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把聖誕樹翻轉180°倒立起來,偶爾掛在天花板上,已經成為了一種很真實、熱門的文化趨勢。2016年,倫敦的泰特英國美術館懸掛倒立了一棵聖誕樹,在其頂端處金色葉子覆蓋了聖誕樹的樹根,而整棵樹從天花板上倒著垂立展現在人們眼前。另外,德國設計師卡爾·拉格菲爾德最近為倫敦的克拉裡奇酒店打造了一款聖誕樹(設計師稱之為「我快樂童年的最牛紀念品」),同時,塔吉特百貨目前正在以將近1000美元的價格出售倒立的聖誕樹。
一棵倒立的樹可以創造出一個華麗的、令人難忘的展示,但這一文化流行趨勢也會帶來不少爭議(對一些人來說,他們很困惑不解)。反對者認為,倒立的樹是對傳統,以及悠久歷史樹木呈現方式的一種褻瀆和不祥。然而,支持者卻反駁說道,這是一種古老的做法,它是中世紀早期聖誕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12世紀,當時它是東歐的一種傳統(將這棵樹被放置為顛倒的狀態,以創造出三位一體的形象,並模仿出一個十字架的形狀)。然而就憑這單一論述來看,顛倒聖誕樹的傳統做法,其傳承的歷史到底有多久呢?事實上,並沒有那麼多關於古時聖誕樹與顛倒聖誕樹的文獻記錄。
據神話傳說,在15世紀,第一棵裝飾樹(類似正常向的聖誕樹)在拉脫維亞橫空出世。不過,就像許多早期的聖誕樹的歷史一樣,即使爭議不斷,拉脫維亞的這個傳說對於現在來說,也可能是一種誤讀。
除此之外,許多早期對聖誕樹的文獻引用也極其分散,似乎這些文獻資料僅與法律範圍內的樹木有關(遏制非法砍伐,並管制哪些樹木可以被砍伐)。例如,1561年,法國阿爾薩斯地區的一項法律規定,限制一個家庭只能有一棵不超過8隻鞋長度的松樹。還有另外一個參考文獻,可以追溯到1570年德國不萊梅的公會編年史上,當時在公會監管下,可允許孩子們晃動樹木,以便人們把樹上的蘋果和堅果分開(搖晃樹木,掉下果實)。
在網際網路上,流行著一個追溯於8世紀聖博尼菲斯(聖誕樹起源)的故事。傳說中,博尼菲斯看到異教徒在供祀一棵橡樹,為了阻止這些怪力亂神,他一撮而就把樹砍倒,但一棵冷杉樹卻長了出來,隨後博尼菲斯用樹的三角形狀(整體形狀)來表示三位一體以震懾那些詭異行為。據一些消息來源,最後博尼菲斯把該樹倒立放置在了地上。
有些人用這個故事來證明聖誕樹比16世紀時出現的文化更為悠久,但據8世紀時的主教維利巴爾德寫的《聖博尼菲斯的一生》此書則談論了聖徒們生活中的主要紀事,而這些幾乎就是神話。在博尼菲斯死後的短短數年間,《聖博尼菲斯的一生》是描述了橡樹,但從來沒有提到過冷杉,書中這樣寫道:當博尼菲斯把橡樹砍倒的時候,橡樹突然分裂成了四個部分,而且每個部分都有著相同長度的樹幹。在這離奇的景象面前,曾被詛咒的異教徒停止了對博尼菲斯謾罵,轉而開始相信和稱頌上帝。然後,博尼菲斯用木材做了一次演說。最後的最後,書中也隻字未提冷杉樹到底是正立還是倒立。
博尼菲斯並不是唯一顛覆聖誕樹起源的現象,另一種倒立聖誕樹的說法則可以追溯到12世紀中歐和東歐的傳統上。根據波蘭藝術中心的說法,在20世紀初,聖誕樹在波蘭流行之前,它並不是一棵完整的樹,而是某棵冷杉樹的頂端部分,或者是掛在房梁上且通常對著餐桌的部分冷杉樹。
然而,從天花板上掛起整棵樹也是有一些歷史先例可循的。在貝恩德·布倫納的著作《發明聖誕樹》中,書中就包含了一幅19世紀懸掛的聖誕樹插圖(但它是頭朝上,根部朝地,不同於我們今天介紹的倒立聖誕樹)。布倫納對此解釋道,在當時低層階級的小房間裡,地上根本就沒有足夠的地方來安放一棵小樹。隨著空間的利用,懸掛的樹木可能應運而生,因為它有著很多利好的方面--這棵小聖誕樹既妨礙不到任何人,又能讓這顆美麗的小樹遠離孩子不被侵擾。布倫納還提到,樹木偶爾會被倒掛以保護家庭,但這種做法似乎並不普遍。
最近,懸掛的樹木又捲土重來了。這一趨勢似乎始於零售商店,而商家的目的與19世紀當時歐洲人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節約空間。如果在零售店把一棵樹倒立著掛下來,顧客可能會因此而駐足和平視樹上的裝飾和商品,然後零售商可以將他們的商品陳列於樹的底部或靠近樹木的貨架上以滿足顧客的購物衝動。
當年,商店老闆們對倒立的樹木做出了不解困惑的反應,但這一倒立趨勢仍在繼續,直到2017年,這一文化趨勢似乎已經完全超出了購物中心的範圍。在這樣的文化潮流中,無論消費者在商店裡看到了什麼,他們都想複製到家裡,就像倒立懸掛的聖誕樹那樣。現在,我們不得不承認懸掛倒立的聖誕樹未來必然會更加「枝繁葉茂」……
讀而思duersi
1.你親眼見過懸掛倒立的聖誕樹嗎?如果有,那麼你的現場感受是如何呢?
2.懸掛倒立聖誕樹就一定事事好嗎?其會有哪些不足和缺點?
3.除了能懸掛倒立聖誕樹,你認為還能懸掛倒立些什麼事物?
文末請留言,我們一起來換個視角看世界!
來,跟魔王象叔叔一起高聲疾呼:
眾誠為模,必為「魔王」!『樹立社會之楷模,成就文化、藝術的「入魔」者。』
本文由魔王象原創寫作,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您的瀏覽!