種常態。但當收到快遞之後,很多人就直接將快遞單丟掉,而不是稍作處理,要知道,快遞單上可都有姓名、電話、地址等信息。
6、免費wifi
流量不夠用?不怕,有WiFi。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在一些商超、車站等大型場所,往往有一些免費的WiFi,而這些免費WiFi中,常常暗藏「殺機」,只要手機一連接,就可以獲取到手機裡的個人信息,如果正在使用銀行APP,還可以獲取到銀行密碼等。
這裡,福建晉賢律所提醒大家,網絡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便利的同時,也要注意區分「網絡陷阱」,注意保護好個人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