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極為慘烈,從萊茵河到莫斯科協約國與同盟國在全歐洲相互廝殺,上千萬人死於戰火,但是有一件事非常有正面意義。那就是民族國家的獨立。
一戰前全歐洲大約有6000萬少數民族,一戰後由於大量民族國家的獨立,這一數字衰減為3000萬。這無疑是一項進步。根據威爾遜的14點和平協約,各個民族自願選擇自己的歸屬,於是一場道義的殘酷上演了。
怎麼回事呢?首先啊歐洲特別小,人還多,這就導致各民族相互雜居,往往一個條街既有德意志人,又有猶太人,又有波蘭人,捷克人,奧地利人,匈牙利人……但是這下一選擇,大家都要離開家鄉去自己民族處於多數的地區。而一個區域的多數民族,對於那些搬過來的新同胞當然是看不起的。整個歐洲的民族大交換,導致大量的人背井離鄉,原本和平相處的各個民族相互仇視,屠殺,這為二戰埋下了禍根。

由于波蘭復國,大量生活在德國的波蘭人回到波蘭,但是波蘭人還吞併了德國的西裡西亞、西普魯士,大量的德意志人又西遷。奧匈帝國的破碎也同時造就了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還有就是俄國革命放出來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芬蘭。

除此之外最讓人痛心的就是種族大屠殺了。我們以希臘和奧斯曼土耳其為例,過去幾百年希臘一直是土耳其人的地盤,到近代土耳其成了西亞病夫之後,希臘人才從土雞的統治下獨立。然而風水輪流轉,一戰中希臘成了戰勝國,土耳其成了戰敗國,1919年《色佛爾條約》籤訂,土耳其幾乎亡國,希臘人20萬大軍長驅直入,登陸小亞細亞,兵鋒直指安卡拉,一路上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就在此刻土耳其民族英雄凱末爾站了出來,匆忙之下凱末爾僅僅組織了6萬人進行決戰,但是土耳其人被屠殺激起了血性,眾志成城之下居然打的希臘人大敗而歸。此時希臘大軍已經深入土耳其數百裡,一路潰敗到海邊上船就跑,丟下了身後數百萬想要移民的希臘人。土耳其人為了報復,也是見人就殺,幾十萬希臘人命喪黃泉。雙方互相屠殺,英法終於看不下去了,只能讓雙方互換人口。自此凱末爾捍衛了偉大的土耳其,重新與各國籤訂了《洛桑條約》,不僅捍衛了獨立,還奪回了博爾普魯斯海峽和色雷斯,成為一代偉人。
然而這僅僅是一戰後的一個縮影,戰爭永遠血性殘酷,考驗人們的道德底線,可惜人類永遠不懂得吸取教訓,不到二十年戰敗國的復仇又來了,二戰爆發,著又是另一場腥風血雨。
歡迎批評,請各位老爺多多點個讚,收個藏,關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