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保護我們的生物特徵信息?

2020-12-04 新華社新媒體

近日,杭州野生動物園規定,不錄入人臉信息將影響該公園年卡的正常使用,引起社會關注。

當前,公民的指紋、面部特徵等生物特徵信息是否面臨被過度採集的風險?哪些主體正在獲取我們的生物特徵信息?相關信息保護在哪些方面亟需補強?新華社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公眾生物特徵信息屢遭過度收集

記者從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薛軍教授處了解到,當前,人臉、指紋等個人生物特徵信息已經成為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等信息之外,過度搜集公民信息案件中新的「重災區」。

同時,由於生物特徵信息與個人財產、人格權益之間的聯繫日趨緊密,信息一旦丟失或失控,將給信息所有者造成巨大且難以挽回的損失。

這並非杞人憂天。2019年2月深圳某人臉識別企業被證實發生數據洩露事件,超過250萬人的核心數據可被獲取,680萬條記錄洩露,其中包括身份證信息、人臉識別圖像及GPS位置記錄等。

一些軟體也涉嫌過度採集用戶的生物特徵信息。此前,中國消費者協會曾發布《100款App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報告》。報告顯示測評的100款App中,10款App涉嫌過度收集個人生物特徵信息。一度成為網際網路熱門應用的某換臉軟體開發企業,也在今年9月因涉嫌未依法依規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被工信部約談。

有國內知名網際網路企業視頻識別安全專家向記者透露,當前存在為數不少的不法分子、數據黑灰產從業者為通過實人認證,達到註冊虛假帳號或者直接侵犯他人帳號的目的,需要相應的人臉信息,甚至在國內已催生出一定規模的「過臉產業」。

記者搜索網際網路,發現網絡論壇中存在大量針對電商平臺、特定設備的「過臉」技術解答,甚至有完整「過臉」技術教程,包括軟體選擇、腳本設置等。一些網站上還有「過臉軟體」代碼連結,隨意供人下載。

我們的生物特徵信息流入何處?是否安全?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是誰熱衷於記錄和儲存我們的生物特徵信息呢?奇安信網絡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裴智勇告訴記者,當前大致有三類主體。

首先是部分視頻監控的運營主體。比如通過商場酒店、會議場館等公共場所視頻設備採集信息。

其次是一些公共職能部門、大型網際網路企業、商業機構等,經過用戶授權,採集包含用戶個人生物特徵的數據信息。

第三是科研機構因為科研需要收集使用,如存儲一定規模的樣本供人工智慧進行學習、訓練。

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人工智慧研究所教授李璽表示,目前公民生物特徵信息的主要採集儲存主體提供信息安全保護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信息公開透明度也不夠,容易導致海量信息面臨安全風險。

與此同時,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在授權採集過程中,大量商業主體為降低自身成本,通過格式條款或單方告知的形式「逼」處於弱勢地位的公眾出讓生物特徵信息,甚至在合同約定中暗含自我免責條款。這些都不利於相關信息保護。

「未來也不排除根據收集來的數據重建個人生物識別特徵的可能,比如3D列印技術『復刻』人臉。到那時我們所面臨的風險就不僅僅是虛擬世界被入侵,而是現實生活中被冒充。」奇安信集團副總裁左英男說。

正、邪技術力量仍將纏鬥 法律空白亟需填補

受訪網絡安全專家認為,人臉、指紋、虹膜甚至基因,生物特徵信息因其隨身性、唯一性,將被愈加廣泛地應用於金融、購物、安全等生活場景的趨勢不可逆轉。但其可複製性則同樣決定了圍繞信息安全技術所展開的「道魔之爭」將長期持續。

記者了解到,目前針對「換臉」潛在的風險,技術層面主要可以通過「活體檢測+人臉比對識別」應對,同時通過翻拍、3D結構光、多維度生物特徵信息等輔助技術,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相關技術的安全性。

有專家認為,當前相關法律規範層面的缺位同樣亟需填補。

據浙江浙杭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姜海斌律師介紹,我國網絡安全法規定了「誰收集、誰負責」的原則,並規定收集個人信息須經被收集者同意,其中包括個人生物特徵信息。但對於收集相關信息主體需要提供何種程度的保護力量、如何評估與公開、公民個人敏感信息的保護層級、具體保護措施等關鍵問題,目前均尚未制定具強制力的法律規範。

2018年5月,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頒布實施《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作為推薦性國家標準,其中將生物識別信息等明確歸為「一旦洩露、非法提供或濫用可能危害人身和財產安全,極易導致個人名譽、身心健康受到損害或歧視性待遇等」的個人敏感信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院長龍衛球認為,該標準針對個人信息收集、保存、使用、委託處理等環節提出要求,落地網絡安全法的原則性規定,填補國內個人信息保護在實踐標準上的空白,為企業進行個人信息保護合規提供具體指引。

目前,我國正加快推進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進程。對此,薛軍也建議,應在立法層面需區分普通個人信息和敏感個人信息。「針對個人敏感信息,或可建立特許制度,就是說,如無法律法規授權,即使在公民個人同意的情況下,一般商家、私人機構等也不得收集包含個人生物特徵的敏感信息。」

記者吳帥帥、張璇

相關焦點

  • 生物特徵信息採集愈發普遍,該如何保護你的隱私
    隨著人工智慧等產業發展,刷臉支付普及以及短視頻產業的繁榮,採集的個人信息種類逐步轉向指紋、人臉等生物特徵信息,消費者信息保護再一次成為了大眾的焦點。生物特徵信息與一般的個人信息的不同一般來說,生物特徵信息包括指紋、聲紋、人臉、虹膜、掌紋等生理和行為特徵信息。生物特徵信息多用於身份識別,當前較為常見的使用場景有機場、門禁以及支付等。
  • 為什麼ZAO是生物特徵信息安全的災難?
    什麼是生物特徵信息  今天,我們已經把個人的信息和數據寄存在網絡的各個角落,到底哪些數據,算是生物特徵信息呢?  歐盟的GDPR(通用數據保護法規EU2016/679)曾對生物特徵信息作出如下定義:  生物特徵信息,是「通過對自然人的身體、生理或行為特徵有關的特定技術處理產生的能夠識別該自然人的唯一特徵的個人數據,例如面部圖像或指紋(指紋)數據」。  我以此為標準,列舉一些常用的生物特徵信息。
  • 面對新應用多個心眼,謹防有人套取你的生物特徵信息
    隨著生物特徵識別技術在生活中的廣泛使用,人臉、聲紋、虹膜、指紋,甚至是步態都已經成為重要的個人身份信息,同時也有可能成為個人隱私的洩露方式。「秀自拍」背後的「洩密風險」「掃一掃二維碼,上傳一張自己的照片,來看看你過去的樣子。」
  • 眼紋識別也來了,現在收集我們生物特徵的技術都有什麼?
    2002 年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主演的電影 《少數派報告》中,犯罪分子利用湯姆·克魯斯留下的虹膜身份,向他發送大量的圖片和信息,幹擾他的正常工作。這樣的場面在當時是被劃分成了科幻情節。如今虹膜識別身份已經成為現實,前幾天,眼白也被宣布可以用來識別人的身份,即使同卵雙胞胎也能被區分開來。
  • 究竟是誰在保護我們?
    究竟是誰在保護我們?在講之前,首先問你們一個問題,你覺得最快毀滅世界的方法是什麼?是核武器嗎?有沒有可能某種存在一直在暗地裡保護我們?你也許不會相信,但發生在2013年2月15日的一起俄羅斯隕石墜落事件可能會改變你的看法,現在,就讓我們來到現場。
  • [快訊]IAPR/IEEE生物特徵識別冬令營2018:第三日
    本次冬令營將持續5天,面向青年學者和研究生,邀請了16位生物特徵識別領域的頂尖國際專家介紹科研進展和工業應用,並安排了社交活動。報告內容包括人臉、虹膜、指紋、靜脈、步態、籤名等特徵的識別,以及移動端生物特徵識別、反欺詐、特徵數據保護等。
  • 保護生物多樣性 我們應該怎麼做?
    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 為了減緩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率,人們選擇了建立保護地,而這也成為了公認相對有效的方式。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這樣定義保護地:通過法律及其它有效方式用以保護和維護生物多樣性、自然及文化資源的土地或海洋。
  • 生物特徵識別:身體即密碼
    然而,面對這張聞名於世的面孔,沒有人知道她是誰。時隔17年,拍攝者突然萌生尋找神秘少女的念頭。幾經輾轉,他最終藉助虹膜識別技術,在上千個自稱是照片主角的人中找到了她。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也是身份的標識。虹膜是位於人眼表面黑色瞳孔和白色鞏膜之間的圓環狀部分,包含很多相互交錯的斑點、細絲、冠狀、條紋、隱窩等細節特徵。
  • 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們願奉獻一生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籤署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2020年,該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將在雲南昆明召開。中國政府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已做出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多地建立起了全面的保護體系,社會各界也積極參與到這一保護行動中,盡己所能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同為海洋生物,人類保護了海龜,誰來保護藤壺?
    藤壺,海底的一種寄生生物。雌雄同體,繁殖能力極強。素來喜好附著在船板,巖石,以及其它海生物上面,並以它們的軀殼為家,生活繁衍。其中最易被寄生的,除了眾所周知的鯨魚,就是海龜。漁民將那隻被藤壺寄居滿了的海龜拉到了船板上,並用匕首幫它清理背殼上的藤壺。藤壺被鋒利的匕首一片片削下,殘肢斷臂被隨意的丟進海中。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2020年05月18日22:15  來源:濟寧新聞客戶端 5月22日,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誰來保護我們的「滑雪自由」?
    讓我們齊心協力吧」。聲體壇梅西:「很自豪能身穿巴薩球衣」誰來保護我們的「滑雪自由」?5日,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密苑雲頂滑雪場(簡稱「雲頂滑雪場」)通報了一起滑雪者意外死亡事故。目前,當地警方和相關部門已介入調查。公告稱,4日上午,一名男性滑雪者在距離該雪場6號索道下站100米處摔傷,雪場巡邏隊實施救援後,隨即將傷者送往北醫三院崇禮院區搶救,但最終不治身亡。
  • 經濟視角解讀: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新聞—科學網
    我們究竟為什麼要關心這世界上千千萬萬種動物?為什麼要投入巨大的資金來保護它們?
  • 生物特徵識別下一站:虹膜識別
    然而,面對這張聞名於世的面孔,沒有人知道她是誰。時隔17年,拍攝者突然萌生尋找神秘少女的念頭。幾經輾轉,他最終藉助虹膜識別技術,在上千個自稱是照片主角的人中找到了她。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也是身份的標識。虹膜是位於人眼表面黑色瞳孔和白色鞏膜之間的圓環狀部分,包含很多相互交錯的斑點、細絲、冠狀、條紋、隱窩等細節特徵。
  • 合成戒指替代真實指紋,卡巴斯基用概念裝置維護生物信息隱私
    11月3日消息,國際著名信息安全領導廠商卡巴斯基實驗室創新性提出:使用能夠解鎖設備的指紋戒指來保護用戶的生物隱私,即用虛擬指紋替代真實信息作為設備日常識別。使用虛擬指紋戒指不僅可以保護使用者自身的生物數據,還能夠讓使用者在發現生物數據被盜取後及時更換解鎖「密碼」。卡巴斯基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指紋解鎖和面部識別技術是目前很多電子設備依賴的生物識別加密方法,設備擁有者特有的生物特徵數據就是鑰匙。但這樣的生物識別並非絕對安全,生物特徵數據也可能被有心人盜用。
  • 七律書憤,如果豺狼得到保護,善良的人由誰來垂憐?
    費盡心思頭白早,報來恩重血成灘。蒼天若解民間恨,電舞雷歌動地歡。今天的快樂心情全部被淋漓的鮮血衝刷殆盡。大連出了13歲初中生血腥殘殺無辜11歲小學生的事情,而四川仁壽則出現了初中生謀殺自己班主任,說這些兇殘的暴徒年少不懂事,可能並非實情。殘暴的行為,精心的籌劃,冷酷的心靈,期待鑽法律的漏洞逃過應得的制裁,是事件的共同特徵。
  • 生物信息分析系統 ≠ 硬體+軟體堆砌
    如果上述問題還在佔用您的時間和精力,說明您的生物信息分析系統亟待更新完善。一個好的生物信息分析系統,可以解放您的雙手,您只需專注科學研究,其他問題交由生物信息分析系統來做。生物信息分析系統並不是簡單的硬體存儲加上分析軟體的堆疊,而是為滿足生物信息分析對於速度、規模和智能化等苛刻需求建立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 我們人類為什麼要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人類要保護動物植物的多樣性,要儘早,等到無法挽回的時候就晚了。保護動物保證它們的多樣性有重要的意義的。生物的多樣性指的是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以及遺傳的多樣性。這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影響到國家與地區的發展,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是保護生物的基因、物種以及生態系統。
  • 曠視科技協力加強信息隱私保護 助力《個人信息安全規範》推廣
    【天極網IT新聞頻道】日前,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在北京召開了國家標準GB T 35273-2020《信息安全技術 個人信息安全規範》(以下簡稱「《個人信息安全規範》」)試點工作啟動會,將選擇音視頻處理、廣告分發、生物識別、金融、健康醫療、房屋租售、天氣服務等多種領域內的App、SDK、雲計算、小程序、可穿戴設備等多種形態作為試點對象
  • 關注:生物特徵識別十大關鍵技術解析
    一般生物特徵的活體判別技術利用的是人們的生理特徵,例如活體指紋檢測可以基於手指的溫度、排汗、導電性能等信息,活體人臉檢測可以基於頭部的移動、呼吸、紅眼效應等信息,活體虹膜檢測可以基於虹膜振顫特性、睫毛和眼皮的運動信息、瞳孔對可見光源強度的收縮擴張反應特性等。 此外,基於生物特徵圖像的光譜學信息也是進行活體檢測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