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ZAO是生物特徵信息安全的災難?

2020-12-05 鞭牛士

來源:古老溼(ID:gulaoshi_ops)

  

AI換臉應用ZAO已經火爆了幾天了,我遲遲沒有寫自己的意見。在各類熱火朝天的討論中,大家關注的焦點多是ZAO霸道的用戶協議、濫用用戶肖像權及隱私的風險。確實,目前各類App中,能達到ZAO的蠻橫水平的,確實不多。 

  

在協議中,用戶一旦使用了ZAO,將在全球範圍內完全免費、不可撤銷地將包括人臉照片在內的肖像資料授權給ZAO及其關聯公司,ZAO卻未對「關聯公司」做出任何定義。用戶得到了一小段可以發朋友圈的有趣視頻,而ZAO卻得到了用戶照片的永久使用權和面部識別信息。


  

然而在法律風險以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生物特徵信息的洩露(如指紋、面部特徵等)。

  

當你的網絡帳戶密碼遭到洩露,馬上更換密碼就是一個標準操作。然而想一想,如果你的每天用來登錄手機的指紋、刷臉支付的面部特徵遭到洩露,你應該怎麼做?

  

生物特徵信息的洩露是永久、不可逆的,你就是密碼本身。由於用戶幾乎不可能修改自己的指紋、樣貌、聲紋乃至DNA,也就意味著對信息濫用者來說,存在著「一次竊取,永久有效」的「超便捷性」和「超高性價比」。這無疑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每個人的生物特徵信息,都是讓黑客大快朵頤的活體錢包。

  

什麼是生物特徵信息

  

今天,我們已經把個人的信息和數據寄存在網絡的各個角落,到底哪些數據,算是生物特徵信息呢?

  

歐盟的GDPR(通用數據保護法規EU2016/679)曾對生物特徵信息作出如下定義:

  

生物特徵信息,是「通過對自然人的身體、生理或行為特徵有關的特定技術處理產生的能夠識別該自然人的唯一特徵的個人數據,例如面部圖像或指紋(指紋)數據」。

  

我以此為標準,列舉一些常用的生物特徵信息。

  

首先,就是面部特徵。一般用於安全識別、執法等領域,目前也常用於手機和電腦的解鎖、支付等。

  

第二,是虹膜。一般用於非消費級領域的安全識別。最近幾年,微軟、谷歌等大企業也在推進虹膜識別的應用,甚至有些手機上已經配備了虹膜識別傳感器。

  

第三,指紋。我們最常見的場景就是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的指紋解鎖及支付。

  

第四,聲紋。聲紋常用於安全識別場景(例如微信的聲波解鎖),以及智能音箱等設備的語音識別、輸入法的語音輸入等。雖然人類可以模擬不同的聲音,但其聲紋特徵卻無法在計算機面前偽裝。

  

第五,手型。通過記錄手部的寬、厚、長、表面紋路等數據,進行安全識別。這種識別方式效率高、原理簡單,我們在科幻及諜戰類電影中經常見到。

  

第六,DNA。執法機關經常通過研究人體DNA分子的結構,從而判斷DNA所有者的身份。

  

第七,行為特徵。行為特徵包括步態、筆跡等。這些特徵雖然可以偽裝,但極難徹底改變,也是法庭上經常出現的證據。

  

為什麼生物特徵信息的洩露,比密碼洩露更嚴重?

  

不誇張的說,ZAO在涉嫌「生物特徵信息洩露」這一問題上的嚴重性,遠遠超過其對用戶「肖像權」或「隱私權」的侵犯。甚至可以說,ZAO類產品帶來的問題,已經超過了法律所能解決的範圍,觸及了所有當代人最深刻的身份識別危機——如果某人擁有你的一切生物特徵信息,那麼他將可以竊取你的身份、財產、地位,甚至在法律上取代你。面對這些生物型信息的洩露,法律也顯得力不從心!

  

2019年始,生物特徵信息洩露事件頻發,各國開始為此類信息安全立法。

  

2019年3月15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商業面部識別隱私法案(Commercial Facial Recognition Privacy Act)》,這是第一個涉及面部識別技術的隱私保護法案。該法案禁止那些使用面部識別技術的商業公司,在未經照片主人明確同意下共享他們的照片數據;同時,還要求這些公司通過第三方測試後才能進入市場,以確保不會傷害消費者的信息安全。

  

2019年8月3日,生物科技公司Suprema資料庫遭洩露,其中包含100多萬人的指紋和面部識別數據,涉及英國大都會警察局、當地小型企業和各大政府機構收集的面部和指紋識別信息。這些數據的洩露,意味著這100萬人的生物信息,從此再也不可能回到原初的「安全狀態」。即便這些用戶們通過法律途徑向Suprema進行索賠,也將永久的暴露在巨大的個人信息安全隱患之中。


  

生物特徵信息有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這就是「生物特徵信息安全」尤其重要的原因。

  

如何保護生物特徵信息?

  

我為大家列出幾個可以有效保護個人生物特徵信息安全的方法:


1.使用強密碼來存儲生物特徵信息。

  

存儲生物特徵信息的外圍,往往還有一層密碼進行保護。由於生物特徵信息的極端重要性,請務必使用強密碼、而非自己的常用密碼進行加密。

  

2.只在少數幾個場景中保存自己的有限種類生物信息。

  

出於便捷性和政策性的要求,我們不可能完全不使用自己的生物特徵信息。那麼,就需要在便捷性與安全性之間做出適當的妥協。如果要使用,請儘量挑選規模較大、無信息洩露歷史、商譽良好的企業,同時嚴格限定信息種類,僅存儲必要的信息。

  

3.拒絕或減少使用手機、電腦等設備上的生物識別工具

 

如果非必要,則減少使用諸如掃碼支付、刷臉登錄等功能,尤其是對於陌生或不常用的App,不要輕易使用其自帶的生物識別功能。

  

4.永遠記得,你沒有第二張臉、第二套指紋、第二對虹膜、第二個DNA

  

鑑於生物特徵信息的珍貴與稀缺性,未來將不可避免的有無數商業機構、黑產人士對這些信息虎視眈眈,還會有無窮的場景誘惑用戶洩露自己的生物信息。都要時刻記住,你沒有第二張臉、第二套指紋、第二對虹膜、第二個DNA,生物特徵信息的洩露意味著你將永久的暴露在他人視野範圍內,永遠承受生物信息洩露帶來了的風險。

  

結語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曾經說,中國的消費者很多時候是願意以犧牲部分個人信息為代價,去換取更加便捷的服務。這顯然是扯淡,當個人信息洩露導致的風險遠遠大於所獲取的利益時,沒人會去做這種不公平的交易。

  

真相是,很多企業在消費者或不知情、或被誤導的情況下,索要過多權限、並強行攫取用戶信息,然后冠之以「用戶同意」的名號,再對信息進行濫用。我們能做的,就是提高警惕,珍惜自己的信息安全,把那些不乾淨的App,一個不落、挨個卸載!

相關焦點

  • 喵博士資訊|ZAO回應個人信息安全爭議:不會存儲面部識別特徵信息...
    數字信息13.86萬億元2019年前7個月軟體業務收入3.86萬億元,同比增長15.1%今年1-7月,我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保持平穩發展態勢,業務收入較快增長,利潤總額保持平穩,從業人員工資水平有所回升。中部地區軟體業增速較快,東部地區軟體業保持集聚和領先發展態勢。
  • 誰來保護我們的生物特徵信息?
    近日,杭州野生動物園規定,不錄入人臉信息將影響該公園年卡的正常使用,引起社會關注。當前,公民的指紋、面部特徵等生物特徵信息是否面臨被過度採集的風險?哪些主體正在獲取我們的生物特徵信息?相關信息保護在哪些方面亟需補強?新華社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 「值日聲」ZAO致歉:稱不會存在個人面部生物識別特徵信息,並無支付...
    不過很快,就有人扒出了這個軟體在用戶協議中的漏洞:對於這項協議,很多網友提出質疑稱:「非法收集面部信息」「萬一哪天被黑客把資料庫給拿走了,你的支付寶分分鐘可以被盜刷,你們自己看著吧。」其實早在今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裡,就正式加了一條: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的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看來之後對於AI換臉,會有法律方面的管控。一時之間,這個軟體成了眾矢之的,很多人去app store上打一星的低評價,還有不少人怒卸載。很快,微信屏蔽了這個軟體的分享連結,原因是被很多人投訴。
  • 生物特徵信息採集愈發普遍,該如何保護你的隱私
    隨著人工智慧等產業發展,刷臉支付普及以及短視頻產業的繁榮,採集的個人信息種類逐步轉向指紋、人臉等生物特徵信息,消費者信息保護再一次成為了大眾的焦點。生物特徵信息與一般的個人信息的不同一般來說,生物特徵信息包括指紋、聲紋、人臉、虹膜、掌紋等生理和行為特徵信息。生物特徵信息多用於身份識別,當前較為常見的使用場景有機場、門禁以及支付等。
  • 為什麼一再強調生物識別技術應用安全
    生物識別是通過計算機與生物傳感器和生物測量學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結合,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物特徵來進行用戶個人身份鑑定的重要手段。使用到的生物信息包括指紋信息、虹膜信息、面部信息、聲紋信息、掌紋信息等。生物特徵識別技術作為一種身份認證方法,已經廣泛應用於金融、教育、司法等領域,各類應用服務(包括金融應用、第三方支付應用、社交類應用等)。
  • 面對新應用多個心眼,謹防有人套取你的生物特徵信息
    上海市信息安全行業協會會長談劍峰表示:「生物認證最大的共性是唯一性,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臉、指紋和虹膜等,正是這種唯一性讓大家認為生物認證是安全的。但生物特徵資料庫一旦被攻破,大量帶有唯一性的生物特徵數據被盜取,這帶來的風險要比盜刷嚴重得多。」「如果你的郵箱密碼被盜用,你可以重新設置密碼來彌補損害。
  • 為什麼生物災難爛片對鯊魚情有獨鍾
    生物災難類型的電影除開非正常的喪屍/哥吉拉/外星來客等虛擬創造形象以外,大多數以自然界的生物誇張化、血腥化、龐大化作為主要賣點,包括鯊魚、蛇、蜘蛛等作為主角。如果你是對生物災難片閱片無數的粉絲的話,不難發現在所有的此類型電影中,鯊魚是被使用得最早最多的一個形象。
  • 微信發wo yao qu xizaozao le是什麼梗 長按翻譯意思
    最近很多小夥伴都在微信上打出這麼一句話「wo yao qu xizaozao le」,大家知道這是什麼梗嗎?
  • 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專用產品分類原則
    本標準適用於保護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專用產品,涉及實體安全、 運行安全和信息安全三個方面。     實體安全包括環境安全,設備安全和媒體安全三個方面。     運行安全包括風險分析,審計跟蹤,備份與恢復,應急四個方面。 信息安全包括作業系統安全,資料庫安全,網絡安全,病毒防護,訪 問控制,加密與鑑別七個方面。
  • 捷通華聲推出多維融合生物特徵識別系統
    隨著網際網路提供的服務類型日趨多樣,各行業對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的利用需求亦日益頻繁。不知不覺中,每個人都早已習慣了使用個人生物識別信息來完成各種身份認證操作,如通過指紋識別登錄帳號、以人臉識別方式進行支付活動等等。   一方面,由於生物識別信息具有難以變更的特點,可以與唯一特定主體相關聯。
  • 地球上為什麼沒有出現永生生物?是什麼阻止了生物永生?
    為什麼這麼說呢? 達爾文是受到了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啟發,把環境對於生物演化的影響也考慮進去。 他認為,在自然資源給足的情況下,生物會過度繁衍。但是資源是有限的,這時候生物之間就會存在競爭關係。在生物繁衍的過程中,都會存在一些突變個體,它們提供了多樣性,在競爭過程中,那些適應環境的個體就有更大的概率留下來。在自然選擇下,適應環境的特徵會逐漸積累,也就是生物在不斷的演化。
  • 曠視成為《個人信息安全規範》試點單位 切實推動個人信息安全保障...
    來源:金融界網站近日,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在北京召開了國家標準GB/T 35273-2020《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下稱「《個人信息安全規範》」)試點工作啟動會。《個人信息安全規範》是國內個人信息保護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國家標準之一,在較多司法和行業監管活動中均作為關鍵參考;隨著個人信息保護法加快立法過程,社會對於個人信息保護更加重視,行業專家普遍認為《個人信息安全規範》的規範和指導意義會進一步提升。曠視作為此次《個人信息安全規範》的試點單位之一,出席了此次啟動會。
  • 當前主要生物特徵識別技術發展及趨勢
    生物特徵識別技術(Biometrics)是指利用人體與生俱來的生理特性和長年累月形成的行為特徵來進行身份鑑定的一種識別技術。該技術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遠高於口令、密碼或者ID卡等傳統方式。生物特徵識別技術具有安全性好、不易丟失、難以仿冒和攜帶方便等諸多優點,目前可用於身份識別的人體特徵包括指紋、虹膜、面部、掌紋、靜脈等生理特徵和步態、筆跡、聲音等行為特徵。
  • 生物特徵識別:身體即密碼
    虹膜是位於人眼表面黑色瞳孔和白色鞏膜之間的圓環狀部分,包含很多相互交錯的斑點、細絲、冠狀、條紋、隱窩等細節特徵。「在很多情況下,虹膜可能是唯一能夠識別身份的生物特徵,國際上一系列研究表明,虹膜識別是目前最安全、最準確的身份識別。」譚鐵牛稱。  根據原公安部物證鑑定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耀提供的數據,與指紋0.8%、人臉識別2%左右的誤識率相比,虹膜識別誤識率可低至百萬分之一。
  • 央行:生物特徵識別技術作為開戶主要手段尚不完善
    例如,依託自助機具和電子渠道開立銀行帳戶,免除櫃檯排隊的困擾;通過各類銀行帳戶辦理消費、公用事業繳費等小額支付,便利日常支付;部分特殊群體無法自行前往銀行辦理業務,希望銀行提供安全、便捷的帳戶服務;支付服務需求日趨多元化、個性化,需要銀行不斷創新服務產品,更新服務理念,拓展銀行帳戶服務的深度和廣度;新型網絡銀行出現以及部分銀行擬將生物特徵識別技術引入銀行帳戶開立環節等。
  • 中科院自動化所建成世界最大生物特徵樣本資料庫
    據悉,已有70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個研究團隊,申請使用該所生物特徵樣本資料庫,從而推動生物特徵識別學科發展,並產生廣泛的國際影響。 中科院自動化所生物特徵識別與安全研究中心是目前國際學術界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的專業從事生物特徵識別的研究機構,具有人臉、虹膜、指紋、掌紋、步態、語音等生物特徵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並形成基礎理論、採集設備、算法研究和系統應用等能力儲備。
  • 關注:生物特徵識別十大關鍵技術解析
    一般生物特徵的活體判別技術利用的是人們的生理特徵,例如活體指紋檢測可以基於手指的溫度、排汗、導電性能等信息,活體人臉檢測可以基於頭部的移動、呼吸、紅眼效應等信息,活體虹膜檢測可以基於虹膜振顫特性、睫毛和眼皮的運動信息、瞳孔對可見光源強度的收縮擴張反應特性等。 此外,基於生物特徵圖像的光譜學信息也是進行活體檢測的有效途徑。
  • 生態文明是解決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的必由之路
    ,更符合時代需求今天大會關注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主題,從自然科學來講,生物多樣性是多元的,包括生物安全領域的內容。生態文明是解決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的必由之路什麼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和生物多樣性是什麼關係?人類歷經了三個文明,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今天的工業文明無以為繼,必須要改變,這也是國際上很多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共同的結論。
  • 科普 | 生物認證真的安全嗎?
    這個標題是記者參加GeekPwn2017國際安全極客大賽後最深刻的感受。在今年的「極棒」上,人臉識別、聲紋認證、指紋認證、虹膜認證,甚至籤名筆跡都被一一破解。用一位選手的話來說,人類的這些生物特徵是固定的,不可改變,一旦被竊取或複製就很容易被冒用身份。畢業於浙江大學計算機專業的90後女黑客「tyy」演示了人臉識別設備的漏洞。
  • 周晉峰:生態文明是解決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的必由之路|2020...
    設立生物多樣性法,更符合時代需求今天大會關注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主題,從自然科學來講,生物多樣性是多元的,包括生物安全領域的內容幾年前,我們已向有關部門提出設立生物多樣性法的建議。應該在生物多樣性法下面設立生物安全法。目前野生動物保護法,從整體邏輯、從哲學講,只是一個部門法律,是生物多樣性裡面的物種多樣性中對瀕危野生動物多樣性的保護法,或者可以理解為是對人類密切關聯的物種進行保護的一個很窄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