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中的《水滸傳》可謂是家喻戶曉,它是元朝小說家施耐庵筆下一本名作,講述的是北宋末年統治階級的腐朽和殘暴,揭露了當時尖銳對立的社會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殘酷現實,在這本小說中,施耐庵將108將塑造得栩栩如生。論人物人氣,武松定當名列前茅,丰神俊朗、武藝高強、懲奸除惡,標準的俠客形象。
關於武松的劇情也不在少數,醉打蔣門神、鬥殺西門慶都是數一數二的經典,而最膾炙人口的自然是三碗不過崗,拳打猛虎的場面了。
話說武松從柴進那裡離開,準備回到自己家。途經景陽岡時,遭遇虎患。這虎患有多嚴重?獵戶稱道:「如今景陽岡上,有一隻極大的大蟲,夜夜出來傷人。只我們獵戶,也折損了七八個;過往客人,不
計其數,都被這畜生吃了。」「本縣知縣著落當鄉裡人正和我們獵戶人等捕捉。那業畜勢大難近,誰敢向前!我們為他,真不知吃了多少限棒,只捉他不得!」
看來這景陽岡山大王可不是善茬,肚子裡少說也有十幾條人命,當地獵戶不提,那些過往客人少不了商賈貴胄,定然是因為虎患,上報給了更高級官員,當地知縣落得個治理無方的處分,否則當地知縣又如何會發布懸賞?知縣可謂是為了捕捉猛虎下了狠心,每晚都要派出「兩個捕獵,和十數個鄉夫」在這裡捕捉猛虎,也有些時日,非但沒能將猛虎捕捉,反而丟了許多人命。
賞錢千貫,可獵戶也是叫苦不迭,總得有命拿不是?結果,在一群獵戶瞠目結舌中,知曉有位壯士連喝18大碗,提哨棒趁夜色過崗,還獨自鬥死了猛虎!這壯士正是武松,知縣也履行承諾,奉上1000貫賞錢。10000貫賞錢放在現在相當於多少錢?為何武松會全分給獵戶?
這涉及到貨幣購買力的問題,從《水滸傳》中其餘地方,或許我們可以得到一些信息。比如阮氏三雄去劫生辰綱時,路上吃了一頓飯,4盤菜蔬、1桶酒、30斤熟牛肉、1對大雞、1大甕酒,吳用付了一兩銀子,店主人語氣很是欣喜,看來還有賺頭。
這一頓吃食放到現如今也不可謂不便宜,我們大致算一下:4盤菜蔬每盤30元,合計120元;熟牛肉80元一斤,30斤便是2400元;大雞100元一隻,1對便是200元;米酒20一斤,1桶加1大甕少說也有10斤,最少200元。這一頓飯便是3000元上下。宋朝時,1兩銀子等於1貫銅錢,1000貫便是1000兩。按照購買力換算,武松領到的1000貫賞錢便是3000000元,足足300萬!
這賞錢可不少,武松知曉那些獵戶死傷不少,也沒昧著良心獨吞,都分給了獵戶。畢竟有不少獵戶葬身虎口,安葬、贍養家庭的費用也是不菲,這筆錢正好如雪中送炭。從這裡可以看出來,武松的為人豪爽仗義,散盡錢財,這也符合聚義水泊梁山的英雄性情,本來就是除暴安良、懲奸除惡。
《水滸傳》是膾炙人口的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傳承的「替天行命」和「除暴安良」的主張無疑是人們對統治者暴政的反抗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所謂「少不看水滸」是狹隘的理解,我們要學習的是為美好生活而奮鬥的精神,絕非打架鬥毆的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