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禮輝:個人信息保護需要解決具體定義不明確問題

2021-01-10 新浪財經

原標題:李禮輝:個人信息保護需要解決具體定義不明確問題 來源:新京報

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李禮輝

新京報訊(記者 張思源)12月7日,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李禮輝出席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並發表主題演講。李禮輝表示,目前解決個人信息、公共信息的明確定義、需要遵循的規則,才有可能解決目前面臨的隱私保護如何做得更好、更到位的問題。

李禮輝介紹,近年來,中國在關於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電子商務法》,《民法通則》的修訂都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做了比較嚴格的規定。但這些法規規定要落實到位仍需一個過程,且重要的問題在於,目前的法律法規一些具體的定義並不明確。

「比如說關於數據信息,哪些屬於公共信息,是沒有明確定義的,還有關於個人信息,哪些個人信息是需要特別保護的,商業機構出於商業目的在利用這些個人信息的時候要遵循哪些規則,我覺得這個在法律上我們應該做得更好一點」,李禮輝指出。

李禮輝認為,解決了這些問題,才有可能解決數據孤島的問題,也才有可能解決現在面臨的隱私保護如何做得更好、更到位的問題。

而在怎樣平衡商業應用、需求與個人信息保護兩者之間關係上,李禮輝認為,首先在原則上,是商業機構要使用個人的信息時,信息數據所有權需要得到個人的授權。

此外,李禮輝呼籲建立一個由政府主導的信息共享的系統。

據悉,目前我國現有的數據系統、信息統計體系,還是一種叫「以表格為中心」的統計體系。區域不同,部門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它的數據標準規定完全一致。

「我覺得解決數據的一致化和統一性的問題同樣特別重要」,李禮輝說,「如果我們能夠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數據管理系統,實現數據的共享,那麼對於商業應用、需求與個人信息保護兩者之間的平衡問題就很容易解決。

此外,李禮輝指出,對於個人隱私的保護還存在全民的意識提高和社會容忍度的問題。中國與西方國家相比,公民個人對於自己隱私保護這方面的觀念比較淡薄,訴求不那麼強烈。「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個互進的過程,希望公民的隱私保護意識逐步提高」,李禮輝稱,同時,企業在使用個人信息的時候,在法律意識、全球化意識、全球化標準規範意識、遵循全球行業慣例的意識上,應當做得更好,「我覺得這可能是個過程,我們希望這個過程能夠加快,能夠達到各個方面的要求」。

新京報記者 張思源 編輯 任婉晴 校對 李世輝

相關焦點

  • 進一步完善「個人信息」定義
    法制日報訊 記者朱寧寧 備受關注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首次提請審議。其中,草案第四條對「個人信息」進行了界定,明確「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與已識別或者可識別的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後的信息」「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活動」。分組審議時,多位委員建議對這一條款進一步進行明確完善。
  • 個人信息保護立法應體現利益平衡原則
    除此之外,專門性立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和《數據安全法》都已被列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這些都充分表明了國家對於個人信息保護的高度重視。但與此同時,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在實務界和理論界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尚未形成較具共識的具體方案。在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過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鑑國外在該領域的有益經驗是非常重要的一條途徑。
  • 奇安信推出個人信息保護解決方案 實現全生命周期防護
    然而,數位技術的大範圍應用帶來了公民個人隱私數據的集中,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數據洩露的風險。  另一方面,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簡稱「草案」)的正式公布,個人信息處理過程中的行為主體、相關違法行為及懲罰力度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政企機構將面對最高可達5000萬元(或者不超過年營收5%)的罰款,個人信息保護的壓力陡然增加。
  • 《電子商務法》中的個人信息保護
    新法施行在即,本報從今日起開設「專家談《電子商務法》」專欄,邀請國內外高校專家、法律從業者和知名電商企業法律工作者就《電子商務法》的立法精神、個人信息保護、平臺責任、權利義務關係、法律責任設置等熱點問題各抒己見,以期見微知著,共促發展。
  • 從日本個人信息保護法修訂大綱談疫情下對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
    為了判明發生原因以及研究防止再次發生策略的需要,在要求發生時迅速報告的同時,要求在一定期限內提交準確報告。且將提交對象明確限定為個人信息委員會或經授權委託的政府機關。此外,修訂大綱中還提出在發生上述情況時,原則上應該告知本人,作為例外,在確有困難時,允許採取保護個人信息權益必要的替代方式。
  • 民法典規定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
    筆者認為,在「隱私」的概念中明確地指明「私生活安寧」,有助於解決實踐中出現的侵害私生活安寧的案件,如以電話、廣告、簡訊、垃圾郵件等幹擾他人私生活的案件。需要注意的是,在美國,其隱私權的重點逐漸向自我決定權轉移,大陸法系也出現了這樣的趨勢。從我國司法實踐來看,因妻子擅自墮胎而引發的「生育權」糾紛,實際上屬於私生活自主所要解決的問題。
  • 【金融標準,為民利企】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技術規範
    b) 鑑別信息指用於驗證主體是否具有訪問或使用權限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銀行卡密碼、預付卡支付密碼;個人金融信息主體登錄密碼、帳戶査詢密碼、交易密碼;卡片驗證碼(CVN和CVN2)、動態口令、簡訊驗證碼、密碼提示問題答案等。
  • 個人信息保護:嚴格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
    作者:王春暉 南京郵電大學信息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專家  針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在現行法律規定基礎上,我國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在「人格權編」中進一步強化對隱私權的保護。
  • 邢會強:大數據時代個人金融信息的保護與利用
    內容摘要個人金融信息具有多樣性、敏感性、精準性、高價值等特徵。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金融信息保護需求對現行法律理論、相關制度與機制以及金融機構的個人信息保護管理能力都帶來了挑戰。在大數據時代,金融法需要被重新定義,即金融法實際上是包括企業信息和個人信息在內的數據管理、共享與利用之法。在大數據時代,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法需要轉型升級。
  • 我國民法典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
    現代社會中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問題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為了更好地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人格權,針對實踐中隱私權與個人信息領域存在的各種突出問題,我國民法典在現行法律規定的基礎上,對於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作出了專門規定。
  • 全面認識個人信息保護 科學立法確保良法善治
    雖然目前一般都將個人信息界定為任何已識別或者能夠識別特定個人的信息,但直接識別還是間接識別,單一信息識別還是聚合信息識別,這些問題實際上使得「個人信息」與「非個人信息」之間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要認識到個人信息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無論怎麼定義「個人信息」,我們都難以周延地界定個人信息的內涵,也難以精準地概括個人信息的外延。要認識到個人信息的多屬性。
  • 多地下線違規人臉識別系統 個人信息保護我們還需要做些啥
    視頻字幕顯示,為保護個人信息,只能戴著頭盔去看房。一時間,保護好個人信息的話題引發網友廣泛討論。這也引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重視。短短幾天時間多地出手了:天津、南京、杭州紛紛出臺政策,禁止非法採集人臉信息、禁止強制進行人臉識別。另外,針對部分App超範圍收集、強制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特別是強制人臉識別功能,網信辦有動作。保護個人信息,保護好我們的臉,國家在行動。
  • 似曾相識一《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淺析
    草案第五十二條進一步規定了境外個人信息處理者應在境內設立專門機構或者指定代表,專門負責個人信息保護相關事務,並將有關機構的名稱或者代表的姓名、聯繫方式等報送履行個人信息保護職責的部門。草案尚未明確機構或代表的具體要求或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 張勇丨APP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以知情同意為視角
    總的來看,我國有關個人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規和行業規範多頭迭出,能夠起到提綱挈領和體系協調作用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尚未出臺,相對於網絡信息安全保障,在公民個人信息權益保護方面的立法顯得相對不足。在APP行業領域,對於APP經營者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義務缺乏明確規定,《刑法》與其他部門法及行業規範之間存在諸多不銜接、不協調問題。
  • 「場景為基,風險為尺」——《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技術規範》亮點解讀
    作者:吳丹君律師 張振君律師助理2020年2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下發《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技術規範》(JR/T0171-2020)(以下簡稱「《規範》」),適用於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金融業機構,並為安全評估機構開展安全檢查與評估工作提供參考。《規範》3.1將金融業機構定義為由國家金融管理部門監督管理的持牌金融機構,以及涉及個人金融信息處理的相關機構。
  • 新京報:防範人臉識別濫用 該建個人信息梯度保護制度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防範人臉識別濫用,該建個人信息梯度保護制度 根據個人信息保護的制度和實踐,可以有四種構造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場景的模式,相應地,對於個人信息的保護也是在逐步增強。▲我國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也具有泛濫傾向,通過立法明確加以規制的呼聲一直很高。
  • 【法治熱評】全面認識個人信息保護 科學立法確保良法善治
    雖然目前一般都將個人信息界定為任何已識別或者能夠識別特定個人的信息,但直接識別還是間接識別,單一信息識別還是聚合信息識別,這些問題實際上使得「個人信息」與「非個人信息」之間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要認識到個人信息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無論怎麼定義「個人信息」,我們都難以周延地界定個人信息的內涵,也難以精準地概括個人信息的外延。 要認識到個人信息的多屬性。
  • 我國個人信息保護之現狀
    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又可以表現為法律的直接保護和間接保護,所謂法律的直接保護即法律法規明確提出對「個人信息」進行保護;間接保護即法律法規通過提出對「人格尊嚴」、「個人隱私」、「個人秘密」等與個人信息相關的範疇進行保護進而引申出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二是通過信息控制人的單方承諾或特定行業的自律規範的承諾對個人信息加以自律性質的保護。
  • 多地下線違規人臉識別系統 個人信息保護我們還需要做些啥
    保護個人信息,保護好我們的臉,國家在行動。多地出臺政策 防止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針對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的問題,包括天津、南京、杭州在內的多地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昨天(12月1日),《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表決通過,並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多地下線違規人臉識別系統 個人信息保護我們還需做啥?
    多地下線違規人臉識別系統 個人信息保護我們還需要做些啥上個月,一名男子「戴著頭盔看房」的短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字幕顯示,為保護個人信息,只能戴著頭盔去看房。一時間,保護好個人信息的話題引發網友廣泛討論。這也引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重視。短短幾天時間多地出手了:天津、南京、杭州紛紛出臺政策,禁止非法採集人臉信息、禁止強制進行人臉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