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和平依然脆弱 一戰教訓不該被忘卻

2021-01-21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1月30日報導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11月23日刊載巴黎蒙田研究所高級顧問多米尼克·莫伊西題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被忘卻的教訓》的文章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年了,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和英國本月都舉行了盛大的紀念活動。德國向法國派出了高級官員參加紀念活動,重申兩國之間的和解。但是,法德兩國直到歐洲再次遭受一場毀滅性戰爭後才實現和解這一事實表明,和平可能是多麼脆弱。

傲慢固執付出慘痛代價

文章稱,劍橋歷史學家克里斯多福·克拉克恰當地將他2012年出版的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起源的著作取名為《夢遊者》。歐洲領導人用他們的漫不經心、極度自滿和極端固執使他們的國家陷入了一場毀掉了整整一代人的衝突之中。

文章稱,儘管發生了這些事情,歐洲領導人仍堅持19世紀軍事理論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的學說:「戰爭是其他方式的政策延續。」因此,政治繼續以戰爭的形式存在。

文章認為,然而,這還不足以喚醒夢遊者。在停火協議籤署後的幾年裡,歐洲領導人未能超越一戰暴露出的分歧,法德兩國的緊張關係尤其不穩定。這一失敗還反映在停戰協議本身,它對德國提出了過於苛刻的條件。與此同時,國際監督太弱,國際聯盟面對危險的事態發展基本保持沉默。美國參議院1919年否決國際聯盟,因此也拒絕了伍德羅·威爾遜總統倡導的國際主義和多邊主義原則,當然也於事無補。

文章稱,更重要的是,民族主義日益發酵,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例如,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仍然奉行強烈的民族主義,尤其是強烈的反德情緒。儘管像克列孟梭那樣行事也許能贏得戰爭,卻無法贏得和平;強硬的民族主義自然會帶來衝突。

民粹主義威脅和平架構

文章稱,然而,今天的一位世界主要領導人、美國總統唐納·川普的行為卻非常像克列孟梭。這不僅對美國,而且對歐洲都會產生嚴重影響。當然,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支持川普拒絕的「威爾遜主義」。但是,正如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情況所明確顯示的那樣,如果核心規則和原則得不到所有人的接受,它們所支持的制度就無法持續下去。

文章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做到了即使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都沒有做到的事情——它結束了歐洲主宰全球的時代。儘管自1945年以來歐洲實現了繁榮發展,但尚未恢復其主要國家曾經擁有的全球領導地位。

文章認為,歐洲面臨的許多風險都存在於內部。當前的風險是,那些不了解戰爭的後代人將複製導致戰爭的一連串事件。最近發生在法國的反對徵收環保燃料稅的「黃馬甲」抗議活動就體現了這種風險。

文章稱,這些抗議人士很可能認為,自己是本著1789年法國革命的精神行事的,這種精神會在法國政治中不斷出現。但他們實際上是在重新上演上個世紀30年代的右翼抗議運動。這並不是說法國公民對該抱怨什麼都不知道。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狀況持續了太長時間,儘管法國基本上躲過了發生在美國等其他國家的收入不平等進一步加劇的現象,但系統性不平等在法國仍普遍存在。

文章稱,實際情況是,任何個人或機構與現有的「精英」(包括主流政黨和工會)哪怕只稍微存在一點點關聯,都會遭到情感上的排斥,這很容易被民粹主義煽動家所利用。歷史已經再清楚不過地表明,當這種蠱惑人心的政客掌權時會出現怎樣的風險。

文章認為,人們為維護和平而建立的架構絕非萬無一失。隨著整個西方的民眾都在接受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思想,我們又一次在火山邊緣起舞。

相關焦點

  • 中國像一戰前德國?德專家:東亞應避免意外開戰
    不過,德國洪堡大學國際政治學者霍爾特曼14日對《環球時報》稱,這種「對號入座」的比較顯然是「中國恐懼症」的反映。中國的強硬只是因為日本歪曲歷史作出的憤怒反應。但東亞應該從一戰中吸取教訓,避免偶然事件引發戰爭,關鍵是東亞各國應該對話和制定危機管理原則。
  • 梁佔軍:一戰歷史給現實的啟示
    內容摘要:史學界關於一戰原因的探索已經擴展到了種族、宗教、大眾心理、戰爭觀念、宣傳輿論等各個方面一般而言,中國學者普遍接受列寧關於帝國主義是戰爭根源的論點,認為帝國主義發展不平衡以及新老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競爭是引爆戰爭的根本動因。
  • 一戰創造了幾十個國家,幾乎塑造了今天的世界
    一戰前全歐洲大約有6000萬少數民族,一戰後由於大量民族國家的獨立,這一數字衰減為3000萬。這無疑是一項進步。根據威爾遜的14點和平協約,各個民族自願選擇自己的歸屬,於是一場道義的殘酷上演了。怎麼回事呢?
  • 都21世紀了,為何人類依然如此脆弱?-虎嗅網
    三、據學者林萬孝考究,中國商朝人均壽命不超過18歲 、唐代27歲 、清代33歲 , 到民國時期也僅僅為35歲,他們人均壽命如此低是因為他們夭折和非正常死亡太多了,一個簡單的傷口感染就有可能要人命,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現代醫學的古人活的非常隨機。而今天,根據衛生部數據,201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達到77.0歲。
  • 德國人的反思:一戰的爆發是無可避免的嗎?
    當然,近些年來,隨著一戰爆發百周年紀念日的到來,學者們也在重新思考德國歷史上的「烏拉愛國主義」,有些人甚至對這種提法表示質疑,如吉森大學的歷史學教授範·拉克(Dirk van Laak)就認為,一戰前德國人所表現的激情實際上被誇大了。大部分德國民眾其實是不希望戰爭的,所謂的「烏拉愛國主義」也只維持了短暫的幾天,而且是在大規模宣傳攻勢的壓力下爆發出來的。
  • 記取佔領運動教訓重新出發\福建省政協常委、香港嘉鴻集團董事長...
    一些依然留守在金鐘附近的激進分子據悉謀劃東山再起,再度佔領政府總部和立法會。  佔領運動雖然告一段落,但樹欲靜而風不止,一些不甘心佔領運動失敗的人依然在以各種方式繼續挑戰社會正常秩序,挑戰香港的法治。有人說,這是佔領運動後的「新常態」,但筆者認為,這是佔領運動帶來的後遺症,短時期內難以治癒。而且市民需高度警覺,避免事態再度鬧大,成為佔領運動的又一波。
  • 各種教訓真的有用嗎?
    「總結戰爭教訓」、「總結歷史教訓」、 「總結經驗教訓」、「總結人生教訓」……,人類存活到今天,所總結出的教訓,摞一起,估計沒地兒盛得下了,但有啥用?在同一個地方摔跟頭,在同一條陰溝裡翻船,見到的還少嗎?
  • 伊波拉給人類的啟示與教訓:被遺忘的大陸,不該被遺忘的「血殤」
    時隔半個世紀後,伊波拉病毒本身進化了、變異了,而人類依然脆弱,甚至受困於道德、倫理、民族意識,人類更加無助了。《血殤:伊波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一書就是關注這次西非伊波拉大暴發的絕佳紀實作品。與作者理察·普雷斯頓備受好評的前作《血疫:伊波拉的故事》相比,《血殤》更關注的是病毒的社會屬性。我們既不能把病毒簡單看作某種生物,亦不能將其粗暴地劃入非生物。
  • 最後一戰依然神之一手 李世石棋士生涯落幕
    李世石在受讓二子貼還3又3/4子的棋份下181手不敵韓國圍棋AI韓豆,結束了自己以職業棋手身份進行的最後一盤對局。前兩盤引退棋均早早結束,休戰一天後來到李世石的故鄉新安郡,李世石的兄長、母親均前來助戰。第2局結束後,李世石曾表示既然是最後一局,比起為了取勝的圍棋,不如下一盤「李世石的圍棋」。本局開戰後,李世石果然兌現了諾言。
  • ...解放軍就可能攻佔東沙島:既能震懾美軍 又能教訓蔡英文
    臺灣中時電子報16日稱,最早判斷解放軍可能佔領東沙島的是日本共同社今年5月發出的獨家報導,當時分析認為這是個有限軍事行動,對美國有震撼作用,對臺灣也有教訓效果,戰事時間短、規模小,不至於擴大為高強度衝突,國際上的影響比較容易處理。近日,日本國際關係學者小笠原欣幸也撰文呼應此觀點,認為北京持續使用「懲罰臺灣」的語言,對臺「軍事威嚇」加劇,不會就這麼算了,必然是某些行動的先聲。
  • 川普被彈劾,蓬佩奧:該給他諾貝爾和平獎
    據美國媒體報導,在美國總統川普因煽動1月6日在美國國會大廈的暴動而面臨第二次彈劾之際,國務卿蓬佩奧在官方社交網站推特帳戶發文,暗示川普推動以色列與阿拉伯和平,應該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蓬佩奧在推特上發布了川普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以及阿聯和巴林高官,在白宮露臺揮手的照片。
  • 這位具有前瞻性的社會學家不該被遺忘
    在早期中國社會學界,吳景超是一位著述宏富、學術成就較為突出的學者。在社會學界之外的思想界,吳景超也是很活躍,很有影響的。吳景超為文,不喜作先驗的哲理闡述,往往從具體的事實和數據出發,結合學理做出明晰銳利的分析;他觀察問題時不取單一視角以求片面深入,往往採取綜合的立場,權衡各方面的因素再下比較穩妥的結論。
  • 美媒:美應阻止中國建造黃巖島 為此不惜一戰
    與此同時,在與南海「八竿子打不著」的美國,總有一些人不斷煽風點火,鼓吹對抗。中國進行南海演習之際,美國輿論場再次傳來對抗聲。「美軍『應不惜一戰』阻止中國建造黃巖島」,「美國之音」5日以此為題稱,美國防務專家們說,白宮應該將中國在黃巖島填海造地設定為不可逾越的紅線,並且做好為此不惜一戰的準備。
  • 諾貝爾和平獎:只要還有飢餓,我們就永遠不會有一個和平的世界
    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幹事戴維·比斯利第一時間發表聲明稱:「世界糧食計劃署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是對我們所有員工的認可,對此我們滿懷謙卑和感恩之心。我們的員工每天都在奮不顧身地為全世界近1億飢餓群體提供糧食和援助。這些受援人的生活常常因不穩定、不安全和衝突而四分五裂。」
  • 諾貝爾和平獎:只要還有飢餓,我們就永遠不會有一個和平的世界
    這些受援人的生活常常因不穩定、不安全和衝突而四分五裂。」世界糧食計劃署向最脆弱群體提供持續的糧食援助,以避免人道主義危機的發生。「我們與政府、組織、企業等合作夥伴密切合作,他們與我們一樣積極幫助飢餓和脆弱群體。我們是一家管理高效的機構,員工的日常工作都是圍繞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即誠信、人道和包容。」
  • 為何說一戰要比二戰更加慘烈?
    但是一些歷史學家並不這樣認為,認為「一戰不夠慘烈」,說明您對這場戰爭還不夠特別了解。從某些角度來講,這場戰鬥的難度要勝於二戰!今天本文就從細節上來為大家講述一戰吧!近代火器出現以後改變了戰爭的格局,首先來一個常識的普及。一戰的時間為1914至1918年,它是歐洲的戰爭史上破壞力最強的大戰之一。
  • 南海議題1.5軌國際研討會上,中外官員學者共商和平合作
    南海議題1.5軌國際研討會上,中外官員學者共商和平合作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2020-09-03 10:57 來源:
  • 魚雷航速快、威力大,一戰時期的聲吶還不成熟,戰艦該如何防禦?
    那麼也就帶來一個問題,在一戰時期各國海軍的聲吶技術都還不夠成熟的情況下,根本無法有效偵察到魚雷發射後的活動動態。那麼那些移速相對較慢的大型戰艦,又該如何去針對自航魚雷而組織起有效的「戰艦防禦」呢?到了一戰時期就更不用說了,只會更快,即便是攻擊一戰時期航速最快的驅逐艦都沒啥大問題,更別提移速相對較慢、體型還大的戰列艦了。偏偏一戰時期雖然已經於將「聲吶」技術用在了戰場上,可這個時期的聲吶技術還不成熟,對於海底噪音的過濾極為有限,距離也有限,頂多也就是用來偵測潛艇這樣的噪音比較大的東西。
  • 美國海軍幾乎踏遍全球,為何從不到這片海域,曾經的教訓忘不了
    不過,相信有心的軍迷朋友們一定發現一個問題,美國從來都不去一個海域,那就是俄羅斯海域。不少網友非常好奇:美國既然這麼強大,為何不敢到這一海域?對於這一問題,有軍事專家給出答案。美海軍為何不敢到這一海域?被教訓怕了專家直言:美國曾經被教訓怕了。此前,在巴倫支海上手術刀事件中,有一架蘇聯戰機在該國沿岸執行任務,但是蘇聯的這一戰機卻遭到了P-3B戰機的騷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