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保護:嚴格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

2021-01-10 光明時評

  作者:王春暉 南京郵電大學信息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專家

  針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在現行法律規定基礎上,我國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在「人格權編」中進一步強化對隱私權的保護。2019年8月22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召開第十二次會議,《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三次審議稿)(下稱草案三審稿)提請審議。草案三審稿中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章節進行了部分改動,進一步升級了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比如:將自然人的「電子郵箱地址」和「行蹤信息」納入個人信息的範圍等。筆者認為,對於「個人信息保護」中的相關內容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囿於篇幅本文僅談三點問題。

  完善個人信息的定義

  「個人信息」在我國若干立法中均有定義,草案三審稿第813條將「個人信息」定義為:「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地址、行蹤信息等。」與第二次審議稿不同,此次將自然人的「電子郵箱地址」和「行蹤信息」納入了個人信息的範疇。

  筆者以為,草案三審稿有關「個人信息」的定義應當進一步加大對個人隱私信息的描述,尤其應當增加自然人的「帳號和密碼以及財產狀況」。帳號是數字時代的代表,公民發送郵件、網上購物、網路遊戲、電子支付等都要註冊帳號,帳號是網絡時代公民重要的隱私空間和信息,密碼則是自然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帳戶安全,將可識別的信息轉變為無法識別的信息,是公民開啟其個人隱私空間的一把鑰匙。

  網絡時代,大多數人的消費選擇了電子支付的方式,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2018年,僅銀行業金融機構處理的電子支付業務就達到了1751.92億筆,總金額達到了2539.70萬億元。網絡時代的電子帳號密碼就像一把金鎖,封住了公民的私密空間,幾乎成為保障公民各類帳戶安全的唯一手段,是公民最重要的隱私信息之一。可見,「帳號和密碼」,尤其是涉及到金錢(財產)的帳戶和密碼,已經不僅僅是自然人「不願為他人知曉」的信息,而是絕對拒絕和排斥他人知曉的私人空間和信息,這是網絡時代的一項絕對隱私權,應當納入「個人信息」的定義。

  明確個人信息處理的內涵

  草案三審稿第814條規定:收集、處理自然人個人信息的,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並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一)徵得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二)公開收集、處理信息的規則;(三)明示收集、處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四)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

  筆者注意到,草案三審稿中的「收集、處理自然人個人信息」的表述主要參照了網絡安全法第41條的規定:「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筆者以為,上述規定中的「收集」具有兩層含義,首先側重於「收」,其次才是「集」,「收」的含義是收攏,是一種主動的行為,對象是個人信息。

  事實上,多數個人信息是由於個人使用數據信息平臺而在電子信息系統載體上留下的客觀事物的記錄,這些記錄有些是具有語意特徵的「信息」,有些是沒有語意特徵的「數據」。因此,建議刪除「收集」,只保留「處理」,即「處理自然人個人信息」。因為「處理」是一個過程,本身包括「收集」,即收攏和聚合個人在電子信息系統載體上已經留下的個人信息(數據),同時還涵蓋了「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內容。

  筆者注意到,草案三審稿第六章專門增加了「個人信息處理」的內容,並對具體外延進行了例舉,即「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為此,建議將第814條中的「收集」一詞併入「處理」的範疇,即「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

  完善個人信息保護的原則

  目前,關於個人信息保護的原則基本都採用「合法、正當、必要」原則,這個原則最早以法律形式出現在工信部於2013年7月出臺的《電信和網際網路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第5條:「電信業務經營者、網際網路信息服務提供者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之後,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網絡安全法第42條採納了這一原則:「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草案三審稿第814條也使用了「合法、正當、必要原則」的表述。

  當前,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App)已經成為移動網際網路信息服務的主要載體。令人遺憾的是,絕大多數App控制和處理的個人信息明顯違反「合法、正當、必要」原則,特別是觸碰了公民隱私的紅線,比如有些App在條款中稱,需要的個人信息包括用戶姓名、性別、電話號碼、郵箱、出生日期、地理位置、身份證號碼、可識別生物信息和財務信息(如信用卡卡號或銀行帳號、微信支付或支付寶帳號信息等)。

  實踐中,我國法律確定的「合法、正當、必要」這項個人信息保護的原則,只要信息(數據)主體接受了信息(數據)控制者或處理者的「隱私條款」就完成了所謂的「合法」環節。事實上,多數App設置的所謂「隱私條款」完全超出「正當、必要」的範圍,尤其令人不能接受的是,如果用戶不接受其隱私條款,App的發布者則拒絕用戶安裝或使用其App。此種「只能被迫接受,否則沒法使用」的行為嚴重侵犯用戶的選擇權。

  筆者呼籲,個人隱私和信息保護的民法原則,應當彰顯私法中的契約精神在個人信息(數據)保護中的法律地位,且信息(數據)控制者或處理者提供的隱私格式條款應當進行合法性審查。為此,建議草案三審稿第814條在「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之前增加「遵照雙方的約定」的規定,表述為:「處理自然人個人信息的,應當遵照雙方的約定,並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草案三審稿第814條第(四)規定,「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中已經明確了不得違反「雙方的約定」。同時,鑑於多數信息控制者「隱私條款」具有免除其責任和排除信息(數據)主體主要權利的情形,建議在814條中增加一款:「信息(數據)控制者或處理者提供的隱私格式條款應當進行合法性審查。」(王春暉)

[ 責編:劉朝 ]

相關焦點

  • 《電子商務法》中的個人信息保護
    根據《網絡安全法》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三條和第四十四條的規定,個人信息收集和使用有七個基本原則,即權責一致原則、目的明確原則、選擇同意原則、最少夠用原則、公開透明原則、確保安全原則、主體參與原則。
  • 民法典規定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
    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第六章名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本章總結我國既有立法經驗(如《網絡安全法》)和學界通說確立了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規則。我國立法機關也正在起草個人信息保護法,未來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將與民法典之中的規則配合起來,全面保護個人信息。
  • 央行:徵信機構不得過度採集信用信息,採集的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
    《意見》要求徵信機構採集信用信息,應當遵循「最少、必要」的原則,不得過度採集。 徵信機構採集個人信用信息應當經信息主體本人同意,並明確告知信息主體採集信用信息的目的、信息來源和信息範圍,以及不同意採集信息可能產生的不利後果等事項。 徵信機構採集的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事件終止之日起5年。
  • 動物園單方升級刷臉入園,法院認定「超出必要,不具正當性」
    判決的核心依據,個人信息採集的必要性原則郭兵訴訟請求中,要求確認野生動物世界店堂告示、簡訊通知中相關內容無效,並以野生動物世界違約且存在欺詐行為為由要求賠償年卡卡費、交通費,刪除個人信息等。我國法律對於個人信息在消費領域的收集、使用雖未予禁止,但強調對個人信息處理過程中的監督和管理,即個人信息的收集要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和徵得當事人同意;個人信息的利用要遵循確保安全原則,不得洩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被侵害時,經營者需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 張勇丨APP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以知情同意為視角
    新頒布的《民法典》人格權編第1035條也做出更具體的規定:處理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不得過度處理,應徵得該自然人或者監護人同意。另外,全國人大將《個人信息保護法》和《數據安全法》列入2020年立法規劃,體現出我國立法對個人信息法律保護的重視。
  • 我國個人信息保護之現狀
    該辦法包括總則、報送和整理、查詢、異議處理、安全管理、罰則、附則七章,共45條,對個人信用信息的收集、處理、利用、流通等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從內容方面觀察,該辦法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個人信息保護月23日上海市通過了個人信用信息方面的地方性法規—《上海市個人信用徵信管理試行辦法》,對個人信用信息的採集、處理、提供等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
  • 多地下線違規人臉識別系統 個人信息保護我們還需做啥?
    多地下線違規人臉識別系統 個人信息保護我們還需要做些啥上個月,一名男子「戴著頭盔看房」的短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字幕顯示,為保護個人信息,只能戴著頭盔去看房。一時間,保護好個人信息的話題引發網友廣泛討論。這也引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重視。短短幾天時間多地出手了:天津、南京、杭州紛紛出臺政策,禁止非法採集人臉信息、禁止強制進行人臉識別。
  • 多地下線違規人臉識別系統 個人信息保護我們還需要做些啥
    視頻字幕顯示,為保護個人信息,只能戴著頭盔去看房。一時間,保護好個人信息的話題引發網友廣泛討論。這也引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重視。短短幾天時間多地出手了:天津、南京、杭州紛紛出臺政策,禁止非法採集人臉信息、禁止強制進行人臉識別。另外,針對部分App超範圍收集、強制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特別是強制人臉識別功能,網信辦有動作。保護個人信息,保護好我們的臉,國家在行動。
  • 多地下線違規人臉識別系統 個人信息保護我們還需做啥_新聞中心...
    多地下線違規人臉識別系統 個人信息保護我們還需要做些啥上個月,一名男子「戴著頭盔看房」的短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字幕顯示,為保護個人信息,只能戴著頭盔去看房。一時間,保護好個人信息的話題引發網友廣泛討論。這也引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重視。短短幾天時間多地出手了:天津、南京、杭州紛紛出臺政策,禁止非法採集人臉信息、禁止強制進行人臉識別。
  • 探探、人人等30款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被通報
    首頁 > 見聞 > 關鍵詞 > 探探最新資訊 > 正文 探探、人人等30款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被通報
  • 多地下線違規人臉識別系統 個人信息保護我們還需要做些啥
    視頻字幕顯示,為保護個人信息,只能戴著頭盔去看房。一時間,保護好個人信息的話題引發網友廣泛討論。這也引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重視。短短幾天時間多地出手了:天津、南京、杭州紛紛出臺政策,禁止非法採集人臉信息、禁止強制進行人臉識別。另外,針對部分App超範圍收集、強制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特別是強制人臉識別功能,網信辦有動作。
  • 趣店探探等30款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被通報
    【TechWeb】7月11日消息,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消費者協會、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成立App專項治理工作組,對用戶數量大、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App隱私政策和個人信息收集使用情況進行評估並通報。
  • 30款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被通報 趣店探探等在列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7月11日消息,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消費者協會、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成立App專項治理工作組,對用戶數量大、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App隱私政策和個人信息收集使用情況進行評估並通報。
  • 【金融標準,為民利企】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技術規範
    5 、安全基本原則 金融業機構應遵循GB/T 35273-2017的要求,以「權責一致、目的明確、選擇同意、最少夠用、公開透明、確保安全、主體參與」的原則,設計並實施覆蓋個人金融信息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護策略。
  • 論文抄襲可恥,處罰亦應合法
    ,而是彰顯了正當程序原則的司法善意。作為我國首起因涉嫌論文抄襲導致博士學位被撤銷的行政訴訟案件,「於豔茹案」的審判彰顯了正當程序原則。  所謂正當程序原則,是指行政機關作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益的行政行為,必須遵循正當法律程序,包括事先告知相對人,向相對人說明行為的根據、理由,聽取相對人的陳述、申辯,事後為相對人提供相應的救濟途徑等。
  • 個人信息保護立法應體現利益平衡原則
    除此之外,專門性立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和《數據安全法》都已被列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這些都充分表明了國家對於個人信息保護的高度重視。但與此同時,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在實務界和理論界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尚未形成較具共識的具體方案。在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過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鑑國外在該領域的有益經驗是非常重要的一條途徑。
  • 新京報:防範人臉識別濫用 該建個人信息梯度保護制度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防範人臉識別濫用,該建個人信息梯度保護制度 根據個人信息保護的制度和實踐,可以有四種構造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場景的模式,相應地,對於個人信息的保護也是在逐步增強。▲我國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也具有泛濫傾向,通過立法明確加以規制的呼聲一直很高。
  • 李禮輝:個人信息保護需要解決具體定義不明確問題
    李禮輝表示,目前解決個人信息、公共信息的明確定義、需要遵循的規則,才有可能解決目前面臨的隱私保護如何做得更好、更到位的問題。李禮輝介紹,近年來,中國在關於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電子商務法》,《民法通則》的修訂都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做了比較嚴格的規定。但這些法規規定要落實到位仍需一個過程,且重要的問題在於,目前的法律法規一些具體的定義並不明確。
  • 因違規收集個人信息被通報,剛恢復上架的探探又攤上事了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實習記者 王方圓 7月11日下午,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公告顯示,探探、人人、天天酷跑、魯大師等30款APP因違反《網絡安全法》關於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規定,被通報整改。
  • 中國發布丨「刷臉」時代人臉信息無法「重置」 拿什麼保護你的...
    日前,網上流傳的一段「為保護個人信息戴頭盔看房」視頻就曾引發關注。記者以「售樓處人臉識別」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了多家提供此類產品的公司。對此,羅冰表示,我國現行法律對個人信息在消費領域的收集、使用並未採取禁止的態度,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消費者同意。商家在未獲來訪者同意的情形下獲取、保存其面部識別特徵,是存在法律風險的。令人欣慰的是,國家有關部門和多地已對人臉信息違規採集亂象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