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質巖
變質巖是在高溫高壓和礦物質的混合作用下由一種石頭自然變質成的另一種石頭。質變可能是重結晶、紋理改變或顏色改變。變質巖是組成地殼的主要成分,一般變質巖是在地下深處的高溫(要大於150攝氏度)高壓下產生的,後來由於地殼運動而出露地表。在地殼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早先形成的巖石,包括沉積巖、巖漿巖,由於後來地質環境和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在固態情況下發生了礦物組成調整、結構構造改變甚至化學成分的變化,而形成一種新的巖石,這種巖石被稱為變質巖。變質巖是大陸地殼中最主要的巖石類型之一。一般變質巖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變質作用作用於巖漿巖(火成巖),形成的變質巖成為正變質巖;另一類是作用於沉積巖,生成的變質巖為副變質巖。 習慣上先按變質作用類型和成因,把變質巖分為下列巖類。
①區域變質巖類,由區域變質作用所形成。
②熱接觸變質巖類,由熱接觸變質作用所形成,如斑點板巖等。
③接觸交代變質巖類,由接觸交代變質作用所形成,如各種夕卡巖。
④動力變質巖類,由動力變質作用所形成,如壓碎角礫巖、碎裂巖、碎斑巖等。
⑤氣液變質巖類,由氣液變質作用形成,如雲英巖、次生石英巖、蛇紋巖等。
⑥衝擊變質巖類。由衝擊變質作用所形成。在每一大類變質巖中可按等化學系列和等物理系列的原則,再作進一步劃分。在早期的分類方案中,還出現過從原巖的物質成分與類型出發,再依次按變質作用過程中發生的變化與生成的巖石進行的分類。所有這些分類,原則不盡相同,強調的分類依據也有差別。原巖類型和變質作用性質是變質巖分類的兩個主要基礎,但原巖類型的複雜性和變質作用類型的多樣性,給變質巖的分類帶來許多困難。以變質作用產物的特徵(變質巖的礦物組成、含量和結構構造)對變質巖進行分類,將成為今後的主要趨勢。變質巖的特點,一方面受原巖的控制,而具有一定的繼承性;一方面由於變質作用的類型和程度不同,而在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上具有一定的特徵性。
總之,三大巖類似乎很好區分,它們的成因似乎也很清楚。但實際上,不論那類巖石的成因,都是在長達一、二個世紀的爭論中不斷建立和完善的。比如「水成說」和「火成說」的長期論爭,最終以巖石多成因,以及巖漿的存在被肯定而告終。巖石成因的爭論過程,就是人類認識自然的過程。
小編推薦:
2012年土地估價師考試網上輔導火爆熱招中
建設工程教育網整理
責任編輯: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