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法》中的個人信息保護

2021-01-10 中國工商報

開欄的話
  保障電子商務各方主體的合法權益,規範電子商務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促進電子商務持續健康發展,《電子商務法》無疑是電子商務經營者開展經營活動的總綱領。新法施行在即,本報從今日起開設「專家談《電子商務法》」專欄,邀請國內外高校專家、法律從業者和知名電商企業法律工作者就《電子商務法》的立法精神、個人信息保護、平臺責任、權利義務關係、法律責任設置等熱點問題各抒己見,以期見微知著,共促發展。

一、《電子商務法》和《網絡安全法》關於個人信息保護的區別和聯繫
  (一)個人信息的定義
  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的各種信息。
  判斷某項信息是否屬於個人信息,有兩個路徑。一是識別,即從信息到個人,由信息本身的特殊性識別出特定自然人。二是關聯,即從個人到信息,已知特定自然人在其活動中產生的信息(如個人位置信息、個人通話記錄、個人瀏覽記錄等)。符合這兩種情形之一的信息,均應判定為個人信息。
  從信息的用途看,個人信息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用於建立特定主體之間互動的渠道,如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地址、IMEI號等。第二類用於認證特定個人電子身份,如用戶名密碼、指紋、虹膜、Face ID等。一旦用於認證個人電子身份的個人數據被洩露、濫用、誤用,與電子身份緊密相連的各種權益都將處於巨大的風險之中。第三類用於描述特定個人某些方面的特徵或情況,如瀏覽記錄、婚史、行蹤軌跡、教育經歷、疾病史、宗教信仰、血型、基因信息等。這些個人數據一旦遭洩露或者被濫用、誤用,他人可能利用這些信息勒索特定個人或迫使其違背意願行事。
  (二)《電子商務法》和《網絡安全法》關於個人信息保護的異同
  我國《網絡安全法》和《電子商務法》都對個人信息保護作出了規定,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1.適用對象
  《網絡安全法》適用的對象是網絡經營者,包括網絡所有者、網絡管理者和網絡服務提供者。根據《網絡安全法》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三條和第四十四條的規定,個人信息收集和使用有七個基本原則,即權責一致原則、目的明確原則、選擇同意原則、最少夠用原則、公開透明原則、確保安全原則、主體參與原則。
  《電子商務法》適用於電子商務經營者,包括通過網際網路等信息網絡從事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有平臺經營者、平臺內經營者和自建網站、其他網絡服務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電子商務經營者3類。需要注意的是,《電子商務法》通過「其他網絡服務」將利用微信朋友圈、網絡直播等方式從事商品、服務經營活動的主體納入《電子商務法》規制範圍,有利於加強對相關領域的監管。
  2.保護客體
  《網絡安全法》保護的客體是信息(系統)安全,包括信息安全和運營安全。具體而言,《網絡安全法》保護的內容包括國家網絡安全戰略、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網際網路信息內容管理制度、網絡安全事件管理制度及預警制度、網絡產品和服務的管理制度、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保護制度、數據本地化存儲與數據跨境傳輸等。
  《電子商務法》保護的客體是網絡運行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電子商務法》第三十條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應當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證其網絡安全、穩定運行,防範網絡違法犯罪活動,有效應對網絡安全事件,保障電子商務交易安全。第二十三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收集、使用其用戶的個人信息,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第二十四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明示用戶信息查詢、更正、刪除以及用戶註銷的方式、程序,不得對用戶信息查詢、更正、刪除以及用戶註銷設置不合理條件。
  3.數據存儲與安全保障
  《網絡安全法》規定,網絡日誌的留存時間不少於6個月。網絡運營者應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維護網絡數據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電子商務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商品和服務信息、交易信息保存時間自交易完成之日起不少於3年。同時,要求電子商務經營者保證數據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可見,《電子商務法》進一步細化了《網絡安全法》就數據存儲在特定領域的時間要求,數據類型也具體化為商品、服務交易信息。
  4.個性化搜索結果顯示
  《網絡安全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
  對《網絡安全法》作細化解釋的國家推薦性標準《個人信息安全規範》規定,當僅依據信息系統的自動決策而作出顯著影響個人信息主體權益的決定時,個人信息控制者應向個人信息主體提供申訴方法。
  《電子商務法》第十八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針對消費者個人特徵提供商品、服務搜索結果時,要一併提供非針對個性推薦選項,通過提供可選信息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這樣規定有利於防止電子商務經營者利用大數據分析「殺熟」,即收集用戶畫像、支付能力、支付意願實行「一人一價」,甚至出現「會員價」高於正常價格的情況。
  5.個人信息主體的權利實現方式
  關於個人信息刪除權,《網絡安全法》規定網絡運營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其個人信息的,個人信息主體有權要求網絡運營者刪除其個人信息;發現網絡運營者收集、存儲的其個人信息有錯誤的,有權要求網絡運營者予以更正。
  《電子商務法》則進一步明確了刪除的方式和程序。第二十四條要求電子商務經營者明示用戶信息查詢、更正、刪除以及用戶註銷的方式、程序,不得對用戶信息查詢、更正、刪除以及用戶註銷設置不合理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網絡安全法》規定用戶要求網絡運營者刪除其個人信息的前提是網絡運營者有違法或違約的情況,而《電子商務法》在用戶實現刪除權方面未設置前提,這是在《網絡安全法》基礎上針對特定領域用戶權利加強了保護。
  可攜權是《歐盟數據保護條例》中的概念,指個人信息主體有權要求數據控制者提供個人數據副本,有權要求數據控制者將其個人數據傳輸至其他數據控制者。《網絡安全法》沒有相關規定,但《個人信息安全規範》規定了個人信息主體可以向數據控制者請求特定類型的個人信息副本,或在數據控制者技術可行的前提下直接將個人信息副本傳輸給第三方。《電子商務法》未採納《個人信息安全規範》中的相關規定,這並不是與國家標準的要求相背離,可能是待相關法律制度成熟後再進行補充。

二、違反《電子商務法》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的主要表現形式
  1.過度收集。例如,天氣預報類APP收集聯繫人、簡訊內容。
  2.秘密收集。例如,收集信息時僅作有限告知、含糊告知等。
  3.誘騙收集。例如,發送中獎信息騙取個人提供信息等。
  4.強制收集。例如,設置一攬子協議、霸王條款等。
  5.非法收集。例如,非法押存身份證等。
  6.從黑市上購買個人信息。主要用於增加用戶數、豐富用戶信息等。
  7.強制推送商業廣告。
  8.無限期存儲、使用個人信息。例如,拒絕用戶註銷、刪除請求等。
  9.使用個人信息時,在非必要的情形下保持了對個人身份的指向性。
  10.隨意變更目的使用個人信息。
  11.未經授權同意對外提供個人信息,包括非法交易、共享等。
  12.非法披露個人信息。例如,快遞單流轉時沒有任何防護措施。
  13.內部人員非法對外倒賣個人信息。主要是由於企業對客戶信息管理未設置權限等。
  14.對用戶的查詢、投訴置若罔聞。
  15.外包處理業務時沒有嚴格管理而導致個人信息洩漏。
  16.對個人敏感信息隨意處理。
  17.創業失敗後隨意處置所收集的個人信息。
  18.個人信息遭竊取、洩漏後極力遮掩。
  19.當個人信息被冒用時,沒有做到有效核驗。例如,手機號易主等情形。
  20.平臺對商戶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缺乏管控。

三、違反《電子商務法》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的法律責任

  □環球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孟 潔

相關焦點

  • 李禮輝:個人信息保護需要解決具體定義不明確問題
    原標題:李禮輝:個人信息保護需要解決具體定義不明確問題 來源:新京報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李禮輝新京報訊(記者 張思源)12月7日,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李禮輝出席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並發表主題演講。
  • 全面認識個人信息保護 科學立法確保良法善治
    同時,隨著信息產業的不斷發展和網際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一些與個人有關但是又不具有人格屬性的個人信息更是大量產生。當前,數據已經成為數字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生產要素,也是一些網際網路企業的核心資產。個人信息是作為生產要素的數據的主要來源,開始作為生產要素、經濟資源被廣泛應用。尤其在開放互聯、移動智能的環境中,個人信息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應用方式更加多樣,經專業數據挖掘後產生了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個人信息保護難在哪裡?需分類分級協同共治
    個人信息問題成各界關注焦點2020年,當人們進進出出都需要掃碼刷臉時,個人信息流通和保護成為了各界關注的焦點。時至年終,涉及個人信息安全的事件更是密集出現在公眾視野中。而今年9月,由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組成的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通告,對81款存在個人信息收集使用問題的APP進行了集中曝光。個人信息保護難在哪裡「現在電子商務中的個人信息保護非常困難,我將其概括為『一問三不知』。」
  • 【法治熱評】全面認識個人信息保護 科學立法確保良法善治
    同時,隨著信息產業的不斷發展和網際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一些與個人有關但是又不具有人格屬性的個人信息更是大量產生。當前,數據已經成為數字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生產要素,也是一些網際網路企業的核心資產。個人信息是作為生產要素的數據的主要來源,開始作為生產要素、經濟資源被廣泛應用。尤其在開放互聯、移動智能的環境中,個人信息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應用方式更加多樣,經專業數據挖掘後產生了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我國個人信息保護之現狀
    由於社會觀念、信息產業、科學技術以及立法規劃等方面的原因,我國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沒有認識到保護個人信息的重要性,因此直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制定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法律。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國目前對個人信息不進行保護。現階段,我國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在與個人信息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中設置個人信息保護條款對個人信息加以法律保護。
  • 從日本個人信息保護法修訂大綱談疫情下對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
    因此,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制定部門規範性文件《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做好個人信息保護利用大數據支撐聯防聯控工作的通知》,對疫情中個人信息收集、使用等有關問題再次做出了明確規定。兼顧個人信息的充分合理利用和個人信息權益保護的重要性在疫情下顯現無疑。
  • 我國民法典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
    現代社會中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問題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為了更好地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人格權,針對實踐中隱私權與個人信息領域存在的各種突出問題,我國民法典在現行法律規定的基礎上,對於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作出了專門規定。
  • 民法典規定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
    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第六章名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本章總結我國既有立法經驗(如《網絡安全法》)和學界通說確立了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規則。我國立法機關也正在起草個人信息保護法,未來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將與民法典之中的規則配合起來,全面保護個人信息。
  • 個人信息保護立法應體現利益平衡原則
    除此之外,專門性立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和《數據安全法》都已被列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這些都充分表明了國家對於個人信息保護的高度重視。但與此同時,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在實務界和理論界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尚未形成較具共識的具體方案。在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過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鑑國外在該領域的有益經驗是非常重要的一條途徑。
  • 邢會強:大數據時代個人金融信息的保護與利用
    因此,個人金融信息及其保護的特殊性需要深入研究。一、個人金融信息的定義與特徵(一)個人金融信息的定義銀行對於個人金融信息的保護義務起源於英美法中銀行對於金融隱私權的保護。在英美法系國家,關於銀行對客戶金融隱私權的保護規則的著名判例是1924年英國的Tournier案,該案首開銀行對金融隱私權負有保護義務之先河。
  • 個人信息保護:嚴格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
    作者:王春暉 南京郵電大學信息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專家  針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在現行法律規定基礎上,我國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在「人格權編」中進一步強化對隱私權的保護。
  • 曠視科技協力加強信息隱私保護 助力《個人信息安全規範》推廣
    圖:曠視科技出席《個人信息安全規範》試點工作啟動會   近年來,隨著個人信息保護的社會關注度不斷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過程加快,社會層面對於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個人信息安全規範》作為國內個人信息保護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國家標準之一,標準應用推廣試點工作由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中國網絡安全審查技術與認證中心提供技術支撐,是眾多司法和行業監管活動的關鍵參考標準。   其中,在人工智慧行業,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制定可行的行業規範是產業能否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 劉烈宏:APP個人信息保護整改中存在推諉 企業一把手要負總責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羅亦丹)11月27日,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在北京召開,工信部副部長劉烈宏和各地方通信管理局代表,張近東、周鴻禕等網際網路企業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劉烈宏在會上表示,工信部將針對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從明年年初開始繼續開展為期半年的專項整治。
  • 【金融標準,為民利企】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技術規範
    同一信息在不同的服務場景中可能處於不同的類別,應依據服務場景以及該信息在其中的作用對信息的類別進行識別,並實施針對性的保護措施。 6.1.4.5 加工處理 個人金融信息在加工處理的過程中,具體技術要求如下: a) 應採取必要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措施,確保在個人金融信息清洗和轉換過程中對信息進行保護, 對C2、C3類別信息,應採取更加嚴格的保護措施。
  • 張勇丨APP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以知情同意為視角
    二、個人信息知情同意的保護法益隨著我國APP技術的推廣應用,法律如何有效保護APP用戶個人信息權益,同時實現APP經營者對個人信息的合理使用,成為我國立法和司法上的「兩難」命題。這首先需要在界定個人信息權益屬性的基礎上,確定APP個人信息保護的法益內容,從中尋求解決問題的立足點和突破口。
  • 如何打好個人信息保護的「中國牌」
    《草案》共八章七十條,明確法律的適用範圍,聚焦個人信息保護的突出問題,確立以「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規則,落實國家機關保護責任,嚴格要求敏感個人信息的處理,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圖1)。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際網路用戶已達9億,在超300萬個應用程式之下是一個龐大的「大數據帝國」,《草案》的出現不但能保護這9億網民,亦向「大數據帝國」的野蠻生長提出合規要求。和大部分行業洗牌的規則一致,這一次也唯有合規企業方能乘風破浪。在《草案》中有一條覆蓋個人信息處理全生命周期的核心規則——「告知-同意」制度。
  • 如何有效保護個人信息?專家建議:加大處罰 運用公益訴訟
    看似無關的兩則新聞,卻指向同一問題——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猶如安徒生筆下「身著新裝」的皇帝,在眾目睽睽之下裸奔。   為更好地保護個人信息,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8月24日,北京市朝陽區法院召開涉個人信息保護類民事案件研討會,對審理侵害公民個人信息案件時遇到的難題進行研討。
  • 「場景為基,風險為尺」——《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技術規範》亮點解讀
    《規範》參考《信息安全技術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GB/T 22239-2019)的制度設計,從安全技術和安全管理兩個維度出發,規定了個人金融信息在收集、傳輸、存儲、使用、刪除、銷毀等生命周期各環節的安全防護要求,對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提出規範性要求,在個人金融信息保護和監管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其中,體現風險管理思想的「個人金融信息安全影響評估」的多次出現是《規範》的一大亮點。
  •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智能時代 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極...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手機是我們個人信息的載體,承載了很多我們比較隱私的數據,一旦這些數據被不法分子盜取,後果將不堪設想,很多小夥伴以為,將手機中存儲的信息,照片等數據刪除之後,手機內的信息就不會被洩露。但是這樣真的能徹底刪除手機裡的信息內容嗎?我們一起往下看就一目了然了!
  • 演員張萌深夜發文怒斥身份信息被盜 這份個人信息保護指南請收好
    隨著大數據、雲技術時代來臨,個人信息洩露侵犯隱私的問題也愈發明顯,每個人都成了「透明人」。不只是明星會遭遇個人信息洩露之痛,每個普通人都可能成為被「裸奔」者。隱私洩露層出不窮,威脅人身安全,財產受損現象頻繁發生。你的個人信息還安全嗎?個人信息洩露多可怕?應當如何保護個人信息?這些你應該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